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如何更好的實現鄉土地理

如何更好的實現鄉土地理

發布時間:2023-08-18 17:03:54

⑴ 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

對於地理老師來說,應該怎樣上好一堂課呢?下面是我網路整理的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一)

一、設計開場白

好的開場白能夠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節課我精心設計了如下的開場白:以後我就是你們的地理教師,“有緣千里來相會”,因為有緣,所以同學們相聚在一起,因為有緣,所以我與你們成為師徒,願同學們惜緣,珍惜時光,努力向前,做一名優秀的中學生。當好講完我的開場白後,我發現同學們情緒激動,有的同學眼裡還閃動著淚花。

二、創設問題

利用生動的地理課程資源,創設誘人思考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講到“解開地理之謎”時,我提出了問題:我們這個地方一年經歷春、夏、秋、冬四季,那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發生火山、地震呢?為什麼全球的人們都在關注環境問題呢?為什麼中東地區戰火不斷呢?等。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認識到地理是一門很有用的學科,強化學生地理學習動機。

三、聯系生活實際

在地理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例如,講到地理與日常生活時,我讓學生思考,本地的傳統民居,為什麼屋頂是斜的,房屋的朝向大都是朝南?讓學生聯系本地的氣候加以解答,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鼓勵積極探索,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

四、引入鄉土地理內容

鄉土地理中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教學資源,與當地的生產生活關系更為密切,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更為感興趣,易被學生理解接受,運用鄉土地理知識的實例能讓地理課堂充滿活力。例如,講到“地理與生產建設”時,我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為什麼我們浮梁的茶葉能深受青睞?”,有的說出我們這個地方降水多,氣溫適宜、土壤肥沃適合茶葉的生長,有的說茶葉歷史悠久,曾多次榮獲國際大獎,有的說我們這個地方生的茶葉出口國外,價錢高,市場廣闊等等,

這樣引入鄉土地理內容,將課堂活動置於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給學生以直觀的感性認識,更符合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地理課更具有鄉土性、實用性、趣味性和信服力,學生更喜歡上地理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採用激勵性評價

一節課地理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在教學中採用激勵性評價,始終把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發展的主體來看待,通過各種外部誘因來滿足學生興趣、情感的需求,。學生哪怕是取得一點點成績或進步,都要給給予他們以鼓勵,以點燃他們的求知的火花,促進學生學生地理的主動性。

總之,上好初中第一節地理課,是學生學好地理的關鍵,教師應該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充分挖掘地

怎樣上好一節地理課(二)

一、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二、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具有感官刺激強、信息容納量大、表述簡明扼要等優點。藉助地圖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 1地圖的閱讀 要運用地圖,首先必須會讀地圖。這也是考試大港中能力要求的重要部分。 一般的地圖都會涉及比例尺、方向、圖例注記等要素,讀圖時必須先看一下這些要素。 接下來要根據提供的圖表特點,判斷這是哪一類地圖,分布圖、原理圖、統計圖、景觀圖還是其他的圖。根據具體圖類,運用具體方法讀圖。如等高線圖,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讀:等高距為多少,何處為山峰,何處為山谷,何處為山脊線,何處為集水線,等等。究竟讀哪幾個方面要視題目要求而定。2、地圖運用 地圖的運用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1) 運用政區圖,記國家、省(區)、市的空間分布及彼此相對位置關系。 讀政區圖,要注意觀察國家、省(區)的輪廓特徵,境內河流等地理事物在此基礎上多次重復閱讀,漸漸的在自己同形成有關國家與地區圖。這樣當時卷中出現某國家圖形時,頭腦中存儲有關國家的圖形會立刻浮現出來,經過聯系、核對,片刻即可判斷出該圖所示國家。 (2) 運用地形圖、記地勢變化、地形區分布、河流流向、河流形狀。 現行的圖冊中的地形圖均為分層設色法所繪制,給人的感官刺激強,印象深,反復運讀後,可在頭腦中形成立體感很強的地形圖,藉此科教容易地記注大洲、國家、地區的地勢起伏、地形區分布及受制於地形的河流流向、水系形狀。 (3) 運用示意圖,及有關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 在復習中要記的概念、原理、規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還較相似,這就給記憶帶來了麻煩。若能藉助於示意圖,寓文於圖,則十分簡單得一幅示意圖就會把有關概念、原理的本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難以忘記。 三、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四、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五、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六、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⑵ 簡述鄉土地理人文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也就能充分體現學習鄉土地理的重大意義。
1.一般說來,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並在這里成長的地方,因而也是學生所熟悉的地方通過鄉土地理學習,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鄉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因此象鄉的山山水水、家鄉人民的勤勞奮發的精神、家鄉的 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其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事實因而也就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家鄉的故土情結,可以激發學生樹立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崇高志向,這就有助於促進學生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付諸實踐。
2.鄉土地理的學習,因其可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實踐從而能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如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分析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生產的地理因素、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 防災減災等地理基礎知識以及繪制地圖、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學生都可緊密結合鄉土地理的學習應用於地理實踐。
3.這樣的地理實踐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因為其打破了封閉式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家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4.通過這樣的地理實踐,不僅有助於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在考察、調查等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

