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恆星屬於什麼星系地理必修一

恆星屬於什麼星系地理必修一

發布時間:2023-08-30 18:36:05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必修1 復習提綱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節地球在宇宙中
一、 宇宙
定義:「宇」是無限的空間,「宙」是無限的時間,宇宙是天地萬事萬物的總稱。
特性 物質性:宇宙由天體組成天體定義:構成宇宙的不同形態的物質
分類:按照天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星雲、恆星、行星
衛星、彗星、流星
星際物質
基本天體:恆星和星雲,是構成宇宙的主要物質形態
運動性:宇宙中天體是運動的 天體系統 定義:鄰近的天體相互吸引,以質量大的天體(公
共質心)為中心旋轉的天體「集團」
分層: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總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恆星系 河外星系

[思考](1)必須離開地球大氣飛行方可稱天體,例如:北極星、星際空間的氣體、運行的人造衛星。
待發的人造衛星、空中飛行的飛機、課桌、隕石不是天體。
(2)哪些天體系統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恆星系、河外星系(簡稱星系)
(3)總星系是宇宙(×)總星系是人類所觀測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體(×)河外星系是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
組成: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際物質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大,其他圍繞其運轉
八大行星分類: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 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見
巨行星(木星、土星)
(由近及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遠鏡可見
[思考](1)冥王星降為「矮行星」的原因:軌道與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物體
(2)運行方向 :八大行星為自西向東,逆時針,彗星為順時針
(3)小行星帶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火燒木頭灰燼多,有光環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離太陽距離逐漸增大,溫度逐漸降低、公轉速度逐漸降低、公轉周期逐漸增大
(5)離地球最近的是金星,衛星數最多的是木星(質量、體積最大),沒有衛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離太陽太近),逆向自轉的是金星(太陽從西邊出)和天王星(躺著的姿勢繞太陽運轉)
(6)在太陽系中,與地月系並列的天體系統還有5個,即有衛星的行星還有5個
(7)三類行星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類地行星,居中的是遠日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發射可見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
特性普通性:與其他行星比,地球質量、體積、密度和自轉、公轉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別是高級智慧生物的天體
存在生命的條件自身條件適宜溫度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周期適中
大氣的保溫作用
適宜大氣質量、體積適中
液態水日地距離適中
宇宙環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幹擾運行特點:共面性、近圓性、同向性
(外部條件)太陽光照穩定,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利)
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是一個巨大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是氫和氦
太陽輻射 定義: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紫外區、紅外區
宇宙放射能量和傳遞能量 電磁波 可見光區(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見光區)
來源:太陽內部高溫、高壓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
對地球的影響為地球提供光和熱(能量):煤、石油是地質時期儲存的太陽能
維持地表溫度,推動地球上水、大氣循環和生物活動、變化的主要動力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弊)
1、太陽大氣層分層:從里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2、太陽活動的類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種
分層 特徵 周期 相互關系 與太陽活動的關系
黑子 光球層 溫度比周圍低,所以顯得暗一些 11年 時間、區域相關性:黑子變多的時候和區域,耀斑也頻繁暴發 太陽活動強弱的主要標志
耀斑 色球層 突然爆發並增亮,釋放能量 11年 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另外還有,日珥:色球層,巨大火焰噴射物,太陽風:日冕層,高能帶電粒子流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黑子高峰年,反常氣候多
11頁的探索要會讀圖並總結規律黑子低峰年,氣候比較穩定
②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耀斑爆發的電磁波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通信
③對地球磁場的影響:太陽風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現象
[極光出現在極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緯地區或極地極晝時看不見]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 自轉與公轉
運動形式 旋轉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線速度
自轉 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 恆星日(23時56 分4秒,自轉360°,真正周期)、太陽日(24時,自轉360°59′,晝夜更替周期) 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角度,南北極點為0,其他均為15°/小時 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弧長,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極點為0
公轉 太陽 同上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1°/日 30km/s
公轉軌道為近似正圓的橢圓,會讀17頁圖1-3-4,地球公轉示意圖
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則」判斷南、北極和自轉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極,四手指彎曲方向為自轉方向。

二、公轉和自轉的關系
自轉 赤道面 夾角為黃赤交角,23°26′ 地軸和黃道面斜交角度為66°34′
公轉 黃道面
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回歸年:會讀19頁圖1-3-6,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會填19頁表.
[思考](1)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和移動方向 位置 從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從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移動方向 從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動
從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動
(2)春、秋分時黃赤交角為0(×)

