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在考察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現象時,應該怎樣分析問題
地理,大地的道理。需要先理解地理現象的原理,才能依靠原理分析地理現象。如:春天的沙塵暴、夏天的暴雨、秋天的秋雨連綿和秋高氣爽、冬天的暴雪,實質都與冬季風有關。如果當地此時水汽比較大,當強大的冬季風來臨時,夏天就會暴雨、冬天的暴雪。如果當地此時水汽比較小,當冬季風來臨的再強大,也只能揚起更大的沙塵。秋天來臨,如果冬季風強,夏季風很快退出當地,則秋高氣爽;如果冬季風弱,夏季風在當地退得慢,則秋雨連綿。
❷ 分析人文地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調查研究方法
地理社會調查
科技文獻資料
地理調查和信息獲取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區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較和歸納
二、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空間模型方法
(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數學模型
統計分析模型規劃與管理模型系統分析模型
(二)數學方法在人文地理學中的應用
分布型分析相互關系分析類型研究 網路分析 趨勢面分析 空間相互作用分析 系統模擬研究 過程模擬與預測研究 空間擴散研究 空間行為研究 地理系統優化調控研究
三、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社會學方法
(一)人文地理學中的現象學方法
(二)時間地理學方法
(三)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社會生態方法
四、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是對系統要素的性質、功能、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對系統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系統的組織、結構、狀態和可能的變化,通過綜合處理,建立模型,反復驗證,以作出判斷,並提出抉擇方案。
❸ 地理問答題怎麼做
問答題一般以區域地理為載體,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從不同側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層面來設問。因此必須用區域研究的方法,有整體性思維,圍繞著「在哪裡?」「有什麼?」「為什麼?」「做什麼?」來思考回答。
首先讀題一定要仔細,不要遺漏提乾和問題里的每一個信息。地理題應該可以算作是文科中的理科,理解計算的能力要求高一些。如果是自然地理類的,首先就是准確地判斷出地理位置,然後才能根據基本知識點答題,使很容易拿到全分的;如果是人文地理的話就要注意要點一定盡量答全。其次掌握一些問答題模板很重要。
⑴ 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 ① 氣候濕潤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 地勢高, 氣溫低, 溫差大, 降水少, 光照充足.
⑶ 尼羅河三角洲(南疆) 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 降水稀少, 土壤肥沃, 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 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 草原優良; ② 自流井多, 可供牲畜飲水; ③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 西歐(美國東北部) 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 ①緯度高, 氣溫低, 雲量大, 雨天多, 光照弱, 土壤貧瘠, 不適宜發展種植 業, 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 (自然條件) ② 人口、 城市密集, 市場需求量大, 交通便利, 經濟發達. (社會經濟條件)
⑹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 雨熱同期, 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 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 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 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夏季高溫多雨, 雨熱同期, 利於棉花生長; ② 秋季雨水少, 天氣晴朗, 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❹ 地理從社會角度怎麼分析
1.通讀課本目錄。從整體上調整知識結構,進一步清晰知識脈絡。
2.強化讀圖訓練。每天瀏覽地理圖冊一至兩頁,加深對世界重要地區經緯度、地形的認識,聯想該地發生的重要事件。
3.每天做一套文綜題,嚴格按照高考規定時間,連續用時,以保證思路連貫性,以便調整生物鍾,培養考試習慣。
4.歸納答題技巧,並堅持有意訓練,爭取做到少失多得。
5.關注熱點。從地理學原理的角度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如發生地點、人文規律性、發生事件的地理原因等。
問:最後沖刺階段如何復習區位地理?
答:在解答有關區位地理的題目時,考生往往會因在區位判斷上出現偏差和對區位背景不熟悉而失分。最後階段復習區位地理首先應通讀教材,對書本中和老師上課所提及的重要區位進行全方位溫習。熟悉區位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如農業、城市、交通、旅遊等方面內容。同時,多看區點陣圖,要能根據經緯網和區位地形判斷出大致區位。在會認圖的同時,也應學會對不同區位做對比,對其分布的重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進行分析。
問:復習自然地理時是不是應特別注意計算能力的訓練?
答:很多考生因為計算不熟練而導致對自然地理的恐慌,這是不值得的。我們在復習自然地理的時候,不應只注重對計算能力的訓練。考生在復習自然地理的相關知識時更應注重對這些方面的掌握,適當配以須計算的題加以訓練。
問:對地理學科的知識掌握不太好的學生應怎樣著手最後階段的復習?
