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叫「地理政治」
政治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現象的空間分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它著重分析政治區域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政治區域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政治地理學主要研究國家的領土疆界、首都、行政區劃等政治現象,國際政治關系的格局及其發展變化,為國家的政治決策、國際事務等工作提供依據。
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國家和政治區域的面積、形狀、功能、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領土特徵,疆界的進退變動,以及社會性質、政治體制、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構成、資源的開發、產業結構及其地理布局、公民的生活水平情況;首都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建立及其作用;國際政治關系的地理背景,根據對於領土(包括領海、領空)主權和國界劃分的理論研究以及有關國界變動的史實考證,確定在本國與鄰國以及其他國家之間關於邊界問題的爭端中的立場和依據,探討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協作,包括軍事沖突、外交斗爭、國際移民、貿易關系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分析比較世界各個國家集團的組合和演變,以及公海問題等。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已對國家與其地理區域的關系進行探討。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了理想國家的模式。以後,古羅馬學者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學》中,也論述了大政治區域有效功能的必要條件。
古代所有主要區域地理著作中,政治地理的內容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著重記述國家疆域、邊界、首都、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城市、交通以及與鄰國的敵友關系等有關政治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例如,中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以及後來歷代史書和方誌中,都有這方面記述。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顧祖禹分別撰寫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讀史方輿紀要》,論述了中國古代利用區域地理特點經營邊防、保衛疆土的歷史。到了近代,西方不少地理學家根據大量歷史資料和當時的政治狀況,進行理論探索。
拉采爾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他還提出了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及政治地理學的空間和區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謝倫進一步發展了國家有機說,並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這個名稱。以後麥金德提出了陸心說,斯皮克曼提出陸緣說,鮑曼提出「民族自決論」。他們的政治地理學論述,在不同時期的國際問題討論和國際形勢決策中,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20世紀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國地緣政治學者歪曲拉采爾的「生存空間」的概念,使地緣政治學成為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學的名聲一度深受損害。為使政治地理學復興為真正的科學,一些政治地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開始探討新的研究方法。
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學應當研究政治區域內的區域異同,強調向心力和離心力對政治單元結合的作用。以後,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國家不穩定的流通或運動和促進國家穩定的國家意識,是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因素。70年代以來,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方面,更為關注較小的政治區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離區、選舉地理等。
政治地理學涉及的學科很多,除了依靠區域地理學研究成果之外,還藉助歷史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並同人文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關系密切。
⑵ 政治地理的國家構成要素
國家是政治地理研究的基本空間單位。政治地理意義上的國家必須具備四個構成要素: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面某一事物與外在客觀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總和。外在客觀事物包括地表自然實體和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文條件,空間關系包括方位和距離。
數理地理位置
亦稱天文位置,用經緯度表示。它體現國家領土與地球表面整體的空間體系。按領土所處的經度不同,可將國家分為東半球國家和西半球國家;按領土所處緯度的不同,可將國家分為低緯度國家、中緯度國家和高緯度國家。緯度位置決定國家的氣候資源狀況,從而影響到綜合國力。
海陸位置
指一個國家的領土與海洋的相對空間關系。它對國家的交通運輸、對外交往、國防安全、政治軍事地位乃至綜合國力都有重要影響。
沿海國是指領土以大陸為主體,同時又瀕臨海洋的國家。這類國家一般都有方便的出海口,可得海上交通和漁鹽之利。漫長的海岸線不僅提供了天然港灣,還便於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帶對外開放,並可用以闢建軍港,發展海軍,保衛海疆,捍衛海洋權益。
島國是指領土完全由島嶼或群島構成的國家。這類國家處於海洋之中,居民在很大程度上以海為生。為謀求國家的發展和領土的安全,就要努力向海外擴展經濟活動和開辟對外聯系的海上通道,並建立必要的海軍力量,掌握領海的制海權。
內陸國是指領土深居大陸內部、四周被鄰國陸地領土所包圍而無海岸線和出海口的國家。這類國家由於在進出海洋方面要借道他國,可能受制於人.力Ⅱ之被一個或幾個國家所包圍,在外交政策、經濟建設和國防諸方面都要考慮這個制約因素。
政治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指國家領土與有關政治地理要素和條件的空間關系,也就是其周圍地區和鄰國的政治狀況、外交政策、國力強弱等及其對本國的影響。 緊湊型國家
這類國家領土形狀近似於圓形或多邊形,基本上沒有島嶼、半島和較大彎曲的海灣。這種形狀有利於國家主權在空間上的充分行使。
鬆散型國家
領土形狀鬆散破碎,各部分之間為海域或他國陸地領土所隔,只能通過水陸或航空運輸相聯系。這種領土形狀往往對國內交往、行政管理和國防帶來諸多不便。
狹長型國家
其領土呈帶狀延伸。此類領土平時不利於國內交往;戰時極易被敵方切割而難以防禦。
嵌入型與穿孔型國家
一個國家的領土完全被另一個國家所包圍,前者稱嵌入型,後者稱穿孔型。顯然,嵌入型領土形狀的「國中之國」,難免受到穿孔型國家的控制。 國家領土的分布與領土的形狀是緊密聯系的。
單節國家
是指一塊緊湊完整的領土組成的國家。
復節國家
是指由兩塊或兩塊以上在空間上相互分離的領土組成的國家。在復節國家中,還有跨洲國家和飛地兩種特殊的分布形式。 領陸
領陸是指國家邊界范圍內的陸地及其底土。它是國家領土的基本組成部分。
領水
領水是指國家主權管轄下的全部水域及其底土。分為內水和領海兩部分。
(1)內水
內水是指國家領陸內及領海基線向陸一側的水域,包括河流及其河口、湖泊、港口、內海等,有時也專指領陸內的河流和湖泊。
(2)領海
領海是國家主權管轄下的與其海岸或內水相連接的一定寬度的海域。領海的寬度原來由各國根據其地理位置特點、經濟發展、國防安全和保護沿海自然資源的需要而自行確定,從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領海寬度最大不得超過12海里。 法律功能
國界代表某個國家行使主權的領土范圍。
稅收功能
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和民族經濟對外國徵收關稅。
管制功能