三、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晝夜現象形成原因:地球不發光,不透明,在同一時間 向著太陽的半球為晝半球
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著太陽的半球為夜半球
晝夜更替形成原因:晝夜現象和地球自轉,周期為24時
晨昏線 定義: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
特點 垂直於太陽光線
所在平面過地心:是地球上的一個大圓,在任何時候平分地球
[思考](1)晨昏線的畫法 ①過地心 ②與太陽光線垂直(直射南、北回歸線時注意極晝和極夜)
③畫上夜半球
注意:會分析太陽回歸運動晨昏線的變化。
(2)晨線和昏線的判斷 晨線:自西向東由夜半球變為晝半球的分界線
昏線:自西向東由晝半球變為夜半球的分界線
2、地方時
(1)回憶 緯線: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經線: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條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
東西經劃分: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本初子午線以西為西經
東西半球劃分:西經20°—東經160°為東半球,其餘為西半球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同一經度處地方時一樣
[思考] 東邊比西邊地方時要早,15°相差一個小時,即1°相差4分鍾。
我國最東端約在東經135°,最西端約在東經73°,當最東端地方時為12時,最西端地方時是幾時?(7時52分)

(3)時區和區時(20頁圖1-3-8,時區的劃分)
①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共24個時區,每個時區以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的時間,即區時
②中時區以0°經線作為中央經線,中時區的區時為0°經線的地方時
③中時區以東、以西各分12個時區,東、西十二區合二為一
[計算]
① 經度判時區
某地所在時區=某地經度/15 余數〉7.5,則+1
余數≤7.5,捨去
若是東經則為東時區,若是西經則為西時區。例:東經40°(東三區),西經31°(西二區)
②中央經線度數=15°×時區序號,西時區為西經,東時區為東經。
例:東八區:15°×8=120°,即東經120°。
③時區范圍:中央經線度數±7.5
例:東八區范圍:東經112.5°~東經127.5°,東西十二區范圍:東經172.5°~西經172.5°
④已知一地區時,求另一地區時,有兩種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計算,直接用20頁圖數
不過國際日期變更線:
B地區時=A地區時±兩地時區差 ①±號:東加西減(B位於A東,則+)
②時區差:同減異加(AB均為東或西時區則大—小,若一東一西,則兩個時區數相加)

過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過日界線(180°經線),減一天,自東向西過日界線,加一天。
例:東八區時間為5月1日8時35分,問西九區是什麼時間?(4月30日15時35分)
⑤常用時區:北京、山東(東八區)、倫敦(中時區)、紐約、華盛頓(西五區)、悉尼(東十區)、烏魯木齊(東六區)、東京(東九區)
(3)各國實際使用的時間
中國「北京時間」:即東八區的區時,120°經線的地方時 區時:一個時區採用同一時間
北京地方時:116°E經線的地方時 地方時:經度不同而不同
例:(1)北京時間正午12時,天安門上遊人看太陽在哪個方向?(東南)
(2)我國新疆、西藏學生為什麼上午10點才去上學?(東六區,時間比北京時間晚2時)

3、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地轉偏向力:因地球自轉而導致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轉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形狀的形成:赤道略凸,兩極稍扁
[練習]
(1)判斷某地地方時
①晝半球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是12時,夜半球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是24時或0時。
②晨線與赤道的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的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時。
③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正午12時,與直射點所在經線相對的經線(同一經線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時為午夜0時。
(2)判斷日出、日落時刻
①某地的日出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時刻,
某地的日落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時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即6時日出,18時日落,
赤道上全年為6時日出,18時日落。
(3)日期范圍的確定:180°和0時所在經線是地球上兩個不同日期的分界線
0時經線以東為今日,以西為昨日,180°經線以西為今日,以東為昨日
當二者重合時,全球處於同一天

四、自轉與公轉共同產生的地理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1)某地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示意圖
白晝,角>0° 晝半球上,角>0°
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0°
早晨和黃昏,角=0° 晨昏線上,角=0°

