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有哪些地理原理

高中地理有哪些地理原理

發布時間:2023-08-30 03:18:16

A. 高中地理常識有哪些

一.《地球》
1、 地球在天體系統中的位置:
(1)微觀:水金地火(類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遠日行星)
(2)宏觀: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並列的"河外星系")——總星系("可視宇宙")
2、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從地球的外觀、所處的位置、運動特徵而言,地球與其他八大行星相比,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於地球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離適中,溫度適宜。 ②有液態水;③地球體積質量適中,使地球能夠吸引住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④太陽的光照條件穩定。 ⑤九大行星繞日運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間不會發生碰撞。故地球所處的行星際空間安全穩定。簡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金鎖鏈條件)。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氫核不斷聚變為氦核能。
(2)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這種現象被稱為太陽輻射,太陽輻射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如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了光、熱資源,生物生長發育離不開太陽。
(3)太陽輻射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提供能量。如工業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下來的太陽能。
4、太陽活動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1)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由里往外:
①光球:黑子(標志,變化周期11年))、
②色球:耀斑(標志,以稱色球爆發,最激烈)
③日冕:太陽風(帶電粒子流)。
(2)對地球的影響: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與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與黑子的變化周期有一定的相關性。②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黑子和耀斑增多時,發射的電磁波擾動電離層,電離層: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對地球磁場的影響:高能帶電粒子流使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的現象,對地質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響。④兩極地區的夜空出現極光現象。
5、地球自轉
(1)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如圖)
(2)速度:①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快,南北緯60°減為赤道的一半。南北極點既無角速度,也無線速度。線速度計算公式Vф=1670千米/小時×COSф(其中ф為緯度)。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衛星的角速度與地球角速度一樣
(3)周期:①恆星日(23時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期)
【注意】:同一顆恆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觀測的時間,每天提前4分鍾,15天提前1小時,一個月提前2小時;亦即每個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意義:①晝夜更替 (周期24小時,一個太陽日)
②地方時(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經度差1°相當於時間4分鍾.
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例如:與河流侵蝕岸、堆積岸的關系,與河流建港的關系,與三角洲的發展關系。
【注意】:彎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積岸,緩坡岸;凹岸是侵蝕岸,陡坡岸。右圖中的D岸侵蝕最厲害;A岸比B岸侵蝕厲害。
④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北極不動,在北半球,北極星與地平面的夾角(仰度)=所在緯度。
⑤地球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狀(因赤道離心力較大,向兩極遞減)
6、晨昏線: 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為6:00,昏線與赤道的交點為18:00
7、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晨昏線與經線交角=直射點緯度
8. 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9、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小於7.5舍大於7.5入);區時差=時區差(同區減,異區加)
10. 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准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或國際標准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我國從西到東跨東五、東六、東七、東八和東九區。全國統一採用首都北京所在的東八時區的區時作為標准時間,稱為北京時間。即是東經120º經線的地方時。(不是北京的地方時)。 北京時間=世界時+8小時.
11、日期分割:0:00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或稱「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或稱「舊一天」。若0時經線為西經度,則新一天大於一半;若0時經線為東經度,則新一天小於一半;若0時經線與180°經線重合,則全球處於同一日期;若0時經線為0°,則新舊一天各佔一半。
12、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即自西向東越過0時經線日期加一天。
13、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1)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2)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3)實例: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4、地球公轉
(1)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2)意義: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15、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
(1)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緯度與所求點的緯度差)
(3)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5)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長,樓房間距越大。
