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理學,地形學和地質學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地理學是一個廣泛的學科,其中包括地質學,氣象學等,研究范圍廣泛,人文自然都有,農業地理,水文,風向,氣候,地形等等很多很多.
而地質學則研究地質方面的問題,地形地貌啦,岩石啦,和石油鑽探有那麼一點關系.
說白了地質學是研究地殼及地殼以下的東西,而地理學研究所有你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所有東西.
中國研究地理學最好的大學嘛~個人認為南京大學肯定的,南大地理系我去過,那裡的學術氛圍,很嚮往啊~而且其本上南大有一批建國以來很有權威性的學者,師資力量絕對沒問題的.
② 丁文江———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兼論丁文江精神
陳寶國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近代地質科學的故鄉,不在東方,也不在中國。然而,20 世紀初葉,在中國科學史上是值得記憶的時期。因為,在世界風雲動盪、社會思潮湧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日益快速的社會背景下,中國地質科學應運而生了。而且,在不到 20 年的時間里,中國地質事業進入到她的第一個黃金時期,中國地質學的發展也走入了國際地質科學發展的行列之中。
短短的 20 年,中國的地質科學從無到有,從萌芽到發展,有諸多因素促成了這個過程的實現。諸如,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發展; 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抵禦外辱、振興中華的奮斗中,自強自立的支撐作用; 優秀知識分子振國強邦科學救國的崇高信念; 中國地質機構的設置和地質教育的開展,等等。毋庸置疑,在這個過程中,丁文江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之一。
學以致用 循師承自然
將丁文江作為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是指在 20 世紀初葉,在中國,國人以科學方法進行地質調查的學者還不多見。在丁文江之前,另一位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章鴻釗曾以《中國杭州府及鄰區地質》為題,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成為中國學者自行調查中國區域地質並寫成論文的第一人。在章、丁二人之前,用黃汲清先生的話來說: 「還有幾位中國地質學人走在章、丁、翁之前,他們是鄺榮光、張相文、王寵佑、顧琅。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前,他們都多少寫了一點有關地質學的文章或做了一點地質工作,但為期甚短,影響不大。」丁文江1911 年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獲動物學和地質學雙科畢業證書回國。當船行至越南海防時,丁文江便棄船上岸,開始了他在中國大地的第一次地質考察旅行,途經雲南、貴州、湖南諸省,沿途考察地質地理及風土人情。他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凡是有志於地質科學的人必須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要親臨其境,拜自然為師。同時,丁文江把這次考察作為自己今後從事地質科學事業的一次親身體驗,以此考驗自我獻身科學的意志和毅力。從這次考察開始,丁文江在後來的地質生涯中,走遍山川大地,一次次地證明了他做事做人求真務實、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精神和言必行、行必果的科學態度。
丁文江一生曾多次成年累月地進行野外地質考察,除去他的地質調查成果之外,丁文江從精神層面上向有志於獻身科學事業的人們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地質學家所具有的嚴謹的科學認知態度和堅毅的科學奮斗精神。1913 年丁文江與梭爾格、王錫賓進行了一次長達月余的正太鐵路沿線地質考察。其後考察結果正式出版,成為中國地質工作者第一次出版的區域地質報告和圖件。1914 年丁文江隻身遠赴雲南、貴州、四川進行地質考察,時間長達 10 個月之久,成果頗多。要提及的一點是丁文江對徐霞客的研究和對 《徐霞客游記》的編訂過程,完全是以科學家的科學態度進行的。他不僅仔細閱讀了 《徐霞客游記》,同時身體力行重走了徐霞客考察之路,以自己的實踐來修訂前人成果之對錯,令人欽佩。為此他被後人稱之為 20 世紀的徐霞客,丁文江當之無愧。
