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對小學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地理對小學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8-22 14:28:16

A. 在素質教育下,地理教師應當發揮什麼作用

素質教育是將知識的傳播、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有機地結合起來,融三者為一體的綜合教育。它能使學生在思想、文化、身體、心理等方面等到全面發展,更好地完善人格、開發潛能、發揮特長,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融合,有利於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這是我國實現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它內容豐富,范圍廣泛,體系龐大,具有廣泛性、綜合性和區域性等特點,它的教育功能決定了它在提高國民素質中的重要地位。
中學地理課是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拓展認知,豐富知識,培養學習興趣,開發智力、綜合提高各方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擔負著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國策、國力教育、以及科學世界觀和正確人生觀教育的任務;特別是當今時代,地理學科教育對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人地關系,形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作用更為突出。因此,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教育課程,具有獨特的素質教育價值,這是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
我們可從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審美情趣教育四方面發揮中學地理課程的學科特點,認真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一、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B. 論學校地理教育的功能

地理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隨著地理科學的形成而誕生、發展,到了現代,已逐步形成為一個開放的、結構復雜的系統。為了培養千百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接班人,學校地理教育擔負著別的學科無法替代的特有的功能。

一、學校地理教育能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長

學校的地理教育寓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政治內容,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1.能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①通過國情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學校地理教育具有進行國情教育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有著十分豐富的國情教育內涵。加強國情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祖國。使學生既認識我國自然環境條件的優勢和建國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認識我國自然環境條件的不利之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使學生既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又產生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②通過鄉土教育強化愛國主義思想。

鄉土地理教學,既有利於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慎磨基又有利於培養學生愛鄉土、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對家鄉建設成就的切實感受和存在的不足可激發其改變家鄉面貌的決心。這樣,由點到面,由近及遠,使學生從切實感受體會中逐漸樹立堅定的愛國主義思想。

③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的了解,堅定學生跟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學校地理教育能充分利用所學內容弘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學生明白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道理。並從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中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2.能加強國際意識,深化全球觀念

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在地理教育中都注意把本國和世界聯系起來,使學生認識本國發展與國際社會的關系。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初步樹立全球意識。

通過對世界各國自然環境和經濟概況的了解,使學生初步樹立參加世界經濟交流和競爭的國際意識。

通過對我國和世界各國的比較,使學生認識我國雖是世界大國,但目前仍然是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初步樹立獻身祖國為四化建設做貢獻的觀念。

3.能通過科學的世界觀、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教育,使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具體化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系列的辯證關系。特別是人地之間存在的辯證關系,以及資源、人口、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在當代學校地理教育中尤為重要。

80年代以來,我們在地理教學中用「人地關系協調論」的辯證觀點教育學生,使我們正確認識自然規律,懂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要與環境相協調,不能用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手段,去獲取短期經濟效益而貽害子孫後代。

通過學校地理教育,樹立學生科學的世界觀、環境觀、資源觀和人口觀,使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具體化,對於提高學生認識自然、認識世界和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自覺性,其作用無疑是深遠的。

二、學校地理教育能提供豐富的地理知識並發展學生智能

地理教育的基本內容十分廣泛,我國歷史上向來把「知天文、曉地理」作為博學多才的象徵,直到今天,地理教育的內容仍然包括天文學和整個地球科學體系。學生通過地理教學,可以獲得他們在未來的學游梁習、工作和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多方面的知識。

1.人們生活在地理環境中,日常生活需要很多地理知識

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是從地理環境中獲得的,只有認識、了解地理環境發展變化的規律,才能更好地從中取得更豐富的物質財富。特別是當前,我國正在加強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學生寬謹在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之前,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2.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也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其各項生產活動雖然各有特點,但處處都可以看到自然條件對這些生產活動的影響。地理教學涉及我國的土地類型、水熱條件,森林草場、天然牧場等各種自然資源條件,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特別是通過鄉土地理了解自己的家鄉狀況,對將來從事農業、林業和漁業生產都是十分有利的。

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地理教學要講授各種工業的地理分布、原料來源、燃料和動力的供給、交通運輸條件、產品的供銷,以及各種工業與自然條件的聯系等。學生通過地理教學掌握這些知識後,對將來參加有關工業的生產活動都是十分有益的。

