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地理課堂有效提問
提問是地理dili.chazidian.com課堂教學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師生交流方式和教師使用最多的師生互動手段。更為重要的是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受到啟發,領會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既是「根據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結合他們所了解到的情況進行提問」,又是「由學生作出回答,進而得到教師的相應評價,以促進學生思考進步」的必要環節,也是學生獲得知識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課堂提問」其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主動性的分析與討論,找出問題的正確解決辦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並對問題有所暗示,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處於最佳的狀態,以便學生對地理事物、特徵、規律原理進行分析、比較、歸納與總結,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自主建構、能力得以提升、智力獲得發展。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問的好不好,問的巧不巧,往往會影響到一堂課的成敗。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必須要注意有效教學的「提問藝術」。
一、有效課堂提問要明確與具體
課堂有效提問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向與求知的廣度與深度,如果問題提得含糊籠統,就會使學生難於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得不出正確的答案,影響教學的進行。故提問時要緊扣教材,要把握好「明確、具體」的原則,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識要點,把握探尋人地關系的度。
如在 「法國」一節教學時,針對法國領土的組成可先提問:法國領土是由幾部分組成,其位置關系如何;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地圖引導學生自主讀圖,再通過合作討論、分析得出結論:「法國的領土由歐洲西部大陸部分和科西嘉島組成,科西嘉島在大陸部分南邊的地中海上」;其次,可再提出:對比法國與英國、德國的面積大小,可得出法國是歐洲西部面積第幾大國;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得出「法國是歐洲西部面積第一大國」的結論,加深對於法國領土的認知。甚至,教師可以利用直接的提示,來通過「法國輪廓有什麼特點」、「法國領土的四至」等問題來深化學生對於法國領土的認識。
在地理課堂上,問題提得越明確,越具體,教學流程進行得也越流暢。這樣,既可以穩定學生情緒,增強學習信心,也為教師實施課堂有效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有效課堂提問要適度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基礎,教材內容的要求,提問要緊扣學情,恰到其分。問題提得太簡單,只需要回答「是、不是」或者「對、不對」之類的答案,就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反而會產生隨聲附和,不動腦筋的不好現象,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反之,如問題提得太難,過於超越學生學情,使學生失去了思考的基礎,當然也不利於課堂教學的進行。
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必須明白,課堂提問的「適度原則」。即:提出的問題既需要學生自主思考,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這樣,在不斷進行的「提問——思考——回答——鼓勵」的模式下,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會到課堂學習的樂趣。
當然,根據不同學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有淺到深、層層遞進。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進入角色,去尋求知識的真諦。對難度太大的問題,可以設計一些小步子的鋪墊性設問。設計語言要既具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答案的內涵和外延要清楚。
如講「南極」時,教師可以先展示景觀圖片「南極冰原與企鵝 」提問學生:請說出圖中的動物是什麼,圖中反映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觀,當地的地理環境特點是什麼。學生回答:圖中的動物是南極的象徵——企鵝,圖片反映的是南極大陸氣候寒冷、冰雪覆蓋的自然景觀。接著進行簡單的「跳躍式提問」:哪位同學知道我們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礦產——煤是由什麼形成的。學生可以很快回答:古代的大片森林。教師再進一步聯系「南極」進行提問:大家想一想,南極大陸目前的自然條件能否形成大片的森林。學生自然回答:南極大陸現在被冰雪覆蓋,氣候寒冷,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森林。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南極大陸煤碳資源分布圖」提出新的疑問: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已經發現了大量的煤炭資源,這又證明什麼情況呢?這種現象的形成有幾種可能性?教師經過層層誘導,一直以容易思考的「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大問題」。對這個新的疑問,同學們表現的非常感興趣,有同學說:這種現象可以說明南極大陸過去曾經有過非常豐富的森林資源。還有同學站起來說:從南極大陸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來分析,它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森林。
教師在這樣的氛圍中,自然可以靈活採用「啟發式提問」,促使學生思考。「那麼,這大量的煤炭資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同學們還記得在七年級第一冊《海陸變遷》一節中,我們已經學過,世界上的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今天的海陸分布是陸地不斷漂移的結果。」於是,學生明確了這樣一個觀點:南極大陸也有可能曾經位於溫暖的地區,現在的煤正是由那個時期的森林資源形成的。
