⑴ 地理答案中的工程性措施有哪些
工程性措施是指通過河流上游建水庫、修築各類排灌工程等工程性技術措施來 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⑵ 地理方面有關節約水資源的措施
從地理學來講的話,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從大環境來講。水資源問題主要就是一個開源節流的問題,在開源方面,我想首先合理的開發水資源和制定相應的水資源保護法律法規是必須的,同時從水土保持來講也要注意整個水資源存在環境的保護,至於節流的話,首先是不能再水資源地大肆破壞,其次在水資源的使用上,可以對水資源的使用採用大地域分割法,嚴禁污染。
第二,從中尺度來講。對於區域水資源問題,要採用科技手段,適當的調節水平衡,比如我國的南水北調;同時,在區域水資源的使用上,可以採用配給制,這種方法在西歐已經得到了廣泛推廣,效果明顯,措施的話主要也是分為開源和節流來說,開不足之源,節多餘之流,這其中科技手段很重要。
第三,從小尺度上講。就要針對不同的行業產業和水資源使用渠道而採用不同的方法。如農業用水,除了適當的科技使用外,在適當的地域種植適當的作物也是必須的,因為作物的需水量是不同的,其次要嚴禁浪費,杜絕污染。
如果樓主是要寫小論文的話,建議採用上面三個方面來寫,主要採用開源節流來作為邏輯連續,這樣的話比較有系統性。
希望樓主成功
⑶ 治理長江的措施有哪些(初中地理 但是要全
一、加強長江上游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建設。
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對現在森林採取保護性的經營和開發。
長江中游:
•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湖泊,增強湖泊的調蓄能力。
•搞好分洪工程,
•營造中游防護林,綜合開發治理山區,保持水土。
•修建水利樞紐,發揮其攔洪治沙功能。
長江下游:
•調整並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
•逐步淘汰和改造傳統工業。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
•加強環境保護。
•推廣環保技術。
•加大環保執法力度。
⑷ 土壤改良的方法有哪些……高中地理
土壤改良內容較多,針對不同土壤,改良方法不同.
土壤結構改良是通過施用天然土壤改良劑(如腐殖酸類、纖維素類、沼渣等)和人工土壤改良劑(如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來促進土壤團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結構,提高肥力和固定表土,保護土壤耕層,防止水土流失.
鹽鹼地改良,主要是通過脫鹽劑技術鹽鹼土區旱田的井灌技術、生物改良技術進行土壤改良.
酸化土壤改良是控制廢氣二氧化碳的排放,制止酸雨發展或對已經酸化的土壤添加碳酸鈉、硝石灰等土壤改良劑來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氣派肢配性.
採用免耕技術、深松技術來解決由於耕作方法不當造成的土壤板結和退化問題.
土壤重金屬污染主要是採取生物塵指措施和改良措施將土壤中的重金屬萃取出來,富集並搬運到植物的可收割部分或向受污染的土壤投放改良劑,使重金屬發生氧化、還原、沉飢團淀、吸附、抑制和拮抗作用.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⑸ 高中地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政府主導調控機制
2.1.1合理規劃,整體協調。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差異較大,為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可「一刀切」,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既要考慮整體布局,也要考慮本地特點,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2.1.2提高技術水平。政府應重點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技術、替代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等。支持建設農業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技術、管理和政策等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
2.1.3實現資源和農業廢物的綜合利用。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使農業系統內部的能量、物質合理流動與轉化,通過生態系統內部食物鏈、生態網路和農業廢棄物的再生、綜合利用,以彌補資源的不足,既節約能源、變廢為寶,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2.2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
2.2.1政府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要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以解決農業生產者資金不足的難題。
2.2.2通過調整使農業生產者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維修」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
3 還要構建社會參與機制
3.1農業生產者的參與職責。農業生產者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體,農業循環經濟能否發展,關鍵在於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農業生產者不願意清潔生產,結果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門必須通過多種手段,調節農業生產者的行為,使他們意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加大對農業生產者宣傳教育力度,使他們的行為能落到實處。
3.2使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變成公眾的自覺行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戰場在農村,只有讓廣大公眾(特別是農民群眾)明白其科學道理和經濟效益,才能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如舉辦專題講座、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和印發宣傳品等,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手段進行廣泛宣傳,普及農業循環經濟知識,定期發布有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信息,使廣大公眾享有知情權,通過參與,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責任意識,使公眾能把環境意識上升到民族意識、生存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度,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