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和地理知識相關的四字詞語
南轅北轍
南征北戰
南腔北調
南橘北枳
南來北往,楚河漢界,天南地北,天涯海角、
⑵ 關於地理的成語和解釋!
1 滄海桑田: 指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2 海枯石爛:海水乾涸、石頭腐爛。形容歷時久遠。比喻堅定的意志永遠不變。 3 風調雨彎寬順:風雨及時適宜。形容風雨適合農時談鬧棗 4 日久天長:時間長,日子久. 5 海市蜃樓:海市蜃樓是光線在鉛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氣層中,經過折射造成的結果。常分為上現、下現和側現海市蜃樓。6 一瀉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也比喻文筆或樂曲氣勢奔放。也形容價格猛跌不止。7 百川歸海:表示眾多的事物匯集一處,也用來比喻大勢所趨,眾望所歸。8 一衣帶水:原指窄小的水面間隔,後泛指地域相近,僅隔一水。9 源遠流長: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
悠久.10 因含拆地制宜: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 11 涇渭分明:比喻優劣、是非等非常分明。
⑶ 有關地理的成語有哪些
成語是我國漢語詞彙中的一種表達方式用簡單通俗的詞語反映深刻的道理。在眾多的成語中,有不少反映了地理內容的知識。我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到您。
成語中的地理知識
古人認為「中國」四面分別環繞著東海、西海(即青海)、南海和北海(即渤海)。合稱「四海」。有關的成語有:四海為家、四海之內皆兄弟、放之四海而皆準。古代把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稱為「五湖」,成語有「五湖四海」。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古人稱長江為「江」,成語有「大江東去」。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是炎黃子孫的母親河,古人稱黃河為「河」。有關的成語有:河清海晏、河清難俟、俟河之清等。有關長江、黃河的成語有「江河日下」。黃河急流之中(在今河南省三門峽東),有一砥柱山,它像柱石一般任憑河水沖去,屹然不動。有關的成語有「中流砥柱」。黃河細如衣帶,泰山小如磨刀石,成語叫「河山帶礪」。泰山,五嶽之首,在今山東省中部。有關的成語有:安如泰山、穩如泰山、重於泰山、有眼不識泰山。廬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成語有「廬山真面目」。終南山,又稱南山,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有關的成語有:壽比南山、南山可移。東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成語有「東山再起」。
以上涉及的地理知識,是與成語本義相關,至於該成語的整體意義如何,則是另一回事。
成語中客觀地反映一些地理現象
如「滄海桑田」反映了地殼運動;「風雨交加」形容冷風過境時的天氣變化;「星移斗轉」反映了地球運動。「百川歸海」說明海陸間循環;「滴水穿石」反映了流水的侵蝕作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反映了食物鏈的關系。「大江東去」說明了長江的流向向東。「涇渭分明」反映了涇、渭兩河水文特徵中泥沙含量不同。黃河最大的支流是渭河,河水濁,其支流是涇河,河水清。兩河在陝西境內合流時,清濁分得很清楚。
這些成語准確、生動、形象,具有科學性,客觀地反映了地理現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1.反映「中國」名稱的成語:如赤縣神州,力濟九區,齊煙九點,問鼎中原等;
2.反映「區域」名稱的成語:如塞北江南(指我國北方、南方廣大地區),大江南北(指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廣大地區),南州冠冕(指南方地區),一衣帶水等;
3.反映「省」名稱的成語:如黔驢技窮(黔:貴州簡稱),得隴望蜀(隴:甘肅簡稱;蜀:四川簡稱),暮虢朝虞(虢:指今河南省;虞:指今山西省)等;
4.反映「城市」名稱的成語:如邯鄲學步,洛陽紙貴,騎鶴上揚州,長安道上(今陝西西安),漁陽鼙鼓(今天津薊縣),山陰道上(今浙江紹興)等;
5.反映「山地」名稱的成語:如穩如泰山,逼上樑山,巫山雲雨,廬山真面目,崑山片玉(指昆侖山),壽比南山(指終南山)等;
6.反映「河海」名稱的成語:如長江天塹,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到烏江不盡頭,白山黑水(白山:指長白山;黑水:指黑龍江),表裡山河(山:指太行山;河:指黃河)福如東海,挾泰山以超北海等。
7.反映「天文」名稱的成語:如日月星辰,流星趕月,牛郎織女(分別指牛郎星和織女星),河漢斯言(指銀河),氣沖鬥牛(斗:指北斗星;牛:指牽牛星),斗轉星移等;
成語與地理現象
1.反映天氣現象的成語:如海市蜃樓,礎潤而雨,六月飛霜,彤雲密布,山雨欲來風滿樓,冰天雪地,風調雨順等;
2.反映水文現象的成語:如源遠流長,川流不息,流水不腐,波瀾壯闊,滴水穿石,涓滴成河,一瀉千里,百川歸海,風平浪靜,涇渭分明等;
3.反映地形現象的成語:如下臨無地,崇山峻嶺,層巒疊嶂,懸崖峭壁,崎嶇不平,拔地倚天,壁立千仞等;
4.反映土壤現象的成語:如沃野千里,膏腴之地,不毛之地,赤地千里等。
成語與地理景觀
反映地理景觀的成語很多,如錦綉山河,綠水清山,山清水秀,雲蒸霞蔚,千岩競秀,詩情畫意,花紅柳綠,紅裝素裹,碧水縈回,江山如畫,一川秀色,萬紫千紅,風光旖旎,清風明月,氣象萬千,湖光山色,別有天地,千姿百態,相映成趣等。
成語與地理規律
1.反映氣象規律的成語:如寒來暑往,春華秋實等;
2.反映水文規律的成語:如水到渠成,大江東去等;
3.反映天文規律的成語:如旭日東升,北辰星拱等;
4.反映地殼運動規律的成語:如滄海桑田,陵谷變遷等。
成語與地理自然資源