(2)規律: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90°,距離直射點所在的緯度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歸線之間正午太陽高度角可以達到90°。
(3)兩分兩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節氣 直射點位置 正午太陽高度角緯度分布 達全年最大值處 達全年最小值處
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赤道 ——
夏至日 北回歸線 由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 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歸線 由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 北半球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晝弧所跨經度越大,則晝越長,夜弧所跨經度越大,則夜越長。
(1)晝夜等長 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
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2)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晝夜相差越大,出現極晝、極夜天數越多
(3)太陽直射點位置與晝夜長短狀況(北半球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
日期 太陽直射點 晝夜長短 北極
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晝>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北極點周圍極晝
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晝<夜,緯度越高,晝越短 北極點周圍極夜
夏至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以北極晝
冬至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以北極夜
兩分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3、季節更替
(1)季節更替的緯度差異
地區 晝夜長短 正午太陽高度角 季節更替特點
赤道 變化不大 數值大,變化小 全年皆夏,季節更替不明顯
中緯地區 變化大 變化大 季節更替明顯
極地等高緯地區 變化最大,有極晝和極夜 數值小,變化大 全年皆冬,季節更替不明顯
(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含義: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短),太陽高度角最大(小)的季節
劃分:我國以四立為起點,歐美以兩分兩至為起點劃分,氣象統計:12、1、2為冬季
4、五帶的劃分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 地球的內部圈層
類型 傳播速度 媒介特徵
縱波(P波) 較快 可以在固、液、氣中傳播
橫波(S波) 較慢 只可通過固體傳播
1、地震波

2、內部圈層結構:自上而下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為界地殼:厚度不一,大洋較薄,大陸較厚(平均厚度為17千米)
地幔:分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
以古登堡面為界地核:分為內地核(固態)和外地核(熔融狀態)
[思考]軟流層:上地幔上部,熔融狀態,認為是岩漿的發源地
岩石圈:地殼+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氣圈
(1)組成成分干潔空氣 氮氣(78%):含量最大,生命體的基本成分
氧氣(21%):第二大氣體,維持生命活動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溫
水汽:成雲致雨的原料
固體雜質:降水的凝結核
(2)垂直分層
厚度 直接熱源 溫度變化 大氣運動 天氣現象,與人類關系
高層大氣 平流層頂-3000km
—— 隨高度升高先降低後升高 先垂直運動後向外散逸 電離層,無線電通訊,航天飛行
平流層 對流層頂-50、55km 臭氧吸收太陽紫外輻射 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熱下冷,大氣穩定,水平運動 航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km
中緯12km
高緯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溫度下降0.6℃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 最密切,天氣現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氣、水氣和雜質
[思考]對流層厚度分布規律:緯度:低緯〉中緯〉高緯;季節:夏季〉春秋〉冬季
2、水圈: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水,淡水的主體是冰川水
3、生物圈 不單獨佔有空間,分別存在於整個水圈、大氣圈下層和地殼表層
最活躍的圈層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1 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熱量來源和受熱過程
1.大氣對太陽輻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氣吸收的太陽能主要轉化為 熱能 ,部分轉化為 化學能 能儲藏於生物內。

2.大氣的受熱過程主要表現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 保溫 作用。

3.地面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紅外線 部分,與太陽輻射相比,地面輻射為 長波輻射 。
就整個大氣層來說,根本熱源:太陽輻射;低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地面輻射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參與物質 選擇性 削弱波段 舉例
反射 雲層、較大塵埃 無 全部波段 A白天多雲時,氣溫比晴天低
散射 空氣分子、細小塵埃 有 藍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藍色 / 日出江花紅勝火
吸收 臭氧 有 紫外線 C紫外線導致白內障、皮膚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 有 紅外線

4.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
例:A、陰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溫度高一些 B、人造煙霧能起到防禦霜凍的作用

5.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氣溫,大氣的保溫作用能使地面損失的熱量得到補償。這兩種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是縮小了氣溫的 日較差 ,為生物的生長發育和人類的活動提供了適宜的 溫度 條件。

6.總結 削弱作用
太陽 地面 地面輻射 大氣
大氣逆輻射
保溫作用
問:1、從大氣的熱力作用分析,怎樣的天氣狀況下氣溫日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2、撒哈拉沙漠晝夜溫差大的原因?(天氣以晴朗為主)

二、大氣運動
(一)大氣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空氣的水平的運動即為風。
500 1000
冷卻收縮 受熱膨脹
下沉 上升 490 1010
480 1020
A(冷) B(熱)
熱力環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只考慮冷熱;水平方向上空氣由高壓流向低壓;地面氣壓比高空大