⑶ 如何巧用鄉土地理激活地理課堂

在實際地理課堂中,很多地理教師還是以自己為主講,充當課堂的主角,很少顧及學生的課堂反應和學習效果,將學生始終置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這樣的原因:第一、地理學科入門難,學生從小學剛進入初中還沒來得及轉變思維方式,就要動用抽象空間思維學習經緯網、等高線地形圖等,造成學生對地理科畏難情緒普遍存在,嚴重打擊學習地理自信心,導致地理基礎知識難以掌握,成為學習地理的一大障礙;第二、很多地區地理還不作為中考課程,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學生對地理科不夠重視,缺乏學習動力與學習興趣,課堂上不願參與,變成了老師的一言堂;在課程改革後,雖然有些教師課堂上安排大量的活動,流於形式上熱鬧,過於注重取悅學生,學生間沒有實質性的交流,對地理事物的認識仍然是膚淺,學習效率不高,教學效果非常低效。
《義務教育地理新課程標准》提出地理課程應該是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並「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就是要創建初中地理的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在課堂內發揮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最完美地實現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合,以求得到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那麼應該如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每個初中地理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嘗試,採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轉變觀念,為高效課堂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轉變教學觀念,「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新課程改革突出「以生為本」的重要理念,要求重構原有教學模式的師生關系,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來;新課程改革也要求教師的角色轉變成教學的合作者、知識體系的建構者,主要起「導」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注意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的經歷和體驗。
《綱要》還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平時多給學生傳達高效課堂的觀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被動為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培養學生再創造能力。總之,師生觀念真正改變了,才有利於形成高效課堂。
二、合理整合教材,促進探究學習的開展
正如前面提及,地理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全新的開放式的教材觀,從「教教材」轉變為「造教材」,要對教材進行優化和創生。各種版本的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案例,但並不表示要求面面俱到,我們可以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課程資源進行二次開發,對原有教材進行取捨,按照課堂的思路理清前後順序,補充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內容,如當地各地的經濟、社會文化、風上人情,或者聯系當地的實際舉出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活實例。教材並不是教師的唯一課程資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學目標,進一步的開發、利用、整合課程資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善學習方式、進行探究學習的必要條件,使其更好地為己所用,並為學生所理解接受。
例如,在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的經濟」的教學中,貫穿於整個教學內容的主線是珠江三角洲利用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接受港澳地區的產業轉移,形成了「前店後廠」的獨特生產模式。由於在這與之前學習過的特別行政區課文中的「與內地的密切聯系」內容意思相近,因此在學習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時,可由學生根據學過的知識進行自主學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及知識的遷移能力,更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三、創設課堂情境,活化課堂教學
情境教學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也是初中地理教學中一種極其重要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理念下,高效的地理課,從新課的導入到核心問題的解決乃至課堂的延伸都離不開情境的作用。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還能有效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傳統的講授容易形成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因此,我們應該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關於教學情境的創設,主要有以下方面:
1.精彩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課開始環節時能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對一堂課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導語是課堂教學的開端,是創設教學情境的開始,起著「聚焦」注意力、滲透主題的作用。所以教學導語一定要注意興趣的激發,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使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要使學生處於積極思維探究的狀態之中並把這種狀態很快融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導入的方法有很多:歌曲導課、謎語導課、情境導課、故事導課、廣告導課、圖片導課、時事新聞導課、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課、鄉土地理導課、動畫、視頻導課、詩歌導課等。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內容採用不同的導課方法,比如在導入「俄羅斯」一課中,我播放了索契冬奧會開幕式的視頻,俄羅斯基本地理概況通過LED光影和立體效果等形式生動向學生展現,使學生對俄羅斯基本概況有了感性的認識,引起了探究俄羅斯的強烈興趣從而為整節課的學習帶動了動力。
