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新穎的科技創新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一六班的zy。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科技動我心》人類得益於科技,科技得益於創新。上一周,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科技節。從周一的科技競賽到周四的參觀之行,我們深刻的體會到「科技發明」一詞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而是的的確確在我們身邊:也許一個小小的水龍頭就是我們的靈感,也許改造的一個箱子就是我們今後申請專利的發明,也許一面鏡子,一個衣架……誰知道,人生無常,也許在我們之中就有將來的科學家……送去了科技節,我們留下的,不說新朋友,新知識,單是我們得到的創新能力就足以讓我們比別的學校的同學向前邁了一步……在小發明上,我們集思廣益,絞盡腦汁,想出了各式各樣的小玩意,盡管它們還很不怎麼實用,但畢竟是我們創新的證明!在科普知識賽上,我們或許答對,或許答錯,但我們敢說敢答,這就是我們勇敢的證明。在垃圾桶形象設計大賽上,我們新穎的設計讓老師們連聲贊許,這就是我們大膽的證明……還有初二妙趣橫生的「雞蛋撞地球」,科普辯論賽……這都是對我們的能力的證明!我們的小發明,或許粗糙……我們的小論文,或許稚嫩……它們的存在,或許比起懸浮床,納米技術來說顯得太渺小,太幼稚……可是沒人會否定它們……因為今天的它們,也許就會成為未來的科技新一代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Lyx謝絕轉載! 答案補充 542個字(你沒有說幾個字,自己加減吧)謝絕轉載!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貳』 地理科學項目的創新可以體現在哪些方面
可以體現在:
一、動力意識。
總有一種推動的力量,這就是創新的動力問題。創新動力意識在創新意識中處於關鍵性的地位,思想根本上沒有想到要創新或者把創新看成可有可無,當然不會有創新行動或者不會有強烈的創新行動。
二、質疑意識。
誰不敢或不善於求異與質疑,誰就無法創新。「沒有對常規的挑戰,就沒有創造。而對常規的挑戰的第一步,就是提問。」提問就是質疑,它是發現真理、發展真理的必經環節和必經過程。
學科體系
「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多師范類學校開設。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
一般認為,基礎理論層次包括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部門地理學(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及其分支)。
『叄』 科技創新包括哪些基本方面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或知識創新是提出新觀點(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科學研究活動,並涵蓋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以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已知事物等。原創性的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使人類知識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引領的管理創新作為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科技創新的主題,也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創新文化和科技創新環境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方面。
『肆』 地理現代科技有什麼
RS(RemoteSensing)是遙感的英文縮寫,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這就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目錄
遙感三要素
遙感(RS)簡介
遙感特點
遙感用途
實例
遙感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系統的組成
遙感原理
遙感的分類
遙感技術的特點
乳鼠
車標遙感三要素
遙感(RS)簡介
遙感特點
遙感用途
實例
遙感的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系統的組成
遙感原理
遙感的分類
遙感技術的特點
乳鼠
車標展開 編輯本段遙感三要素
遙感一般有三個要素,目標物(object),感測器(sensor),和測量方法(retrieval method)。簡單地說,用你的眼睛看五彩繽紛的世界就是一個遙感過程。在這里,花草樹木是目標物,你的眼睛是感測器,紅綠藍等不同顏色對視網膜會有不同刺激,這背後隱藏的生物物理原理則是測量方法。 根據遙感平台(platforms)分類, 遙感可分為機載遙感(airborne)、星載遙感(satellite-borne)和地面遙感(ground remote sensing),其中機載遙感是飛機攜帶感測器(包括CCD相機等)對地面的觀測,星載遙感是指感測器被放置在大氣層外的衛星上,地面遙感是利用雷達等地面遙感器進行的。根據感測器感知光譜范圍的不同,遙感又可分為可見光-近紅外遙感(Vis-NIR remote sensing),紅外遙感(Infrared remote sensing)及微波遙感(Microwave remote sensing)等。現在,遙感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我們生活中,天氣預報中使用的衛星雲圖就是遙感獲取,用Google Earth查看的大部分都是高解析度(high resolution)的衛星遙感圖像。
編輯本段遙感(RS)簡介
軟體操作圖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上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並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編輯本段遙感特點
1.可獲取大范圍數據資料。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km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達910km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范圍的信息。例如,一張陸地衛星圖像,其覆蓋面積可達3萬多平方千米。這種展示宏觀景象的圖像,對地球資源和環境分析極為重要。 2.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圖像。Meteosat每30分鍾獲得同一地區的圖像。 操控截圖
