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選舉地理學如何控制選區的

選舉地理學如何控制選區的

發布時間:2022-04-01 20:04:33

㈠ 綜合自然地理學中,如何辨析區劃和劃區

根據緯度和南北方位劃分。

㈡ 什麼是選舉地理學通俗點說吧我智商低!

選舉地理學,簡單說就是為了選舉,操作選區劃分。
一般手段有3種,一、把支持本方的劃分到一個選區,形成多數。這樣就可以在這個選區獲勝了。二、就是把不支持自己的佔多數的選區分解到其他選區里去,這樣這個選區可以不敗。三、就是把不支持自己的多數人畫到一個選區,這樣就只丟失一個選區,其他選區還可以保持多數。

㈢ 選舉制的選區

選區是當選名額的分配區域,也是候選人競爭區域。在這個基本選舉單位內把有選舉資格的選舉人組織起來選舉一個立法機關或其它政治團體的代表。為使選舉能順利進行,往往在一個國家內劃分出若干選區。 (1)合法——選區的劃分應該有專門的法律規定之, 不宜以行政命令規定之。選區劃分首先必須符合選舉法規,然後才談得上合法地劃分,否則就等於給行政權力的任意劃分開了綠燈,不利於選舉權的行使。
(2)便利——選區是為選舉而設定的, 因而必須為選舉提供便利為其原則。例如,選民與候選人的接觸、選民的登記及投票、候選人的競爭、辦理選務行政,均可求其便利。因此,選區宜與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治區域等因素相協調。
(3 )公平——公平一是指選區劃分導致的代表名額應與其人口數有適當的比例。例如,有的國家規定每縣、市及同等區域、各選區代表一人,但其人口超出50萬人的,增選代表一人。公平二是指力求避免不公平劃分。例如,某國某行政區域單位應該選出6個議員, 該地區有甲乙兩黨應競選,每個黨都有30萬選民支持,如果公平地劃分選區(假設每個選區只選出一名代表),則甲乙兩黨應各得三個議席,如果甲黨是執政黨,由它來劃分選區,於是甲黨運用選舉地理學,把選區劃分如下的樣子: 一二三四五六
甲黨10,00058,000 58,000 58,000 58,00058,000
乙黨90,00042,000 42,000 42,000 42,00042,000
由於甲黨以有利於自己的方法劃分了6個選區, 把乙黨的選民盡可能地集中劃進第一選區,有意識地把議席丟給乙黨, 從而保證了其它5個選區的勝利。這里顯然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蓋了實質上的不平等。如果乙黨來劃分選區的話,那麼其結果可能完全相反。(註:楊柏華、明軒:《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1991年,第105頁。) 日本有這樣的例子:昭和三十一年(1956)當時政府草創的小選區製法案中,在神奈川縣的十個選區中鐮倉、逗子兩市卻包括了與之相距甚遠的三浦市。三浦市是社會黨的地盤,為了避免把三浦市與橫須賀市合並,把三浦半島縱向割開與保守勢力強的鐮倉相就,以抑制社會黨,保證自民黨人當選。上述這種劃分顯然有失公平,應該避免。 選區劃分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以地為基礎的選區和以人為基礎的選區。前者, 凡住在同一地區的選民對於該地區代表均有選舉權。以地為基礎的選區劃分稱為地域代表制,地域代表制比較流行。在理論上議員或代表既然應該代表全國或國民全體,不應該代表特殊的集體利益,則按地為基礎劃分選區是按人口比例配賦名額,不應再有職業代表。實際上,地域代表都有職業的,各種行業的人都有,能反映各階層的思想。後者稱為職業代表制,盡管有上面的理由,職業選區也不無道理。職業團體往往超越地域選區的界限,各行各業利益並不能由地域劃分來完全代表,即使住在同一地區的人,未必有共同的意見。有關各行各業的立法,大都是專門性問題,非地域代表所能勝任。原蘇聯曾在1924—1936年實行職業代表制。魏瑪憲法也曾規定實行職業代表制劃分選區。
(2)小選區和大選區。 凡一選區僅產生一名當選人的稱單數選區,又叫小選區。凡一選區產生兩名以上當選的人稱為復數選區,又叫大選區。目前,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實行小選區制,德國和義大利實行大選區制。