(二)大氣環流 三圈環流
1、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形成和分布(如圖)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
位置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 亞洲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 亞洲低壓 北太平洋
高壓 北大西洋
高壓

3、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規律:隨太陽直射點
的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氣壓帶
和風帶北移,冬季南移。
季風環流 成因 分布地區
冬季風 夏季風
東亞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中國東部、日本和朝鮮半島
南亞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性移動 印度半島、中國西南地區

4、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表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及其分布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成因 氣候特徵



帶 熱帶雨林
氣候 主要南北緯10°之間 主要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少雨
熱帶草原
氣候 主要南北緯10°-20° 主要赤道低壓、信風交替控制 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
熱帶季風
氣候 主要北緯10°-25°大陸內部、大陸東岸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季風 全年高溫,干濕季節交替
熱帶沙漠
氣候 主要南北緯20°-30°大陸內部、大陸西岸 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 全年高溫乾旱少雨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冬夏季風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地中海氣候 主要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夏季副熱帶高壓與冬季西風帶交替控制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帶 溫帶季風
氣候 主要北緯35°-50°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冬夏季風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海洋性
氣候 主要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全年受西風帶影響 溫和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南北緯40°-60°大陸內部 大陸氣團控制 夏熱冬寒,乾旱少雨

5、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1、以溫定帶
最冷月氣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之間 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之間 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最熱月氣溫<15℃ 寒帶氣候
2、以水定型
年雨型 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夏雨型 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沙漠氣候

三、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的特點 簡易天氣圖
1、冷氣團和暖氣團(P42)

2、鋒: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
暖鋒: 冷鋒:
過境後 過境時 過境前 過境後 過境時 過境前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連續降水 降水(雷雨)

3、氣旋和反氣旋的特點
天氣系統 氣旋(低氣壓) 反氣旋(高氣壓)
水平方向 從四周流向中心 從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方向 中心暖空氣上升 中心氣流下沉
天氣狀況 陰雨天氣 晴朗天氣
對我國影響 夏秋季節,中國東南
沿海地區的台風 中國長江流域的伏旱,
北方的秋高氣爽天氣

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四: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溫度、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2)季風環流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2)恆星屬於什麼星系地理必修一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

一、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三、知識聯系,融會貫通

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1.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學習「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事物」「有什麼特點」等問題,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記憶性的內容,因此其學習方法的側重點就是解決怎樣科學地、高效地記憶這些地理事實材料。

而高中地理側重解決的是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這些規律的形成原因來為形成人類的相應對策服務。也就是說,應側重於通過多因素的綜合分析、歸納那些繁雜的地理事實材料,從中推導出一些規律,從本質上掌握其成因,最後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可見,高中地理的學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記憶,是應用而非記憶。

2.無論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現為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顯著特點,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跟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3.許多地理問題都有知識與能力的跨學科特點。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與數學、物理、生物學科聯系較多,人文地理主要與政治聯系較多。對於我們面臨的高考大綜合考試意義尤其重大。