縱觀這樣的查字典地理課堂,教師的課堂提問張弛得體,疏密有致,起伏節奏有個合理的安排。師生交流互動,配合較好,課堂氣氛活躍,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對於地理學習的興趣。
三、有效課堂提問要學會「用心傾聽」
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如果用過於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同一方向邁進,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方向。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擠佔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答案。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只是用心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引導。善於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用心傾聽,要求教師在提問之後,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這其中最關鍵的策略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樂於傾聽學生的見解。
四、有效課堂提問應關注三時段的針對性
課堂提問按其所起的作用和提問的時間,可分為課前提問,課間提問,課後提問三類。作為課堂有效教學的組成,「課前提問和課間提問」這兩種提問形式,也有一些應當注意的事項。
1、課前提問應起到承前啟後,導入新課的作用。
課前提問用於復習上節課所學知識,並檢查學生掌握情況,起到承上啟下,引入新課的作用。課前提問應注意如下幾點:1)突出重點。設計的問題,應是上節課所學內容的重點知識。 2)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雖然有些知識不可能避免的需要記憶,但需要教師引導記憶方法。3)承前啟後,導入新課。設計的提問,在復習完舊知識後,應讓其自然地轉移到新知識上來,這樣就要求最後一個提問設計的巧妙,讓它起到承前啟後,導入新課的作用。
2、課間提問應起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作用。
課間提問目的在於放慢一下學習過程,讓學生進行消化吸收,並檢查學生學習的情況,同時也可以起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作用。課間提問的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簡單。設計這類提問要注意學生於有的知識水平,要讓學生感到老師所提問題與已有知識有內在聯系,又不能從自己的記憶信息中直接取出答案,需要一番苦心思索才能發現隱蔽著的結論。當他經過思索得出正確答案時,會興奮、激動,感到老師教的知識有用,進而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萌生好好聽下去的激情。2)問題應是知識的深化和延伸,不能簡單的重復。如講完法國後問「法國的首都是什麼?首都的職能又是什麼?學習念念課本就可以了,沒有什麼意思,反而浪費時間。如果設計從下面的形式,效果會好些:法國首都巴黎為什麼被稱為藝術之都?學生需要真正理解藝術之都,細心閱讀地圖,才能得出正確答案。這樣,既對剛學的知識進行了復習,又把知識進行了深化、延伸,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感受到了學習後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實踐表明,有效的提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理解問題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能夠掌握好「明確、具體」的提問原則,把握好課堂提問的「適度原則」,以「用心傾聽」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就能夠在一堂地理課中,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Ⅱ 如何設計高中地理探究問題
一、運用理論指點迷津
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思想,它為地理問題的具體設置提供了前衛的理論指引。該思想認為教學過程必須建立在學生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上,使其產生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的矛盾,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激情,推動教學由現有水平向潛在水平轉化。在具體操作中,必須注重層次性和針對性,將問題恰如其分地落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形成新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從已知的領域向未知的領域擴展和探究。它猶如一劑良方,為探究性教學活動指點了迷津。
二、依據現狀尋求對策
在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下,「地理問題」的課堂探究之路仍舉步維艱。一是設置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師往往只提出「知識呈現型」問題,這類問題的答案往往是現成的,只要「按圖索驥」就能獲得標准答案。沒有在知識的接合點、生長點、遷移點及應用點上,下功夫提出新穎的發現型問題和創造型問題,造成問題的設置量多卻質差。二是教學方式簡單粗放,採用「滿堂問」。一般只是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只是在教師的層層「誘惑」下沿教師設計的思路解答問題。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具體、不合理,甚至有歧義,讓學生無從下手,無從探究。有時提問時機不恰當,只是在枝節問題上小打小鬧,對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卻視而不見。而教師的評價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動輒批評學生答案不標准,而對閃爍其中的「亮點」「閃光點」卻視而不見。三是學生思維僵化,缺乏自主探究。學生很少會從已知條件出發,提出發現型問題,甚至是創造型問題。發現創新的意識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得不到應有的塑造和升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反思現狀,地理問題的探究任重道遠,需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方能沖破黑暗,迎來黎明的曙光。