㈣ 如何把地理學得拔尖

我也是文科的,嘿嘿!文綜得高分主要就是地理拉別人的分,這個要記住,到高三綜合你就知道了。轉入正題,地理高一學的大部分是自然地理,理解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地球運動的部分,可以說只要心裡弄明白了,題能看懂,基本就沒問題了,這期間需要主動接觸很多不同題型,多問老師,和地理老師的交流很重要,拔尖的關鍵,這樣不僅自己會很投入的學,老師也會在平時多關照你的。高二是人文之類的,主要是記憶,再一個就是書上的理論到現實里有許多可以套入的地方,這時題目里就會有許多典型的地方嵌入,多留意這些,以後遇到的機會很大,因為世界其實很小。

㈤ 如何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的

地理學科屬於一門綜合性的科目,兼具綜合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內容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在教學中運用區域地理材料,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應變能力.在講述華北地區環境問題時,結合淮北地理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
,以及整改的措施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同時對於家鄉發展旅遊業和特色果樹種植有了清晰的認識,提高了他們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地理的學科特色,重視在新課程實施中對學生綜合能力、地理素養的培養.因此,利用區域地圖為載體,要求考生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對題目負載信息的提取、認定、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以考查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是地理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考生在高考中要順利、有效、正確地解答區域類綜合題,教師必須做好針對性的復習,重視對學生進行該類題目解題策略的培養.在學習中,只有把學到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才能達到課標對地理學科的教學要求「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形成地理素養」,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因此,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教師一面要鼓勵學生多讀報,多關心國家的時事政治之外,也要將知識向生活中延伸.如在復習交通運輸這部分內容時滲透近年來我國的一些重要鐵路工程,如分析青藏鐵路建成後對西藏經濟的促進作用;南昆鐵路的修建的經濟意義和對我國邊境貿易、聯系珠三角等方面作用;在復習農業問題時結合世界糧食問題等.表達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學生對任何題目的思維狀況和思維能力如何,最終都要用文字來反映,而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判斷也只能藉助單一的文字來完成.近年來,學習地理的綜合題基本上都是以簡述題的形式出現,而地理簡述題能夠很好地拓展了學生答題的空間,能夠加大學生自己組織答案的自由度,可見學習地理試題對學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所以, 「進行文字准確、條例清楚、邏輯嚴密的表述」也是地理學科的一項重要能力,而實際上學生普遍存在對文字表述能力不重視,往往出現答案思維方向正確,但無法用文字准確、完整、規范地表達出來,或表述缺乏層次性、邏輯性,要點不突出,不能科學准確地應用地理術語等情況.在復習中,教師要耐心、持之以恆地督促學生注重基本原理的表述、文字的錘煉、答題的層次,以幫助學生突破文字表述的鴻溝,提高得分率.
新課程標准下區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更體現了地理課程的區域性.地理教學強調「以人為本」,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掌握「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學中利用區域地理中的材料和知識作為地理綜合學習的載體,把地理知識與當地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進而提升地理素養和人地和諧觀念.
區域地理教學是用區域地理知識培養教育中學生的教學活動
.它作為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教學過程中通過多途徑、多方式、多內容、多層次的實踐活動
,讓中學生直接感知家鄉的地理環境,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也為學生提供將書本知識用於實踐的機會和條件,真正實現《地理課程標准》中「學習對生活有用」、「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功能,並在實踐與探究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所以區域地理教學應該能在「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等,有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區域地理進入課堂會激發學生興趣
,調動學生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慾發起的原動力,是思維培養和理論提高的最好「誘餌」.並且,培養興趣
,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也是中學地理對課堂改革的基本要求.另外,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愛追問,如果在這個時候適當加入客觀存在於學生生活之中的生動、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在很好的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之時,又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地理課的質量.
例如,在講述不同地形類型的不同利用——山地的利用時,可以結合當地的土地利用類型情況,因為我們區山區面積廣大,佔全區的95%以上,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山地的利用特點(優點和缺點),再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最後教師小結.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於課本知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而且將身邊的事物和理論相連接,同時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氣氛,特別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而達到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教學效果.初中的孩子在理性認識上還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在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時存在困難,而教材所選擇的事例往往離學生比較疏遠.這就需要教師重新搜集資料,而在我們周圍就有許多學生非常熟悉的、實實在在的地理材料,把它們作為事例講解,學生就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到垂直地帶性分布時,為了讓學生認識海拔高度對自然環境及其成分的影響,我就以我們相山為例,給出大家熟悉的圖片景觀,從現象講到本質,這樣就有使學生很好的理解了此內容,並且對本地的自然環境有了更深層次認識的基礎上具備了理論依據.
區域地理的教學和材料運用,都是從身邊的事物入手,然後分析總結出相應的地理規律,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觀察是思維最重要的能源,只有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獲得更多具體的感性材料來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抽象的地理現象和原理.在講解「華北地區的氣候」時,給學生講解了該區域的氣候特徵後,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種植了哪些農作物,種、收的時間為何時,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主要因素是什麼?一年四季中河流的水文特徵怎樣,主要影響因素是什麼?最後通過學生匯總,知識點基本全面,因為是自己動手獲得的知識,所以印象深刻,教學效果良好.另外,通過區域地理知識在教學中的運用,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這些學生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還面.這就使得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家鄉,了解家鄉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因後果,並明了家鄉的發展方向.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繼而熱愛自己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區域地理材料綜合地進行教學,可以使地理課堂更加貼近生活,變得豐滿而具有趣味性.它對於活躍地理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更加透徹的認識自己的家鄉,增強對家鄉的熱愛,繼而喚起學生對祖國和世界環境的熱愛,從內心深處產生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㈥ 地理英語單詞怎麼讀