③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1.目前能觀測到的宇宙部分—— 總星系
2. 天體系統層次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恆星系)—地月系
3. 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太陽; 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 ——月球。
4. 太陽的外部結構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陽活動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陽風(日冕)
6. 太陽活動的標志 :黑子和耀斑。活動周期: 11 年
7. 太陽活動的影響 :干擾無線電、磁暴、極光
8. 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太陽(質量大)
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類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遠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離適中;地球大小質量適中。
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滿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轉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東, 23 小時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轉角速度 除極點外, 15 ° / 小時 每差1°時間相差4分鍾; 地球自轉線速度 除極點外,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
14. 地球物體 水平運動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地轉偏向力。
15. 地球公轉周期 365 日 5 時 48 分 46 秒。
16. 地球自轉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轉平面 ——黃道平面。
17. 黃赤交角 目前 23 ° 26 ′,與回歸線緯度相同。地軸與赤道夾角 90 °,地軸與黃道的夾角為 66 ° 34 ′,與極圈的緯度相同。
18.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形成了太陽直射點在緯度上的周年變化,並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陽高度也作相應的變化。 太陽直射處:正午太陽高度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自北回歸線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自南回歸線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陽高度角自太陽直射處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
19. 北回歸線以北的緯度帶:一年正午太陽高度在 6.22 達到最大, 12.22 達到最小;南回歸線以南的緯度帶:一年正午太陽高度在 12.22 達到最大, 6.22 達到最小。 南 . 北回歸線之間的緯度帶: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陽高度可達到兩次最大值( 90 °),回歸線上只有 1 次直射,回歸線外無直射。
20. 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晝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愈高,晝愈長夜愈短,北極圈內有極晝現象。南半球各緯線圈晝短夜長,緯度愈高,晝愈短夜愈長,南極圈內有極夜現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極晝),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極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帶的劃分 :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到極圈為南、北溫帶;極圈以內是南、北寒帶。
22. 地球的六大圈層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殼、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軟流層,可能是地球內部岩漿活動與地震的主要發源地。
24. 岩石圈 = 地殼 + 上地幔軟流層以上部分。
25. 岩漿岩 :侵入岩— ( 花崗岩 ) :晶粒較粗;噴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氣孔
26. 沉積岩 : 層理構造 ,並有 動植物化石 ,主要有: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
27. 變質岩 : 片理構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28. 地震的分類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構造地震與火山地震兩種。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級 可分為微震和破壞性地震。
29. 地震時先是上下顛簸,然後是左右搖晃 ,因為地震時先的縱波到達震中,然後是橫波傳來。
30. 震級和烈度的關系 :震級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震中處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帶 是 環太平洋構造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 ,環太平洋帶大約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淺源地震、幾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國正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的交接處,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32. 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嶺(大洋中脊)是大洋地殼的誕生處。海溝是大洋地殼的消亡處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塊 ,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北美洲)、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南極洲板塊。
34. 地震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 30 多倍,兩級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並放射長波輻射 的是——水汽與二氧化碳,對地面有一定的保溫作用。
37. 大氣的垂直分層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五層。
38. 對流層主要特徵 有:水汽、塵埃雜質含量多;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氣溫降低 0.6 ℃ 。大氣 對流 運動顯著;天氣和氣候變化最為顯著。
39. 平流層主要特徵 : 氣溫隨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氣以 水平運動 為主;有臭氧層,是最佳航空層。
40. 中間層 :幾乎沒有臭氧, 氣溫又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 熱層 :即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電訊通訊工程建設有重大意義。
41. 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 ——太陽輻射
42. 風——水平氣壓差異,從高氣壓區吹向低氣壓區 。
43. 盛行東北風的風帶 ——東北信風帶和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盛行東南風的風帶 ——東南信風帶和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44. 赤道低氣壓帶 —— 多雨 地帶; 極地高氣壓帶 —— 少雨 地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 —— 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 ,氣候暖熱乾旱,為 少雨 地帶; 大陸東岸 因受夏季風、熱帶風暴、台風等影響, 降水比較豐富 。 副極地低氣壓帶 —— 多雨 地帶。
45. 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隨太陽直射點季節變化的南北移動而移動 。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46. 季風 成因分析: ? 海陸熱力差異 ( 亞洲東部季風 ) ?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 ( 南亞和我國西南 ) 受季風影響,一年有干濕,雨熱同期,易冬旱夏澇
47. 冬夏間亞洲和北太平洋地區氣壓分布 : 冬季:亞洲大陸——亞洲高壓(蒙古高壓);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壓 夏季:亞洲大陸——亞洲低壓(印度低壓);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48. 東亞季風 ——夏季東南風;冬季偏北風。 南亞季風 ——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
49. 高氣壓——反氣旋——下沉氣流——北順南逆——干晴天氣(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壓)
50. 低氣壓——氣旋——上升氣流——北逆南順——陰雨天氣(台風)
51. 梅雨——准靜止鋒 6 、 7 月
52. 水圈的主體——海洋水; 淡水的主體——冰川(南極洲)
53. 水循環的動力 ——太陽輻射
54. 水循環的類型: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陸上內循環。 最重要的水循環 ——海陸間循環(大循環)。
55. 人類可以影響的水循環的環節 —— 局部地區的地表徑流 施加一定的影響, 如:改變局部地區的水的時間分布 ---- 修建水庫;改變局部地區的水的空間分布,跨流域調水 --- 南水北調、引灤入津 、引黃濟青等;引水灌溉。
56. 洋流的分類 : * 按水溫劃分:暖流:水溫高,一般為 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寒流:水溫低,一般為 高緯度流向低緯度 。 * 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補償流(秘魯寒流)。
57. 洋流分布的規律 :在熱帶和副熱帶海區(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熱帶海區為中心 的大洋環流, 北順南逆 。大洋環流東部(大陸西岸)為寒流,西部(大陸東岸)為暖流。
58 .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 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
59. 四大漁場分布 :三個在暖寒流交匯處;秘魯漁場——秘魯附近海區的涌升流
60. 河水的來源稱為河水補給。
6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數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補給 , 雨水補給與降水量季節變化一致 。
62. 我國東北山區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補給為主, 積雪融水 為輔。 積雪融水補給徑流量季節變化與氣溫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 。