3.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類難以到達,如沙漠、沼澤、高山峻嶺等。採用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的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可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4.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例如可採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採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還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遙感技術所獲取信息量極大,其處理手段是人力難以勝任的。例如Landsat衛星的TM圖像,一幅覆蓋185km×185km地面面積,象元空間解析度為30m,象元光譜解析度為28位的圖,其數據量約為6000×6000=36Mb。若將6個波段全部送入計算機,其數據量為: 36Mb×6=216Mb 為了提高對這樣龐大數據的處理速度,遙感數字圖像技術隨之得以迅速發展。
編輯本段遙感用途
專業證書
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在未來的十年中,預計遙感技術將步入一個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對地觀測數據的新階段。遙感圖像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其應用領域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及相互滲透,將會越來越廣泛。
編輯本段實例
--以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為例 在人類即將告別20世紀,並邁步跨入21世紀之際,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 對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作一次全面的航空遙感調查,這是繼1988年和1994年前兩輪航空遙感調查之後的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本次航空遙感調查的目的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以數字化的形式真實、詳細地記錄下來,建立相應的遙感影像資料資料庫,並對這些數據充分加以分析和利用,以便為未來的上海城市發展提供信息服務和決策參考。 相關課程書籍
編輯本段遙感的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遙感一詞來源於英語「Remote Sensing」,其直譯為「遙遠的感知」,時間長了人們將它簡譯為遙感。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於遙感的科學含義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廣義的解釋: 一切與目標物不接觸的遠距離探測。 狹義的解釋: 運用現代光學、電子學探測儀器,不與目標物相接觸,從遠距離把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通過分析、解譯揭示出目標物本身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規律。
系統的組成
遙感是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它的實現既需要一整套的技術裝備,又需要多種學科的參與和配合,因此實施遙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遙感的定義,遙感系統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組成: 1、信息源 信息源是遙感需要對其進行探測的目標物。任何目標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輻射電磁波的特性,當目標物與電磁波發生相互作用時會形成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這就為遙感探測提供了獲取信息的依據。 2、信息獲取 信息獲取是指運用遙感技術裝備接受、記錄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探測過程。信息獲取所採用的遙感技術裝備主要包括遙感平台和感測器。其中遙感平台是用來搭載感測器的運載工具,常用的有氣球、飛機和人造衛星等; 感測器是用來探測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儀器設備,常用的有照相機、掃描儀和成像雷達等。 3、信息處理 信息處理是指運用光學儀器和計算機設備對所獲取的遙感信息進行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的技術過程。信息處理的作用是通過對遙感信息的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掌握或清除遙感原始信息的誤差,梳理、歸納出被探測目標物的影像特徵,然後依據特徵從遙感信息中識別並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 4、信息應用 信息應用是指專業人員按不同的目的將遙感信息應用於各業務領域的使用過程。信息應用的基本方法是將遙感信息作為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源,供人們對其進行查詢、統計和分析利用。遙感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最主要的應用有: 軍事、地質礦產勘探、自然資源調查、地圖測繪、環境監測以及城市建設和管理等。
遙感原理
振動的傳播稱為波。電磁振動的傳播是電磁波。電磁波的波段按波長由短至長可依次分為: γ-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電磁波的波長越短其穿透性越強。遙感探測所使用的電磁波波段是從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到微波的光譜段。 太陽作為電磁輻射源,它所發出的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太陽光從宇宙空間到達地球表面須穿過地球的大氣層。太陽光在穿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層對太陽光的吸收和散射影響,因而使透過大氣層的太陽光能量受到衰減。但是大氣層對太陽光的吸收和散射影響隨太陽光的波長而變化。通常把太陽光透過大氣層時透過率較高的光譜段稱為大氣窗口。大氣窗口的光譜段主要有: 紫外、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 地面上的任何物體(即目標物),如大氣、土地、水體、植被和人工構築物等,在溫度高於絕對零度(即0°k=-273.15℃)的條件下,它們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輻射電磁波的特性。當太陽光從宇宙空間經大氣層照射到地球表面時,地面上的物體就會對由太陽光所構成的電磁波產生反射和吸收。由於每一種物體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以及入射光的波長不同,因此它們對入射光的反射率也不同。各種物體對入射光反射的規律叫做物體的反射光譜。遙感探測正是將?
