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三大地理區域是什麼 百度百科
太平洋-歐亞大陸、大西洋-美洲大陸、印度洋-非洲-南極洲大陸
2. 中國地理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中國的地理區域劃分是把全國國土當做一個整體,並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我國國土總共劃為5個區域,這就是東西南北中,又考慮到中國邊界形狀的特點,東北可以獨立,再考慮到青藏高原的高原特點,青藏地區可以獨立,華南、西南和東南可以合成南方地區,東北、華北和西北可以合稱北方地區。西南、青藏、西北可以合成西部地區,東南和華東可以合成東部地區。其餘為中部地區。地理區域的劃分應該是地理和行政區的結合,究其根本原因是考慮到方位、環境、地形、人文等等各樣的因素和一直以來的稱呼習慣。
3. 地理區域包括哪些類型,分別是什麼意思
以下均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地理區域指 一個比較獨立的地理地形區。比如:華北平原區——他包括海河平原、黃河平原、淮河平原,華北平原也叫做黃淮海平原。華北平原所涉及的省區就比我們所說的華北五省市(京津冀晉魯)的范圍大。這樣的還有很多, 再如,青藏高原區,要比青藏地區范圍大,青藏高原包括四川西部,而青藏區是行政上的,指西藏青海。等等很多。 四大區域分為: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這四大地形區域,如左圖。
4.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是什麼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影響因素:界線A,(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主導因素是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和400mm年等降水量線;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份0℃等溫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氣溫、降水)。
界線C: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即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4)什麼地理區域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5. 地理區域指什麼
地理區域指一個比較獨立的地理地形區,中國四大區域: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形區域。
6. 什麼是區域地理
首先,更正一下:高中必修包括必修一(自然地理)、二(人文地理)、三(區域可持續發展),而選修是各地根據考試大綱和本地教育實際自選的。
然後,說下區域地理。區域地理說白了其實就是初高中的知識銜接,一般在一輪復習的開始就進行復習,然後才是必修一的復習。
再次,參考材料的問題。現在有區域地理的專項練習,也有融合到一輪復習之中的。這樣的書都不是很難買,但提醒LZ需要的是一般的教輔是不經過新華書店這個渠道的,而是走教育書店這個途徑,有一個利益問題在裡面,你知道的!所以建議你在你所在地區的大點的書店去看一下,一般縣市都能買到,鄉鎮級的就難點。或者與老師協商解決,因為這方面老師們都是行家,他們的途徑也不少。
再再次,給LZ點建議。如果你沒進行系統的區域地理復習,建議你去買本《區域地理》重點復習。因為一輪復習裡面的區域地理太過粗略。
最後,祝你學習進步,金榜題名啊!
謝謝採納啊,有事再問我,隨時解答!
7. 地理區域性指什麼
區域學派認為,地理學是一門關於地域分異的科學,區域是自然與人文現象相互結合的具體體現。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以區域為其研究核心。經過幾代地理學家的努力,本世紀中葉在西方出現了一個區域地理研究的黃金時代。早在50多年前,黃秉維在論述地理學的發展趨勢時,就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全局的綜合科學。研究地表上區域之同異,可有兩種不同途徑,即系統地理學(又稱普通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又稱特殊地理學)。他認為「地理學當為地面區域之比較研究」,「研究地表上區域的差異之科學」,「地理學以研究世界事物所組成之復雜體之區域的差異為目的」,「區域地理為地理學之主體」,「研究區域地理不從系統地理入手,必至茫無端緒」等。區劃是地理學的傳統工作和重要研究內容。在30年代後期,黃秉維曾對組成中國自然環境的各要素作了全國性的區劃。50年代末他主編完成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初稿)》專著,揭示了中國自然地域分異的規律,在理論方法上有很大創新與突破,內容系統而詳盡,一直為各有關部門應用和研究的重要依據。80年代以來,他分析並指出1959年方案的不足和問題,如區劃系統過於繁雜,熱量帶應更正為溫度帶等,並提出了新的修訂方案。現代地理學既包括普通的系統地理學,又涵蓋傳統的區域地理學。其中區域地理研究對揭示地理規律,建立地理學基礎,表徵地理學特點,確立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方面均有重要意義。本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學派受到嚴重挑戰,面臨著不斷革新才能繼續存在和發展的現實。現代區域地理研究應在廣博基礎上綜合,既包括自然環境要素,又涉及社會文化特徵與經濟發展,並要體現於人地關系這一地理哲學命題的研究中。地理研究的區域性要求著重注意所研究區域的總體特徵,既研究區域內部的結構、功能,把握區域要素的相互作用規律,也要在揭示地域分異規律的同時,探討區際之間的聯系,為區域開發、區域協作和交流提供科學依據。
8. 中國七大地理分區是什麼
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東省、福建省、台灣省)
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
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東部)
(8)什麼地理區域擴展閱讀: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
省級行政單位總共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的經緯度位置: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當。
中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2′30』』E);
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29'59.79"E);
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東經112°17』09」E),為中國南海南沙群島區域的一座暗沙,是實際上的中國領土的最南端(非位於其東北約15海里的曾母暗沙)。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33′N,124°20′E)中國東西跨越經度60多度,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相差5個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