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區域地理怎麼教

區域地理怎麼教

發布時間:2023-08-27 17:18:42

Ⅰ 區域地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

區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內容,主要為案例教學。教材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依據課程標准選取的案例各異。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教師教學過程中若對教材與課程標准把握不當,缺少對知識的歸納、小結與運用,則易出現主次不分、重點不突出、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死記硬背啃教材的現象,造成學生學了教材上的知識,卻難以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為此,筆者以流域的綜合開發為例,淺述如何有效利用教材進行區域地理的教學。
一、研讀課標,熟悉教材,全面把握知識點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要求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地球上的陸地有許多河流,流域面積有大有小,每條河流都有其特有的地理條件,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不盡相同,對河流的綜合治理措施各異。我們不可能對每條河流或主要河流逐一分析,故課程標准提出以某流域為例。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第二節內容:流域的綜合開發是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為做好此節的教學工作,須熟悉教材。教材內容有:流域和水系;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活動:墨累-達令河流域;閱讀材料:紅水河的梯級開發;問題研究:阿斯旺大壩。
教材對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通過對田納西河流域的學習,要求學生從中歸納出流域綜合開發的思路與方法,學會用所學思路與方法對其它河流的綜合開發進行分析,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二、注重歸納,系統小結,善於提取知識點
教材首先給出了流域和水系圖,但沒有給出概念,教師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理解流域與水系的含義。教材第二段給出田納西河流域示意圖,讓學生理解河流不同部位,其生態環境保護側重點不同。
教材中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從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三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對於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中,先引導學生讀圖及思考題,然後歸納: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利用的方向應從其地形、氣候、水文特徵及礦產資源的蘊藏狀況進行分析。
其次,教材簡單給出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及其後果,讓學生歸納出開發的三個階段所帶來的影響。
再次,教材第三部分: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第一段給出流域開發的總體構想,接著呈現田納西河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為讓學生充分理解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教材配備九幅圖及六道思考題。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上的圖時,可適當結合地圖冊上的圖進行分析與總結,如美國地形圖、氣候圖等。
通過對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學習,讓學生明確:河流的開發因地制宜,流域開發條件從地形、氣候、水系、礦產資源等方面進行分析,開發方式為梯級開發,開發項目表現在防洪、航運、發電、旅遊等方面。
三、遷移運用,解決問題,拓展延伸知識點
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而不僅僅教教材,應走出教材。世界河流眾多,有大江小河,有外流河與內流河。不同的河流所發育的位置不同,其氣候、地形、水系、礦產資源組合不同,要求我們在分析流域的自然背景時,遵循自然規律。學習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後,可借鑒其開發思路對所研究的河流進行分析,如自然背景分析可從氣候、地形、水系、礦產資源進行分析,綜合開發是否進行梯級開發,等等。
但每條河流的綜合開發分析又並非像田納西河流域那樣面面具到,應突出其特色。教材中給出的閱讀:紅水河的梯級開發與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極其相似。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只從農業的角度出發,就水庫和灌溉區分布進行分析。尼羅河的綜合開發是基於阿斯旺大壩的修建,分析的重點是阿斯旺水壩的利與弊。此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其它河流,如伏爾加河流域、萊茵河流域,台灣島上的河流,同時,還可就某一河流的某小支流進行分析,如長江上游貴州省境內的某一河流。
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一定的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能力將大大提高,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學習自信心得到增加。
四、講練結合,比較分析,熟練運用知識點
為更好地利用教材,教學過程中注意講練結合。教材上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水系特徵時,配備有思考題;活動: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是以問題方式呈現;問題研究更體現了探究學習。因此,教師運用教材進行教學時,正確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分析圖,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歸納與小結。在得出一些結論後適時進行運用,一是鞏固所學知識,二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過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分析方法後,選取其它一些河流,對其開發的自然條件進行分析,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效果明顯。
教材上呈現的知識內容較多,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與安排,對於內容豐富又較復雜的知識可採用比較法,該方法可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辨析。對本節內容的比較,可從該河流歷史開發過程中進行對比,亦可將不同的河流開發進行比較。如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的比較,尼羅河大壩修建的利弊比較,西江與萊茵河開發背景比較等。此外,可就兩條河流某方面進行對比,如湖南的湘江與西歐的萊茵河,兩河流航運價值的大小及原因對比。
區域地理的教材內容經有效處理後,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Ⅱ 如何學習區域地理