地理教學還涉及鐵路、公路、水運和航空、管道運輸和各種交通路線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樞紐等內容,對學生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識。

不斷擴大了的改革開放新格局,促使了通訊、郵電、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些工作雖然性質不同,但它們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特別是地圖、地名知識和各種交通路線的地理分布知識等,這正是地理教學特有的基本功能之一。這些知識,無論對學生今後擇業,還是盡快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都是不可缺少的。

3.地理教育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地理教育是現代人的綜合素質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徑之一。從現實生活來看,任何一個現代職業幾乎都需要程度不等的地理知識。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不論是管理者、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他們都應具備程度不等的地理觀念、地理思維和地理知識。

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理教育在培養人們經濟意識和經濟能力方面有著特殊的功能。②在商品市場的競爭中,人們要通曉商業行情、需求、文化信息、區域的交往與聯系,以及對市場的預測,這一切都與地理信息相關。

③資源的開發利用、運輸、購銷、國內外市場的分析以及旅遊觀光等,地理知識也都顯示著其強大的生命力。

4.地理教育還為升入上級學校的學生,打下必要的知識基礎

義務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學生在中小學應學好包括地理在內的各種基礎課程。中學地理教學,一方面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對學生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提供必要的地理知識,另一方面也對學生學習與地理有關的專業,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在科學文化發達的現代社會里,要想真正精通一門專業,並作出較大貢獻,就必須在中學階段打好堅實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等院校的培養質量,才能為國家培養出高質量的專門人才,擔負起「四化」大業的重任。

5.地理教育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

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智能。在開發學生智能中,地理教育的功能主要有:

①每一個地理綜合體的形式,都是由各種地理事象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發展的結果。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各種地理事象的層層剖析,使學生認識它的組成,然後再加以綜合,歸納,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歸納問題和進行綜合的能力。

②地理教學重視對區域整體的分析研究,重視對各地區地理特徵的相似性、差異性的比較、分析,有利於學生觀察、理解、記憶、對

比分析等能力的培養。

③地理教學重視野外觀察、考查、氣象觀測、參觀工業生產流程等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及地理測量、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等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徑。

④地理教學重視地圖的運用。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分析、填繪各種地圖,對發展學生的多種認識能力,讀圖、繪圖能力都有著重要作用。

三、地理教育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審美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地理教育在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方面亦有其獨特的作用。

地理教育能使學生通過對豐富多彩的地理事象的認識、了解,發掘地理景觀的美,從而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引起美感,進而構建美的心靈,達到美育的功能。

1.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美感特徵

學校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態的地理景觀,能使學生形成不同形態的美感。就自然景觀來說,如山體的雄偉美、峽谷的幽深美、山川的秀麗美、山石的奇特美等。

五彩繽紛的地理景觀,會使學生感受到極為豐富的色彩美。如奼紫嫣紅的花草樹木,光彩奪目的朝暉夕陽,晶瑩光潔的冰雪霧淞,絢麗斑駁的鳥獸魚蟲,光澤艷麗的礦物結晶,紅黑褐黃的土壤岩石,七彩純正的霓虹佛光,幻化迷離的海市蜃樓,以及色彩繽紛的宮殿、服飾等,都以其特有的色彩給人以美感。

地理景觀里一些相對運動中的景象,呈現出動態美的特徵。例如,奔騰的江河,潮汐的漲落,跌落的瀑布,飛濺的浪花,火山的噴發,雲霧的變化等,運動著的地理事物,無不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2.地理教學語言富含形象生動的語言美

世界上眾多的地理事象、地理景觀,絕大部分不能為學生直接感知,更多的還要靠教師傾注感情的語言。一個善於講課的地理教師,能用清晰、明快、生動、通俗易懂的地理語言,繪聲繪色地講授,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不僅能緊緊抓住學生求知的心靈,提高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學到豐富的地理知識,而且也是很好的藝術美的享受。

3.豐富多樣的地理教學手段,會給學生以藝術美的教育

在地理教學活動中,地理教師不僅能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打動學生的感情,誘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會用不同程度的教態美、語言美、板書美、板圖板畫美、教具美等來表達地理學科特有的自然美及和諧統一的韻律美。