2.巧用多媒體,豐富課堂教學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如計算機、電影、電視、錄像、錄音、幻燈、投影等),把抽象的教材轉化為形聲影像,讓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器官同時動起來,讓學生有如親臨其境的感覺。這樣課堂效果不但能事半功倍,而且強化了課本知識,更能使學習效果提高、升華。例如:在講述「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中,課文提及通過月食現象能推斷地球是球形。這是課文的難點,對於剛上初中的大部分學生來說,極少機會了解天文現象,更別說理解月食的成因了;如果課堂上光靠老師的講解也很難將月食的情景解釋清楚。怎樣才能攻克這一課文難點呢?恰巧任教其時出現月食的天文現象,我除了布置學生課前觀看天象外,課堂上也播放了月食的視頻短片和FLASH動畫,讓學生了解月食的成因和形成,從而得出從月偏食中可以看到地球自身的陰影是圓形,進而可以推斷出地球是球體。接下來我繼續提問,月全食時月亮是不是完全看不見呢,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紅月亮的有關知識。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教學,籍以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輕松掌握課文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3.精設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新課程改革提出「課堂以活動為中心」,初中階段的學生活躍、好動,作為地理教師每節地理課應以一個或多個課堂活動貫穿於其中,我們應該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精心設置課堂活動。初中地理課堂活動類型多樣,主要有辯論活動、討論活動、演示操作活動、游戲競賽活動、圖上作業活動、閱讀活動、練習活動等形式。
在講授「中國省級行政區劃」的內容時,一節課內要求學生記住34個省級行政區的全稱以及相應的位置,難度不少,怎麼能讓學生攻破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呢?我的教學設計分三步:第一步,向全班同學介紹易錯、難讀、難寫的省區;第二步,通過「讀圖活動」分小組討論,請大家說一下自己認為最有效、最快的記憶方法,並邀請學生上台展示。其實,記憶省區的方法有很多,課堂開始我並沒有向學生將34個省區一一灌輸,而是讓學生創造出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對於學生來說具有開放性而富有趣味性,學習效果顯著;第三步是課堂反饋環節,結合我自己改編過的題為「全世界都笑了」的網帖,請學生上台指圖出所提及的省區。網帖用生動詼諧的語言介紹了我國多個省區的地理人文風情,讓學生在了解各地地理概況的同時,也體會到國家的地大物博,增強了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熱情。
總之,形式豐富、不拘一格的課堂活動不僅能寓教於樂,更是課堂的助燃劑,能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積極主動參與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進高效課堂的生成。
4.安排小組合作,讓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地理課堂應該是多維、互動、活動性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問題為載體,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獲得地理知識和掌握地理學習方法。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對學生來說是難點,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利用橡皮泥模型自製沙盤來認識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地表形態和等高線,使學生在自製沙盤過程中自主學習探究、發現知識。部分的課堂活動安排如下:(1)課前布置各學習小組製作橡皮泥模型。(2)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自己小組製作的模型,畫出等高線地形圖。(3)教師引導同學們對照等高線和模型中山頂、陡坡、緩坡,小組討論並總結出等高線特點在班內進行展示。(4)教師小結歸納。(5)繼續小組討論如何判別山脊、山谷、鞍部和緩坡的等高線地形圖,並全班展示。(6)小組展示期間,可以是各小組互相質疑、提問、回答的過程,通過小組間的互動得出結論。(7)教師總結歸納。
地理課上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不但能積極發揮學生主動性,更能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隨後的各小組在全班展示合作成果,能讓學生經歷體驗、感知、分析等思維活動,啟發誘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思考,幫助學生吸收和內化新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也具有最好的學習效果。小組間的質疑、提問、回答環節,教師不需要過多講授,只需作出適當的引導,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爭論,互相交流想法,互相取長補短,他們的互動能產生不少有價值的知識,使課堂效果得到升華。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不但能使他們掌握知識點,還能從中領悟學習方法,學會怎樣去思考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能讓學生學會選擇與判斷什麼是正確的觀點與做法。
四、建立合理評價機制,促進學生更好更快成長
評價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讓他們更明智、理性地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採用合理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正確的評價中得到全面發展。評價的形式可以分為: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幫助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改進自我。通過組內互評或者組間互評,小組之間的竟爭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組員之間互幫互學,關系融洽,課堂教學效率得到長足提高。教師評價可分為課內評價和課外評價。課內評價,需要教師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能及時給予引導和正面的語言鼓勵,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課外評價,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作業、資料等,進行打分,給予定量評價。因此,合理的評價機制,可以促進學生全面進步,也是保證地理教學高效的重要因素。
五、重視教學反思,提升高效課堂質量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地理教學效果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略了對客觀因素的全面考慮,如:沒有考慮學生知識掌握水平、學生突發情況、也有可能因為教師經驗尚淺所致等等。因此,重視課後的教學反思,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觀念、教學過程等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構建地理高效課堂小可缺少的環節。