(6)正午太陽高度(H)因緯度而不同:同一時刻,H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地,H達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H達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地,H達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H達最小值。
春秋分時:太陽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注意】:等太陽高度分布規律——以直射點為中心,呈同心圓分布。晝半球的中心點是直射點
(7)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①確定地方時。當某地太陽高度達一天中的最大值時,此時日影最短,當地的地方時是12時。
②確定房屋的朝向。為了獲得更充足的太陽光照,確定房屋的朝向與正午太陽所在位置有關。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位於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太陽位於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斷日影長短及方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長,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陽。
④根據正午太陽高度判斷所在的地區,並進而判斷該地區的其他地理特徵。
⑤計算樓距。為了使樓房底層獲得充足的太陽光照,一般來說,緯度較低的地區樓距較小,緯度較高的地區樓距較大。解題關鍵是計算當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陽高度),並計算影長。
⑥計算熱水器安裝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資源,應該合理設計太陽能熱水器的傾斜角度,使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板與太陽光線垂直,提高太陽能熱水器的效率。
⑦判斷山地自然帶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況下,由於向陽坡正午太陽高度大,得到的光熱多,背陽坡得到的太陽光熱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陽坡溫度較高,陰坡溫度較低,從而影響到自然帶在陽坡和陰坡的分布高度。
⑧影響年太陽輻射總量的因素:緯度、氣候、地勢高低
16、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1)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該半球晝長夜短,為夏半年;如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3.21—9.23),北半球的晝長夜短,此時北半球夏半年。9.23---次年3.21為北半球冬半年。
(2)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如北半球:12月22日最短,之後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北半球晝漸長,3月21日晝夜平分,6月22日晝最長。之後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晝漸短,12月22日晝最短。
(3)南北回歸線之外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現;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4)不同半球的緯度數相同的兩地,晝長=夜長。
17、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1)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2)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18、晝長計算
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24小時—夜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1)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2)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19、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出現晝夜現象
(1)地球自轉—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2)地球傾斜著公轉—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1)黃赤交角存在:①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如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②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2)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3)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4)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太陽直射點
(1)地球上每時每刻,只有一個地方得到太陽的直射;
(2)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地方時一定是正午12點;
(3)太陽直射點出現在當地的天頂時,當地的正午太陽高度H = 90°。
(4)太陽直射時物體的影子長度為零。
(5)太陽直射點以一個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6)太陽直射點與晨昏圈的關系:直射光線始終與晨昏線(面)垂直。
(7)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
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數,與極晝極夜現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數之和互余。例如: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與地軸的夾角=極點的太陽高度=90°-剛好出現極晝的緯度=½×剛好出現極晝的緯線的正午太陽高度=½×(極晝區域內任緯度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最小值)
(8)太陽直射點移動與太陽升落方向的關系:3.21~9.23: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太陽從東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適合於南北半球); 9.23~次年3.21: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太陽從東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適合於南北半球)。
(9)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正午太陽在天空的方向關系:
①北回歸線以北:正午太陽終年在正南方向;物體影子指向北方。
②南回歸線以南:正午太陽終年在正北方向;物體影子指向南方。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太陽直射點在某地南側,正午太陽在其正南方向;太陽直射點在某地北側,正午太陽在其正北方向。
22、四季的劃分:
(1)我國傳統劃分:以「四立」分別做為相應各季的起點。
(2)歐美的劃分:以「二分二至」 分別做為相應各季的起點。
(3)我國氣候統計和北溫帶許多國家的劃分:3、4、5月—春季;6、7、8月—夏季;9、10、11月—秋季;
12、1、2月—冬季。
(4)按氣候含義劃分:候平均溫(即連續5天的平均溫): ≥22℃為夏季,≤10℃為冬季,
10℃→22℃為春季,22℃→10℃為秋季。
23、典型的季節現象