三、科學設置確定方向
教師是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地理問題的探究創造條件與提供必要的幫助。教師探究意識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地理問題探究教學成功的關鍵。為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注重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自身生成提問的智慧,努力提高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等個人綜合素養,使地理問題的探究性設置朝科學、巧妙、實用、高效的良性方向健康發展。
1、平等意識,心中有人。在教師眼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個性、有特色、有思想的鮮活個體。教師要樹立新型學生觀,充分尊重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發展傾向、特長、愛好,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做到「心中有數」。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提高,和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待。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為;不反對猜測,特別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測;對學生所犯的錯誤有高度的寬容精神和理性對待;尊重學生,使學生在決定探究地理問題時有真正的發言權;不因為學生提出一個在教師看來是不切實際甚至荒誕的問題就反對嘲笑學生;教師充當「未知者」和學生一起探究問題。
2、情境意識,誘發思維。教師要確立「大教育」思想,結合時事以及區域和鄉土的客觀現實,充分重視校外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和社會密切聯系的開放式教學體系,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創設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實用性的問題情境,學習只有發生在有意義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問題情境中,才能促使新舊知識發生沖突,產生困惑、疑問,有了疑問就能誘發學生積極思維、勤思好問。
如在「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一節教學中,在導入階段,筆者先通過屏幕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氟氯烴的生產與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烴而產生的臭氧空洞為什麼會出現在南極上空?(2)(我國不同時期的衛星雲圖)我國大陸高空的雲為何總是自西向東運動?筆者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設置,製造興奮點,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在學生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歸納:這些現象都與全球性的大氣運動有關。至此,學生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進入新課的學習。
3、激趣意識,培養情感。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該怎樣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可以從知識的結合點、生長點、遷移點、應用點上去尋找,使學生在這些「點」上,探究出某種新穎而出乎意料的結果。
如:在「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教學中當學習了鋒面與天氣後,那日是11月6日筆者設置一個問題:國家氣象局預測「11月8日前後冷空氣將襲京城」預測未來8天北京的天氣趨勢:11月6日—13日?該問題探究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把學到的知識得到了運用,這種成功的快樂激勵著學生不斷地探究與嘗試。
4、連續設問有台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過程。設置問題的實質是將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從矛盾沖突中揭示出來,並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給學生,驅使學生去研究和思考。教師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聯結點和關鍵點設問,組成邏輯關系緊密的實用性的台階式的問題組,或根據知識之間的因果遞進關系設置問題鏈,使學生思維的觸角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解決中,由淺入深地觸及事物的本質和本質聯系。
5、釋疑結果有創論。缺乏問題探究的教學不可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也不可能有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和相互溝通中的思維碰撞,更不會有創新思維火花的迸發。探究過程孕育著創新這一認知規律說明,探究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和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激發出獨到的見解、設想及做法,以成功去激勵學生不斷探究。探究性強的問題往往指向於此目的。它強化創新意識,鼓勵學生產生創造性的結論,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探究性的地理問題設置作為體現新課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是實現課堂教學高效率的基礎。只有問題的設置巧妙實用,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才能及時發現並檢測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准確地引導學生回憶具體的知識或信息。只有問題的設置科學高效,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信息活動;才能鼓勵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也才能較完美地實現課堂管理功能。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探究性教學的春天花團錦簇,瑰麗非凡!