地理的英語:geography,發音: [dʒɪ'ɒgrəfɪ]。

(6)選舉地理學如何控制選區的擴展閱讀

詞性:

n. 地理;地形。

短語:

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學

Tourism Geography旅遊地理學

Military geography軍事地理學

regional geography區域地理學

Electoral geography選舉地理學

Language geography方言地理學

Marxist geography馬克思主義地理學

Chinese Geography中國地理

soil geography土壤地理學

造句:

1.But we should not be naive either: Geography is one more strike against them.

但是,我們也不該那麼天真幼稚:地理又一次捉弄了他們。

2.There are proposals to phrase out the hitherto separat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Geography.

許多人建議要逐步取消到目前為止還是獨立的經濟地理系。

3.I once made 20$ on a bet that my geography teacher would pull his pants up to this belly button the second class started. And he did.

我曾經就和人家打了20美元的賭,說我的地理老師會在第二節課開始的時候把他的褲子拉到肚臍眼那裡。

4、they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they know the geography quite well.

他們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並且對地域也很熟悉。

5、The title of that book, published in 1914, and the one that more than any other made him famous, locates his subjects in a specific geography.

這本書的名稱,1914年出版,是這本書讓他出名的,把他的主題放在一個具體的地理位置上。

㈦ 地理課程是如何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的

地理學科屬於一門綜合性的科目,兼具綜合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內容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在教學中運用區域地理材料,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應變能力。在講述華北地區環境問題時,結合淮北地理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 ,以及整改的措施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同時對於家鄉發展旅遊業和特色果樹種植有了清晰的認識,提高了他們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地理的學科特色,重視在新課程實施中對學生綜合能力、地理素養的培養。因此,利用區域地圖為載體,要求考生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對題目負載信息的提取、認定、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以考查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是地理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考生在高考中要順利、有效、正確地解答區域類綜合題,教師必須做好針對性的復習,重視對學生進行該類題目解題策略的培養。在學習中,只有把學到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才能達到課標對地理學科的教學要求「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形成地理素養」,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因此,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教師一面要鼓勵學生多讀報,多關心國家的時事政治之外,也要將知識向生活中延伸。如在復習交通運輸這部分內容時滲透近年來我國的一些重要鐵路工程,如分析青藏鐵路建成後對西藏經濟的促進作用;南昆鐵路的修建的經濟意義和對我國邊境貿易、聯系珠三角等方面作用;在復習農業問題時結合世界糧食問題等。表達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學生對任何題目的思維狀況和思維能力如何,最終都要用文字來反映,而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判斷也只能藉助單一的文字來完成。近年來,學習地理的綜合題基本上都是以簡述題的形式出現,而地理簡述題能夠很好地拓展了學生答題的空間,能夠加大學生自己組織答案的自由度,可見學習地理試題對學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所以, 「進行文字准確、條例清楚、邏輯嚴密的表述」也是地理學科的一項重要能力,而實際上學生普遍存在對文字表述能力不重視,往往出現答案思維方向正確,但無法用文字准確、完整、規范地表達出來,或表述缺乏層次性、邏輯性,要點不突出,不能科學准確地應用地理術語等情況。在復習中,教師要耐心、持之以恆地督促學生注重基本原理的表述、文字的錘煉、答題的層次,以幫助學生突破文字表述的鴻溝,提高得分率。 新課程標准下區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更體現了地理課程的區域性。