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淺析,構建地理學科體系的思路與方法
以概念為線索,構建地理學科知識體系
【摘要】高中地理課程標准指出: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條基本理念,並把這一理念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了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本文主要引導學生在「概念」辨析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從而掌握解決相關地理知識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 高中地理 概念導學 知識體系
我們國家對標准概念的解析是:「概念」是對特徵的獨特組合而形成的知識單元。而德國工業標准則將概念定義為一個「通過使用抽象化的方式從一群事物中提取出來的反應其共同特性的思維單位」。無論如何定義,概念都是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由某一事物的概念可以相應地延伸出與此概念相關的知識,從而構成相關的知識網路。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提出:在各種學習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可以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進入問題情境階段;第二,實踐體驗階段;第三,表達和交流階段。對於高三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有助於在解答高考試題時盡量做到完整而無缺漏。
以概念為線索的教學,在高三一輪基礎知識的復習時,筆者曾嘗試性地應用過,覺得效果較好。首先,是對整個單元里每一節中基本概念進行辨析。然後在概念辨析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整理出與各個概念有關的知識要點。以大氣運動為例:本單元涉及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大氣組成和分層、氣壓、大氣熱力狀況、大氣環流、天氣和氣候等。其次,引導學生找出各基本概念,即有關大氣與地理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單元完整的知識網路。
學生通過這樣的知識整理過程,形成了一個清晰的知識網路,並且能很快地熟悉知識點,最終能將知識點運用自如,還可以進一步遷移,達到課程標准里的「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同時,教師還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的要求。
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筆者在應用概念導學的過程中,總結了如下的一些心得體會。現總結如下,供同仁分享。
一、「概念導學」的適用范圍。
「概念導學」適用於高中地理科所有的章節,主要應用在對本單元知識的網路構建上。因為每一單元的內容就是一個知識體系。既是知識體系,就必然有其相關的名詞。而對這些相關的名詞概念的理解又是學生掌握整個內容的基礎。再有,單元里的每一節內容都是同一知識體系的不同分支,它們也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何區分這些概念的差異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通過「概念導學」指導學生找出不同概念的區別聯系是將知識這張「網」織得更堅固的一個重要步驟。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如果聯系越多的知識點,問題就解決得越完善。所以要把知識網織得更大更堅固,還得注意它與不同單元的聯系,這就是知識之間的互相遷移。因此,「概念導學」適用於所有的地理教學內容。
二、「概念導學」的核心理念
「概念導學」的核心理念是倡導是理解應用,切忌死記硬背。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在理解某一事物的基礎上,才能在解決問題時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而死記硬背只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記住這一地理事物,而不能最終轉變為自身和知識和技能素養,這與新課改的理念是不相符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藉助鮮活的生活案例,從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組織教學,讓概念和生活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其次,概念是由若干個科學、精準的詞語共同組合而成的,因此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語文學科的閱讀方法,讓學生首先提煉出概念中的中心語,然後再尋找概念中的關鍵詞,這樣就能主次分明、層層深入地剖析清楚了概念中各個要素的含義,深化了學生對概念的准確理解。再次,要在比較中辨析概念。有些概念從字面上看,差別並不大,但從本質上看,卻大相徑庭,落差很大。如果不能准確地理解、區分,學生就無法形成正確的理論知識體系。此時教師可以從共同點和不同點兩個角度加以引導學生區分,從而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例如,在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域形態」、「城市功能分區結構」和「城市布局形式」的分類中,名詞字眼非常相似——集中式、組團式、條帶式或放射狀(城市地域形態);同心圓狀、扇狀或方塊狀、多核心(城市功能分區結構);集中緊湊式、分散疏鬆式(城市布局形式)。通過對概念的辨析,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這對於構建知識體系來說,就 顯得非常有效。