區域性是地理環境三大本質特徵之一。區域地理特徵是我們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了解不同地理區域相互聯系及區別的主要依據。在各區域,不論地理事物多麼繁多、內部聯系多麼復雜,但都離不開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結構體系。初中地理教學要利用地理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引導、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人地關系。以下是我對學生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幾種看法。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任何高效課堂的構建,都是建立在學生有著充沛學習熱情的基礎上的。因此,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選取一些該區域內的實效性強、意義重大、社會關注的地理材料,營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又滿足學生「慾望」的情境氛圍,以激發地理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和態度。二、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內在規律 區域地理的教學,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其內在規律。地理位置是一個區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的基礎。以北京為例,要認識北京,就要先知道他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這些位置基本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環境特徵,而這些特徵從歷史到現代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在通過北京的學習後,讓學生試著自己去歸納出台灣的地理位置,進而知道台灣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只有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再給予必要的學法指導,學生才能夠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三、區域比較學習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和差異性,任意兩個區域之間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區別存在。對比學習,能夠發現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以及他們產生的原因;也能比較兩者的差異,引起學生探索不同產生原因。例如,在講我國四大地理區域是時,先找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差異性,每一個區域的氣候特徵不一樣嗎,如西北地區的乾旱、青藏地區的高寒。不同的氣候可以發展不同的農業,不同的自然環境造就不同的生活習性,形成不同的地方文化。通過比較學習,既能引起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興趣,也能完成課標要求,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四、緊扣「人—地」關系這條主線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區域特徵,例如西北的乾旱,青藏高原的高寒。這些差異性就是這些區域的典型特徵,而這些差異性往往是由該區域所處的位置和范圍造成的。「人—地」關系也就是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之間的關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經濟與文化,經濟包括農業、工業、第三產業;文化包括民居、習俗、藝術、服飾、建築、宗教等。「人—地」發展關系的結構使區域地理的教學上升到要求學生辯證地分析人類生產、生活等活動,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區域特徵的水平上。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中不僅要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組織教學,更要突出「人文」與「自然」相互影響的關系。良好的學習方法既能夠增強學生持久的學習能力,因此老師首先應幫助學生領悟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能主動分析、綜合並進行信息加工與處理,然後進行適當的表達。

