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蒙古族的服飾與其地理位置有什麼關系
和北方的寒冷有直接關系。
古代蒙古人沒有手工業,不會紡織,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處於奴隸社會,人們只能穿著各種皮毛衣服來抵禦嚴寒,這就是最早的蒙古袍。後來蒙古先後被遼、金統治,貴族開始得到賞賜的衣服。到蒙古興起,滅掉漢化的金朝後,貴族的絲綢、布料衣服才有條件流行。但蒙古人天生狂傲,把全國人分為四等,處於最優等的蒙古人自然不願學習手工業,以至於明朝滅元後,蒙古人只能頻繁的南下結伙搶劫,為的就是各種手工業產品。
B. 地理和衣食住行有什麼聯系
吃飯穿衣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1.對衣著的影響:氣候的不同,會影響穿衣的多少和布料等等。
2.對食品的影響:由於土壤和氣候不同,造成了東方吃辣除濕,西方吃酸中和鹼土的現象,南方作物和北方作物不同,南甜北咸。
3.對住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水熱條件不同,南方以竹樓或牆體較薄的樓為主,樓間距較小,北方牆體較厚,樓間距較大,更看重風水,吸收陽光。
4.對行的影響:南方河網密布,主要以船和其他工具為主,北方河流較少,主要以各種陸上交通為主。
(2)為什麼內蒙古地理與服飾有關擴展閱讀:
人們的穿著與地理知識中的「氣候」有關。
氣候炎熱時,人們會穿薄點。
氣候寒冷時,人們會穿厚點。
補充:自然地理知識包括 地質學、地貌學、岩層學、礦物學、氣象學、氣候學 、 水文地理學 、 土壤地理學 、 生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 化學地理學 、 醫學地理學、冰川學 、凍土學、 物候學 、火山學 、地震學等。
因為氣候是自然科學,文化是社會科學,經濟建設、衣食住行和健康都受氣候影響。
地理氣候環境所提供的生存條件和發展基礎中孕育、產生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事業,
這也就是在一個較大的國家裡也會有較大差異的地方文化的原因。
因此,地理氣候對文化影響的部分則是相對恆定的。只要這種條件繼續存在,其影響就不會消失(當然可以發展)。
C. 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服飾的原材料源於不同的地理環境
我國亞熱帶的浙江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蠶絲的生產基地,人們穿戴的各種絲稠就來源於桑蠶。我國西北內陸的太陽輻射強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鍾愛的羊毛衫與皮製衣物,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
2、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密切相關
在我國東北的鄂倫春、達翰爾、鄂溫克等到民族的服飾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就是因為氣溫的不同,在質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溫差比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們時常穿一個露胳顯臂的「不對稱」大袍,也就是穿皮袍僅套一袖,適應青藏高原多變的氣候。
3、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緊相關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就有按照季節變化換穿單、夾、棉、皮的習俗,目前,人們一般都要購置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節的休閑裝,冬季的滑雪衫、皮夾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雲南昆明一帶,則形成了人們「四季服裝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觀。
(3)為什麼內蒙古地理與服飾有關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對服飾的用料和形制產生直接的影響,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各民族選擇的服飾面料和款式都與所處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各地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業較發達,普遍養羊,有的還飼養氂牛,能確保羊皮和羊毛、氂牛毛用於人們表裝的需求,從牲畜養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區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纖維布、織錦、土布來縫制衣服。民族服飾的製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數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幾十年,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許多手工業逐漸讓位於機械加工業,工業棉、毛織品佔領了大部分市場.各民族制在用料來源因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長衣(袍)裙褲靴裝;彝族、納西族、白族、部分漢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氈衣褲裝 ; 漢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滿族、納西族、拉祜族、壯族、瑤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褲裝;。
傣族、布朗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諾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裝等四種類型。如細致劃分估計不下幾十種。
D. 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對服飾習俗的影響
服飾與地理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
在各自不同環境區域中的各族人民,
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無不
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
。
第一節
我國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我國服飾紛繁多樣、
絢麗多采,