地理教學強調「以人為本」,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掌握「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學中利用區域地理中的材料和知識作為地理綜合學習的載體,把地理知識與當地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進而提升地理素養和人地和諧觀念。 區域地理教學是用區域地理知識培養教育中學生的教學活動 。它作為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教學過程中通過多途徑、多方式、多內容、多層次的實踐活動 ,讓中學生直接感知家鄉的地理環境,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也為學生提供將書本知識用於實踐的機會和條件,真正實現《地理課程標准》中「學習對生活有用」、「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功能,並在實踐與探究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所以區域地理教學應該能在「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等,有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區域地理進入課堂會激發學生興趣 ,調動學生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慾發起的原動力,是思維培養和理論提高的最好「誘餌」。並且,培養興趣 ,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也是中學地理對課堂改革的基本要求。另外,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愛追問,如果在這個時候適當加入客觀存在於學生生活之中的生動、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在很好的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之時,又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地理課的質量。 例如,在講述不同地形類型的不同利用——山地的利用時,可以結合當地的土地利用類型情況,因為我們區山區面積廣大,佔全區的95%以上,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山地的利用特點(優點和缺點),再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最後教師小結。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於課本知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而且將身邊的事物和理論相連接,同時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氣氛,特別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而達到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教學效果。初中的孩子在理性認識上還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在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時存在困難,而教材所選擇的事例往往離學生比較疏遠。這就需要教師重新搜集資料,而在我們周圍就有許多學生非常熟悉的、實實在在的地理材料,把它們作為事例講解,學生就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到垂直地帶性分布時,為了讓學生認識海拔高度對自然環境及其成分的影響,我就以我們相山為例,給出大家熟悉的圖片景觀,從現象講到本質,這樣就有使學生很好的理解了此內容,並且對本地的自然環境有了更深層次認識的基礎上具備了理論依據。 區域地理的教學和材料運用,都是從身邊的事物入手,然後分析總結出相應的地理規律,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觀察是思維最重要的能源,只有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獲得更多具體的感性材料來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抽象的地理現象和原理。在講解「華北地區的氣候」時,給學生講解了該區域的氣候特徵後,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種植了哪些農作物,種、收的時間為何時,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主要因素是什麼?一年四季中河流的水文特徵怎樣,主要影響因素是什麼?最後通過學生匯總,知識點基本全面,因為是自己動手獲得的知識,所以印象深刻,教學效果良好。另外,通過區域地理知識在教學中的運用,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這些學生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還面。這就使得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家鄉,了解家鄉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因後果,並明了家鄉的發展方向。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繼而熱愛自己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區域地理材料綜合地進行教學,可以使地理課堂更加貼近生活,變得豐滿而具有趣味性。它對於活躍地理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更加透徹的認識自己的家鄉,增強對家鄉的熱愛,繼而喚起學生對祖國和世界環境的熱愛,從內心深處產生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㈧ 關於美國選舉制度中競選的問題