如烈火真金(礦產資源),川流不息(水資源),沃野千里(土地資源),鬱郁蔥蔥(森林資源),碧草如茵(草原資源),珍禽奇獸(動物資源),懸河瀉水(水能資源),驚濤駭浪(海浪能資源),萬里晴空(太陽能資源),狂風暴雨(風能資源)等。
與地理名稱有關的成語
六、成語與區域地理
1.反映風俗文化的成語:如風土人情,奇風異俗,采風問俗等;
2.反映地域差異的成語:如南腔北調,南船北馬,南橘北枳等。
成語與經濟地理
1.反映農業的成語:如魚米之鄉,五穀豐登等;
2.反映工業的成語:如披沙揀金,百煉成鋼等;
3.反映交通運輸業的成語:如車水馬龍,康莊大道等;
4.反映旅遊業的成語:如搜奇訪古,遊山玩水等;
5.反映商業的成語:如門庭若市,供不應求等。
成語與地理人口
1.反映人口分布的成語:如人煙稠密,地廣人稀等;
2.反映人口數量的成語:如人山人海,荒無人煙等;
3.反映人口素質的成語:如博學多才,才疏學淺等;
⑷ 形容地理的成語有哪些
山高水長(山高水長)shān
gāo
shuǐ
cháng
[釋義]
象山一樣高聳,如水一般長流。原比喻人的風范或聲譽象高山一樣永遠存在。後比喻恩德深厚。
[語出]
唐·劉禹錫《望賦》:「龍門不見兮,雲霧蒼蒼。喬木何許兮,山高水長。」
[近義]
山長地遠
[結構]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例句]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
◎宋·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⑸ 與地理有關的成語
南轅北轍 南征北戰 南腔北調 南橘北枳 南來北往 南箕北斗 南征北討 南旦稿航北騎 南鷂北鷹 南阮北阮 南枝北枝 南去北來 南艤北駕 南棹北轅 南船北車 南販北賈 南征北伐
【蜀犬吠型襲日】
蜀郡多霧,不常見日,每逢日出,狗皆疑而驚叫。語本唐柳宗 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後常以「蜀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
【得隴望蜀】
《東觀漢記·隗囂傳》:「西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後遂以「得隴望蜀」喻貪心不足。
【滄海桑田】
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巨大。語本晉·葛洪《神仙傳·王遠》:「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清·程元升《幼學故事瓊林·地輿》:「~,謂世事之多變。」
【星移斗轉】
①星座移位,北斗轉向。表示歲月流逝或時間變化。②猶言天搖地動。形容聲勢極大。
【風雨交加】
大風暴雨一齊襲來。形容天氣十分惡劣。
【百川歸海】
猶言萬法歸宗。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淮南子·汜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樹長得再高,落葉還是要回到樹根。比喻離開故土時間再長,最後還是要回歸故土。
【如日中天】
像太陽之正處於天模租孝空中央。比喻事物正發展到十分興盛的階段。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月暈出現,將要刮風;礎石濕潤,就要下雨。比 喻從某些徵兆可以推知將會發生的事情。
⑹ 關於地理的四字成語
晴空萬里 萬里無雲 草長雲飛 波濤洶涌 風平浪靜
狂風大作 花開花落 陰雲密布 傾盆大雨 萬物復甦
百花爭艷 清風徐徐 奼紫嫣紅 白雪紛飛 綠意盎然
山清水秀 霞蔚雲蒸 春暖花開 春露秋神滲霜 春暉寸草
春光明媚 桃紅柳綠 蜂飛蝶舞 含苞欲放 春雨綿綿
冰天雪地 白雪皚皚 銀裝素裹 玉樹瓊枝 冰封雪蓋
傲雪凌霜 電閃雷鳴 驕陽似火 烈日炎炎 萬木蔥蘢
鳥語蟬鳴 鳥語花香 蓮葉滿池 疊翠流金 層林盡染
景色宜人 秋高氣爽 春華秋實 林寒澗肅 分外妖嬈
傍花隨柳 桃紅李白 湖光山色 江山如畫 鬱郁蔥蔥
煙波釣徒 千岩競秀 虛無漂緲 銀河倒瀉 斑駁陸離
琪花玉樹 水流花謝
中流砥柱":這一成語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樣。
砥柱山其實是一巨石,位於黃河三門峽段的急流中,是一個石島,人稱"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黃河水到峽谷中被兩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沖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渦,分成兩股流開,離開三門峽谷,場景驚心動魄。
過去黃河水運發達,曾為航船要道。但在三門峽段,常有觸礁者。
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稱。後船每行至此,船夫們便下船用纖繩拉過。
傳說中的砥柱石,是用來鎮定河水波瀾的,在船夫們的眼中,砥柱石卻是一座航標。石上原刻有"照我來"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駛來。
船隻要朝它駛來,眼看要撞上時,砥柱前面的波濤回過水來,正好將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說到黃河的航運,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因此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秦粟輸晉,泛舟之役"的記載。西漢及唐朝均建都長安,利用黃河及渭水水道,溝通運河、江淮,使長安運輸便利,成為國際大都市。
但黃河上中遊河段險灘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於航行。自清末以來,公路、鐵路興起,航道久不整冶,黃河水運遂告衰敗。
歷史上曾有"黃河清,聖人出"的說法。但黃河的水能變清嗎?黃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經黃土高原後,各支流帶入大量泥沙。