Ⅲ 地理教學情境設計應注意什麼問題
結合教學實踐,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情境的創設要有真實性、科學性。情境所創設的應符合客觀現實,不能為教學的需要而「假造」情境。地理知識科學性很強,在創設情境時,創設的地理教學情境、現實情境二者應不相悖。
第二是情境的創設要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緊密配合。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進行情境創設,要逐漸拓展延伸,控制情境導入的節奏。還要區分清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情境創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應對情境本身作過多的具體描述和渲染,以免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三是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由於不同年級學生知識經驗、思維、語言各方面水平不同,可根據教學任務,創設他們既能感知又能接受的情境,既不能超越學生的心理范圍,也不能超越學生的知識水平,讓學生無所適從,又要具有經驗和經歷的難度值,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潛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開發。
Ⅳ 怎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
高中地理新課程用課程標准取代了過去的教學大綱,不再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程和方法,只規定期望學生所能達成的學習結果。統一的課程標准,多版本的教材,這樣的改變就更加突出了教學的實踐性和探究性,教材中的多種學生活動和案例探究就能更多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僅如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所選教材,運用多種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如何創設教學情境,設計課堂教學來指導學生活動,讓學生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是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可是怎樣才能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呢?我們有以下幾個選擇。
一、就事論事——挖掘和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地理設置情境
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其實教學也是如此。
創設地理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用智慧的雙眼去探索發現生活中真實的、鮮活的地理,讓學生在探索發現的過程中認識到地理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教學取材於生活,升華於生活,就更能體現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這一基本理念,讓學生思考身邊地理事件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在講解全球氣候變化時,就可以引用島國吐瓦魯舉國搬遷的事件。由於吐瓦魯大部分土地已經被海水淹沒,導致很多居民流離失所。為此,吐瓦魯政府不得不向紐西蘭政府發出請求,希望紐西蘭政府能夠接受3000名吐瓦魯居民前往定居。
其次,教師在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驗。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接知如接枝」。有效的教學應當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習新的知識,讓地理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卻又高於學生生活。例如,在講解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時,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投影儀顯示一張著名的新聞圖片,講述關於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的故事,指出目前世界范圍內每8秒就有一個兒童因喝不到飲用水而死亡,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與水資源的關系,讓學生了解水資源對於人類發展的意義。
二、關注問題——合理創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情境。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創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情境,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問題,不僅能夠體現地理教學情境的價值,還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什麼樣的問題情境才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創設問題時,注重問題的目的性、適應性、創新性和層次性。
目的性要求提問要帶有一定的目的,問題應與教學目標相結合,不能隨意而盲目。適應性需要問題的難易程度能夠適合全班大多數學生的思維水平,如果老師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則無需動腦;如果過於深奧,學生則無從動腦;如果不痛不癢,學生就無意動腦。創新性是指問題的設計要奇特、新穎對學生有吸引力。層次性要求問題要有一定的延伸度,通過層層遞進啟發學生思維,深入探討地理問題的核心內容。比如在講解自然災害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用「5.12」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海嘯、北京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通過視頻或者圖片的形式展示各種自然災害產生的巨大破壞力,讓學生在震驚的同時進一步思考自然災害的成因,主要的分布地區和有效的自救措施。
三、不拘一格——運用多種形式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除了提問,在地理課堂中還可以採用搶答、競賽、表演等多種形式來創設教學情境。課堂教學是一個變化萬千、充滿活力的過程。
多樣的教學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與團結協作精神,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例如在講授陸地自然帶時,教師在課前收集一些比較常見的具有特色的陸地自然帶景觀圖片,在上課時一一展示出來讓學生搶答每張圖片上的自然帶類別,並說出分布地區和判斷依據。又如在講解世界主要氣候類型時,將學生分組進行積分競賽,說出自己所記住的氣候類型的名稱、分布、特徵和成因,按照積分多少排列優秀學習小組。在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中,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政府官員、當地居民、商業伐木公司老闆,從多種角度展示不同利益下各種人士對雨林開發的不同看法。這樣的地理課堂充滿了活力,呈現出勃勃生機,學生才能對當堂知識的理解、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四、物盡其用——利用多媒體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多媒體一直是教師們的教學利器。作為一名教師,沒有人會拒絕使用多媒體,多媒體教學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採用。它能將教材中靜態的文字、圖片轉變成動態的視頻,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充分發揮想像思維,拓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強調了情境教學的形象性,促進學生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轉化,幫助學生實現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互動發展。如在講授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時,教師可將教材中圖片「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用flash製作成動畫,將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緯度位置,方向,節氣名稱和日期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觀察動畫的同時,自己總結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總之,地理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是新課程教學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其方法是多種多樣、形式豐富多彩的。當然,要創設有價值、有意義的地理教學情景,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能用心去思考,去探索,必能使情境教學在地理課堂中大放異彩!