三、概念教學是手段而不是目標
概念教學只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概念教學的尺度,「淡化定義」。 要注意慎用。
首先,強化核心概念,淡化一般概念。對於教材知識體系中的核心概念,要「重錘出擊」,使之清晰透徹;對於一般性的概念,大多數只需「輕輕拂過」,了解即可。簡言之,在概念教學中要主次分明、靈活掌握,只要不是《課程標准》要求掌握的概念,就應大膽的「淡化」處理,從而幫助學生構建核心概念的「知識塊」、形成「概念群」,也有利於節省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再次,立足概念內涵,綜觀概念外延。在概念教學中除了運用科學的理性思維,正確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內涵外,還應注意概念的存在范圍即外延。有時外延發生了變化,內涵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以免學生混淆。
總之,地理教學的目的是「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 「概念導學」就是本著這樣的理念來進行教學的,即在讓學生掌握及辨析相關概念的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我們教學的關鍵所在。
❷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系統由哪些要素組成
一、重視充分積極的感情投資,促進情感互動
情感是人對現實世界各種事物所抱的不同態度和不同體驗,是影響學習者行為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師生互動的主體是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意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由情生趣,以情誘思,創設和諧的心理環境。「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情感互動在師生課堂互動中居於核心地位。
1.1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師生的情感交融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寬容和理解,需要學生的「敞開」和「接納」。教師作為互動的主導者,首先應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願意傾聽學生的經歷和故事,課堂上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優生,要注意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和進取心,對學困生,要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有自卑感的,要亮化其閃光點,對在學習中受到暫時挫折的,要給予理解和積極鼓勵,激發他們的思維和想像力,充分了解學生的喜好和他們的心理動態,走下講台,深入到學生中與他們一起自學、商討,除講究教學民主,給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外,還要有博大的胸懷,勇於接受學生的批評意見,注意「觀點開放」,善於利用激勵和微笑,讓每個學生都能與教師平等交流,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1.2充分展示教師的課堂教學魅力
地理學科在中學基礎學科中長期處於不被重視的地位,直至2000年恢復高考才又被文科生重視起來,因而要讓學生樂學、善學地理,教師應格外重視情感投資,善於運用感情來感染學生的情緒,促進互動。崇高的敬業精神,全面的知識結構,先進的教學理念,精心的教學設計,優美簡明的板書、美觀形象的板圖、幽默風趣而又聲情並茂的語言表達、甚至教師優雅的儀表、廣泛的興趣愛好,這些都特別能感染學生。同時在教學中注意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趣促情。如引入詩句組織教學,講述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時,借用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述月相時,引入張繼的「楓橋夜泊」,平時搜集時事地理資料,介紹當日突出的國內外大事或者天氣等,在適當時機穿插,如今年講述地質災害時,引入印度洋地震海嘯時,英國小姑娘運用老師所教知識救人之事,讓學生既深刻認識到地理知識的有用性,又誘發了師生的情感溝通和相互交流。或根據教學內容安排恰當引入小故事,如介紹洋流時,講鄭和下西洋、漂流瓶、奴隸貿易中的「三角航程」、「神出鬼沒」的德國潛艇的故事等。所有這些都為課堂互動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礎。