地理教師工整、流利的教學板書,會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地理教學板圖、板畫,會使學生領略美的風味;豐富多彩的地球儀、教學掛圖、地理畫片、地理模型、地理標本等,可使學生體驗美的情趣;教學影視中呈現的一幅幅絢麗多姿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畫面,也同樣具有美的魅力,會深深地留在學生們記憶的年輪中。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提供大量異國他鄉的、學生無法直接感知的地理事象;可將緩慢發生的地理過程在短時間內呈現;可將宏大無比的山川林野,縮小到幾十平方厘米的熒屏中;還可將世界各國的旖旎風光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些更增加了真實、新穎、趣味特色,使教學環境和氣氛更加生動優美。都會使學生在感受美、鑒賞美的愉悅條件下獲得豐富的地理科學知識。

4.通過地理課外活動進行審美教育

地理課外活動是地理課堂教學的繼續和延伸。在活動中,除了擴大和加深地理學習的內容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訓練,同時,又可以在活動中進行形象生動的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他們具有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四、堅定信心,切實加強學校地理教育

學校地理教育是學校教育系統工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培養千百萬「四有」人才的過程中,對於學生優良思想品質的培養,對於學生地理知能體系的建立,對於學生美育觀念的形成,審美能力的提高,都起著巨大的作用,學校地理教育應該不斷加強。

最近,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學校地理教育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造成了地理教育界部分同志思想的混亂、嚴重地影響著地理教育質量的提高。

在這個困難時刻,我們也要進行反思。面對新技術革命和市場經濟的挑戰,面對素質教育,培養21世紀合格人才的需要,地理教育要進一步轉變思想,克服不同程度存在的脫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傾向。高等院校地理系應拓寬專業設置,加強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強調競爭,教學方式方法要多樣化,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不斷為國家輸送高質量的合格人才。中學地理教育要轉變觀念,變升學目標教育為素質教育,變封閉型教育為開放教育,變單純傳授知識為傳授地理知識與能力的雙向教育,變重教為教與學並重,變單一目標為多層次目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優秀的接班人而努力。

C. 地理的科學價值是什麼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

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

(3)地理對小學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實的地理學和環境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掌握教育法規,掌握並能夠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具備良好的教師素養和從事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3、了解地理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專業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識,並獲得廣泛的人文科學的修養;

4、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5、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得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並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D. 誰能幫我闡述一下《中國國家地理》對地理教育的意義

中國國家地理主要可以讓您了解各種地理名勝,以及各種地貌特徵,當然還有人文方面的:諸如對一個國家人文氣息的拓展。中地是一本與當下的自然狀況有著密切聯系的書籍,但對於教科書本上的東西並沒有很強的拓展性,但作為了解地理術語以及體會人文並感受一種磅礴的自然力還是很有幫助的。
(PS:個人感受,不足為談,只是中地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它提升的更多的是一個人的素養,而並非所謂的地理知識)

E. 通過學習新課標與教學指導,你認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有哪些主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有哪些

地理學習的意義對於在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中國,可能也就是為了更順利的踏入大學校門的一塊墊腳石,又或者是在如此教育體制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策。不過我想告訴大家的一點是我認為在所有學科裡面地理是在我們生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實用性最大的學科,沒有之一。

你有沒有觀察過水槽里漏下的水為什麼會行程螺旋,你有沒有察覺有月亮的夜晚特別冷,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在青藏高原上面即使你被太陽曬著也會特別冷而在沿海城市這剛好相反,為什麼。。。。。。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都和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讀書的時候理科老師(現在好想在慢慢地弱化文理科了吧)總愛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實我想說學好地理一科就可以啦!

我讀書的時候是一名文科生,成績在班裡也就中等偏上,但是我的地理基本是全校第一,班主任也對我無可奈何,因為要是我不偏科那就是另一片天地了,這就是應試教育的弊端之一吧,全能學霸永遠比單項冠軍更能讓人印象深刻。

任何學科被我們學習都有著它現實的意義,有些學科有非常直接的展示,比如數學幾乎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用,而有的學科可能只是一隻無形的手,只在你短暫需要她的時候才會出現,但卻能給你不可或缺的感覺。後面我會開始按照自己的邏輯開始分期講解地理的相關知識,用另類的方式讓大家相對簡單的認識地理。