B. 高中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

引力是質量的固有本質之一。每一個物體必然與另一個物體互相吸引。盡管引力的本質還有待於確定,但人們早已覺察到了它的存在和作用。接近地球的物體,無一例外地被吸引朝向地球質量的中心。因為在地球表面上的任何物體,與地球本身的質量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地球並非一個靜止的球體,它所具有的復雜運動形式,使得原來所具有的引力產生了某些變化。因為在這個轉動球體上的各種物體,都有一個保持它們自己作直線運動的傾向。於是地球自轉時的離心效應就產生了,其結果是一個與引力方向相反的力也同時發揮著作用,特別在靠近赤道的地方更是如此。因此,作為共同使用的名詞——重力,這實際上是被這個離心力和其它較小的有關效應所減小了的凈引力。我們已經知道這樣一種事實,一個物體在極地重189磅時,拿到赤道僅僅重188磅。

假如地球表面完全為自由流動的液態水所覆蓋,那麼這種液體水的表面呈現一個扁球體,在兩極稍平,而在赤道膨脹,這在前邊已經作了簡要的敘述。這個理想的形狀,稱為地球體,它將完美地同全部的重力、轉動力相平衡。

牛頓定律對於引力的表達是重力遵循的基礎。眾所周知,該定律的基本表述為:m1與m2這兩個質點之間的引力,正比於二者質量的乘積,反比於這兩個質點中心之間距離的平方,即

如果說此處的F為作用在m2上的力,那麼R1為從m1指向m2的單位向量,r是m1與m2之間的距離,而A是萬有引力常數。加上負號表示著力是互相吸引的。

很明顯,引力是存在於自然界中強度最小的相互作用力。最近還發現,A的數值也不是常數,而是隨著時間有緩慢的減少。它的這種變化,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被認為是由於地球半徑隨著時間而增加,這樣反過來,又必將對地球的發展歷史帶來深刻的影響。可是,所得出的A值變化速率是如此之小,以至於它在整個地球演化過程中,即在幾十億年的時間內,其變化速率只大約為1%,所以在實際應用上並無什麼真正的價值。

由於地球(假定為m1)這個巨大質量的存在,使得m2所產生的加速度,稱做重力加速度。它最早是被伽利略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測定的。在地球表面上這個數值一般定為980厘米/秒2,通常又將1厘米/秒2稱為「伽」(gal),用以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重力場是守恆的,也就是說在重力場中,移動一個物體所做的功,獨立於它所經過的路徑,而僅僅取決於它的終點。事實上,假如該質量最終轉到它原來出發時所處的位置時,其凈能量的消耗等於0,而不管它在其間所走過的道路是什麼。這在自然地理面中,是可以很輕易得到證明的。尋常所見的水分循環,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重力守恆的例子。一滴水從海洋面上被蒸發,克服重力,進入大氣,這是外界做功的結果。待它由空中重新回歸到海洋時(而不管它是直接落入海洋,還是被運送到幾千公里之外,又隨著河川逕流回到海洋來的),放出了原先克服重力時的那部分功,遵循著重力守恆,使得凈能量的消耗等於0。類似的例子,在地表面是很多的。

另外一種對重力守恆的表達方式就是:動能和勢能之和在一個封閉體系中為一常數,這涉及到動能與勢能的互相轉化,也是我們要經常使用的一個規律。同時要記住引力是一個向量,它的方向是沿著地球的質量中心與另外一個物體質量中心的連線,這在進行向量分析時,是極為有用的。

地球表面的重力大小,一般來說與五個因素有關,它們是地理緯度、海拔高度、周圍地體的地形、地球潮汐與地表以下物質的密度。這最後一個因子,僅僅在進行重力測量中才有價值,一般情況下它對重力變化的影響,要比前四個因子的聯合效應小的多。例如,從赤道到兩極,重力隨著緯度變化的數量大約為5伽,而油田勘探中的較大重力異常是10毫伽,只相當於上述數字的1/500。在1930年,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協會採用了一個公式,給出了在地球這個橢球體上任意一點的重力加速度為:

g=g0(1+αsin2Φ+βsin22Φ) (5.9)

g——重力加速度;g0——在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它等於978.0490厘米/秒2;Φ——緯度,常數α及β分別是0.0052884和-0.0000059。

自從1930年以來,由於在重力測量中獲取了大量的資料,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的准確測定,上式中的常數已經有了進一步的改動。

從自然地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著眼點不在於尋求計算重力或進行訂正的准確公式,而在於利用這種重力分析的基本原理,闡述物質在進入自然地理面和輸出到環境時的愛力狀況,在這些受力當中,重力是特別應當考慮的一項。舉凡地形的改變、物質的搬運和堆積、氣團的運動、水分的循環、生物的生長,甚至於地球物質的調整等,離開了重力的分析,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果。