丁文江以其科學的態度在地質考察中遵循 「近路不走走遠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的行為准則,更提倡了他一向主張的 「登山必到峰頂,移動必須步行」的實踐探索精神。這種尊重實踐,求師於自然的行為准則,成了他作為一位傑出的地質學家所具備的優良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
用而思之 求有的放矢
作為一位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丁文江腳踏實地地實踐,在林莽溝壑中穿行,在江河壕澗間跋涉,表現了他的求實精神,而科學實踐的目的性又表現了他行成於思,求知問事,務求有的放矢的思維方式和實用態度。
20 世紀初的中國,積貧積弱的中國向何處去? 何以救中國? 成為當時知識階層思考的問題。丁文江亦然。丁文江留學達 9 年之久,深受西方科學與進步思想影響。他深知達爾文進化論自然選擇的適者生存規律是自然界發展的規律,並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如此。因此,在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舊中國,丁文江選擇並踐行了科學救國的道路。而這種選擇形成於他不斷的思考,形成於他對東西方科學、思想、文化的認識和比較,更形成於他辦事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正如丁文江留學歸國並未直奔家門而選擇步行穿越雲、貴一樣,在丁文江的人生藍圖中,他已把自己融進科學救國、獻身科學的事業中去了。丁文江的思想是明確的,做事是堅定的。他在地質考察過程中,脫去了西裝,裝上了假辮子,穿上了長袍馬褂,留了小鬍子,戴一頂瓜皮小帽,全然與平民無異。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裝束普通的人,在他開始地質旅行之前,已經規劃了中國地質事業的宏圖,並從自己開始堅韌不拔地邁出了堅實的腳步。
對於這次考察,吳相湘在 《丁文江走遍全國探寶藏》一文中講: 「丁文江此次內地旅行可說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首次表現,充分發揮其毅力勇氣和觀察力。……自平彝起步,丁即用指南針測草圖,並用氣壓表測量高度。竟發現武昌輿地學會地圖、商務印書館最新中國地圖,以及英法日文的一比一百萬分之一地圖,均根據清康熙朝天主教士所測地圖做的藍本。」丁文江通過考察發現了現行地圖實為 200 多年前的資料。為此,丁文江感嘆,與西方相比,中國在地理學上止步不前,實際已落後了先進國家 200 多年。正是有此感觸,激發了他作為一位科學家不甘落後的激情,1934 年他與翁文灝、曾世英等人合編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完備的現代地圖冊——— 《中華民國新地圖》。該地圖作為紀念 《申報》創刊60 周年而出版,震動了地學界,被稱為 「國內地圖改革第一聲」。此圖與當時世界上制圖方法先進的地圖相比毫無愧色,在國外被稱為 「丁文江氏地圖」( V. K. Tings's Atlas) 。
1913 年的正太鐵路沿線地質調查,丁文江通過實地考察糾正了德國學者李希霍芬關於 「山西真是世界煤鐵最豐富的地方,照現在世界的銷路來說,山西可以單獨供給世界幾千年。」的妄說。在 《調查正太鐵路附近地質礦物報告書》中,丁文江指出: 「以發現於地面者言,則不甚適宜於西法開采,蓋礦質之分布約一定規則,且文江、梭爾格所見最厚之礦無過二尺者。」在考察中,丁文江發現山西的煤的確很多,但鐵卻不似李希霍芬所言那樣。為此,他寫了一篇 《有名無實的山西鐵礦———新舊礦冶業的比較》文章,對李希霍芬的錯誤認識和誤導給予糾正。
我們講丁文江是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僅是就他所從事的地質科學事業而談,當我們論及丁文江的科學思想和有的放矢的務實精神時,則就有了更進一步的含義。因為在丁文江那個時代倡導科學,倡導以科學態度從事科學的研究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丁文江的言行,則對這種社會的需要做了最好的佐證。正如一位學者談到的: 「要科學在中國生根,有賴於專業科學家的推展,而丁文江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正因他是個傑出的科學家,又是個科學的播種者。」或許這正是丁文江審時問思,有的放矢的科學思維帶給後人的一種啟示吧!