Ⅳ 如何設計地理教學過程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Ⅵ 如何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過去,我們稱之為「備課」,而如今叫「教學設計」。它們之間不僅是名稱的變換,而其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何為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地理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 過去,我們教學地理緊緊圍繞教材知識、地圖表格、地球儀等,以及幾年來電子信息、電子備課等多種手段。在地理課上,老師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奪得了輝煌的成功。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可否認。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新課程.新課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大大促進了地理教育者進行地理改革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對地理的教育教學探討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他們一致認為:地理的教育教學要開啟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對這些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2、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2)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方法。(3)教學設計是操作和規劃教學活動的程序和過程。(4)教學設計是以反饋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5)教學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應用性學科。 3、地理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相關理論和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一種操作方案,它先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媒體,對教學績效做出評價,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二、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設計過程 1、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1)分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 (2)設計教學策略,即教學策略設計。(3)進行教學評價,即教學評價設計。 2、地理教學的設計過程(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後各個環節。(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教與學活動的依據。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教學策略的關鍵。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 教學策略的設計、選擇與實施的各個階段,不可能離開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相應的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導,有時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四)了解實際環境條件 為了使教學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應以一定的因素為基本依據,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作為教師在這里應該深入全面地把握這三個因素。(五)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策略解決戰略問題,而教學方法解決戰術問題,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繫上的組合形式。 (七)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傳遞策略重要的內容,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眾多的可供使用的媒體,我們需要回答怎樣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依據什麼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媒體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八)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是指將前面確定的各個教學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學設計方案 需要將前面各部分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落實,要充分考慮前面各項研究,匯集各種研究內容,將其綜合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最後產生一個由一系列表格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方案。 總之,我們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只有你設計的空間越大,學生思考的面就越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發展。如果你的設計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無懈可擊的真理,那麼說明你並沒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學設計的含義。
Ⅶ 關於中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識的調查問卷該如何設計啊
標題 。。。。。
調查人 。。。。。
問題 1.、、。。、、。。、。、
2.、;『、』
。。。。。。。。。。。。
結論:優。良。中。差。
個人評述:。。。。。。。
調查地:、、、、、
時間:
Ⅷ 談談怎樣創造性地設計地理教學
說明:我不是一個地理教師,不懂得高深的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等,而只是一個有曾經地理成績還不錯之實踐的學子,今僅從學生的角度淺談:學生希望怎麼進行地理教學。
地理,作為中學必修課程,往往令諸多學子倍感頭疼:苦於記憶,難於計算,煩於圖像,惱於抽象。不似於其他學科僅僅死背或僅僅掌握方法即可,既需掌握方法,也需努力記憶。
下面一段是我曾經回答的一個怎麼學好地理的答案,您可以推演一下,進而用於教學:
其實吧,並不是死記硬背的。1、你平時沒事就看看地圖,如果你喜歡軍事就把自己當做征服世界的將領,何處要塞,在何處布兵等等;如果你喜歡旅遊,就列個表,到了非洲你看什麼、到了澳洲你看什麼,甚至游戲也可以學習地理啊······寓學於樂,不亦樂乎。2、背誦不需要一字不差,中華語言的豐富性,是不可能有標准說法的,我一般記憶關鍵詞和有幾個關鍵詞,就是抓要點,考試時在要點的基礎上擴展。3、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知者,要有興趣,不然你不會學好的4、在戰略上藐視地理,其實地理你以後發現就是一種基本能力,生存技能而已;在戰術上重視地理,因此必要的時間花費是必須的5、要學會想像,也可以說幻想,由小的水滴想到升天入地下海活的精靈,由宇宙星系想到宇宙大戰場景,當然還要逆想回來哈6、多做題,作專題,積少成多,慢慢就有經驗了,後期會起很大作用7、系統,不需要全課本制定,太大隻是在尋求心靈的安慰。可以制小系統,比如以一個國家等,實在想製作大系統的話,就把小系統用一些簡單的東西連接起來如:二區域的戰爭、河流等。
總結:1、興趣2、幻想3、時間4、題量5、努力
教師當然不能這么隨意,要有系統,有理論,有效率。不過可以在普通教學基礎上融合這幾點,切忌講課上演獨角戲,也切忌只說,只念,只寫等等,要精於和學生溝通,要引出興趣,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嘛,但一定要防止課堂混亂,學生散漫現象的發生。
可以加入課堂提問環節,但是,提問問題不能過於困難,中間學生能回答出來難度應該即可,否則過難則鴉雀無聲,過易無意義。
以激勵為主,反對動不動獅子吼型老獅,但激勵方法不能過於露骨,否則起不到效果,反而令學生感到做作,偶爾的一個肯定眼神,一句肯定話語即可達到效果,因教師而定,因學生而定吧。
多多進行私人交流,私人講解,私人問談,多多借用教學或自製工具等實施演示,化抽象為具體。
太混亂了,因為以前沒整理過,但我很希望我國教育現狀得到改善,所以如果你感覺有用而不夠詳細的話,可以再找我聊,我很喜歡這種探討
希望採納,謝謝
Ⅸ 地理教學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了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唐代詩人杜牧有句名言:「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說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只顧形式上熱熱鬧鬧,要尋根究底.情境不應只是絢麗多彩的動態畫面或活潑多樣的操作活動,其要害是必須暗含著數學問題.能激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能力和智力.