總之,高效課堂是一個長期動態的、不斷深化且探索永無止境的命題,地理教師要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應充分體現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思想,關注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探究問題,讓地理學習真正成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⑷ 鄉土地理教學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是怎麼樣的

一、鄉土地理教學的目的

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上的地理。課程標准把「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課程標准中所指出的:「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課程標准中的這段話包含有四層意思:

l.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雖然鄉土地理講的是學生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許是學生熟識的,但是,這並不等於學生已認識和理解了家鄉的地理環境,這中間還有一個將感知提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鄉土地理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幫助學生以實踐和綜合學習為主要學習途徑,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2.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鄉土是學生觀察、了解祖國的「窗口」,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祖國有更深切的感受,從而有助於學生萌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因此,課程標准把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3.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鄉土地理」的教學安排在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的最後部分,並作為綜合學習的載體是因為這肘學生通過學習「地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得的地理方法運用於鄉土地理的學習;同時.由於"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因而更利於學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4.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太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適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只能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因此,課程標准也把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二、鄉土地理教學的意義

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也就能充分體現學習鄉土地理的重大意義。

l.一般說來,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並在這里成長的地方,因而也是學生所熟悉的地方通過鄉土地理學習,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鄉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因此象鄉的山山水水、家鄉人民的勤勞奮發的精神、家鄉的

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其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事實因而也就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家鄉的故土情結,可以激發學生樹立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崇高志向,這就有助於促進學生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付諸實踐。

2.鄉土地理的學習,因其可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實踐從而能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如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分析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生產的地理因素、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

防災減災等地理基礎知識以及繪制地圖、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學生都可緊密結合鄉土地理的學習應用於地理實踐。

3.這樣的地理實踐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因為其打破了封閉式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象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4.通過這樣的地理實踐,不僅有助於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在考察、調查等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⑸ 怎樣學好地理

分類: 教育/科學 >> 學習幫助
解析:

如何學好地理

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我國將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通過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地理課對於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具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綜合性。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於地理學的研究范疇。所以我們說,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區,地理環境是不同的。地理學研究的正是地理環境的差異、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反過來,我們還可以運用所學的地理學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不僅如此地理學在現代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起著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有些同學認為,地理不難,關鍵是記性好,只要死記硬背就行;還有的同學認為地理課沒意思,除了背還是背。其實不然,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地理學也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學習方法和技巧,我們就會學得既簡單又有趣。

一、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於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長期堅持下去,你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像。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例一:在「經緯網圖」上我們觀察到的知識就有:

①我們在這幅圖上可以看到有許多線,其中連接南北兩極的線是經線,與經線垂直相交的線是緯線。

②經線與緯線的特點:所有的緯線都是圓並相互平行;緯線圈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且相交於極點。

③指示的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④經緯度的變化規律是:0經線以東為東經度,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自西向東,東經的度數逐漸增大,西經的度數逐漸減小。緯度以赤道為界,以北是北緯,以南是南緯;自北向南,北緯的度數由大到小,南緯的度數由小到大。

⑤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

例二:我們在《森林資源》一課中曾經學過的原理圖,其圖名叫做「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我們以這幅圖作為例子,討論閱讀原理圖的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步,獲取信息,是獲取原理圖中所或襪握顯示的各種信息。在「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山坡、兩道林帶、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細、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頭,還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徑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圖,是要分析我們在圖中獲取的各種信息和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山坡從上到下,表示地表徑流的箭頭由粗到細,顏色也由深變衫慶淺,最後變好神成「微量清水入河」。這些說明了大氣降水在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受到了林木枝葉、枯枝落葉層的阻滯,促使大量雨水下滲,導致地表徑流流量不斷減小,含沙量逐漸減少。護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說明原理,明確原理圖所說明的原理。這幅「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說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學會讀書,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書中有什麼

閱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明白書中講了些什麼。比如,教材在介紹某個地理區域時,一般從構成這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別進行論述。這個區域在哪兒?這里的自然概況怎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存在什麼問題?等等

2.讀出知識網路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路。

例:通過世界地理的學習我們知道,南極大陸一塊特殊的大陸,這里的地理環境特徵與眾不同,烈風、暴雪、嚴寒是南極大陸最顯著的氣候特徵,這里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動植物種類稀少,有極晝極夜現象,還有美麗的極光……等等。而形成這些地域特徵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由於南極大陸絕大部分位於南極圈以以南的高緯度地區,其他諸多的地理特徵都與這一要素緊密相聯。

3.學會梳理知識

①教材對於同類知識的論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布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布所組成。

除了這一點外,我們還可以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②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或相似性。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點,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比差異性,找到相似性。如我們在學習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國、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時,就可採用這種方法。

例: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無論是在自然條件、經濟發展還是在生活習慣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果我們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歸納和概括,那麼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諸多的差異便一目瞭然。

糧食

作物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

能源 主要金屬礦產 人們

主食 傳統

交通

工具 運動

項目

北方地區 小麥 花生 甜菜 蘋果

梨 煤、石油 鐵 麵食 馬車 滑冰

滑雪

南方地區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

香蕉 水力 有色金屬 大米 船 游泳

賽龍舟

我們不僅要明確兩個地區或兩個國家之間的差異,而且也要思考這些差異是怎樣形成的。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這些差異主要是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差異。

我們不僅通過對比梳理找到差異性,我們還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兩個國家,雖然位於不同的大洲,但它們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我們就能夠將兩個國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徵知識點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於熱帶的臨海國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優質的鐵礦資源豐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來電子工業和信息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

三、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對中學生學好地理非常重要。

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都不是由單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這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兩個要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們應當學會找出這一關鍵性的因素,並以此為線索,將其他的各要素聯系起來,從而正確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初中地理主要側重於區域地理的學習。一般來說,影響某區域的地理特徵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該區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區位因素),這一點從教材內容先後順序中就已經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同時,在對每個區域的論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該地的地理位置,位於哪個半球?什麼緯度?海陸位置如何?有哪些鄰國?等等。所以思考問題時應抓住該地的地理位置,以此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徵。