1.3深入挖掘教材的課堂升情內容
地理課的性質和內容,決定著它的教學是一個具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過程。高中地理學科思想教育的范圍很廣,內容也很豐富,歸納起來主要有:科學的人地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情、國策教育以及全球觀念的教育等等,在傳授高中選修地理有關可持續發展問題時,可以珠江三角洲生態農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現實正反加以論述引發師生的情感共鳴。《中國地理》的章章節節,字里行間無不浸透著內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師只要通過不斷鑽研業務,挖掘地理教材縕含的思想教育內容,才能有效促進師生對教學內容的情感互動。
二、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情景,豐富認知互動
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在於優化教學過程,而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引人入勝、輕松和諧,具有啟發性、創造性的、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的教學情景。在生動、多元的教學互動中,學生可交流的話題增多,情感體驗豐富,思路打得開,彼此間容易發生相互影響,感性上也容易產生溝通。所以課堂上除了老師准備豐富的材料、設計豐富的環境外,還要引導學生收集各種信息資料,帶到課堂上來,在此基礎上設計的師生互動內容,而不是一味地採用講授法,讓學生在充斥信息的環境中接受多方刺激、發生認知互動。
2.1活動情景
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經常變換教學方法,適時適量採用游戲、學習競賽、進行實驗操作、觀察等活動的形式,尋找一切機會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溝通。在學習東西部的差異時通過充分發揮學生集體的智慧,合作學習,從地形、氣候、資源、人口、民族、教育、科技、經濟水平等方面去找出東西部的優勢和劣勢,然後開展大比拼,教師給最先完整地回答了問題或具有創新見解的小組和學生記優勝分,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2.2直觀情景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首先是從感性知覺開始的,感知生活、感受生活是前提。直觀的形式可以有實物直觀、圖像直觀、模型直觀等,其中圖像直觀是最主要的直觀形式。由於地理事物的復雜廣泛性以及地理演變過程大多具有漫長性等特點,限於學生的視野和見聞,因此要求地理教學直觀方式具有多樣性。教師精心挑選教學掛圖、運用地理標本、模型、儀器、多媒體等,使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如教師在講解日、地、月三者的關系以及日、地、月的自轉、公轉時,利用「三球儀」進行模擬演示,在學習「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時出示有關地質構造模型、播放動畫「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等形成過程示意圖,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開始,通過形象思維,達到理性認識,採用多樣化的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地理原理和規律,促進師生的認知互動。
2.3問題情景
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學貴有疑」,教師應善於在教學中通過啟發式的導言、展示圖表系統、學生的讀、聽、看等方式,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設疑,或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但應力求做到不能盲目追求問題的數量,而忽視問題的質量,例如講《地中海氣候》,教師可演示有關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及氣候成因等幻燈片時,提示如下問題引思質疑,讓學生觀察、思考:①地中海地區的緯度位置如何?海陸位置關系怎樣?本地區氣候的特徵、成因是什麼?②從世界上這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來看,它有何分布規律?這種氣候區的植被有什麼特點?為什麼?③我國東部地區的長江流域一帶與地中海地區緯度大致相當,為什麼氣候類型、氣候特徵不同?問題注意麵向全體學生,鼓勵人人參與,可請學生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結構求思求辨解答,其他學生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對難度較大的問題,其間教師可採用討論法、談話法等,通過一系列的師生互問、生與生互問,讓學生在質疑、交流、爭辯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教師也可根據回答情況,作適當的補充說明和啟發,最後由教師或學生歸納總結,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
