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台灣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❷ 台灣地理位置簡介
台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周圍海域從3點鍾方向以順時鍾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台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
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
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台北為核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台灣最大族群。
(2)台灣地理什麼交界處擴展閱讀: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❸ 台灣的地理知識
絕對位置:120ºE~122ºE, 22ºN~25ºN
相對位置: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太平洋西岸,菲律賓北方,琉球群島西南方
時區:GMT+8:00 Taipei
台灣島位於西太平洋上,形狀似蕃薯,東岸為太平洋,與日本石垣島距離約75公里. 西岸隔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距離約150公里.南濱巴士海峽,與菲律賓距離約300公里. 北接東中國海。全島面積為35,798平方公里,南北狹長,東西窄。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盆地、台地、平原為主體。山地、丘陵約佔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台灣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界處,地殼被擠壓抬升而形成的山脈,南北縱貫全台,其中以中央山脈為主體,地勢高峻陡峭。由此向東西兩側,逐漸降為較低且平緩的丘陵或台地,最後由河流沖積為低平的平原。盆地則散布於山地、丘陵或台地之間。其中平原、丘陵、台地主要分布於西部。
由於台灣島位於東亞島弧的中央位置,加上地扼台灣海峽這個國際重要航道,因此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地形
全島共有5條震旦走向的山脈,分為中央山地與東部海岸山脈。中央山地自北而南分別由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所組成。台灣地形以山地最為廣大,許多高山均超過三千米,其中又有一百座山峰被選為台灣百岳。中央山脈北起蘇澳,南至鵝鑾鼻,為台灣島脊樑,也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玉山山脈的玉山主峰高度3,952米,為全島第一高峰。也是東北亞第一高峰。
丘陵分布於山地與平原之間,主要分布在桃竹苗、恆春半島地帶;平原則分布於西南海岸及東部山脈谷地,占總面積的30%,西南部的嘉南平原最大,另有彰化平原、蘭陽平原、屏東平原、台東(花東)縱谷(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地形如平原平坦,而地勢較高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至於盆地地形,則以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較為典型。
由於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的火山地震帶,有若干火山地形,主要有北部的基隆大屯火山群、東部的海岸山脈火山群(含綠島、蘭嶼)和離島的澎湖火山群。但目前本島並無明顯活躍的火山活動。
海拔極限:
最低點:南中國海 0米
最高點:玉山 3,952 米
水文
大、小河川共129條,超過100公里只有六條,分別是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大甲溪、曾文溪、大肚溪。中部的濁水溪為台灣最長的河川,而南部的高屏溪流域面積最廣。其他主要河流有基隆河、鳳山溪、大安溪、大肚溪、八掌溪、秀姑巒溪、蘭陽溪等。平均年降雨量2,500mm(為世界陸地平均降雨量的3.5倍,但平均每人每年所分配的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位於台北縣平溪鄉的火燒寮是台灣也是東亞年降雨量最多之地。
台灣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面積僅4平方公里。其餘大多是由人工所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如虎頭埤、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石門水庫。
島嶼
台灣的附屬離島包括蘭嶼、綠島、小琉球、龜山島及基隆東北方的棉花嶼、彭佳嶼、釣魚台列嶼,總共22個。
火山島:台灣周圍離島絕大部分屬於火山島。其中澎湖群島的岩石構成較特殊為玄武岩,此乃因南海曾短期海底擴張所造成,其餘皆屬安山岩。龜山島最近一次噴發距今約7000年, 目前仍有火山活動。
珊瑚礁島:多分布於南部海域。
特例:金門與馬祖則是因為沿海丘陵受到海水面相對上升的影響,沒入水中形成島嶼。
氣候
台灣以北回歸線為界,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夏吹西南風,冬吹東北風)。冬季溫暖(山地低於平地、北部低於南部)、夏季炎熱(除山地外,其餘皆在20℃以上)、雨量多(山地多於平地、東岸多於西岸、北部多於南部)。五、六月為梅雨季, 六至九月為台風季。
台灣的天然災害
台風:平均每年三至四個。台風是影響台灣氣候的主要因素,除了強風造成的屋舍毀損,熱帶性低氣壓所帶來的瞬間雨量也容易造成豪雨,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水災以及土石流。另一方面,由於熱帶島嶼地形若缺少夏季台風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
地震: 由於台灣地處板塊交界處,因此地震頻繁,平均每年發生的有感地震超過百次,災害性的強震約5-10年一次,最近一次的大地震是1999年在南投縣發生芮氏規模7.3的九二一大地震。
寒害:台灣冬季雖溫暖,但偶爾大陸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至10℃以下,造成農漁作物損失。
海岸
西部海岸(沙岸)--多沙灘、沙洲、潟湖,海岸平直單調、海水較淺。
東部海岸(岩岸)--高山與深海相鄰,沿岸平原狹窄,海水較深。
北部海岸(岩岸)--岩石岬角與海灣相間,為台灣海岸最曲折的一段。
南部海岸(岩岸)--以珊瑚礁地形為主。
區域地形
山脈
中央山脈 —為台灣最長最大之山脈,北起蘇澳,南止鵝鑾鼻。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長達330公里。有台灣屋脊之稱。
雪山山脈 —位於台灣西北部,北起三貂角,南止濁水溪,長18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
玉山山脈 —位於中央山脈西側,北以濁水溪與雪山山脈為界,南達高雄縣旗山。
阿里山山脈 —位於玉山山脈西側,北起於濁水溪上游,南達曾文溪上游,長135公里,呈南北走向。山脈較低已無3000米以上的高峰。
海岸山脈 —北起花蓮溪出海口之南,南止於台東之北,呈南北走向,長148公里。北段較低,南段較高可達1,500米。
丘陵
桃竹苗丘陵
恆春丘陵
盆地
台北盆地
台中盆地
埔里盆地
泰源盆地
平原
彰化平原
嘉南平原
屏東平原
蘭陽平原
台東縱谷平原
台地
林口台地
桃園台地
大肚台地
八卦台地
河川
濁水溪 (最長)
高屏溪 (最廣)
淡水河 (人口最多)
湖泊
日月潭
鯉魚潭 (花蓮)
蓮池潭
澄清湖
海域
太平洋
台灣海峽
東中國海
巴士海峽
離島與外島
蘭嶼
綠島
龜山島
小琉球
基隆嶼
棉花嶼
彭佳嶼
東沙島
太平島
中洲島
澎湖群島
澎湖群島由64個小島嶼所組成。
釣魚台列嶼
釣魚台列嶼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大南小島、大北小島、飛瀨島等11個島嶼所組成。
金門群島
由金門島、烈嶼等12島嶼組成。
馬祖列島
由南竿、北竿等36個小島嶼組成馬祖列島。
面積
總計:35,980 平方公里
陸地:32,260 平方公里
水域:3,720 平方公里
注意:數字包含 澎湖列島、馬祖和金門
陸地邊界線:
0公里
海岸線長:
1,566.3 公里
海事請求:
領海:12海哩
專屬經濟海域:200 海哩
自然資源
只有儲量不多的煤、黃金、硫磺、天然氣、石灰石、大理石和石棉。
土地利用:
耕地:24%
長期作物:1%
其他: 75% (2001年)
環境問題
空氣污染
來自於工業廢棄物和未處理污水的水污染
飲用水供應的污染
保育動物的買賣
水土保持問題
河川地砂石盜采問題
地層下陷問題
外來種生物問題
低放射性核廢料處理問題
由於政治處境的問題,目前台灣並無參與任何國際環境保護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