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說課稿如何寫教學過程

地理說課稿如何寫教學過程

發布時間:2023-08-25 04:42:17

高中地理說課稿

【必備】高中地理說課稿3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整個說課共分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線。前幾節介紹了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氣的整體運動原理及其產生的重要意義,並為以後學習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志,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

確立三圈環流的形成為重點的依據是三圈環流是全球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基礎,也是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確立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為重點的依據是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是季風環流和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

確立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為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缺乏空間想像力,難以建立一個三維空間模式,更難在三維空間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風向。

(四)教材處理:

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系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以及移動規律。

2.過程與方法

①實踐能力:能正確繪制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

②讀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氣壓帶、風帶的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4.確立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1.確立依據: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於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於本節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由於本節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運用各種地理原理示意圖或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由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最終做到兩種思維的結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三圈環流的形成;

②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

3.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動態信息,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慾,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四、教學過程

(引課,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從全球看獲取太陽輻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區各是哪裡?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區獲熱最多,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極地附近地區終年或熱較少,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這種垂直運動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不考慮地表起伏和海陸分布,只考慮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大氣運動的結果如何?三圈環流的作用是什麼?

(板書)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圈環流示意圖多媒體動畫或思考)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比較赤道低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成因上的差異?比較副熱帶高壓帶和極地高壓帶在成因上的差異?由於近地面高低氣壓的分布極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水平方向如何運動?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否不會改變?氣壓帶和風帶各有什麼性質?

(板書)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一、七月氣壓分布圖,或黑板上繪制的板圖或多媒體動畫)以亞歐大陸為例,冬季大陸是一個冷源,形成了高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夏季大陸是一個熱源,形成低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這樣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這些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稱是什麼?

(板書)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亞洲季風是一圖或多媒體動畫思考)由於在北半球大陸和海洋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因此不同季節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大氣水平運動的特點是什麼?東亞和南亞的冬、夏季風其成因有什麼差異?冬夏季風的特點是什麼?影響范圍有多大?

(探究活動)題目:為什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與之緯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區卻是沙漠廣布?

分析:本探究活動可以在課內使用(最好放在已經講授了全球大氣環流還沒有講季風環流時進行。這樣可以引入季風環流的教學。本探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式實際上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海陸分布和風帶、氣壓帶的季節移動。

(板書)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 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 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六。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建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而讓學生成為探究者、發現者,從而使創新的思想在他們身上得以閃光。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准: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系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這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採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 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製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 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並強調:不同區域由於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第一課時,對認識地貌的形成和變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對地殼和地表形態有一個整體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關於地形要素的重要內容。對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以及選修的「旅遊地理」的地質景觀以及「自然災害中的地質災害」有著廣泛的聯系,起著很強的基礎知識的作用。

(二)。說教材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能用理論解釋宏觀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簡單的地質構造的概念和類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力;圖文轉換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列表比較,了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與表現形式

②。運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更直觀的去理解理論,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

③。通過對地質構造示意圖的閱讀分析,學會簡單的地質構造類型的判斷和構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創新意識;培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樹立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意識。

(三)、說教材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把板塊的兩種運動形式對宏觀地形的形成作為本節重點之一;

②。重點之二即為兩種基本的地質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和地貌特徵。

2。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①板塊構造與宏觀地形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是從很大的尺度來介紹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學生直接感知比較困難,須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高中一年級的同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塊運動機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會有一些困難。

②地質構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於這種地貌不同於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態,學生不易理解,所以作為一個難點。

二、說學情

心理特點:進入高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習行為任然已興趣為引導,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音象、動畫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知識基礎: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地形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但僅從感性上認識到地形在變化,至於地殼變化原因、運動的形式及結果等抽象的理論知識一無所知,而高一學生理性認識、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

三、說教法與學法

1。 實例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圖表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析和思辨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 視聽觀察法;邏輯思維法;討論分析法;圖文轉換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和合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說教學過程構思