Ⅲ 學好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初中

一、了解知識系統掌握內容結構
區域地理的知識系統一般都是從總論到分論。總論從宏觀上了解自然條件,如位置、地形、氣候、河湖、生物、資源等;還有人類活動如農業、工業、商業、旅遊業、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論按分區論述不同地區的自然特徵、發展狀況、人文景觀、人地協調發展等,以及地域之間的差異。掌握知識的層次、脈絡及相互關系,繪出知識系統圖或列出系統聯系表,是復習的重要環節。
結構是局部知識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概括。復習時一般先要了解其組成要素,然後再考慮其相互關系,繪出結構式或關系式。如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地形包括地勢、地形類型及分布、地形特徵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氣候包括氣候因素、氣候要素、氣候特徵、氣候類型、氣候分布、氣候資源、氣象災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況、水文特徵、各段劃分、利用與改造等;湖泊包括類型、特徵、演變、利用等;工業包括部門、布局、產品與市場、原料與能源、資金與技術等;農業包括類型、分布、作物或產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類型、路線、作用或意義、樞紐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職能、規模、位置特點、發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主要有因果關系、主次關系、並列關系、包含關系等。繪制圖表時可把組成要素列在方框內,然後根據它們的關系分別用箭頭、大括弧、破折號等聯系起來。
二、重視空間分布建立聯系線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需要依存於一定的空間位置,在此基礎上才有空間聯系、空間結構,以及空間思維、空間想像的出現。這一切要密切結合有關圖像,以具體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為憑借,展開想像,拓寬思路,建立聯系線索,使知識多方聯系,形成網路,便於提取應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從名稱、位置、輪廓進行讀圖記憶,再了解界線及相互關系,最後還要從圖上掌握通過該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經緯線,或通過其中部的經緯線,以作為參照。
在掌握某項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的基礎上,即可進一步聯系記憶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聯系線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塊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帶一年輕的褶皺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氣候類型分布——世界自然帶分布。並由此可聯系植被類型的分布——農作物的分布——農業類型分布——土地利用類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線、區域三者聯系起來,按點、線、面結合,點連線,線穿點,點線帶面,來思考點的分布規律、線的延伸方向、面的區域特徵。這都需要以圖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為基礎,才能分析聯系、總結規律、綜合特徵、類比差異、了解發展變化,使地理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便於記憶、理解和應用。
三、掌握圖像要領熟悉判讀技能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間概念和發展形象思維都需要以圖像作為主要媒介。運用地理圖像是地理學習的特色和優勢,也是復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學具。地理圖像類型很多,如各種地理事物分布圖可分綜合圖與專題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景觀圖單項或綜合、自然或人文、各種等值線圖、各種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模式圖成因、過程、分布、系統聯系框圖等。它們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說明了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變化過程,或展現了地理事物的具體情況,或以數據圖表的形式反映它們的數量特徵,或從多個側面顯示它們的內部狀況、成因剖析、階段特徵、分布規律、結構關系等,以直觀形象的手段幫助我們理解、記憶、分析、比較,因此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圖像的組成要素、繪圖要領,並進而熟悉判讀技能。
在眾多圖像的判讀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線圖的判讀。以等高線圖的判讀為例,先要閱讀等高線圖中的等高距數據,然後看高度遞增或遞減的方向,最關鍵的是觀察線間點和線上點高度的差異,如線間點高於線上點,則線間點的連線為分水線,地形為山脊;反之,如線間點低於線上點,則線間點的連線為集水線,地形為山谷。
由以上判讀要領可遷移到其他等值線的判讀上。如等高線圖中的分水線地形為山脊,可相當於等壓線圖中的脊線,因而可判斷為高壓脊;在等溫線圖上即表示氣溫比同緯度地區高;在等水溫線圖上則表示有暖流經過。同理,等高線圖中的集水線地形為山谷可相當於等壓線圖中的槽線,因而可判斷為低壓槽;在等溫線圖上即表示氣溫比同緯度地區低;在等水溫線圖上則表示有寒流經過。
此外,兩條等值線之間如有一閉合曲線,其數值的判定要領是:如閉合曲線上數值與低值相同,則表示其內部比周圍數值低;反之,如閉合曲線上數值與高值相同,則表示其內部比周圍數值高。據此可以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或說明該項等值線所顯示的特徵。
對於各種統計圖表的判讀,要掌握繪圖的要領,知道縱橫坐標的含義,了解不同形式的圖表所表現的內容和意義如柱狀、折線、曲線、餅狀、扇狀、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經過判讀,可說明特徵、比較差異、分析原因、預測趨勢、根據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結論。
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也是常用來分析氣候特徵或判斷氣候類型的圖表。要注意先根據氣溫曲線的走勢來判斷所在半球,波峰式為北半球7月氣溫高,波谷式為南半球1月氣溫高;再看月平均氣溫數值高低來判斷所在溫度帶,同時計算年較差來分析氣溫變化;根據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長短和遲早,還可大致計算一下年降水總量;最後把氣溫和降水二者結合起來分析,得出氣候特徵如終年高溫多雨、雨熱同季、夏干冬雨、溫涼濕潤、降水均勻、炎熱干早等,從而判斷氣候類型。
四、綜合區域特徵類比區域差異
區域地理是多項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機組合。復習區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區域特徵,了解區域差異,並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對中國區域地理不要局限於教材中的四大分區,還要外延至: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秦嶺一淮河以北與秦嶺一淮河以南、外流區與內流區、中國地勢的三級階梯、經濟發展的三個地帶,以及工業區、農業區、旅遊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經濟特區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於教材中出現的13個分區和8個國家,也應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氣候區、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帶、工業區、農業區等。
區域特徵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區域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體現。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由於所處的位置、所具備的條件、影響的因素有別於其他地區,因此形成該地區所獨有的特徵。區域差異是不同地區因自然條件、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文化景觀、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異。了解認識並綜合區域特徵。分析比較區域差異,以便「因地制宜」地確定發展方向,制定國土開發整治或改造措施,並進而認識和理解我國地理國情、基本國策及有關政策法規。這是復習中國地理應該注意的。世界地理則應注意各大洲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與整體性,並了解資源分布與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對當前世界中的地緣政治敏感區、民族矛盾尖銳區、自然災害多發區、經濟持續增長區、高科技產業集中區、戰略資源豐富區、海陸交通樞紐區、生態環境脆弱區等,應掌握一二案例進行分析。目的在於學會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謂熱點焦點,進行猜題押寶,那是與「以能力立意」的命題思想背道而馳的。