2.4講練情景
「講到要害上,練到刀口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充分進行組織准備,精選有針對性、層次性、典型性習題,形式上可靈活多樣些,學生人手一份,獨立或討論完成作業題,教師及時對學生完成的題目作出指導、總結、評定、鼓勵,注意點撥力求精要、富有啟迪作用。
新的地理課堂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與合作,共同學習的過程。對於中學地理教學來說,在課堂上開展積極的師生互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各種能力,還利於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合群性和社會交往技能,同時還有助於增進師生情感的交流、加強課堂教學管理和教師自身的素質。總之,積極的師生互動是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綜合素質,提高地理教學質量關鍵所在。
課堂是新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是一個以學生為認知、實踐、發展為主體的特殊認知過程,而目前高層次的地理學習人才的培養需要開放型、創新型教育來完成,需要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的素養,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交流的自由天堂。
當然師生互動的建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突擊,也不是靠形式上的熱熱鬧鬧完成的,筆者曾對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作了一些積極有意義的探索,通過師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和相互溝通,以逐步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境界。
❸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內容體系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內容體系 第一課 怎樣認識高中人文地理學必修部分的結構 1.實驗區的老師是如何認識人文地理的變化的? 第一是突出了我們地理學科的特色,那麼在原有的必修教學中主要是經濟地 理方面的內容,但是更多的像人口、城市內部結構,包括地域文化等等一直沒有 涉及,那麼這次新課程可以說將這些內容都涵蓋在內,那麼相對於自然地理的內 容來說,我們這次可以說地理教學突出了人文關懷,那麼第二點感受新課程更貼 近了學生的生活,那麼包括像人口遷移,地域城市內部結構,以及交通對商業網 點的影響等等這些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他學到的東西是他親身經歷的,他看 到的,聽到的。貼近了他的生活。第三點是加強了國情的教育,那麼國情的教育 可以說是我們地理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咱們一個特色,那麼像人口教學,這次又 回歸到我們的必修內容中,對學習樹立一個正確的人口觀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還有像資源觀, 環境觀, 這些一直貫穿了整個人文地理教學各章節中的始終。 現在它特別好的體現了學生要學習就是對自己終身有用的地理,所以像一些 原理性的東西或者是特別強的規律性的東西可能不是現在教材能涉及的重點, 而 它更重要是引導學生觀察身邊中的人文地理的社會現象, 然後把這些現象展示出 來,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中有這樣一些東西,它大體上是因為什麼,而具體的比 較深層次的原因就不是現在高中學生它需要去研究的重點, 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 大的變化。舉一個例子說比如說過去工業、農業都是很長的篇幅,包括地域聯系 是一章的內容,但是現在每一部分都變成了一節,這樣內容整體上顯得相對的連 貫。而且它更強調的就是說對它宏觀上整體的把握,比如說農業我們理解了它的 一個區位, 一個地方怎麼分析?但是具體的世界上究竟有哪些?然後每個地方就 不需要學生一個一個去,因為他可能很少遇到那些特別具體的類型,包括工業也 是一飲,所以我覺得這是跟原來一個特別大的區別,這樣對學生負擔相對來說它 記憶型的東西相對要減少,然後在教學中就需要引導他理解,需要對一個規律現 象的把握,我覺得這個現在是在加深,這個對老師也提出一定比較高的要求,這 是跟過去差別比較大的一點 現在在老師們當中,無論是從這個教學理念,還是對人文地理教學內容,還 是教學方法他們都感覺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那麼這些都是我們值得特別注意 的。 2.從人文地理學那個大的體系來看,他包括了很多內容,比如說有這個經 濟、人口、聚落、旅遊、 政府、社會、文化、行為等等。但是在我們必修謀劃 二當中,只選擇了其中一部分的內容,那麼這種的選擇他有什麼樣的依據和背景 呢?