遙感的分類
為了便於專業人員研究和應用遙感技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遙感作如下分類: 1、按搭載感測器的遙感平台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所採用的遙感平台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地面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車載、船載、手提、固定或活動高架平台等; 航空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航空器上,如氣球、航模、飛機及其它航空器等; 航天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實驗室等。 2、按遙感探測的工作方式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的工作方式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主動式遙感,即由感測器主動地向被探測的目標物發射一定波長的電磁波,然後接受並記錄從目標物反射回來的電磁波; 被動式遙感,即感測器不向被探測的目標物發射電磁波,而是直接接受並記錄目標物反射太陽輻射或目標物自身發射的電磁波。 3、按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紫外遙感,其探測波段在0.3~0.38um之間; 可見光,其探測波段在0.38~0.76um之間; 紅外遙感,其探測波段在0.76~14um之間; 微波遙感,其探測波段在1mm~1m之間; 多光譜遙感,其探測波段在可見光與紅外波段范圍之內, 微波遙感 多譜段遙感 4 應用領域或專題: 環境遙感 大氣遙感 資源遙感 海洋遙感 地質遙感 農業遙感 林業遙感
編輯本段遙感技術的特點
遙感作為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它的出現和發展既是人們認識和探索自然界的客觀需要,更有其它技術手段與之無法比擬的特點。遙感技術的特點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探測范圍廣、採集數據快 遙感探測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空中乃至宇宙空間對大范圍地區進行對地觀測,並從中獲取有價值的遙感數據。這些數據拓展了人們的視覺空間,為宏觀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現狀情況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為宏觀地研究自然現象和規律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種先進的技術手段與傳統的手工作業相比是不可替代的。 2、能動態反映地面事物的變化 遙感探測能周期性、重復地對同一地區進行對地觀測,這有助於人們通過所獲取的遙感數據,發現並動態地跟蹤地球上許多事物的變化。同時,研究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尤其是在監視天氣狀況、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甚至軍事目標等方面,遙感的運用就顯得格外重要。 3、獲取的數據具有綜合性 遙感探測所獲取的是同一時段、覆蓋大范圍地區的遙感數據,這些數據綜合地展現了地球上許多自然與人文現象,宏觀地反映了地球上各種事物的形態與分布,真實地體現了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構築物等地物的特徵,全面地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間的關聯性。並且這些數據在時間上具有相同的現勢性。 RS- Bienvenido a RS online 歐美地區的一個電子類,及電器類產品的現貨資源庫。 RS 貨幣符號,盧比,印度貨幣符號。 在油藏中的RS:溶解的氣油比 RS-Realserver(真實伺服器)
『伍』 科技創新包括哪些基本方面
1.採用一種新產品
2.一種新的生產方法
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
4.掠取或者控制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一種新供應來源
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組織
總體來說,創新可以分類別來講的,局部還是整體,消極防禦型還是積極攻擊型的,自發創新和組織創新。目標,技術,制度,組織機構結構方面的創新。
『陸』 關於地理方面的科技創新可以起什麼題目呢
你們學了土壤學了吧,可以搞一個土壤改良啊!結合實際,利用當地廢物。
『柒』 科技創新有哪些例子
從前有一種病,只要人得了這種病,便無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學家,他不幸得了這種病,他四處求醫,也沒有將病治好。有一天,他聽說有個村子裡有一口能治好這種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這種病。化學家喝了水後不久便葯到病除了。化學家對井水產生了興趣,對井水進行了研究。他發現井水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芒硝,對這種病有神奇功效。
『捌』 科技創新有哪些
如下:
1、柔宇科技的柔性顯示屏。
2、中國光量子計算機。
3、中興通訊的黑盒化物聯終端。
4、青島海爾空調電子有限公司的Driverless無人操控節能中央空調。
5、蜂能的智能用電網路平台。
6、海雲數據的唇語識別技術。
7、「會思考的防火牆」360新一代智慧防火牆。
8、石墨烯的柔性手機。
9、京東的3D商品展示。
科技創新簡介:
指工業企業用於科技創新和技術開發方面的具體活動。包括用於企業研究與發展課題活動的直接支出,以及間接用於研究與發展活動的一切支出。
進行科技創新,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科技創新思維要講求縝密性和前瞻性,還要藉助於一些科學的思維模式。
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創新思維模式,可以使我們找准研究的方向,在面對科研難題時設法尋求解決之道,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取得科學研究的優異成果。科技創新的思維方式,包括類比式、聯想式、跨越式等思維模式。
『玖』 科技創新作品有哪些
如下:
1、「墨子號」圓滿實現目標
2017年6月16日,我國科學家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團隊在《科學》雜志上發布論文宣布,「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8月10日潘建偉團隊關於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兩篇科研論文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上,內容分別是「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3大科學目標。與經典通信不同,量子密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輸,在遙遠兩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利用該密鑰對信息進行一次一密的嚴格加密,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這意味著「不被破解的加密技術」這個人類千年夢想,已經有了成為現實的科技基礎。