前面已經講過,重力最為明顯的表達,一般都在地球固體表面之上。在其下並非重力消失了,只是不容易有如固體表面之上那樣明顯地看出來罷了,此外作為研究的對象來說,我們亦不去特別關注地層深處的重力狀況,而只接受它所帶來的對地表造成的後果。進而看到,在海平面之上陸地面積約佔全球總表面積的29%,以雨和雪降下來的水,必然經受重力的作用回歸到海洋中去。這樣,每一次落到地表上的降水,都具有比例於本身質量和海平面以上高度的乘積,這樣數值的能量,這就是它所具的勢能。

在陸地地表,亦有個別的點低於海平面,例如我國的吐魯番盆地,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死谷等,它們之所以能在陸面上保持這種例外的情況,一是由於其面積小,二是由於這些盆地均處於乾旱區,很少有降水發生。假如把它們移到濕潤地區,這種低於海平面的狀況決不會保持很久,在重力的參與下,很快就要被水充滿或被水所帶來的風化物質填注,以補足海平面在全球延伸中的「漏洞」。

重力在自然地理面中的表現,既平常又深刻,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現粗略地討論一下重力在改造地表形態上的作用。陸地表面由於風化作用而造成的鬆散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由於力的作用是要移動的。無論是從高處到低處的滾動、滑落、崩塌,還是通過河流的輸運,風的挾帶等,其中一個極重要的因素就是重力的參與。

我們以一個在坡面上運動的岩塊為例,簡要分析一下重力的作用。由分析得知,重力的一個分力,即岩塊向下滑動的力,比例於所處坡度的正弦,當然還取決於這個坡面的摩擦系數。一克重的岩塊在坡度為45°時,向下滑動的分力為0.7克;而當該坡度等於60°時,這個分力將增加到0.87克(如圖5.5)。由於摩擦系數很少有大於1的狀況,因此單憑摩擦系數的阻抗,在坡度大於45°時,將支持不住重力所引起的向下滑動的分力。事實上,比40°更為陡峭的自然坡度在全球是很少見的,因為如果有超出40°的角度時,重力作用將比較迅速地對此加以改變,由此可以看出重力改變地表形態的作用來。

在討論地球重力的同時,我們對於其它星體產生的類似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力,也要加以必要的重視。最主要的就是月亮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

月亮和地球的距離很近,約等於三十個地球的直徑,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因而盡管月球的質量不算太大,但對於地球上各個質點的引力卻相對的要大一些。太陽的質量很大,約等於二千億億億噸,是地球質量的三十三萬倍,但由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是月球—地球之間距離的四百倍,因此,它對地球的引力,只是月球對地球引力的46%。所以,地球上的潮汐現象是太陽和月亮二者作用力的合成,這里我們只需了解月亮的引力作用比太陽更大這一點就夠了。

地球的質量是月球的81.5倍,因此月—地系統的公共質量中心,必然大大地偏向於地球一側,大約在距地心0.73倍地球半徑的地方,兩個球體每月繞著這個共同的質量中心轉動。

月球對於地球的引潮力固然重要,但這個引潮力的數量值卻並不太大,只相當於地球重力的千萬分之一。對於地球上一個10噸重的物體來說(即重力等於10噸),其引潮力僅有1克。這樣小的力,人通常是感覺不出來的。但地球對這種不大的引潮力,反應卻十分明顯。很早以前,就發現海水在一日內有規律的漲落(潮汐)與月球有密切關系。此外,地球不是一個剛體,一般都認為它是一個具有彈性的球體,對於具這樣一種特性的球體,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的固體岩石地殼也會產生「潮汐」現象,叫做固體潮,每天都要升降達30厘米左右。當然地球對月球的引潮力更大,它使得月殼突起和下落的幅度達到3公里左右。

與此同時,地球上的大氣,也因為這種引潮力,每天都產生著「大氣潮汐」。至於海洋這個龐大的水體,其上的潮汐現象就更為明顯了,加拿大東海岸的芬地灣蒙克頓港,最大潮差達19.6米,堪稱世界前茅。我國錢塘江口的最大潮差記錄為8.9米,當然各個地方由於所處位置及周圍環境的不同,潮差也是不相同的。