63. 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與氣溫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 。
64. 氣候資源的種類:光照、熱量、水分、風能
65. 光照資源取決於太陽輻射總量的多少;日照時間的長短 。
66. 熱量資源的衡量標准:氣溫、積溫、無霜期 。熱量是決定農作物分布和復種指數的重要因素。
67. 狹義的水資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69. 衡量水資源的數量指標 ——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
70. 水資源的特點: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與害的兩重性
71. 我國水資源數量特點—— 總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間分布特點——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時間分配特點—— 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72. 世界水資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氣候反常。人為原因——用水量的劇增;水質污染。
73. 調節水資源時間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調節地區間水資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74. 上海水資源總量充沛,但水體污染嚴重,屬於 水質型缺水城市 ;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科學用水,節約用水。
75. 我國土地資源特點: 絕對數量大,人均數量少 。地區分布很不平衡。
76. 森林資源的環保作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調節氣候,凈化大氣。 美化環境(城市廣種大樹的原因) ,容納動物。
77. 能源資源 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78. 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已佔世界能源總消費的 70%
79. 西氣東輸工程是將 新疆 塔里木和長慶氣田的天然氣通過管道輸往 上海 的輸氣工程。
80. 產業部門的分類: 第一產業 ——農業;第二產業—— 工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 產業部門結構即三大產業的比重。
81.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
82. 農業生產的特點:①季節性和周期性(不誤農時、因時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83. 光熱條件影響農作物的復種指數
84. 墾殖指數與地形相關,墾殖指數高——地形平坦;墾殖指數低——地形崎嶇。
85. 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經濟地理位置
86. 農業主要的兩大部門—— 種植業和畜牧業 。
87. 畜牧業產值居首位的國家——美國;人均牛羊頭數最多的國家——紐西蘭
88. 世界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水田農業、傳統旱作農業、粗放畜牧業、地中海型農業、發達的商品化農牧業、熱帶種植園農業
89. 水田農業和傳統旱作農業我國界線——秦嶺 - 淮河;粗放畜牧業——年降水量少於 250mm 地區,我國四大牧區;熱帶種植園農業——我國海南、廣東雷州半島、雲南南部
90.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熱帶種植園農業
91. 為國際市場提供糧食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發達的商品化農牧業
92. 水田農業—— 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區——東亞、南亞、東南亞——雨熱同期。
93. 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工業。工業區位條件:能源和礦產資源;環境條件;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科學技術;集聚;土地價格。
94. 接近原料產地 ——甘蔗、甜菜製糖,水產品和水果等食品罐頭。
95. 接近能源供應地 ——煉鋁
96. 接近消費市場 ——棉紗織布、石油加工等工業;瓶裝飲料等食品工業、傢具製造、印刷工業
97. 有大氣污染的工廠(如化工廠、鋼鐵廠、火電廠)——應布局在盛行風(主導風)的下風向 ;季風盛行地區,應布局在 與季風風向垂直的郊外
98 有水污染的工廠(如化肥廠、造紙廠、化工廠、印染廠)——應布局在河流下游
99. 需潔凈水源的工廠(如自來水廠等)——應布局在 河流上游
100. 裝配廠(如電視機裝配廠)——應布局在 勞動力充足的地方
101. 鋼鐵工業布局有 「煤鐵復合體型」和「臨海型」
102. 「煤鐵復合體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國的五大湖沿岸、德國的魯爾區、烏克蘭的克里沃伊羅格—頓巴斯,我國的鞍山—本溪。
103. 「臨海型」是遠離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費市場,如 上海寶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104. 工業區按形成條件劃分 ①采礦型——魯爾,加利福尼亞,遼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濱,滬寧杭;③混合型——京津唐
105. 工業地域體系和類型最大單位—— 工業地帶
106. 世界最大最發達的工業地帶—— 北美工業地帶
107. 工業化最早、經濟第二位的工業地帶—— 西歐工業地帶
108. 資源型的重工業地帶—— 東歐工業地帶
109. 對外依賴率最高的加工貿易型的臨海工業地帶——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
110:商業區位條件:交通、人口、集聚、地價。
111: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
112. 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 自然增長率 = 出生率—死亡率
113. 發達國家的人口問題—— 人口的嚴重老齡化、人口增長極其緩慢,甚至持續衰減 。老齡化問題還帶來勞力不足、青壯年負擔過重以及贍養眾多孤寡病殘老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114. 發達國家的人口措施: 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
115. 老齡化: 65 歲以上的人口比重 7% 為 老齡化, 10% 為 嚴重老齡化
116.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國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國家——孟加拉國
117. 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長快、人口年齡構成中少年兒童比重大。
118. 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措施:實行或贊同 計劃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過高的人口出生率。 119. 我國的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 人口問題: * 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 * 人口年齡構成輕 。 * 人口的經濟結構長期沒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人口過多和增長過快,加重了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人口政策: 堅決貫徹計劃生育 的基本國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努力提高人口質量,逐步改善人口結構,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20. 人口遷移主要形式:勞務遷移;難民遷移;智力遷移。
121.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標——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影響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水平 ;地區開放程度;人均消費水平。
122. 四大人口稠密區: 亞洲東部;南亞、歐洲 60 ° N 以南、北美洲東部
123.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區—— 南亞
124. 人口稀疏區:①寒帶(西伯利亞)②熱帶雨林(亞馬孫、剛果)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瑪干)和乾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125. 中國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線——黑河 - 騰沖線
126:城市基本特徵: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集中;產業活動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發達。
127. 城市分類:按城市規模:各國的標准不同我國的標准—非農業人口 100 萬以上的為特大型城市; 50~100 萬的為大城市; 20~50 萬的為中等城市; 20 萬以下為小城市
128:城市規模:世界城市(紐約、東京、倫敦)、區域性中心城市(香港)、全國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區的區域中心城市(武漢、重慶、天津、沈陽、大連)、省會城市和省區主要城市、省內區域中心城市、縣級中心城市、縣以下中心鎮。
129. 城市職能:我國的標准—綜合性和專業性。 ①綜合性:全國或一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專業性:工礦城市、農林城市、交通樞紐、旅遊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職能為主的城市。
130. 城市內部的職能分區—— 商業區、工業區、居住區
131. 城市化 :是指鄉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大批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132. 城市化的重要標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133. 城市化的本質 —— 居民由從事第一產業轉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並向城市集中 ,是整個社會生活發生根本變革的過程。
134. 城市化中的問題——環境問題、交通問題、居住問題、社會問題。
135.郊區化: 是中心城區人口向城市郊區遷移的過程。
136. 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邊中小城市或鄉村地區遷移的過程。
137:影響文化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人口、民族遷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時間因素。
138:世界文化圈:西歐文化圈;東歐文化圈;東亞文化圈;南亞文化圈;東南亞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
139:中國地域文化:東北黑土文化;華北平原文化;黃土高原文化;內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綠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雲貴高原文化;江南水鄉文化;華南媽祖文化。
140:海派文化。
141. RS——遙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統(至少 3 顆衛星定位);GIS ——地理信息系統