人文地理課程標準的制定,是如何設計和選擇的? 我們這次課程改革,課標沒有拘泥於這個地理學這種系統劃分。而是非常精 煉地從人文地理學當中,選出了若干個內容,提煉出來的三個主題。這三個主題 是人口和城市,還有生產活動和地理聯系,人類發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因此說 呢,這樣一個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一個體驗,同時也簡化了中學教學的這個教學 內容。同時還使得學生知道地理學的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廣闊的。課程標准從學生 的社會生活經驗出發,提煉出三個主題:人口與城市、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人 類發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文地理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中國還是 外國,雖然學科發展的基礎和社會背景不完全一樣,但是目前中外學者們認同的 人文地理學研究內容是一致的,主要分為一橫一縱。所謂一橫是指人文活動的空 間特點和人文活動之間的空間聯系。例如,西單商場規模有多大,西單商場的規 模與其他商業網點規模的關系。再如,北京動漫人才的吸引范圍,以及其他城市 對動漫人才的吸引對北京的影響。一縱是指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譬如黃 土高原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壤侵蝕影響;不同自然帶糧食生產能力的差異。 (吳傳 鈞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有中國的地理學特色)。在中國,後一種研究比國外更受 重視。課標中地理 2 的三個部分將一橫一縱體現得比較充分。 所謂一橫是講的是什麼呢?是講的人文現象在空間上,他的彼此的空間關 系。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北京的也網點,北京的商業網點我們知道有不 同等級的,最高等級的有 CBD。CBD 叫做商務中心了,商業網點呢?最高等級的 有王府井,還有西單,下面第二等級的有叫雙榆樹,這些第二等級的。此外,還 有就是最低等級就是我們身邊的便利店,這些不同商業網點在空間是如何分布 的?這樣一個空間關系我們叫做一橫。它和自然圈層是不發生直接的聯系的,不 是說哪個地方下雨多,那個地方商店少,哪個地方不下雨,哪個地方商店多,和 這個沒有什麼必然的關系。 再有一縱是什麼呢?一縱就是講到人文事物和人文現象和自然環境之間的 關系,最典型的就是說一個地方,他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他的聚落分布的密度,最 典型的就是李旭旦先生他曾經做過一個白龍江上游的調查, 這個調查非常突出就 是把調查區劃分為不同的自然地理單元。 按照不同地理單元當中看一下不同地理 單元聚落的分布密度。比如說在平原地區,聚落的密度那是高於這個河谷盆地, 在河谷盆地又高於山間盆地。在山區是聚落密度最低的。這樣一種分析方法,我 們叫做一縱,就是討論人文事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李旭旦先生當時研究的 是非常有名的,就是他延伸了中國南北的地理分界線。但是都知道中國南北的地 理分界線是以和秦嶺來劃分的。由於李旭旦先生在白龍江上游的調查,就把南北 分界線又向西延伸了一段, 就是延伸到了白龍江了。 這是很多同學可能不了解的, 也正是基於這樣調查的發現,在白龍江南北兩側,聚落的分布和土地利用形式是 有差別的。 如果大家在掌握人文地理學研究內容的時候,把握住一橫一縱的話,基本把 握住了人文地理的一個核心。 4.近些年人文地理學有哪些新的研究趨勢? 我國人文地理學在 21 世紀的新趨勢是:第一,進一步拓展研究領域;第二 注重研究方法多元化。 20 世紀 70 年代之後,西方人文地理學出現了一個多學科繁榮的這樣一個局 面。我們在這個 70 年代後期,只是剛剛打開國門,開始逐漸的知道,到這個 90 年代的時候,基本上國外的這些新的東西都逐漸引入了。目前來說中國的人文地 理學, 也開始出現了兩個發展趨勢, 一個發展趨勢, 也是開始拓展他的研究領域, 拓展研究領域就是由於一些新的行業和新的社會現象的出現, 也開始使得人文地 理學在關注這樣一個新型行業的空間分布和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 第二個也是開始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人文地理他實際上完全按照自然地 理的研究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他開始借用了社會學的方法,人類學的方法, 還有其他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也開始逐漸的得到學科內一個認同。 我們在進行中學地理教學當中, 我們可能目前也是開始注重這個研究方法多元化 了。除了一些計算、還有一些非常嚴密的科學性的這樣一般演推之外,我們可能 還有其他的方法支持我們進行中學地理教學這樣一個教學過程的實踐。 過去我們可能在中學教學主題應用的經驗主義的方法,經驗主義方法是什麼 呢?就是我們看到了林林總總的人文現象,我們把這些歸納一下,然後最後推出 一個結論。這是傳統的一個叫做經驗主義的方法。 