F. 地理教學的目的是什麼

一、「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是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地理基本知識與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培養智能、發展個性的基礎,學生要想高效地參與地理教學過程、熟練地掌握地理學習方法、順利地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離不開地理基本知識與基本地理技能。因而,掌握地理基本知識與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課程的基礎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第一條是「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條目標涉及的知識內容,側重自然地理。「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屬於地球概論和天文學知識,「談天說地」是必要的,但是「談天」不是目的,「談天」是為了「說地」,所以這部分知識是學習地理環境內容的前提。有關「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知識應該說是高中地理課程的經典內容,並且它是學習人文地理、人地關系有關知識的基礎。這一條目標的完成重點通過必修模塊「地理 1」來實現。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第二條是「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 這一條目標涉及的知識內容,側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系統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與自然地理學並列為系統地理的兩大支柱。有關「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等知識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的經典內容,這對於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等等都是極為重要的。並且,人地關系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不僅是高中地理課程,而且是整個基礎教育地理課程的核心論題。所以,關於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不僅在「知識與技能」目標中提出,而且還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體現。「知識與技能」第二條目標的完成重點通過必修模塊「地理2」 來實現。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第三條是「認識區域差異,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這一條目標和初中地理的區域地理教學目標有很大的不同。初中階段的目標是「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徵」,主要任務是了解地理概況,積累豐富的地理表象,「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而高中地理則要求從成因上認識區域差異,通過至少選擇 3 個中國案例、 1 個外國案例來認識區域同人類的關系、區域的開發整治、區域可持續發展等等。實際上教學目標的歸宿是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基本原理,區域是作為教學的載體。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第四條「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是一系列地理技能。這些技能是在初中階段學習基礎上的進一步鞏固、拓展和提高。例如:初中是「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 ……」 ,而高中則是「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 ……」 ;初中是「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 ……」 ,而高中則是「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 ……」 ;等等。這些技能的掌握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而且對於學生的生活以及終身發展都極有裨益。
二、「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是基礎,但不是惟一的、終極的課程目標,有了知識與技能但不去運用、不會應用,是毫無意義的。 以往的教學大綱中也提出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和方法等要求,如運用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並作出判斷;根據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規律等,但由於把能力要求和知識要求孤立起來和割裂開來,使得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因缺乏載體而與過程脫節,導致目標難以實現;以往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死記硬背、題海訓練得到的高分,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首次將「過程與方法」單獨列為課程目標闡述的一個領域,並且內容範圍也有所擴大,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正確地、熟練地掌握「過程與方法」,不僅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素質,而且它對於地理知識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也都具有促進作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第一條是「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側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運用能力的培養。在高中階段,相對說來這條目標屬於初級水平目標,但作為高中學生來說,不會收集地理信息並將其運用於學習過程就談不上進一步的解決地理問題。所以它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基礎。
「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第二條是「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側重發現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培養。第二條目標屬於在第一條目標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並且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條目標。其中,發現地理問題是前提,提出方案、對策是核心。至於途徑和方法,則倡導與他人合作,強調開展調查研究。
「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第三條是「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側重對地理學習結果的表達和交流能力的培養。以往的地理教學大綱,對於這一目標是忽視的。實際上,對於一個問題的正確表達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應屬於比較高層次的能力。表達者要讓聽者聽明白,首先必須把問題全部「消化」並能融會貫通,然後還應該做到表達的條理清楚、層次清晰,最後還應盡力講究語言的聲調節奏。實際上,表達能力是一項綜合的能力。此外交流也是一種能力,這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一種理念。
可以說,「過程與方法」這三條目標屬於三個不同的層級,級別逐漸提高並且形成體系,這對於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培養創新精神都是十分關鍵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與情感是互利互惠的關系。學習過程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總是影響著學習者的態度,從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學習效果的不同反過來又會使學習者產生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進而影響學習過程。新課程目標較之傳統教學大綱一個區別是更為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傳統的地理教育的目標主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養,很少關注他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即使有也是以思想教育為主,而思想教育目標並不能完全涵蓋地理學科的人文價值,也不能完全發揮地理的德育功能。可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課程的必要目標是其他要求所不能替代的、必不可少的。不僅如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只是課程的一個必要目標,而且它還是課程追求的一個終極目標。確實,當一個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經歷的過程、形成的方法,最終都升華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升華為意識、觀念、責任、習慣,那末,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將使受益無窮的。
情意領域的目標不僅僅是單純的愛國主義情感,而是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情意領域目標的內涵比以往更充實、更豐富、更全面了。首先,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也是指內心體驗、情操陶冶。其次,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也是指科學的態度、求實的態度。第三,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人類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第一條是「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動機,以往僅僅被理解為一種手段和策略而已,它不可能成為地理教學活動的目標。而這次地理課程標准將其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層次,認為興趣和動機本身就應該成為課程與教學的一個目標。這是因為學生假如沒有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動機,那末,地理學習活動就不可能有效運行,即使能短暫地運行但也不可能長時間地維持。這次,《地理課程標准》將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培養列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第一條,可見對情意領域這一方面內涵的重視。此外,科學態度、審美情趣的培養也是地理學科的重要任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第二條是「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關注國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是地理學科傳統、經典的課程目標,地理和歷史這兩門學科被稱為進行這方面教育的「雙翼」。有關情意領域在這一方面內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往已有很多剖析,這里不再贅述,這次《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繼續強調這些方面情感的培養。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在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方面,這次特別強調「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第三條是「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以往的地理教學大綱在提出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往往還強調國際主義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國際社會強調「階級斗爭」、強調「反對共同的階級敵人」、強調「輸出革命」的「國際主義」,在當前的國際大環境下已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具有時代特徵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意識」教育。作為地理課程,如何在全球的資源、人口、環境、經濟、社會與發展方面,進行「國際合作」和「全球意識」教育,則是地理學科義不容辭的重要使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第四條是「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持續發展教育在「知識與技能」領域已有目標要求,但是光知道「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還不夠,還必須在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上,使學生進一步產生意識、形成觀念、增強責任、養成習慣。從而使遵守「環境道德」、「資源道德」、「人口道德」蔚成風氣,使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深入人心、產生行動。