關於地理位置影響自然環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西北地區具有許多獨特的地理特徵。如沙漠廣泛分布,人煙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和內陸湖,動植物具有明顯的耐旱特徵,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發達……等,這些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這里的大陸性氣候顯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氣候乾旱的根本原因又是這里「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當然,「地形閉塞」也對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區域地理特徵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為主要因素的,有些區域的地理特徵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著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的青藏高原是一個特殊的區域。其特殊就在於這里的海拔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較高的海拔,給這里帶來了與眾不同的低溫和強日照,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其他地理要素的變化。

圖解:由於「地高」導致氣候寒冷,使青藏高原雪峰連綿,積雪冰川廣布,成為大江和大河的發源地;由於氣候寒冷,這里以耐寒的草甸草原為主;農業以河谷農業和高寒的畜牧業為特色;高原上廣泛分布的三大牲畜是耐寒和耐缺氧的藏綿羊、藏山羊和藏氂牛;由於氣候惡劣,這里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交通運輸也比較落後;但太陽能資源和地熱資源豐富;奇異的雪域高原風光和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里成為我國的旅遊勝地和科研基地。

四、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

許多同學反映「地理不難學,就是不好記」。的確,教材中有許多的地名、數據、物產,要把它們記住確實很不容易。這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分清課標中對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須記住的,還是可記可不記的,還是只要理解不必記憶?在明確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再來探討記憶的方法。

1.及時復習,重復記憶

如何記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事情。其實,克服遺忘、加強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重復,這也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當天學過的內容當天復習,一周至10天左右再復習一遍,兩個月內再復習一遍,這對鞏固記憶非常有效。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師、學校安排的單元檢測、期中或期末考試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調動感官,增強記憶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由多種感官(眼看、耳聽、口誦、手寫、腦想)參加的學習活動,其記憶效果最好。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腦。在學習中,應當盡可能多地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和做一做並將其結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記憶方法。

例如,在讀圖時,不僅僅是觀察地圖,還可以根據需要用彩色筆進行勾畫塗抹。

在「非洲氣候帶分布圖」上就可以將熱帶沙漠氣候區用紅筆塗色,將熱帶草原氣候區用黃筆塗色,將熱帶雨林氣候區用綠筆塗色等。又如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將>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區域塗上不同的顏色,那麼關於非洲氣候分布特徵和我國年降水量分布規律的知識會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這樣記憶肯定是深刻的。

3.適當聯想,趣味記憶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除了進行重復記憶、感觀記憶之外,還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利用聯想、理解增強記憶。

比如,將一些內在聯系並不緊密的地理事物編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語或句子,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

如南亞所包括的八個國家:

南亞八國家,海上斯與馬,

內陸錫尼不,臨海孟印巴。

在學習中國政區圖,記憶我國省區輪廓時,同學們可發揮自己的想像進行形象地記憶,把黑龍江形象地看成一隻美麗的天鵝,廣東像一頭大象的頭部,而台灣省又像一葉正在駛向祖國懷抱的小舟……等等,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此外,在學習地理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來學習和領會知識,加強記憶。例如:對於三大人種的體質特徵,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對電視、畫報中不同膚色人們的觀察,就能夠比較容易地說出他們的膚色、頭發、面部等特徵。其它的象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長過快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等內容,我們不要去死記,而是依據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去理解地記憶。

4.把握聯系,理解記憶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就決定了地理知識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只要我們理解了知識之間的這種聯系,並把握住這些聯系,縱然知識是千頭萬緒,我們也會記憶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圇吞棗地死記硬背,一方面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丟三拉四,背了後面忘記了前面。地理學科知識紛繁復雜,千條萬緒。學會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對於我們學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處。

例如:關於日本,課本介紹的內容是很多的,這么多的知識單憑機械記憶是不行的,應當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但這些豐富而紛雜的內容之間具有什麼樣的聯系呢,我們能不能根據這些聯系進行記憶呢?電視機前的同學可以和我一起試一試: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位於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這種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的氣候是海洋性的季風氣候,海洋性的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加上國土狹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資源豐富;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著廣闊的森林;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但利用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便利的條件,大量地進口工業原料和燃料,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大量的工業品需要出口,所以工業集中分布在多優良港灣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群島國家的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的漁業發達。象這樣是不是好記一些了呢?