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在塑造陸地表面的地形方面,也是一個具有一定意義的因素。康德在1775年,曾率先提出把漲潮作為改變地球旋轉速度的一個因素。近年來,在探討關於地震的預測預報中,也有人把潮汐力作為一個對地震起因的觸發因子。此外,對於自然地理來說,更為明顯的則是潮汐對於海陸交界處地形的變更作用,對於岸線的影響作用,以及對於波浪運動的作用等

C.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大全

把你的手舉過你的頭頂,你會發現你的手總比你的頭要高,說明做事情總比想事情重要,實實在在的去做些什麼吧!厚德載物,天道酬勤。你我不是一直都相信嗎?!呵呵,所以你已經付出了這么多了,就不要怕了,老天是不會負有心人的。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基礎 知識大全 ,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大全一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範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大全二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

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大全三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 種植 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 經驗 豐富

(3)特徵: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 措施 :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5、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大全四

1、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2、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

3、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餘人喪生,佔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4、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

這五個地區是:

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大全五

1人口遷移:(1)必須改變定居地(2)改變定居地須持取一段較長時間(3)必須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線2人口流動:短期離開定居地後又返回的現象(人口遷移是人口流動的一種形式)3分類(1)按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劃分: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省際遷移和縣際遷移(2)按人口遷移方向的不同來劃分:農村到農村,農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農村

4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推力/排斥力與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自然生態環境因素(氣候,土地,水源,地形,資源,植被,礦產等)1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的地域差異2環境惡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

二經濟因素1地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2經濟布局3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三政治因素1戰爭2政策(經濟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納移民)

四社會 文化 因素如文化 教育 ,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

5我國當代人口遷移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口意願性遷移較少20世紀50——70年代的人口遷移均以行政調動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發性人口遷移較多(城鄉地區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動的根本原因)6人口遷移的影響P16

7世界人口的遷 出國 與遷入國各有什麼特徵P21

第四節地域文化與人口

1婚俗中包含著許多影響出生率的內容,如初婚年齡的大小、混贏得俄穩定程度2宗教對人口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鼓勵生育)

3中國文化對人口發展的影響:一是從早婚早育(為了增加勞動力)到晚婚晚育

二是從多子多育到少生優生三是從「學而優則仕」到「全民皆商」四是從安土重遷到四海為家


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大全相關 文章 :

1. 2020高中地理重要基礎知識點歸納

2.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3. 最新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4. 2017地理會考基礎知識點歸納

5.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6.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7. 關於高中地理知識方法最全總結

8. 20個高中地理重點知識總結

9.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10. 高中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

D. 高中地理知識點有哪些

E. 高中地理都學了哪些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

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1.學習的側重點是掌握「有什麼規律?」「為什麼?」「怎麼辦」的問題。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學習「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事物」「有什麼特點」等問題,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記憶性的內容,因此其學習方法的側重點就是解決怎樣科學地、高效地記憶這些地理事實材料。

而高中地理側重解決的是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這些規律的形成原因來為形成人類的相應對策服務。也就是說,應側重於通過多因素的綜合分析、歸納那些繁雜的地理事實材料,從中推導出一些規律,從本質上掌握其成因,最後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可見,高中地理的學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記憶,是應用而非記憶。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 能說明某種特點地理現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低氣壓、高氣壓、地球的自轉、公轉等

② 反映某種地理事物類別的特定概念(對這類概念特別要注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規律與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線的分析應用、各類經表的繪制與判讀、各種地理示意圖的繪制與判讀、圖文轉換與圖圖轉換能力等等。

⑷地理內容的文字邏輯表達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資料的能力

2. 怎樣高效地掌握上述學習重點內容

⑴用理科思維的方法學習自然地理。

① 充分運用圖解法,從三維空間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

② 用跨學科的知識解決地理問題

⑵注重各類地理圖表的表達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轉換關系

⑶用文科思維方法學習人文地理。
所謂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冊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與自然地理的學習有較大的差異,它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社會生產活動,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各社會生產部門是怎樣發展起來的,為什麼會沿著這樣的軌跡發展,人類目前面臨的怎樣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從經濟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會生產部門布局的合理性、科學性,這部分可能與政治課的內容有較多的聯系,同學們應該把政治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地理學習上來。