Ⅳ 如何培養學生的區域地理分析能力

培養學生的區域地理分析能力
對於初中區域地理來說,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如何把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怎樣培養他們的區域分析能力呢?我認為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分析方法。
一、明確地理位置。弄清區域范圍和位置,這是分析區域特徵的前提,也是區域特徵重要成因。區域的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關位置等。這些位置的信息可以牽連很多知識點。經緯度位置牽連的知識點有:熱量條件、氣候類型、自然帶分布、農業生產等;海陸位置牽連的知識點有:降水的分布、氣候的大陸性和海洋性表現、自然帶的過渡、交通等;相關位置牽連的知識點有,區域的空間關系。
二、把握基本的地理事物的分布。水平分布,牽連的知識點有氣候狀況、地形、河流、植被和自然帶、農業分布、鐵路、城市、礦產;垂直分布,牽連的知識點人口、城市、農業活動、自然帶;空間演變,牽連的知識經濟中心的變化、人口分布的變化。
三、採取綜合與比較的方法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的方法,即從整體認識和分析該區域地理突出特徵。通過全面、系統的分析,從整體方面來認識。分析過程中要善於抓主導因素。例如氣候酷寒是南極洲區域特徵的主導因素,它直接影響到該區的其他自然(地勢高,烈風,淡水資源和風能等)和人文(無常住居民)。 比較的方法,就是通過不同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對照、比較和分析,找出他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區域地理特徵。例如:我國秦嶺—淮河南北的比較 ,比較中南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的氣候異同點,比較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的地形、氣候、農業生產的差異等。
總之,要讓學生學好地理,學好區域地理,培養學生區域地理的分析能力,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教給學生不同的方法,來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