5.抓住異同,對比記憶

抓住地理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進行記憶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例如長江和黃河是我們著名的兩條大河,它們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運用對比的方法去記憶關於長江和黃河的知識是比較合適的。

如果你在學習或復習長江和黃河時,也象我們設計一個表格進行比較的話,肯定有助於你的記憶。

例:長江、黃河水文特點及開發利用狀況的比較

河流名稱 長度 流域 水系特徵 流經省區 注入海洋 流量 汛期 冰期 開發利用

長江

黃河

五、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學好地理,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特別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將我們所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到社會生產和實踐活動中去,使所用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深化,同時也可以增強你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地理問題;同時,當今社會中的許多熱點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也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們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有一個勤於思考的頭腦,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要善於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就會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

1.注意觀察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天象觀測。我們知道月亮有時象一個圓盤,而有時又呈現月牙形。我們就可以親自觀察一下月相是怎樣變化的,變化有什麼規律;當然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進一步探究月相產生變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們還可以觀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們所說的北斗星、牛郎星、織女星、北極星在哪裡?哪兒有銀河?晚上8點鍾與9點、10點,我們頭頂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再如氣象觀測,我們可以觀測雲的形狀。課本中所講的晴、多雲、陰等天氣狀況下,天空中的雲量有什麼不同?雨天的雲是什麼樣的?出現什麼樣的雲天會下雨?出現什麼樣的雲又預示著大晴天?

氣溫觀測:首先,設計一個表格,確定觀測的時間,然後將自己在這些時間測得的氣溫記錄下來。

觀測時間 2時 8時 14時 20時

氣溫(℃)

日平均

氣溫

分析測得的氣溫值:氣溫的日變化有什麼特點?日平均氣溫是多少?為什麼氣溫最高值沒有出現在正午?你認為一天中氣溫最低值是出現在子夜嗎?你所測得的氣溫與氣象台播報的一致嗎?哪些因素影響了你的觀測結果?

2.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現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莊是華北地區的高溫中心,天氣又干又熱,這是為什麼?我們學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氣溫就會升高0.6℃,石家莊位於太行山東面的華北平原,來自西北方向的氣流在順太行山東坡下沉的過程中增溫,同時濕度越來越小,空氣越來越乾燥,這樣就使正在初夏增溫過程中的石家莊更加乾熱。

細心觀察也會發現,人們的許多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飲食:南甜北咸,東酸西辣

服飾: *** 居民習慣穿藏胞

民居:北方房屋牆體厚,屋內有火炕,南方人習慣睡木床或竹床。

還有,日本人愛吃魚;中東的一些國家把旅館建在了屋頂上;東非高原上出了許多優秀的中長跑運動員等,這些都有著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諺語、成語、詩歌等與地理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諺語:

天上積雨雲,地上雨淋淋——雲與降水的關系;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降水與冷鋒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陣春風一陣暖——春季降水與暖鋒之間的關系;

春雨貴如油——我國春季降水少的特點。

如成語:

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蝕作用

飛沙走石——沙漠地區的風力搬運作用

滄海桑田——地殼是不斷處於運動和變化之中

我國古詩詞中也有許多詩句與地理有關。

反映長江三峽湍湍急流、水位落差很大: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自西東流的地理現象: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口分布不均勻的現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農村人口稀少分散: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四節氣也有許多與地理關系密切。

冬至、夏至——是我國北方地區一年中正午太陽最低或最高的一天

春分、秋分——分別是全球晝夜等分的兩天。

5月21日是小滿,俗話說:「小滿大滿江河滿」,它反映了河流汛期與節氣的關系。這一節氣預示著我國的河流特別是南方河流開始進入汛期。

6月8日是芒種,這一節氣正好是我國北方夏糧收獲、秋糧播種的最佳時節。

世界各地和我國發生的一些具有較大影響的事件也有著一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因的。

伊拉克戰爭時機的選擇:3月開戰,5月戰事基本結束(6月之後熱帶沙漠地區進入非常炎熱的季節,生活在溫帶的美軍和英軍很難適應在高溫條件下的戰斗——強調其中的地理原因)

日本、菲律賓、阿爾及利亞的地震:5月中下旬,這些國家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有

這么頻繁的地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

特殊的長假使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各種媒體,看電視、聽廣播、上網、讀書、看報的時間增多了。各種媒體中,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如中央和各地方電視台播放的一些知識性、趣味性欄目如《開心辭典》、《幸運52》、《探索與發現》、《人與自然》、《環球》、《天氣預報》、《探索時代》等,都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地理知識。

例一:將下列節氣按時間早晚的順序排列:寒食、重陽、端午、元霄、春節、中秋和清明節

例二:「柴達木」在少數民族語言中的意思是:

A.沙漠 B.盆地 C.鹽澤 D.石油

這兩道題目就是在我們在近期的《開心辭典》欄目中看到的。在觀看這些欄目時候,除了娛樂,還要與我們所學的地理知識相聯系,學會運用我們學到的地理知識來解釋欄目中介紹的一些現象。

3.活動與探究

這個長假,同學們還可以補做一下平時學習中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小製作、小實驗,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比如:

1.在乒乓球上繪制經緯網

通過這個製作,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經線緯線的含義、經緯線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經緯度在地球儀上的分布規律,將課本中的知識加以鞏固。