F. 高中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闡述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自然地理規律,以及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高中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1):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大氣循環、生物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生物循環: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並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後,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又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大氣中的氧主要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高中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2):自然帶的劃分

熱帶雨林氣候(南北緯10°之間)

熱帶草原帶(薩瓦納帶)(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中西部)

熱帶荒漠帶(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中西部)

熱帶季雨林帶(北緯10°—25°之間的亞洲大陸東部)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部)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部)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35°—50°之間的大陸東部和40°—60°之間的大陸西部)

亞寒帶針葉林帶(北緯50°—70°之間)

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苔原帶、冰原帶

高中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3):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

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地壘、下沉岩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G. 高中常見地理現象及原理

高中常見地理現象有強對流天氣、氣旋、凌汛、龍卷風、洪澇、泥石流、火山、地震、海嘯、冰雹。
1、強對流天氣原理:空氣強烈的垂直運動而導致出的天氣現象。
2、氣旋原理:中心氣壓最低,逐漸向外遞增,空氣不斷流入中心,形成上升氣流。
3、凌汛原理: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顯上漲。
4、龍卷風原理:水蒸氣上升到天空遇冷成了雲。雲團溫度低,對周圍水蒸氣冷卻,水蒸氣體積縮小,周圍空氣水蒸氣補充空間,雲團下面上升的水蒸氣直向上升,水蒸氣分子在上升過程中受冷體積縮小越來越小,呈漏斗狀。上升的水蒸氣分子受冷體積不斷縮小,雲下氣體分子不斷補充空間便產生了大風,由於水蒸氣受冷體積縮小時,周圍補充空間的氣體來時不均勻便形成龍卷風。
5、洪澇原理:夏天雨水多。城市的「雨島效應」(城市溫度高,上升氣流多,雨水多)。城市地勢低,外來洪水容易入侵。
6、泥石流原理: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7、火山原理:由地下熔融物質及其攜帶的固體碎屑沖出地表後堆積形成的山體。
8、地震原理: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
9、海嘯原理:因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而產生的破壞性海浪。
10、冰雹原理:當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冷凝結成小水滴,隨高度增加溫度降低,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凝結成冰粒,在上升運動過程中,吸附其周圍小冰粒或水滴,直到其重量無法為上升氣流所承載時下降,當其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融解成水,吸附周圍小水滴,此時若遇強大上升氣流再次抬升,其表面則又凝結成冰,如此反復,直到它的重量大於空氣浮力,即往下降落,若達地面時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態冰粒者稱為冰雹。

H.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

地理是高中必修的一門課程,那麼你知道高中自然地理部分有哪些必背的知識點嗎?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範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等高線地形圖

1.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河流峽谷處,原因:①地處峽谷處,利於築壩;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選擇某地的理由: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和緩,建設周期短,投資少,施工容易。

3.確定某地為盆地,判斷理由:河流向中部匯集,表明地勢中間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

5.選擇某地為梯田,理由:該地地勢平緩,坡度較小,在此開墾梯田,既擴大耕地面積,又利於水土保持,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6.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海洋資源

1.漁業資源集中分布在溫帶沿海大陸架海域,原因:①大陸架水域,海水較淺,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盛;②寒暖流交匯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③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類餌料充足,易形成大漁場。

2.海底礦產資源分布規律:①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②大陸架淺海海底: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③海盆:深海錳結核(主要集中於北太平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歸納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最新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中地理所有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期末必備)

★ 高中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

★ 20個高中地理重點知識總結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I. 高中地理內容都包括哪些方面!