這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對環境破壞的結果,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現在每年入黃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雖經長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減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億噸,黃河仍然清不了。
出聖人是很難的嘍。出了聖人,首先把黃河治好,這句話就改做了"聖人出,黃河清"了。
"鯉魚跳龍門":龍門在晉陝峽谷的最南端,北距壺口瀑布65公里。龍門之南就是開闊的關中平原了。
黃河水從狹窄的龍門口進入寬闊的河床中,河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龍門之形成,因其東龍門山和其西梁山各申出山脊,相互靠攏,成為一個只100多米寬的狹窄口門,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
每當洪水季節,水位升高,而出了狹谷後河谷變寬,水位驟降,落差很大,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鯉魚跳龍門"的傳說,就是指跳躍此處。
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爭跳這個成龍的門關。能跳過者,立時成龍。
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傳說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博,奮斗不息。
古人認為此龍門峽為大禹所開,故又稱之為"禹門口"。黃河的彎多,素有"九曲黃河"的說法。
黃河在黃土高原轉了許多的大彎之後,呼嘯奔騰遠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遊民歌還在我們耳旁回盪:"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
"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說明黃河的彎曲多。黃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彎曲,幹流的主要大彎有6個,小彎更多了,大多在黃土高原。
大彎中,180度的大彎有3個,90度的大彎有2個,45度大彎有1個。而黃河總的走勢就構成一個"幾"字型的大彎,總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東的,自河源至河埋瞎喊口直線距離僅為2068公里,但實際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線距離的2.64倍。
黃河有一個馬蹄形的大彎叫做"河套"。俗語雲:"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這里說的一套就是指河套地區。本來自西而東的黃河由甘肅到了寧夏的中衛,沿賀蘭山轉而彎野向北,至內蒙古的臨河受陰山阻擋又折而向東,到托克托縣突然掉頭,沿呂梁山南下,繞了一個大彎,這個特有的大彎曲,好比套在寧蒙平原上的一個大布套,所以人們稱這里為"河套"。
河套平原西起賀蘭山、大青山,東到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南達鄂爾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縱貫寧夏、內蒙。寧夏部分稱西套,也叫寧夏平原或銀川平原;內蒙部分稱東套,並又分為前套和後套,統稱為河套平原。
黃河流經這里,地處平原,河面開闊,水流平緩,人們興修了許多引黃水利工程,形成黃河灌區,使得糧棉富足,稱"塞上江南"。"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這句子的本意是說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進黃河這樣的大河也洗不清了。
其實,不論是誰,跳進黃河就別想洗清。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黃河的泥沙。
黃河以泥沙多而聞名於世。我國古人常以"黃水一石,含泥六斗"、"黃河斗水,泥居其七"等來描述黃河的多沙狀況。
黃河的平均含沙量為35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絕無僅有的。
同時,黃河的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成泥漿狀態,沾在身體上確實不易洗凈,真的成了"跳進黃河洗不清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詩說的是黃河從西方遙遠的天邊奔騰而來,又滾滾東逝入海。
今天,"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黃河下游的"懸河"現象。"懸河",是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流,又稱"地上河"。
懸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開闊、比降不大、水流平緩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斷抬高,水位相應上升,為防止水害,兩岸大堤亦隨之不斷加高,年長日久,河床高出兩岸地面,成為"懸河"。黃河至下游後,每年大約有4億噸泥沙淤積於下遊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黃河下游成為世界。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成和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
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