(一) 從教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景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創設情景,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又有利於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例如: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一課時,創設了「飲料配製」這一教學情景,課伊始,教師提問:同學們喜歡喝飲料嗎?都喜歡喝哪一種飲料?學生都說喜歡並紛紛說出自己喜歡喝的飲料,這時教師接著問:那你喝過自己配製的飲料嗎學生都說沒喝過.這時教師因勢利導:這節課我們就自己動手配製飲料.配好之後,教師讓學生品嘗一下自己配製的飲料,由於配製的時候沒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所以自然發出「好喝」、「太甜了」、「太淡了」的說法.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要求學生互換手中的飲料,再次品嘗,學生又會發現同桌配製的飲料和自己配製的飲料味道不一樣,並能找出原因「同桌同學的飲料粉放得太多了」或「水放得太多了」等等.這時教師及時引導:要配製出好喝的、可口的飲料,水和飲料粉一定要適度,現在就請同學們重新再配製一次.並想一想,應該放幾份飲料粉,幾份水配出來的飲料才好喝.這時小組合作,共同動手配製飲料.這樣的教學情景,不但與生活息息相關,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高度的關注和興趣,而且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沿著有關問題的解決生動地展開,學生始終懷著極大的興趣主動地探究、討論、合作,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二)利用問題探究,創設情景
適宜的情景一般總是跟著實際問題的解決聯系在一起的.利用問題探究來設置教學情景,便於展開探究、討論、理解或問題解決等活動,是數學適用的設置情景的有效方法.如教學「求圓柱的體積」,有人在引導學生探究體積公式時,有步驟地創設了如下的問題情景:第一步,能求出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嗎?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卻一時難以說出答案.一個學生試著說,可以將「圓柱體的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分別量出長、寬、高,計算體積.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第二步,師順水推舟,問:如果將「圓柱體的水」換成「圓柱體的膠泥」,又該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孩子們的驚奇感.經過思考,同學們以為可以將它捏成長方體,體積就可以求出來了.第三步,教師的問題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圓柱體木塊,你能計算出它的體積嗎?木塊既不能倒,又不能捏,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學生思考後,認為可以將它浸在長方體容器的水中,用測量因此而排出同體積的水的辦法來測知.正當學生思維活躍,為解決問題而高興時,教師展示問題的焦點,如果是劇院門口兩旁的圓柱體水泥柱子,你能想辦法計算嗎?這時學生深切地感受到:①必須要有一個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②這個公式可以從長方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的關系中尋找.教師的一系列問題,不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究,最終使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在學生的手中「誕生」了.
(三)利用認知矛盾,創設情景
新舊知識的矛盾,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矛盾,直覺常識與客觀事實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學習願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因而都是用於設置教學情景的好素材.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有這樣一個情景設計:「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們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學生依次回答後,教師說:「同學們,一般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剛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們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這時,教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導入新課,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這種情景設計,利用了學生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不僅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感環境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它還同時引入了該課的重點和難點,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認識環境.
(四)利用動手操作,創設情景
著名心裡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讓他們動一動、分一分、畫一畫、量一量、捏一捏等,能夠促進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引導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和平移的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後,向學生提出:「同學們是否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其它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它的公式?」由於在「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