簡單說,總體可分為三部分:
1、地理環境各個構成要素的相互影響和制約關系(如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交通、商貿、人口、城市、民族、歷史文化、政策等等)
2、地理環境基本演化原理(如熱力環流、大氣環流、地質運動、經濟區位等等)
3、可持續發展觀(如果建立和諧的人地關系)
4.旅遊地理和自然災害(這兩本是選修)

J.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

高中地理對於很多學習文科的同學來說,是非常的難的,那麼高三的考生應該如何備考呢?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一

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探究點一:大氣的熱力作用

大氣的熱力作用包括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溫室效應,它們是一個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因此要運用綜合圖表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抓住主幹,化繁為簡。

例1(2011?連雲港調研)2010年6月11日早,連雲港出現大霧天氣,能見度很低,給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帶來不便。下圖為城區海棠立交在濃霧中若隱若現。回答⑴~⑶題。

⑴濃霧天氣使能見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濃霧吸收地面輻射,增強大氣逆輻射B.濃霧削弱了地面輻射C.濃霧對太陽輻射有反射作用D.濃霧改變了太陽輻射的波長

答案:⑴C⑵D⑶A

探究點二:熱力環流的形成

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可採用因果聯系法學習。復習時抓住氣溫高低→上升或下沉→密度差異→氣壓高低→大氣水平運動→熱力環流這條線索,分析氣溫、密度和氣壓三者關系,層層推進、由因及果。

注意:①高低壓的理解:所謂高低氣壓是相對於同一水平面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由於大氣密度降低,氣壓逐漸降低。②等壓面的凸向與氣壓高低的關系:上凸為高壓,下凹為低壓。

探究點三:常見的熱力環流

要學會解釋生活中相關的問題、現象,並繪制相關的熱力環流圖。如: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的形成和特點,並能根據熱力環流的成因(受熱不均)繪制熱力環流圖。

1.山谷風:由於山谷與其附近空氣之間的熱力差異而引起。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氣增熱強烈,於是暖空氣沿坡上升,風從山谷吹向山坡,這種風稱「谷風」;到夜晚,因山坡空氣迅速冷卻,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風從山坡吹向山谷稱「山風」。山風和谷風總稱為山谷風。

2.海陸風:因海洋和陸地受熱不均勻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種有日變化的風系。在基本氣流微弱時,白天風從海上吹向陸地,夜晚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前者稱為海風,後者稱為陸風,合稱為海陸風。(學生自繪示意圖)

3.城市風:由於城市人口集中,工業發達,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釋放出大量的人為熱量,導致城市氣溫高於郊區,形成「城市熱島」。當大氣環流微弱時,市區中心空氣受熱不斷上升,四周郊區相對較冷的空氣向城區輻合補充,而在城市熱島中心上升的空氣又在一定高度向四周郊區輻散下沉以補償郊區低空的空缺,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局地環流,稱為城市熱島環流,又叫城市風。城市上空氣流上升,在郊區下沉,近地面風由郊區吹向城市,所以污染嚴重的企業應布局在城市風下沉距離以外,綠化帶應布局在城市風下沉距離以內。

例2(2008年高考廣東卷文科基礎)下列對風向描述正確的是

①晚上風從海洋吹向陸地②晚上風從陸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轉,近地面,風從兩極直接吹向赤道④如果地球不自轉,近地面,風從赤道直接吹向兩極

A.①③B.①④C.②③C.②④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對熱力環流原理的理解,只有對原理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對本題正確的作答。

解析:晚上陸地由於熱容量小,降溫快,氣溫低,氣壓較高,而海洋降溫慢,氣溫較高,氣壓低,所以風從陸地吹向海洋,②正確;赤道地區終年高溫,氣壓低,極地地區終年寒冷,氣壓高,所以近地面風應由兩極向赤道吹,即使沒有地球白轉也是這樣,故③正確,選C。

答案:C

【變式訓練】(2011屆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學質量檢測)山谷風是由於山地熱力原因形成的。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氣比同高度自由大氣增溫強烈,於是暖空氣沿坡上升,成為谷風;夜間由於山坡上輻射冷卻,使鄰近地面的空氣迅速冷卻,密度變大,因而流入谷底,成為山風。據此回答⑴—⑵題。

減弱呼吸作用,有利於植物養分的積累,C正確;白天的谷風使坡面溫度升高,夜晚的山風使坡面溫度降低,故山谷風能擴大坡面溫差,有利於作物的生長,D錯誤。

答案:⑴B⑵D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二

氣候界線

(1)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三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於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於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通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_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同步練習題】

(2012?萊蕪期中)在不同媒介中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學家就是利用這一原理,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探知地球內部結構的。閱讀上述材料,完成1~2題。