現在有一個新的方法,我們叫做實證主義的方法,實證主義方法它是先提出 來一個先驗命題,就是先於驗證的一個主題,這個時候我們才拿現實當中的例子 來看一下,他是不是這樣的。 5.人文地理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人文地理實際上是我們平常生活當中的接觸了,如果老師說我們去看看商業 空間,說不用看了,我們平常買東西就去了,沒有什麼意思。但是老師如果把這 個問題再給延伸一下,可能就會讓同學知道,平常我們生活當中接觸了很多的人 文現象,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去思考這些人文現象他背後的空間特徵和空間規律。 我想這個在人文地理教學過程當中, 老師可以用好多現實的這樣的例子引導學生 進行學習的。我從研究者的角度舉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不是生活當中的,但是 大家也知道學了人文地理,今後對國家的經濟建設是非常有用的。 6.如何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教師如何將他們轉化為學生可以學習和 探究的內容? 教師要想落實人文地理的課堂標准,把握什麼樣的教學內容,實際上這個涉 及到幾點, 一個要想落實人文地理,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落實第一個基本概念, 比如像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之間的例子。我們實際上是要求老師盡可能的結合 身邊的,能夠理解的來讓學生對概念加以理解,要求學生知道基本含義,在這個 基礎上學生才能夠進行具體的分析。 第二是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分析要到位,比如說聯系城市結構的有關理論,說 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這個含義其實就在聯系城市地理結構的有關 理論上,而我們的老師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多數都在強調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 能的差異,這種表面現象,而忽略了有關例子。而恰恰是有關理論,才是學生要 求掌握的基本理論,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課標要求是說明,這屬於理解層次, 那也就是說學生需要運用有關中心地的理論來對其他的相關的事物進行分析, 從 而獲得這種知識的能力的運用。 第三對課標的理解,實際上還表現在對行為的理解上,比如分析農業區位因 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特點與氣候條件。顯然這裡面特別強調行為動詞是分析與 說明。 那這兩個層次要求就是說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和農業地域 特點,與形成條件的方法,能夠切入到任何一個農業區域來加以分析。那麼因此 就不能按照分析表面現象的要求來分析案例,比如說根據教材所給的阿根廷,它 的這種類型。我們不能從教材當中來抽取它的氣候特點,它的地形條件,它的河 流狀況,如果是這種分析,我們就達不到分析說明這樣的層次標准。而只是一個 簡單的提取關鍵詞的這樣的作用。而在這個問題處理中,我們實際要求的是學生 能夠運用剛一所學的分析某個區域它的氣候特點,它的地表狀況,水溫特徵,等 等因素來得出這個區域它的自然地理特點, 只有在把握這個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 點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有理由進行這個農業地域它的區位因素分析。也就是說只 有這樣才能獲得分析說明這樣的能力。 否則學生將來得到的就是一個這個地方要 發展農業,首先第一點,氣候適宜,地形適宜,水源適宜,就沒有一個分析的能 力。因為你沒干。那麼為了達到人文地理構成標準的落實,我們建議老師們建可 能的選取學生能力理解的案例,因為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往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 性,但是又往往遠離學生的感知,特別是必修 2,涉及到的城市,工業,農業, 地理聯系等等問題,所以我們並不一定要限定讓教師必須使用教材當中的案例。 也就是說如果說學生對自己身邊的案例能夠替代你要所教的案例, 所表述的內容 的話,那麼就盡可能的來使用學生身邊的案例。這樣做的結果第一是讓學生感到 親切,第二讓學生感到地理有用,地理就在你身邊。 7.如何落實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我們教學的依據。例如:聯系城市地域 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那麼提服務范圍,我們現在試著在上海市這張圖上,我們來畫一畫不同等級 的城鎮它的服務范圍。在畫的過程中,我想大家肯定會問一下這種不同等級的城 鎮, 他們之間什麼樣的關系。 一個是上海的中心城, 然後找到它的西南方向的 (青 浦)縣城畫出來,青浦縣城西南方向的朱家角鎮,現在大家試著畫一下,在畫的 過程中同學可以體會一下, 三個不同等級城鎮服務范圍有什麼關系?可以和邊邊 的同學討論討論。 實際上在這個教學過程當中,他利用中心地有關理論。