④ 高一地理必修一章節知識結構圖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復習指導(含圖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是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恆星、行星、衛星、星雲、流星、彗星。 2.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3.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課本P3圖1.2)
太陽系
銀河系 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 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課本P4圖1.4)
1.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類(課本P5圖1.5)

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課本P3圖1.2) 太陽系 銀河系 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 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課本P4圖1.4) 1.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類(課本P5圖1.5) 分類 特點 類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課本P6) 外部條件 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 日地距離適中 適於呼吸的大氣 體積、質量適中 液態的水——來自地球內部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陽大氣的成分主要是氫和氦;太陽輻射能量來源是核聚變反應。 2.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課本P8圖1.7)
⑴提供光熱資源;⑵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⑶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以後積累下來的太陽能;⑷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站的主要能量來源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大氣由里到外分層
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
光球 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色球
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日冕 太陽風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課本P11)
⑴世界許多地區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和黑子變化周期有一定的相關性(課本P11活動);
⑵造成無線電短波通訊衰減或中斷;⑶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⑷兩極地區產生極光;⑸地球上水旱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運動方式 圍繞地軸轉動
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轉動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南極上空為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 運動速度
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點為零。 角速度:除兩極點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點(每年1月初),速度快
遠日點(每年7月初),速度慢 運動周期
真正周期:一個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晝夜交替周期:一個太陽日=24時 真正周期:一個恆星年=365日6時9分
10秒
直射點回歸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產生四季和五帶 二、太陽直射點移動 23°26′N ★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如圖示 0° ★2..地球公轉過程中兩分兩至點的判斷 23°26′S 依據:看日地球心連線和赤道的位置關系——連線在赤道以北說明太陽直射23°26′N, 則地球處 於公轉軌道上的夏至點;連線在赤道以南說明太陽直射23°26′S, 則地球處於公轉軌道上的冬至點 簡便方法:看地軸——地球逆時針公轉時,地軸左偏左冬,地軸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轉過程中速度變化的判斷
依據:1月初,地球運行至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運行至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二、晝夜交替和時差 ★一晝夜交替