答:地理成績歷來是考生文科綜合成績的分水嶺。對知識點掌握不太牢的考生來說,這段時間最重要的是做好查漏補缺的工作。從自己最薄弱的知識點入手,各個擊破。如果各大知識塊掌握程度相當,我建議從自然地理入手,逐個擊破知識漏洞。同時,盡快把頭腦中已儲存的知識重新排序組合,使自己已有的知識系統化,優化知識結構,避免在知識調用時出現混亂。
問:復習中應如何把地理知識與社會熱點問題相聯系?
答:對於地理學科而言,應該學會把關注的熱點話題放到所在的這個區域,分析這個地區相關的地理事物、地理特色,分析事件發生在這一區域的地理因素。同時注意區域的切換,除了關注熱點的發生地,還要關注該區域在歷史上發生的一些事情。中哈石油建設、目前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我國的自然災害問題,都應成為我們關注和分析的熱點。
❺ 用地理知識分析下面的問題
1.非地帶性分布的規律:溫度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2.與環境背景相協調\適應,是頂部鮮亮色彩的根基,與藍天白雲映襯,在陽光的照射下既不暗淡,也不刺眼(這是老師給的標准答案)
❻ 如何採用正確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地理思維的不斷發展
1、科學類比模式:類比相似性和差異性思維。類比思維可分為幾種:共同性思維 :用科學模式表示為A∽B。 舉例:地中海氣候分布在南北半球30-400大陸西岸,得出羅馬與舊金山氣候類型特點是相似的
對稱性思維:其科學思維模式為A≌B,舉例:根據非州自然帶具有南北對稱分布。就可以根據已知的一方類比推出與之對稱的一方。差異性思維:用科學模式A≠B來表示。舉例:如高氣壓和低氣壓,氣旋和反氣旋比較概念的區別。我國北方與南方自然條件的比較,得出地區之間的差異性。歸納得出相同點用模式表示為A∩B。歸納不同點用模式A∩B的補集來表示。類比思維聯想法有「縱比」和「橫比」兩種發散形式。橫向思維是對於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較的思維過程。通過列表比較,能夠幫助學生更准確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徵。例如:比較兩種不同農業景觀。縱向思維是指對於同一事物發生、發展的前因後果的思維過程。通過建立圖式比較,有助於對知識整體性、系統性的把握。例如探究人類文明的演進階段。
2、科學歸納模式,由特殊到一般,從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一般的地理規律。也是一種順向型思維。其簡單思維過程模式可表為A→B;這種思維是以問題的某一條件與某一答案的聯系為基礎進行的,其方向是只集中某一個方面,對問題只尋求一種正確的答案。例如探究風的形成原因。較為復雜的歸納推理思維過程是{A1A2A3A4…}→A;即聚合思維法。這種思維是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綜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如探究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3、科學演繹模式,由一般到特殊,從基本原理出發,經過演繹推理,導出相應的規律和結論。其簡單模式為A←B 。這是一種逆向的思維方式。由結論推原因或條件的思維方式。例如探究季節變化的原因。其較為復雜模式為A←{A1A2A3A4…};即發散思維。是以問題為中心,思考的沿著各種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這一思維過程即屬發散思維。如探究農業區位與什麼因素有關。
4、綜合性思維模式:指把事物的各個屬性、部分、面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將已有的關於認識對象的各種要素、環節和層次聯系起來,形成對事物統一的整體性認知的思維方法。用模式表示為:A<=>B。即辯證思維:是一種綜合性的整體型思維。是在順向和逆向思維相結合的思維方法。如探究環境問題產生原因。這一思維過程就是按照辯證邏輯的規律進行的地理思維活動。還有空間地理思維不僅是平面化的,而且是三維的,也是綜合的。
❼ 關於地理方面的問題
1、地面從大氣中獲得的水汽凝結物,總稱為降水,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
(單純的霜、露、霧和霧淞等,不作降水量處理。在中國,國家氣象局地面觀測規范規定,降水量僅指的是垂直降水,水平降水不作為降水量處理)
2、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嶺,根據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其成因簡單說是熱地幔物質(熔融岩漿)沿脊軸不斷上升,凝固成以超基性和基性岩組成的新洋殼,並不斷向兩側擴張推移。
3、在等高線地圖上,山地與高原的海拔均在500米以上,但山地等高線彎曲變化復雜,等高線比較密集,而高原等高線主要表現在四周等高線曲折變化復雜,比較密集,但內部表面等高線相對比較稀疏。簡單說,山地的起伏變化更大,高原則是內部平坦而四周邊緣較陡。
關於地理的問題還有以下:
第一個問題:台風發生於夏季,此時海洋形成高壓,陸地形成低壓,風由海洋吹向陸地的;第二個問題:反氣旋又稱高壓,中間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後一句話的意思是在反氣旋中沒有降水。
第三問:季風原理:夏季海洋形成高壓中心(夏威夷高壓),陸地形成低壓中心(印度低壓),風是由高壓吹向低壓,季風都是因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你所說的梅雨,是因為江淮准靜止鋒造成的。
由於兩個氣團的勢力相當所引起的;在我國雲貴地區還有昆明准靜止鋒,這是因為地勢的原因,所以冬天倒霉的就是貴陽了,那裡冬無三日晴。
❽ 地理問題地理分析
必須有立體思維,在腦中地圖要想你的家的周鄰地點一樣,顯示出來,對號入座,地球自轉就要想想在腦中有一個軸,不停的轉,在轉的過程中還在繞著太陽公轉,在自傳過程中,由於地球是個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太陽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這樣就產生了晝夜變化,地球是傾斜的,在公轉過程中,你可以用個拳頭表示,把拳頭弄成傾斜狀,另一個拳頭當成太陽,再自己比劃比劃,就很一目瞭然的看出來了,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❾ 關於地理 一個地區的區位分析問題~~
據我個人經驗,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城市和省會的區位條件以「社會經濟條件」為主,分析某個地區象長三角,珠三角,華北地區這種要以「自然條件」為主。當然還是要看具體地點和出提傾向還有你最好兩方面都分析有側重就好。
❿ 在地理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中學各個學科中惟一以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學科,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上具有重要作用。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將「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核心理念,無疑會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地理素養方面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觀察力和競爭力,能夠迅速適應當前瞬息萬變的社會。面對新課程改革,如何改變以往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精心地設計新穎而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促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究課本及課外知識發展自己的地理綜合素養能力,成為當前和今後地理教學的重點和趨勢。通過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作者認為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策略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