點評:「墨子號」量子衛星是由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該衛星從科學概念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的突破,從工程組織實施到科學成果產出,均由我國科學家主導完成,這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優勢地位。
2、「天舟一號」完成多項應用
2017年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首次自動交會對接。對接完成後,「天舟一號」進入設置組合體運行狀態。
4月27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志「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6月19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完成第二次交會對接試驗。這次試驗的順利完成,鞏固了航天器多方位空間交會技術,對於後續空間站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9月12日23時58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順利完成了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後組織實施的系列拓展試驗項目之一,為我國空間站工程後續研製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點評:「天舟一號」飛行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對於空間站工程後續任務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天舟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突破和檢驗了空間站貨物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為我國空間站研製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這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勝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進「空間站時代」。
3、「悟空」發現反常電子信號
2017年11月27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騰空700多天後,暗物質衛星團隊宣布:「悟空」獲得了目前國際上最精確的TeV電子宇宙射線能譜,並首次直接測量到了該能譜在1TeV(1萬億電子伏特)處的拐折。
這一疑似暗物質的蹤跡,是近年來科學家離暗物質最近的一次重大發現,將打開人類觀測宇宙的一扇新窗口。 宇宙暗物質湮滅過程中產生的正、負電子對,有可能在電子宇宙射線的總能譜中產生一些特殊信號。
「悟空」作為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和粒子鑒別能力最強的高能粒子探測衛星,捕捉這些信號正是其首要科學目標。
點評:揭開暗物質之謎,被認為是繼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後,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悟空」的核心使命就是在宇宙射線和伽馬射線輻射中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並進行天體物理研究。如果後續研究證實「悟空」的最新發現與暗物質相關,將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成果。
4、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
2017年5月5日,中國國產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首飛成功。
C919大型客機設計定位於航空運輸市場最主流的150座級單通道市場,標准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自2008年7月研製以來,C919的設計者走出「中國設計、系統集成、全球招標、逐步提升國產化」發展道路,堅持「自主研製、國際合作、國際標准」技術路線。
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國內22個省市、數十萬產業人員參與研製……C919推動了我國工業技術進步,也推動了工業材料領域的革命。
點評: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意味著中國實現了民用飛機技術集群式突破,形成了中國大型客機發展核心能力,標志著縈繞中華民族百年的「大飛機夢」終於取得歷史性突破,藍天上終於有了一款屬於中國的完全按照世界先進標准研製的大型客機。
5、可燃冰試採取得重大突破
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是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它燃燒後僅會生成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高出10倍。
天然氣水合物儲量巨大,被國際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2017年3月28日,我國第一口可燃冰試采井開鑽,並於5月10日點火成功,從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采出天然氣;至5月26日,試采井連續產氣16天,平均日產超過1萬立方米。
5月27日開始,按照施工方案開展溫度、壓力變化對儲層、井底等影響的科學測試研究工作。由此,我國取得了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持續產氣時間最長、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
『拾』 科技創新的例子有哪些
1、「北斗3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完成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點火升空,北斗三號第55顆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打破了美國定位系統GPS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