導入: 從觀看各種地形圖片,給學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過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增強學生興趣,也使導入對本節課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

1。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通過導入,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能讓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態?」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學生自主的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列表比較歸納,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地表形態的變化時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列表對比分析, 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使學生更能夠記住內外力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加強了形象記憶,同時增強學生探究自然奧妙的熱情。

2。「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承轉(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有關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引出板塊學說)

①。 引導分析照板塊分布示意圖2—10,介紹板塊學說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認識六大板塊的名稱,分布及板塊的邊界類型(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

【教師澄清講解】①板塊是地球岩石圈被構造帶分割成的單元,而不是地殼的單元,也不是硅鋁層的單元。②六大板塊的范圍與大洲、大洋的范圍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塊都包括了海洋和陸地。板塊不是大洲、大陸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陸和大洋的名稱來命名。③消亡邊界(圖中實線)是板塊相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溝或造山帶;生長邊界(圖中虛線)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嶺或斷層。

通過「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視頻,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視聽過程,看到板塊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宏觀地形(因為在整個過程中會依次形成海溝,島弧,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後再演示東非裂谷的動畫,說明板塊運動與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大規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溝、島弧等地貌格局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視頻動畫,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後學生根據動畫及教材討論歸納,老師點撥總結活動探究1。2。,再歸納總結板塊運動和宏觀地形的關系,來完成對這一重點內容的突破。這里我是採用先把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探究答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引出地質構造的概念,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再用動畫演示直觀認識褶皺和斷層,討論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現形式。

針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一難點,首先讓學生理解背斜與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區別,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況,岩石的堅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蝕的能力;然後再從岩層新老關繫上來判斷,在此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思考沉積岩岩層新老的識別,給他們提供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機會,幫助他們歸納、總結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於斷層,在演示動畫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斷層線兩側的運動方向,讓學生討論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斷層線上的岩石抗侵蝕強度,侵蝕後形成的地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拓展】我們學習了地質構造對地形影響的規律,在實踐中具有重大意義。例如,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為水道。在背斜部位採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

② 初中地理說課稿中的教學過程怎麼說

今天我要說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三節印度。我認為說課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徵,圍繞環境 —— 資源 —— 人口這一主線,闡明了人地關系,為進一步學習區域地理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知識技能目標: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氣候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 了解印度的工業概況。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對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的學習,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一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其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本節教材的難點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造成水旱災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我將用兩個課時講解,詳講的內容是印度的人口問題、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 「 以人為本 」 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展示直觀教學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像,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 「 二期課改 」 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印度的人口概況,印度自然環境,農業和工業的狀況」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四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激趣設懸導入新課,採用多種直觀手段,有利於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放映幻燈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恆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風光等),配以解說: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譽世界。這是一個視牛為神明的國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這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已超過 10 億,僅次於中國……猜一猜「這是哪一國家?」使用直觀的手段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③ 初中地理怎麼說課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版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必修 1第 1 章第1節《 自然環境》。課型是新課 ?案例教學。
我將按說教材分析、說學情分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這四個環節去說課。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過渡:從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
就初中中自然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本節是具有強烈後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如果就章節聯系而言,本節承上啟下,所以本節是本模塊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本節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後聯系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而初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和實際生活中都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節課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 》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 單元第 個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 ,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框題在×××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教師過渡: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狀況,我確定了本節的三維目標
2、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師過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3 說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本著×××新課程標准,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難點:
(教師過渡:為了能夠充分地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認為用一個課時去處理。)
4、 說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師過渡:那麼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二 說學情分析
1 、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來看,初中學生好 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

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學生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在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三、說教法及學法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1、說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 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 說學法指導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 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四、說教學程序 (1)、理論依據
1、突出體現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 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在教學中積極轉變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2)、具體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 說復習提問
2說新課導入; (2—3分鍾)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3 說新課教學; (35分鍾)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 說課堂小結; (2—3分鍾)課堂小結,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閱讀全文

與地理說課稿如何寫教學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6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