3

1.⑴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⑵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 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線上 =0°。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 =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既1°=4分鍾)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鍾×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 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捨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

⑤ 關於天體系統,地理必修1中地月系=行星系,太陽系=恆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百科中銀河系=恆星系

教材比較准,網路都是瞎寫的。
但教材存在一個問題。
==========================================================================
1.首先,定義上:
(一切以引力為樞紐)
以衛星為主,環繞行星的衛星、塵埃等組成的天體系統稱為衛星系統,簡稱衛星系。
以一顆或多顆行星為主,加上其衛星系統所組成的,環繞恆星的天體系統,稱為行星系。
由一顆或多顆恆星為主,加上其行星系統,因引力而聚集在一起所組成的天體系統稱為恆星系。其中:大量恆星及其行星系、塵埃等所組成的,以恆星為主的疏散恆星集團系統稱為星團;諸多恆星系、黑洞、游離的塵埃等所組成的規律而結構鮮明的天體系統稱為星系。
稱呼上:
以XX天體為主的天體系統就叫做XX系,並反過來稱其次級系統YY為該XX的YY系。
例如木星及其十六顆衛星等組成木星系,而稱這十六顆衛星等為木星的衛星系。同理有太陽系和太陽的行星系統。還有AA-BB雙星系統的CC行星系等。而太陽所在的星系叫銀河系。銀河系所在的星系群稱本星系群。
2.所以教材中,太陽系歸為恆星系,地月系歸為行星系是沒錯的。
而銀河系被歸為河外星系是一個翻譯問題。。。
當初剛發現其他星系的時候,曾將銀河系單列一組,其他所有星系都稱為河外星系。教材是統合很多文獻編纂成的。當年的老師傅們不知怎地把「我們所在的星系稱為銀河系,銀河系以外的星系都叫河外星系」一句給翻成了「銀河系是河外星系」(也可能是給看成了「銀河系及其他星系都屬於河外星系」)。。然後就這么寫上去了。結果至今沒改過來。。。
3.網路之所以把太陽系歸到行星系,
一是因為當年有人把一部記錄片里「圍繞太陽轉的諸多天體稱為行星系統」給看成了「太陽系是行星系統」,然後一傳十、十傳百給傳的烏七八糟了(這種事在咱們這邊——尤其這幾年,真不少見=-=);
二是因為早年認知不足時,曾一度認為恆星扎堆就是星系,恆星們會自發地繞著某個不存在的中心點轉動。所以界定過一條「最大的恆星系稱星團或星系」(大概類比於「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態圈」)。有的網路可能是看的老文獻,把「最大的恆星系是星系」這一條直接拿來用了,還自做聰明地把下面所有的系統都給遞次降了一級;
三還有自己不認字的,把「星系」當成「恆星系」的簡稱,強行歪解。
網路本身就是個人編寫的,其中哪個貼吧發的小說、文獻的機翻只言片語、微博的謬傳什麼都有捏成一團。基本沒有準的。

國外的wiki還好點。
==========================================================================
所以這個問題可能不是一個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一個不斷訂正界定中帶來的問題。
教材基於文獻,准確度肯定遠高於網路,但還有翻譯問題。而網路——還是玩蛋去吧=-=。

閱讀全文

與恆星屬於什麼星系地理必修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