2.繪制家庭的平面圖,學會自己設計圖例、標明注記,選擇適當的比例尺等。

3.通過繪制生活小區的平面圖,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區有哪些基礎設施,與你的日常生活關系最密切的設施有哪些,你認為哪些設施在設計、布局和管理上存在著不足,應該進行怎樣的改進,還應該增設哪些新的設施?等等。並把你的設想和建議與小區的管理部門進行交流。

4.體驗生活中辯認方向的方法:比如樹冠、年輪、房屋朝向(農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樓房主卧室一般位於南面)。

5.嘗試辦一期地理小報

同學們還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將自己感興趣的地理知識和國內外地理大事以及學習地理的心得和體會等編輯起來,出一期以地理為主題的小報。等到開學後,同學們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6.鄉土地理調查

我們每個同學都對自己家鄉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鄉的一切。利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開展地理活動,開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會調查活動,既幫助我們了解家鄉,也加深我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家鄉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近年來有什麼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些變化對周圍環境有什麼影響?為使保護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議等等。

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家庭、家鄉的實際情況,做許多地理調查活動。如家庭用水情況調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廢棄情況調查、家鄉人口流動情況調查、家鄉環境情況調查等等。

地理的學習方法是多樣的。學好地理,必須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究,只有平時注意對地理現象的觀察,把握地理現象發展的規律,才能不斷積累有關的地理知識。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身邊的地理環境是時刻變化的、也是生動有趣的。只有留心身邊地理環境的變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識去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從身邊的地理現象中去發現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希望同學們能夠將地理知識學懂學通,活學活用。

⑹ 地理論文範文大全

地理教學模式對地理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架起了地理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地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地理論文 範文 一:學伴互助式地理教學分析

【摘要】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有優勢。但時代在發展,學生在成長,如果教師及他(她)的 教學 方法 一成不變,就會使其劣勢凸顯出來,在這樣大的背景下,勢必要進行課改,但是改向何方,怎樣改,有很多先鋒已經進行各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也有各種各樣的效果。詳細記錄了在課改過程中的觀念、做法、 反思 ,很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課改;學伴互助;地理教學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常常是通過以下教學模式來進行的:(1)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被人們稱為「滿堂灌」或者叫「填鴨式」 教育 ,這種教學模式是最常見的。(2)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這是「滿堂灌模式」的一種變形。這些教學模式有優勢,但是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作用,扼制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與潛能的發揮。在傳統與新興的矛盾沖突中,學校領導站位高,思想新,提出了我校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義不容辭首當其沖進行課改。在我的地理課堂上,確定為問題導學—學伴互助式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一、學伴互助式教學模式的主導思想

課改首先是理念的改變,要改變傳統的思想,確定以生為本的課堂。學生學習的地方過去叫學堂,現在叫學校,學生才是學習的主角,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學定教,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主導,要做好導的工作,定位應該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隨機生成的課堂才是真實的、精彩的,有生命力的。學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於思想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這是合作學習的優點,但是合作學習也存在弊端,人數較多的小組在進行學習和展示時,通常是一人做主角,其他人做配角。所以我校的學伴互助式教學模式選擇兩人為一個學伴小組。

二、學伴之間角色的定位

我校的學伴互助式教學模式是以兩個人為一小組(特殊情況也可三個人組成小組),這兩個人互為學伴,優勢突出一些的被稱為「學長」,成績弱一些的被稱作「學友」,他們之間是朋友、夥伴的關系,比起「師傅」和「徒弟」,學生的心理上舒服了很多。學伴的組合不是固定的,一個階段以後會進行微調。

三、問題導學

(一)導學題的編制

1.導學題的設置具有指導性。初中的學生自己閱讀文本的能力不是很強,需要引導,導學題則相當於這節課的脈絡,把大塊的課文分解為小的問題,將圖片融入課文,引導學生順著脈絡,緊扣知識的重難點去分析去思考。

2.導學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具體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重點、難點來進行問題設計,問題設計要題意清楚,條理分明,語言精練,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難,糾正錯誤,完善認知結構。

3.導學題的設置不能離開圖。地理課堂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圖多,而運用地圖進行教學則是完成這一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地理教學獨特風格和特色所在。所以在地理教學中,設置的導學題目也不能離開圖,地圖功能十分巨大,復雜、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往往用一幅或幾幅地圖便能生動直觀、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使學生一目瞭然,並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

4.導學題的設置要體現 學習方法 。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的能力,這個培養是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把學生養成「看到新知,聯想舊知;應用已知,探究未知」,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養成了,在沒有我們設置的導學題時,他們也能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究,這才達到了我們的目的。所以在設置導學題時,應更多地思考:怎樣引導學生有效地探究。

(二)問題導學-學伴互助式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

我在課堂上,先出示教學目標,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然後出示導學題,使學生在自學課本時有一個抓手,在自學過程中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主學習,第二階段是課改的中心,學友向學長匯報自學情況,學長指導學友。學長不會的內容可以與其他小組的學長交流,教師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巡視指導。自學結束,以學伴為單位進行展示,一般是學友回答問題,學長評價,學伴自己也可以根據情況而定誰來回答。學生能學會的教師不必再重復,教師根據巡視以及學生展示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重點知識師生交流完畢,一定要留出當堂訓練的時間,鞏固學習成果。