它不僅是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而且
也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服飾受氣候、人們的經濟活動、民族文化、社
會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規律。
一、服飾與氣候
服飾有抵禦寒暑、日曬、風雨、蟲咬等基本作用,因此在不同氣候條件下,
人們的服飾是不同的。
如東北地區冬季氣候嚴寒,
人們在室外必需戴皮帽、
穿皮
衣或棉衣,戴皮手套、蹬皮靴,喜歡穿吸熱的深色衣服。而終年溫暖的海南及台
灣、
雲南、
兩廣南部的人們無需准備厚的冬裝,
絕大多數時間著淺色的輕薄夏裝,
出門戴各種涼帽。多雨的東部地區,人們需備雨衣、雨傘,而西北乾旱地區,則
無需雨具。
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
帶,四季氣溫變化明顯,各族人民都
有按季節換衣服的習俗。
如達斡爾族所穿的傳統皮衣,
多用狍皮製成,
但各季選
用的狍皮不同①。藏族的袍子有長袖、腰肥、大襟、無兜的特點,夏季時人們只
穿左袖,或左右袖子都不穿,把雙袖束於腰間,冬季兩袖都穿上。藏袍適應了青
藏高原「長冬無夏、春去秋來」的高原氣候特點。
二、服飾與經濟活動
服飾的質料與式樣與人們的經濟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北方以游牧、
漁獵
為生的少數民族,
多以獸皮、
魚皮或毛織物為衣料。
如居住在東北三江平原的赫
哲族人民,長期以來以漁獵為生,他們的傳統服飾除用狍皮、鹿皮製作外,大多
用魚皮剪裁縫製成魚皮長衫、
套褲、
靰鞡、
手套、
裹腿等。
鄂倫春族以狩獵為業,
他們喜歡戴用去骨肉的完整的狍頭皮鞣製的狍頭帽,
這種帽子不僅保暖,
而且在
狩獵時也起到偽裝和誘惑獵物的作用。
在我國東部農業地區,
盛產棉、
麻、
絲等,
因此人們的衣料以棉、麻、絲織物為主,蘇綉、湘綉、蜀綉等中國名綉都出自絲
綢之鄉。
三、服飾與民族文化
服飾不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因此各民族的服飾,
都打上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烙印。
如我國古代漢族有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
後來又
有占星術的五方觀念,黃為土色,象徵中央,青、紅、白、黑分別象徵東、南、
西、北四方,故以青、紅、黑、白、黃五色服飾為正色,只有帝王,官員才能穿;
平民百姓只能穿這些顏色調配出來的間色服飾。
滿族人民有尚白的習俗,
認為白色象徵純潔、
吉祥,
男女老少都喜歡白色服
飾。這種尚白習俗與其祖先生活的環境、原始圖騰、信仰等因素有關,他們生活
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漁獵為生,生活中以流水、白雪、白雲為伴,因
此產生了尚白的習俗。
此外,
居住在東北的朝鮮族也盛行穿白色衣服,
素有「白
衣民族」之稱。
四、服飾與社會生活
服飾也受社會生活需要的制約,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身份的
人們,在服飾上也有較大的差別。
人們早期的服飾無男女之別,
為上衣下裳,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觀
念的產生,服飾才漸趨多樣化。男子為適應戶外生產、狩獵、騎馬作戰的需要,
穿裙子很為不便,
逐漸被褲子所替代、
而女子主要是室內勞動,
保留了穿裙子的
習俗。為顯示女性體態優美,女子愛穿束腰的服飾。各種飾物也逐漸講究起來。
隨著審美觀念的增強,
服飾與年齡漸趨協調,
產生了不同年齡人們服飾上的
差異。如東鄉族婦女的蓋頭有綠、黑、白三種顏色,少女和新娘戴綠色蓋頭,中
年婦女戴黑色蓋頭,而老年婦女戴白色蓋頭。
從服飾上也可以區分人們的婚姻狀況。
如鄂爾多斯蒙古族已婚婦女穿特有的
坎肩,用鮮艷的綢緞縫成,再鑲上彩色花邊。維吾爾族
3
歲至
15
歲的女孩頭發
梳成無數條小辮,婚後才拆散,辮成兩條大辮子。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婚前多
穿腓紅色大襟短衫,下穿長褲;婚後改穿對襟短衫,著黑統裙。此外,不同職業
人們的服裝也不同。
五、服飾與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對服裝也有較大的影響,
如佛教僧人穿袈裟,
道士穿道
袍,
回族阿訇和各族穆斯林多穿與大衣長度相當的、
封閉式制服領口的「准白」。
六、服飾與文化交流
在國內外各族人民的交往中,
互相學習,
取長補短,
使一些國外服飾在我國
流行;同時,各民族服飾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款式。如清朝末年,我國大批青年
出國留學歸來,使西服開始在我國流行。
1979
年以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
斷深化,西服再次風靡全國,其影響之廣遠遠超過以往。建國初期,受蘇聯的影
響,雙排扣、束腰帶的列寧裝曾流行全國,被稱為「幹部服」,蘇聯婦女普遍穿
著連身裙——布拉基,也已成為我國婦女常見的夏裝。
西服傳入我國後,
我國人民取西服之輕便、
中式服裝之舒適的長處,
在日本
學生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
形成深愛廣大人民喜愛的中山裝。
我國婦女在吸收各
族服飾優點的基礎上,
改變清代旗袍復雜僵直的輪廓,
形成了風格獨特、
線條明
快、穿著舒適的新旗袍款式,並在旗袍外加套西裝或背心、絨線衫等。
①立冬前後至春節前的隆冬,
人們穿毛長而密實的狍皮衣;
清明前後的早春,
穿掉毛輕暖的
皮衣;夏季用脫毛完畢的狍皮作衣服;秋季穿長新毛的狍皮衣服。
E. 生活中人們的穿著與地理有哪些聯系
地理影響的因素就是經緯度。
1、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
2、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
3、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5)為什麼內蒙古地理與服飾有關擴展閱讀: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各自不同環境區域中的各族人民,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不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可以概括為牶北長南短,北寬南窄,北裘南絲,北厚南薄。
比如青藏高原地區,主要人口為藏族,他們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氣溫低,冬季漫長,夏季短暫,因而他們一年四季都穿著長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長寬松,白天當衣,晚上當被。為了生活方便不論男女都將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別在腰間。每逢節會,歡歌四起,長空舞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