Ⅳ 高中新課程區域地理教學的思考:高中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隨著四川省新課程的全面實行,結好迅合對其他省區新課程高考的研究發現,地理櫻襪物學科實施新課程後命題同樣注重對區域地理的考查。在命題中,通常也是系統地將理和區域地理結合在一起考查,以區域地理為背景,考查區域地理特徵及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識,所以區域地理在新課程高考中也佔有一定比例,不容忽視。
四川新課程地理高考包含五個模塊,必修的三個模塊和選修五、選修六在考查內容上,也會涉及區域地理。但由於課時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向以前一樣處理區域地理,所以針對這種現狀,筆者對新課程中區域地理的教學有以下思考。
一、高考中區域地理的考查方式
結合新課程理念和四川的選修模塊以及其他新課程省區的近幾年的高考地理試題,區域地理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查:
1.考查區域空間定位,主要是區域經緯網、地形圖、區域海陸輪廓圖、景觀圖等,一般難度不大,但是往往要與等值線及其他地理知識相結合考查。
2.考查區域地理特徵,如對地形、氣候、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等自然地理特徵的描述。區域人文地理知識,主要體現在對某一地理事物的區位因素及變化的分析,如農業、工業、商業、交通、城市、旅遊等區位因素及變化的分析。
3.考查區域國土整治,包括對已學區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如生態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糧食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及解決措施;還包括該區域中各種地理事物的開發利用,如河流的開發、旅遊資源的開發等。考查考生利用以上知識,評價和分析其他區域類似的地理問題的能力。
高考越來越重視時政熱點區域和省區周圍地區的考查,以這些區域為背景考查鄉土地理和高中地理中學過的知識。
二、教學實踐中轉變教學模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應有所變化。盡量多給予學生學法指導,課堂上讓學生的活動多一些,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探索和落實知識。比如在空間定位上,可以先讓學生明確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其他相關位置如交通位置、政治位置等的定位,然後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歸納。練習中要多一些歸類訓練、思維訓練;在答題語言上,多進行規范性指導。
三、關於區域地理的教學內容
1.讓學生明確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學習區域地理關鍵要解決區域「在哪裡」「有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的問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哪裡」——區域空間定位,首先要讓學生頭腦中有空間概念,著重落實在圖上,可以製作 導學案 ,對教材中要求重點掌握的圖設置填圖訓練,並在填圖的過程中設置一兩個思維訓練。脊液同時,在空間定位時教師應教給學生多種空間定位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定位。將圖落實,從讀圖、說圖、記圖、換圖、填圖和繪圖等方面來建立空間概念。
(2)「有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也就是事物的分布、區域特徵、人地關系、區域差異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在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以學生為主導,指導學生結合已學的地理知識,根據地理位置分析某個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分析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運用整體性思想和聯系的觀點,教會學生區域特徵的分析方法。
以非洲為例,大陸部分南緯34°到北緯37°,東臨印度洋,西瀕大西洋,使得該州主要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受赤道低氣壓帶、信風帶、副熱帶高氣壓帶、西風帶的控制,加上大陸東西兩岸的洋流,使得非洲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由於大陸以赤道為界南北對稱分布,所以氣候類型也南北對稱,在這樣的氣候對應一定的降水和氣溫,就形成了一定的植被和水文及土壤。同時,氣候與地形之間也存在聯系,一定的自然地理特徵就對農業、工業、城市和交通等有很大影響。
(3)在教學中更注重自然地理特徵的教學,在明確地理位置的情況下,自然地理特徵是一個區域發展的基礎。多種教學方法結合進行,在分區地理時,運用比較法學習各個區域的差異。首先根據「主題」的需要選定合適的比較要素。其次是選擇比較的方法——「橫比」或「縱比」。橫向比較大多適用於比較區域間的共同點與差異點;縱向比較多用於同一地理區域不同階段的變化分析。
2.系統運用地理知識,對區域地理特徵描述做以下方面建模:
(1)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政治位置等。
(2)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地質、氣候、河流、植被、土壤,在進行特徵描述時如地形——海拔高低及起伏、地形類型及分布。
(3)人文地理特徵:包括農業、工業、交通、城市、旅遊、商業,主要對區位因素進行分析,如分析氣候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從氣溫、降水、晝夜溫差、光照、氣象災害等角度去思考。
(4)區域發展問題:主要從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開發利用的角度考慮。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區域地理教學更多的是在教學方式、情境設置以及問題設置上變化大一些,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

Ⅵ 如何充分的進行初中區域地理教育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地理學走向更加綜合發展的道路。以前的地理學研究是研究地貌的作地貌,研究水文的作水文二級學科分化很細,大家各自以單項研究為主,但發展到今天,已明顯感到地理各分支學科的綜合研究加強了。

這可能也是形勢發展的需要,大家認識到地球表面本身就是一個系統,雖然每個學科各有側重,但不綜合起來,很難系統闡明地表的演化發展規律。

二、地理學在全球變化的高度上進行研究。地理學不只是站在中國國土上去考慮中國的事情。全球變暖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地球地表系統,這一點正是地理學的研究范疇。這些年來,地理學研究密切聯系全球變化,使中國地理學家的眼光更寬更高了。

三、地理學的研究已經從一般性的描述走向了更深入地揭示一些過程及其動態變化的機理機制。地表過程涉及水文、土壤、植被、氣候等狀況,而我們過去主要是對各要素作瞬間的描述記錄。

現在,我國已經建設了很多野外觀測站,通過長期觀測,就可以對比了解各個地方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對地理學的發展是很大的促進,使地理學對過程的研究更加深入。

(6)區域地理怎麼教擴展閱讀

現代地理教育的特點是:

①、運用地圖。由於地圖具有地理的方位性、形象的概括性以及幾何的精確性,成為地理學的第二語言。

②、應用航空和遙感技術。航空和衛星照片大大地提高了直觀性,成為地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③、注重實地考察。使學生通過野外考查和郊遊等實踐活動學習地理。

④、注重綜合性。綜合性是地理學的特點所以地理教育涉及許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容。

閱讀全文

與區域地理怎麼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