一、改變傳統的地理教學觀念,樹立現代地理教學新理念
傳統的閱讀教學其實存在著很多弊端。比如在傳統的中學地理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填鴨式」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靠學生的機械記憶能力來記住所學知識,然後通過閉卷考試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結果。課堂教學方面在課堂上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卻忽視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對學習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較重。
現代中學地理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中學地理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內涵實際上是注重對學生地理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協調融合,開發潛能,發揮特長。正如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新課程所倡導的地理教學方式那樣,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不是單向的將現成的地理知識、地理原理與地理規律的結論傳輸給學生,而是在教給學生地理知識的同時,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更注重強調過程性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教師則成為這些學習方式得以實現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使課堂教學應當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這些素質教育的理念體現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就表現在課堂中師生的互動,表現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識培養。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思維意識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的過程。學生要擺脫這種「不協調」,就必須進行創新活動,運用以前沒有用過的方法解決現在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養成樂於思考的習慣,學習和積累地理思維的方法。根據新課標大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運用相關地理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究性的學習。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精心地設計問題,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提供探究性學習的平台,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要急於把現成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是要善於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於聯系新舊知識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己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形成他們自己的概念比如在講中亞這一章節時,可以列出以下過程讓學生思考填寫:中亞距離海洋(遠),深居亞歐大陸(內部)———海洋水汽(難以到達)———致使氣候(乾旱半乾旱)———導致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條件,(畜牧)業比較發達———紡織業和畜產品加工業發達———河湖多(內流河、內流湖)。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認識到地理位置影響了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又影響了經濟發展,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從而學生在判斷、分析、推理的過程中提高了能力。還有在講授「分析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時首先讓學生閱讀世界氣候圖,然後設問:「是不是世界上只有赤道附近才有熱帶雨林氣候,世界上還有哪些地區具有這種氣候?是不是赤道沿線均為熱帶雨林氣候,為什麼?」 這種探究問題的設置,不但幫助學生探究、發現,解決問題,更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從而達到對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素養培育的目的。
三、積極開展地理課外活動,培養地理知識應用的能力
地理知識應用的能力既表現在野外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識的應用,又表現在綜合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等諸多方面。學習地理不能僅僅以書本為中心,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以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和學校要盡一切可能,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參加實踐。如參觀工廠,調查工業「三廢」的排放與治理,考察當地土地利用狀況,參加鄉土地理調查、氣象觀測、地震測報、天象觀測等活動,舉辦地理知識競賽、地理主題會等。當然,這些活動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明確目的、任務、意義,避免盲目性和被動性。這樣的地理活動可以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獲得樂趣、增強信心,從而提高其地理素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