四、課堂評價

在學伴互助的課堂上,學長學友是一個學伴小組,他們共同學習,但展示的時候主要由學友來進行,學友展示的好,說明學長真正起到了幫助的作用,二者共同加分,如果學長單獨回答展示,則沒有學友得分高,這一點對於學友的激勵是很大的。除了關注學伴們在展示時的表現,其實更重要的是注重學習過程中對學長學友的評價和鼓勵,觀察學伴之間是否和諧互助,否則還應進行調整。

五、效果初顯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學伴互助式教學模式的優勢凸顯出來:學生能夠做到由被動地聽老師講轉為主動的學,從旁觀者變成了拓荒者;學生交流的時間多了,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間,從旁聽者變成了演講者;成績不太理想的學友有了在課堂上表現、表達的機會,而這些原來都是被學長統領著;學長由回答問題的踴躍者,成為了小老師,有了質的變化,他們不僅能夠完成課堂的學習內容,還得到了更高層次的鍛煉。當然我的課堂還存在一些問題,還在摸索與改進中,但是作為教師在經歷了課改之後,有了對比,更加堅定了我將課改之路走下去的決心,放手也是一種愛,我甘願做他們的鋪路石,送他們走向更遠的前方,而不僅僅是教給他們如何去應付考試。

參考文獻:

[1]__剛.我們的課改.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4.

[2]范志國.初中地理教學評價.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

[3]張志勇.創新教育中國教育範式的轉型.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2.

地理論文範文二:初中鄉土地理教學研究

摘要: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拉近學生與地理之間的距離。本文主要針對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關鍵詞:鄉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學;運用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讓學生對自然環境以及一些人體和自然規律進行認知學習,所學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系,但是由於地理學習涉及到的內容比較抽象,一些學生感覺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無法融入到地理學習中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一些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了鄉土地理的元素。所謂鄉土地理也就是利用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進行學習。

一、結合鄉土地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任何的學習動力都比不上對於學習內容的興趣,要想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先要讓學生對於地理學習產生興趣。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鄉土地理,讓學生結合自身熟知的事物進行學習。由於自身對於鄉土地理比較熟悉,所以從心理上就會對學習產生更強的自信心,加上鄉土地理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可以真實感知到的,能夠看見和感受到的事物,更會讓學生產生熟悉感。所以,教師在地理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結合和利用鄉土地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親切感,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地勢和地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鄉土地理開展教學,提問「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時候最喜歡去的」。一些學生可能會說「山坡上,因為張家口的山還算是比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夥伴玩樂的地方。」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麼張家口的山比較多呢?」學生可能就想到與地理相關的丘陵地形,聯系張家口的實際情況,能夠感受到地形對於當地人們生活的影響。推廣開去,中國還有很多其他的地區,不同的地形對於當地的人們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讓學生對中國地形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區人們生活的地形環境是怎樣的,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鄉土地理,進行德育素質教育

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學生會感覺學習的內容與自身的實際生活並沒有太大的聯系,這些地理知識和自身的生活有著遙遠的距離感,因此學習的興致並不是很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融合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家鄉的人文環境、地理環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學習與自身生活相關的內容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的風土人情。由於每個學生對於家鄉都會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對於家鄉發生的變化也會格外關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總之,以鄉土地理作為學習的載體,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地理學習的神奇魅力,通過一些真實事例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比如,在學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北農村地區的環境以及土壤比較適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長,所以當地的人們因地制宜地發展這些農作物的 種植 ,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別是在一些地區引進了五彩棉花的種植,更是使得農業種植提升了一個層次。這樣的實際發展狀況讓學生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同時也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和分析,為自己的家鄉開發一些新的農業作物,以帶動當地的農業發展,表達自身對家鄉的熱愛。

三、開展鄉土實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學習和感受地理知識,同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調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識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鄉土地理進行分析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識,還能夠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對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探索的同時,能夠對教材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時,其中包括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的學習,如果根據教材進行籠統的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組織開展鄉土實踐,對當地的土壤狀況以及水利資源狀況等進行實際的分析調查,即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對當地的土壤、水資源進行取樣調查,通過實際的學習分析 總結 當地的資源狀況。從本土地區的資源狀況著手,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當前我國的自然資源狀況,這樣的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總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融入鄉土地理知識,讓學生對熟知的事物進行分析理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張君政.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3).

[2]張德海.讓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結合鄉土地理的感受[J].教師,2013(3).

[3]陳雪梅.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才智,2014(17).

地理論文範文相關 文章 :

1. 大學地理論文範文

2. 大學地理論文

3. 地理教育論文

4. 初中地理教育論文

5. 地理調查報告範文3篇

閱讀全文

與如何更好的實現鄉土地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