1.根據地震波的探測,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100千米的范圍是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層,稱為岩石圈,其范圍是指()

A.地殼B.地殼和軟流層

C.地殼和上地幔D.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2.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有關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正確敘述是()

A.劃分地殼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

B.地核部分的溫度、壓力和密度都較小

C.在莫霍面上,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

D.在莫霍面下,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

【解析】第1題,岩石圈由岩石組成,包括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與地殼。第2題,根據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點即可回答。

【答案】1.D2.D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四

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運輸和通信

2.青藏鐵路的起點和終點

青海省首府西寧經格爾木至拉薩,是世界上,最長的高原鐵路。沿線經過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3.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保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4.集裝箱運輸的好處是什麼?

節約包裝材料、簡化包裝手續、提高運輸效率、保證貨物完全、降低運輸成本、改善運輸勞動條件等

5.世界比較繁忙的航線哪四條

①北大西洋航線;

②地中海、蘇伊士運河航線;

③北美洲東岸各港口經巴拿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線;

④北太平洋航線

6.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業務的任務分別是什麼?受哪些自然因素影響?

郵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運輸網路傳達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礙、台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電信通信業務主要是利用有線電、無線電、光等傳遞符號、文字、圖像和語言等信息。受地形障礙、太陽活動等影響。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五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球體。依據: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實例。

2、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 萬千米。

二、地球儀

在地球儀上識記以下內容。

南、北極,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三、緯線、緯度

⑴、緯線:在地球儀上,赤道和與赤道平行的的圓圈叫緯線。

緯線有三個特點:

①、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②、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最長,從赤道向兩極,緯線逐漸縮短,最後成一個點);

③、自成一個圓。

⑵、緯度:

①、赤道為0°,赤道以北為北緯(0°—90°N),赤道以南為南緯(0°—90°S)。赤道將地球平分南、北兩個半球。緯度數從赤道向北、向南逐漸增大。緯度值90°。

②、人們規定: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四、經線和經度

1、經線:在地球儀上,連結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弧線。

經線有三個特點: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長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圓。

2、經度:

⑴、經度的起點是0°經線,也稱「本初子午線」。0°經線以東為東經(0°—180°E);以西為西經(0°—180°W),所以東西經度數為180°。經度數從0°經線向東、向西逐漸增大。

⑵、180°經線:180°E和180°W重合的經線。

⑶、任何一個經線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兩個半球。國際上規定20°W和160°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兩個半球的分界線。如:15°W位於東半球;165°E位於西半球。

五、經緯網

1、利用經緯網確定地面上任何一點的位置。

2、讀經緯網圖,能回答有關問題(舉例說明)

⑴、A 點的經緯度:30°W 40°N

B 點的經緯度:10°W 10°N

⑵、從東西半球看:A 點位於西半球 B點位於東半球;

從南北半球看:A 點位於北半球 B點位於北半球。

⑶、從低、中、高緯度來看:A 點在中緯度地區

B 點在低緯度地區。

⑷、從地球五帶來看:A 點在北溫帶 B 點在熱帶。

(A 地區有四季變化,B 地區有陽光直射。)

⑸、A 點位於B 點的西北方向。

六、世界的海陸分布

1、海洋與陸地:海洋佔71%,陸地佔29%。

2、七大洲:

⑴、識記七大洲的名稱和基本輪廓(世界地理P 23 的圖)。

⑵、東半球的大洲:亞、歐、非、大洋洲;西半球的大洲:南、北美洲。

南極洲位於南極圈內,地跨東、西半球。

⑶、面積和最小的大洲:亞洲、大洋洲;海拔和最低的大洲:南極洲、歐洲。赤道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⑷、亞、歐兩洲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兩洲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洲分界線:白令海峽。

3、四大洋:⑴、面積,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積最小,最淺的是北冰洋。

⑵、大西洋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

4、識記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圖。


高考地理知識點大全相關 文章 :

1.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大全

2. 最新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3.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4.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

5. 高考地理知識點沖刺復習大全

6.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7.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

8. 高考地理10種必背大題與9大知識點

9.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10.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有哪些地理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