那往往就在這個落實 課程標準的時候,老師們往往只注意後半段,就是說把這個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 功能這個差異說清楚了,然後把這個等級說清楚就可以了,往往對這個理論本身 比較不重視,或者是忽略了。這節課當中呢,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對這個標準的把 握和落實還是比較到位的。 楊老師這課設計的非常巧妙,實際上在高中階段呢,讓學生知道從事有不同 等級,而且楊老師這活動呢,讓學生有自己動手的這樣一個過程,就是把等級自 己劃分出來了,這個活動設計非常巧妙,但是我在這里強調的是,現在一說到城 市可能教師呢不會強調,就是我們談到的是市域范圍,還是市區范圍,需要可能 進行一個強調。比如說說到北京市,說道上海市,它的面積是市域面積的范圍, 在北京市下面分 18 個區縣,那他的市區范圍是什麼呢?市區范圍現在我們說核 心區是 4 個區。4 個區之外又擴大四個區,就是八城區,在八城區又有 10 個郊 區縣,就是 18 個區縣,真正要說到他的中心城的話,就是城八區這樣一個范圍, 這個范圍是個北京市域范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看到就是這張圖,這張圖是表 現的是上海市域范圍下面各個區縣,剛才楊老師上課當中他所說到的上海市內 的,城市的或者叫城鎮的等級體系是這樣一張圖。這張圖呢,實際上把上海的區 縣呢,就是他的每個區縣的中心區給確定下來了。我們現在談到的是什麼呢?是 他中心區的等級分布,而不是我們說到的行政區的等級。所以這是老師一定是要 把這兩張圖,如果你要介紹一個城市的話,把市區行政區圖和這個叫城市他的一 個中心區的等級結構圖,同時拿出來,否則學生就會容易混淆,就說在一個大的 上海市之內,可能還在包括小的這個二級或三級這樣的城市,他不是,他講的是 上海中心區和他下面的區縣的中心區一個等級關系。 如果再有一個更好的例子就 是更宏觀區域去,我們看一下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州他是有不同的等級的這樣 一個城市,以廣州、澳門、香港、深圳就是作為一個主要的這個核心城市。在他 下面有一些其他的等級的城市。這樣它的地域范圍就不包括的。不是大的廣州, 廣州包括了廈門小的這個市,拿這樣一個區域,可能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城市的一 個等級,空間結構。為什麼強調這個呢?因為我們在進行城市土地效益分析的時 候,有的時候不強調兩個概念差別的時候,就容易使得我們在計算的時候,一會 兒用到中心區的面積, 一會兒用到市域的面積, 比如說北京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是按照整個市域算呢?是按中心區算,所以這是用得不一樣的。 8.我們怎樣把握人文地理的教學內容?它與社會生產之間的關系?我們如 何在教學中處理人文地理各部分教學內容和它們之間關系的。 舉一個現在我們已經完成的一個研究項目。我們要做的是一個遼寧省的國土 規劃,國土規劃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城市規劃。做城市規劃的時候,我們首先就要 了解,遼寧省人口分布狀況,人口分布狀況,我們看是這樣一張圖。我們看到在 遼寧省這樣一個馬蹄形的形狀當中,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區就是深綠色的這部分, 這部分是人口密度比較大,我們想是不是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我們就應該多分布 一些城市,是不是現在也是城市最密集的地方。 我們再看這圖,目前這個遼寧的這個城鎮體系圖,我們如果剛才還有印象的話, 能夠看到剛才的這個人口密度分布圖和這張城鎮體系分布密度圖是有差別的。 也 就是說在這個遼西,有一部分人口稠密區,這也不是一個城鎮的密集區,城鎮密 集區,主要是在這個我們講的一個馬蹄形的這個核心的這個部分。那這個是人口 分布和他的現實的城鎮分布是有差別的。 這個時候我們想我們就應該今後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但是現在城鎮不稠密的 地方。在分布新的城市呢?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到了。這是一個判斷。這些地 區城市化程度高一些。我們這時候看呢?這張圖,這張圖在人口稠密的地區,有 一些大城市,在人口不稠密的地方還有一些大城市。所以在人口不稠密的地方有 大城市就使得他的城市化率就比較高了。我們看到了在這個遼東這個部分。就是 也就紅色和黃色這個部分,就是城市化率比較高。這時候我們想在那個城市化程 度高的地方,大力推進城市化了。我們就應該在西部的地方多建幾個城市,是不 是呢?實際上現實當中不是。 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講的地理各部分的知識互 相串聯,就是考慮到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時候,在遼西的這部分,實際上是遼寧的 生態的保育區,現在我們按照發改委的四個分區的來確定化,這個地方應該叫做 限制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的話,就不可能顧一些大的城鎮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盡 管人口稠密,盡管他的城市不多,但是我們也不能今後在這兒,在布新的城市, 我們城市重點的核心建設區了?還是在什麼呢?還是剛才講的核心地區。 除了擴 充這個可持續發展之外,我們還要和人類生產活動和地域聯系還要有聯系。 我們再看下一張圖。