思之兼收 悟科學真諦
丁文江 15 歲出國留學,9 年之後歸國。他的少年、青年時代幾乎都是在西方文化傳統的熏陶下度過的,以至於生活習慣也被西化。然而,丁文江的思想在中西文化的交相影響下,產生出的是一種崇尚科學、為民族、為科學而獻身的世界觀和科學觀。這一點又不能不論及丁文江以科學為至上、以民族為至尊的思想境界和寬闊的胸懷。黃汲清先生這樣評論丁文江: 「丁文江知識淵博,學通中西。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廣交西方朋友,結識中國學人,因而他對西洋文化和中國文化都有深入的理解。他不但是令人崇敬的地質學家和地理學家,而且是一位人類學家、動物學家、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全力提倡自然科學,特別是達爾文主義,但他對人文科學也表示極大的興趣。丁文江先生已經過世 70 余年了。自他去世後,對丁文江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他對中國地質科學,他對中國科學發展的貢獻和啟迪,長期以來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丁文江在世只有短短的 49 年時間,倘若他的生命假以時日,丁文江的作用將會在中國現代史上產生更大的影響。雖然這是一種美好的推想,成不了現實,但在這遺憾的惋惜中,丁文江已經成為中國地質界、中國科學界所公認的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正如李濟先生評論丁文江時所說的: 從好些方面看,他是一個劃時代的人,它可以算是中國提倡科學以來第一個好成績,……他是開創這種風氣並且使之實現的人。」
丁文江之所以能夠成就他的事業和理想,除去學以致用、有的放矢之外,還要提及他思想活躍,視野開闊的思想境界,以至他能夠深悟科學的真諦。有此三點,丁文江便是一位心中裝著祖國、背負著民族的希望、以弘揚科學為宗旨獻身科學的人。他可以腳踏實地去專心做某一事情,他又能運籌帷幄,有條不紊地做好幾件事情。盡管他過早地離去了,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不朽的丁文江精神,這種精神曾使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受益,曾令中國科學界鼓舞,對後人更是一種無形的鞭策。
關於丁文江先生對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貢獻,黃汲清先生曾排列了他在中國地質學上的幾個第一:
丁文江———名列第一的先驅學者:
第一位地質教學機構負責人,即北京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所長;
第一位發表地質礦產調查報告,並附有區域地質圖的學者;
第一位遠征邊疆的學者;
第一位發表中國礦產資源論文的學者;
第一位詳細研究煤田地質,並建議進行有計劃的鑽探,從而獲得經濟效益的學者;
第一位發表工程地質論文的學者;
第一位用統計學方法研究古生物的學者;
第一位以地質學者身份主持鐵路勘察的學者;
第一位發表 《礦業紀要》的學者 ( 與翁文灝合著) 。
③ 「地理學」與「地質學」的有什麼區別呢,求指教
通俗的來講,地質學和地理學都是和地球有關的科學,地理一般主要是區域性的環境系統及其與人類相關的方面,地質一般是地質歷史時期及現代整個地球的物理化學狀態。
首先說地理學,又分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按照網路包括人口、資源、經濟、政治、文化、旅遊、歷史、聚落、社會、社區地理學;自然地理按照《自然地理學》(林愛文,2008)裡面目錄的分類,研究包括地球系統、地球演化、岩石圈系統、地貌過程、地貌系統、地球大氣、氣候與環境、水循環與水運動、地球水環境系統、土壤過程、土壤環境系統、生物圈系統、地球上的生態系統、自然地域系統。其中前四個分類也是地質學的主要研究范圍,但對次研究的也更加深入。舉個例子,有一個很火的專業叫地理信息系統(GIS),主要是建立在地圖學的基礎上的,比如說mapgis\goole地圖,這些都是對於地理信息的應用,常用的網路地圖什麼的也屬於地理信息的應用。
地質學按研究內容不同可以分為構造學、岩石礦物學、古生物和地層學、礦床學、遙感地質學、第四紀地址地貌學等,主要的研究內容都以岩石學、礦物學、地史學、構造學、古生物學為基礎。按照定義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就比如會研究板塊構造的機制、洋中脊的物質組成等,會測定岩石的年代,可以找礦,這些。
第一次回答問題不知道講清楚沒,關於地質具體的研究還有疑問的可以再問,以上。
④ 地質學和地理學有什麼區別
地質學研究的是地表的岩石圈和地球內部,是作為物質實體的地球的一部分;地理學研究的是人類的生存環境與人地關系,是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的地球。地理學中有古地理學基本不涉及人地關系,研究的是人類出現之前的自然環境,與地質學也有交叉;但是古地理學似乎更側重闡述人類生存環境產生的自然歷史過程,而不是單純是地球自然物質實體本身的變化,應該說是側重點不同吧。或許有點像生理學和體質人類學的區別。地球從地表到地核的物質組成和結構構造,從而去推測曾經地球發生的地質事件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地質事件,研究手段主要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方法,研究尺度小至納米級,大至公里級。地理學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個人認為地質學中的對於地球表層的研究與自然地理相類似。地質學研究的范圍很大,涵蓋整個地球;地理研究的范圍很小,地下十米就與地理無關了(其實不只噢,比風化殼還是大一些,是把沉積岩石圈底都涵蓋進去的,大概2km左右),這種說法對不對呢?對呀。就像和大氣科學相比,也許它的研究范圍是整個大氣圈,而地理僅僅關注空氣以垂直運動的對流層。很小,地理或者說自然地理說了地理研究的是「地球表層」。正是因為它只研究大氣、岩石、生物、水等自然要素能夠密切地「相互作用」的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很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