G. 學習地理的意義與作用

地理環境的開放是我們對我們社會環境的一種認識,只有開放地理環境我們才能親身了解我們的地理環境,要是封閉的話,就會影響我們對環境的認識,降低我們的文化知識,開放的影響呢,可以提高我們國家的國民收入和副業的發展,不好的一面的,開放的環境容易被我們所污染,我們吃東西亂丟拉,好多的,破壞了原有的生態,我們對地理環境的開放改變了地理環境本有的原貌,添加了許多人文的東西,破壞了它的原有性,弊利面都有吧!作用就是為了讓我們了解我們的環境和怎麼保護環境,讓我們認識到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還可以提高我國的國民和稅收的總值,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還可以帶動和提高相關的副產業。

既封閉又開放的地理環境

說到潮汕文化的形成和特點,要與潮汕地區的自然環境聯系起來考察。
潮汕地區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東北與福建省接壤,東面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北西南分別與本省的梅州市、汕尾市為鄰。諺語稱其為「省尾國角」,指其位於國防門戶,又是遠離省城的東北邊陲。關於潮汕地區的戰略位置,清代學者顧炎武概括為:「(潮州)府介閩粵之間,為門戶之地。負山帶海,川原饒沃,亦東南之雄郡也。」
嶺南北為五嶺阻隔,南被海洋包圍,形成了向北封閉而向外開放的地理格局。在嶺南的大區域內,潮汕地區西北方橫亘著東北至西南走向的蓮花山脈,又切割成粵東這一處西北高東南低的背山面海相對獨立的地理區域。蓮花山脈不僅阻隔了潮汕與中原地區的直接交往,也構成了潮汕地區與嶺南首府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的天壤屏障。雖然對內陸腹地比較封閉,潮汕地區卻有著長達325.6公里的海岸線,使潮汕地區呈現出面向大海的開放格局。海岸地形復雜多樣,有眾多的港灣、島嶼以及廣闊的海灘。沿岸海域分布有低潮出露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的島嶼126座,曲折的海岸線有多處內河出海口和港灣。海運方便,漁業資源豐富,還有可供開發的海灘塗面積20.53萬畝。海上貿易對於人多地少、西北有天壤屏障阻隔的潮汕地區的經濟發展意義尤為重大。潮汕人的生活、生產、貿易乃至歷史上發生在潮汕地區的許多軍事活動,都帶有強烈的海洋色彩,進而又影響到潮汕人的文化生活、思維方式、民風民俗以及民系發展等,使潮汕文化成為有海洋特色的地域文化。既封閉又開放的特定的地理條件,是造成潮汕民性既保守又富於開拓的矛盾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潮汕地區雖有漫長的海岸線,但與海上的聯系及海岸線的利用,卻受到極大的掣肘。政治上的原因,是封建統治者出於「靖亂」和御侵的考慮,長期不準粵東商港對外開放,使一些海上商貿活動被迫採取了違禁的民間活動的形式。從自然經濟條件上說,潮汕地區的港口條件也有一定的弱點,長期無法改變地方性港口的地位。無論如何,海濱生活環境及以海謀生的生產方式,給潮人的生活習俗和性格特點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比如喜食海鮮,以灘塗墾殖、漂洋過海、海運商貿、武裝走私等為營生的重要手段,鑄成了潮人性格中的勇於開拓、四海為家、強悍不羈之一面。