這張圖有不同的城市職能的顯示,我們看到了這個城市 職能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類型就是綜合性的,還有一種類型是現代的城 市職能的,還有一種是傳統性的,傳統性的就是藍色的這些點,未來就是大城市 可能是不會依託傳統型的來發展, 所以人類的活動也和我們講到就是我們課標規 定的第一部分,人口和城市有關系,他決定了城市的發展,決定了人口的流動。 同時呢這個也影響了到地域聯系, 也就是這幾個城市之間交通是怎麼布局?所以 我們從遼寧的城鎮規劃就可以看到。一件事情他和我們講到課標二,地理二的三 個內容都有聯系。他就可以把這個東西都給串聯起來。 在一個區域的發展過程中,是幾乎涵蓋了我們課標上的人文地理所涉及到主 要內容。除了發展區域發展研究過程中可以這樣,在我們教學中其實也是可以這 樣做的。 專題四: 專題四: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內容體系 第二課 怎樣在人文地理教學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 人文地理包含了關於人口、城市、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他們各自獨 立,但是又相互依存。而且在每個部分內容當中,都滲透了可持續發展。可持續 發展本身是地理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反過來又滲透在各個領域之內。 1.在人口部分的教學中如何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 人口是一個現在全世界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人口問題也是人與環境的一個 關鍵性的問題。 比如說人口環境容量就體現了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些基本內 容。人口問題是人與環境關系發展中的基本問題。人口環境容量體現了人與環境 可持續發展的內容。關於環境承載力的確切內涵,有人用木桶效應原則來做了解 釋。木桶效應原理告訴我們,這只木桶當桶底的面積確定之後,它能夠承載或者 說它能夠容納多少水?主要取決於最短的那塊。假如木板代表的是自然資源,木 桶效應原理揭示什麼?每塊板代表的是自然資源, 這個木桶的容量其實就體現了 環境的承載力,所以環境承載力應該表達的是一個人口的極限程度。 趙軍利老師的這節課是通過學生的分組活動,計算出不同區域的人口的數 量,然後確定哪個資源發展是束縛了這個區域人口資源的發展。這個過程是一個 模擬計算的過程,這個結論可能還需要一定的商榷,不是非常准確,但是他這個 方法用的還是非常好的。那麼通過這樣一個計算的方法,讓學生體驗一下,人類 在發展過程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他這個研究思路是一個挺好的思路,就是看哪種資源它的承載力是最低,這 種短板的思維方式,這個在我們作為人口的研究中是經常使用的。而且這個也滲 透了這種可持續發展, 因為你可能用水和用土地衡量, 它的人口數量是不一樣的, 那麼為了保證整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該把人口控制在一個什麼樣的范圍 之內,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對人口的一種認識。
❹ 如何構建高中地理知識體系
如果你是學生,就在聽講-讀書-做作業以後,把你聽過的,讀過的,想過的,做過的,管他地理(里)地外(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的),按照《地理/地圖》的知識序列(書本目錄),運用地理的方法(地圖圖像和數據統計),整理整理思路,形成自己的思考索引體系吧,
地理只是你學習活動的一個小平台,這個平台是「中國基礎教育司」組織一幫人搭建的,它給地理教師的一般形式是「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給學生的是由地理教育專家編寫的「地理教科書」,也給你的地理老師指明了教學組織和出題方向。你所參加的每一堂課,老師都有一個小結,它就是微小的知識體系,它的前面有節,有章,有冊(或者必修X選修Y哦),你用自己的方式經常去編一編,排一排(不能光有地理的不管其他可不行),成不成好不好,都會構建屬於自己的「地理知識體系」。
如果你是教師,哥就得寫論文與你交流啦!
❺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幾種板書形式
一、提綱式板書:
這是最常見的板書形式,也最容易使用。它是將一堂課的主幹內容,隨著教學進程,提綱結領地寫在黑板上。如「地球上為什麼會出現生命」可設計為:
五、命題式板書:
即將教學內容設計成試題的形式進行板書。教學過程可設計為師生共同解答一系列試題的過程。
這種板書具有啟發性,在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中更為多用,它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包括應試)等能力。
各種題型都可以,包括填充式、問答式、繪圖式、判斷式、連線式、辨析式、填表式等等。
如上述的提綱式板書很容易轉變成填空式板書(即將其中的關鍵性詞語留空待填);結構式板書可轉變為填空格式(即將其中的部分環節留空待填;也可將留空的相關內容寫在一邊,選擇它們的代號填入相應的空格);表格式板書一般是教師先給出比較項目,然後師生共同分析完成各項具體比較內容即列表比較試題式板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