即對通過邊界的人和物進行檢查和監督,以控制移民活動和資本、貨物流動,防止非法越境、走私及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 自然國界
(1)山脈
山脈作為國境線,交通性差,隔離性強。通常以山脈的分水嶺劃分國界。山脊線與分水嶺一致,國界容易劃分;如果二者有出入,劃界時就易產生矛盾和沖突。
(2)河流
河流線狀明顯,適於作國界。確定河流國界時,根據國際慣例,第一,通航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線劃界:第二,非通航河流,以兩岸間中間線為界。
(3)海洋
海洋既便於交通又有巨大的隔離性,領海與公海之間有利於國境的設立。
(4)湖泊
湖泊既有交通性,又有隔離性,也是劃分國境的對象。劃分湖泊國界大多從湖泊兩岸到中心點平分,或均分兩國或幾國國境。
人為國界
兩國間無明顯的自然目標,人為設立的劃界標志稱為人為國界。
(1)人為障礙
昔日的柏林牆,曾為東西柏林之間的分界線。
(2)數理國界
指以經線或緯線劃分的國家邊界。例如埃及和利比亞、蘇丹之間分別以東經25°線和北緯22°線為界。
(3)人文國界
即按民族分布狀況或居民宗教信仰劃分的國界。
⑶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要素疆域和政區的基本特徵
疆域:意指領土的范圍或面積。例如,我國疆域遼闊。《荀子·君道》:「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
政區:即行政區劃,指國家根據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充分考慮經濟聯系、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民族分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地區差異、人口密度等客觀因素,將全國的地域劃分為若干層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區域,設置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政區以國家或次級地方在特定的區域內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層次唯一性的政權機關為標志。政區因不同的國家結構形式而不同。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
1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包括: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氣候等.
2 、中國歷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體在公元前2 世紀遷到中亞了,其他各民族都沒有完全離開過中國.
3 、從境外遷入中國的民族是朝鮮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
4 、中國歷史上,除漢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曾經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其中蒙古、滿族還統治過整個中國.
5 、商和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從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後,郡縣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國.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稱為尚書省.
7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級台階,慣稱為三大階梯.
8 、我國最低的內陸盆地是吐魯蕃盤地.
9 、中國疆域的基礎是在乾隆年間最終確定的.
10、中國的氣候有三個特點:一是季風氣候明顯;二是大陸性氣候強;三是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⑷ 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有什麼方法
優質解答
一、位置(區域定位)
1、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區域范圍,確定一個具體地點)
2、相對位置
①海陸位置:島嶼、半島、大陸東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從山脈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狀,流向判斷區域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據國家或區域輪廓,鄰國、鄰省輪廓判斷區域.
④交通地理位置:從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網中線、點的分布判斷區域.
二、自然地理特徵
1、地形:
①地形類型與名稱:可以根據區域位置得出,還可根據等高線的分布、海拔高程及地形剖面圖判斷.
②地形特徵:主要從地形類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狀況、地形分布上來描述.
③地勢特徵:主要從地面起伏變化的趨勢上來描述,常用的描述語言有兩種,如西高東低或由西向東傾斜.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判斷:a用等高線判斷;b根據圖幅提供的圖例來判斷;c根據河流的流向來判斷.
④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主要指板塊的碰撞、擠壓和張裂以及大的地質構造.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蝕作用,低平的地區主要是堆積作用,降水多的區域(濕潤、半濕潤地區)主要是流水作用,降水少的乾旱半乾旱地區主是風力作用.
⑤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2、氣候:可從氣候類型、氣候要素指降水和氣溫分布,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和河流的影響,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方面分析,主要介紹兩個方面.
①氣候類型: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判斷氣候類型.
②
氣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氣溫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種大區域的氣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的其氣候特徵,第二種局部地區氣候要素的分布,就要根據
其局部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來分析,如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陽坡氣溫高,陰坡氣溫低,等溫線在局部地區的彎曲、延伸、閉合及影響因素.
3、河流:主要從河流的水文特徵,水系特徵及開發利用等方面分析.
①水文特徵: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斷流、乾涸)、含沙量、冰情(有無結冰期、冰期長短、凌汛)等.
②水系特徵: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歸屬、河道(河谷寬窄、河床的深淺、河流彎曲系數).河網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關系),流域面積(面積、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資源等.
③開發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區,主要是開發水能資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緩、河通寬闊,流量穩定的地區開發內航運.
⑸ 如何概括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越詳盡越好。
首先,是所處的位置,處於哪個大洲,主要的經度和緯度范圍
然後,是地形,該國主要的地形特徵,主要的地形是什麼,這些的地形分布是怎樣的
接著,是氣候,寫出該國主要的氣候和其氣候特徵以及其所在的自然帶,寫出主要特點就行了
另外,是資源,主要寫自然資源的特點,可以把河流,礦產,土壤等的特點都概括一下
最後,是人文方面,可以先寫其經濟,是屬於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然後對該國的主要經濟加以敘述,是以第幾產業為主的,也可以寫出各產業所佔的比例,再寫農業工業的分布,工業區,農業區等等,接著可以寫交通,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什麼,交通網的特點,然後可以分析其城市化水平和老齡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