在這個區域內,韓江是水上交通主動脈,既是粵東和閩西南的交通紐帶,也是潮汕和贛南的文化紐帶,對推動潮汕文化的演變作用很大。其源頭一為發源於福建省寧化縣的汀江,一為發源於本省紫金縣白山崬的梅江。整個韓江流域覆蓋了閩粵兩省的十幾個縣,在潮汕地區的韓江中下游流域面積為1741平方公里。榕江是該地區第二大河,其幹流南河、北河分別發源於陸豐縣百花園與豐順縣猴子崬南麓,在該區流域面積約3512平方公里。潮汕地區並非一個一馬平川的大平原,而是包括了山地、丘陵、平原、海灘等多樣的地貌。潮汕平原其實是若干個小平原的總稱,主要包括黃岡河下游平原、韓江三角洲平原、練江下游平原和隆江下游平原,平原面積大約只佔潮汕地區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在廣東省內,潮汕平原面積僅次於珠江三角洲。然而,與面積為8600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相比,面積為915平方公里的韓江三角洲平原要小得多。潮汕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從南宋以後劇增,至清代中期,潮州府人口密度在省內僅次於廣州府。至當代,人口猛增,1991年,潮汕地區人口平均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009人,為全國人口密度的8倍,廣東省人口平均密度的3倍,大大超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澄海縣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860人,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縣份。潮陽縣總人口達到207萬人,為全國人口第一縣。韓江三角洲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2427人,居全國各大三角洲之冠。面對這一系列的全國之最的人口數字,卻無法使土地面積相應增加,無法擺脫人多地少的局面。潮汕地區土地僅佔全國的千分之一,卻生活著佔全國百分之一的人口。1998年的統計數字顯示,揭陽市人均耕地為1.8分,汕頭市為1.75分,連安排宅基地都困難。而廣東省1997年人均耕地為0.5畝,是潮汕的近3倍。人多地少的嚴酷現實,迫使潮汕人不得不墾山圍海,精耕細作,發展多種經濟作物,韓江三角洲成為我國著名的糧食大面積產區,但始終不能解決土地有限與人滿為患的矛盾。因此,讀書、經商、出洋、務工,自然就成為了潮汕人的求生之路。在勤勞刻苦、精明靈巧之外,潮汕人又有鋌而走險,甚而投機取巧之一面。人口稠密到極限,生產與生存空間十分有限的環境,對潮汕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經營方式以及潮人心理,無不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潮汕地區具有有利於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北回歸線橫過本地區中部,氣候溫暖濕潤,夏熱無酷暑冬暖有陣寒,四季常青,草木清華,生物早熟,一般比江淮地區早1--2個節候。但也有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和民生的災害:春季前期低溫陰雨,後期有倒春寒;夏季常受風暴和台風襲擊;秋季時有低溫霜凍災害;台風、乾旱、水災、地震、蟲害時有發生。這說明潮汕地區並非得天獨厚的富饒之境,還有自然條件惡劣之一面。風和日麗,精耕細作,與養成潮人性格中精巧、溫和的一面大有關系;在與自然不斷搏鬥中將蠻瘴之地開辟為魚米之鄉,對潮人養成敢於拼搏的強悍堅韌之民風和白手起家、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同樣有很大的關系;毀滅性的自然災害之不測,則影響到潮人滋長了稍安知足,有遠憂而不願作遠慮的消極的潛意識,以及凡事博一博運氣的宿命觀。

閱讀全文

與地理對小學教育的意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