在美國,選舉被認為是公民定期對政府政策進行復決,對政績和官員的表現進行估價和考核,從而決定政府的更迭和官員的去留。選舉是公民管理國事和監督政府的最重要的手段。選舉是政府和執政者的合法性的唯一根據。因此,選舉制度是美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選舉是美國最重要的政治景觀之一。
一、總統選舉
(一)程序

總統選舉的基本過程包括提名候選人、競選、投票、當選。

總的來說,總統選舉分為五個階段:一是預選階段;二是代表大會階段;三是正式展開競選活動階段;四是投票階段;五是選舉人團投票選舉階段。其中第一、二階段可合稱為「總統候選人爭取提名階段」,這一階段也可稱為黨內角逐階段,主要目的是先對想競爭總統職位的候選人進行過濾、篩選,「提名」(實際上是選出)代表政黨進行正式參選的總統候選人;第三、四階段可稱為「正式選舉階段」,這一階段也可稱為兩黨候選人之間的競爭階段,競爭的目的是使黨的候選人贏得多數票;第五階段即選舉人團投票選出總統,這一階段是「選舉結果的決定性階段」,一般情況下它只是確認選舉投票的結果。如果選舉結果出現僵局或糾紛,則要啟動相應的憲法程序,由國會或者聯邦最高法院來決定誰是總統。

美國實行的是間接選舉制。從法律上講,總統與副總統是由選舉團選舉出的,在大選投票時,選民名義上是決定了總統選舉團的成員,即選舉人。選舉人的總數是眾議員數加上參議員數,再加上哥倫比亞特區的選舉人數,特區的選舉人數與人口最少州的眾議員數相等。現在的選舉人總數為538名。選舉團在選舉日(選舉年11月份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二)選民投票後再正式選舉總統和副總統,時間是選舉年12月份第二個星期三後的第一個星期一。

(二)候選人與選民的資格限制

總統的法定資格是由憲法規定的。總統必須是出生在美國的公民,年滿三十五歲,在美國居住至少十四年以上。副總統的資格也一樣。總統任期四年,就憲法而言,總統或副總統可以無限期連任。

普選權已實現。選舉權已擴大到全體白人成年男子、婦女、年滿18周歲的公民、黑人和哥倫比亞特區的選民。但投票權仍受到居住期限的限制和要申請選民登記方可在選舉日投票。

(三)投票和計票方法

「選舉人團制」是美國憲法中對總統選舉辦法的唯一規定。總統是各州議會選出選舉人團選舉,即由選民間接選舉。

在選舉人團中,一州是一個單位。每個州的選舉人人數同該州在議會的參議員總人數相等,共538個總統選舉人。選舉人名單由政黨的州代表大會、州中央委員會或預選提出。在11月總統選舉日,每個州的選民對本州各政黨提出的總統選舉人名單進行投票。得多數選民票的某個黨的名單上的選舉人即全部當選。當選的黨的選舉人保證將投本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的票。各州當選選舉人在12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在州首府集會,每個選舉人對總統候選人和副總統候選人各投一票。投票結果由選舉人簽名作證掛號寄美國參議院院長,在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當眾計票。得過半數選舉人票的候選人當選為總統和副總統。

如無候選人得過半數選舉人票,則由眾議院從得票最高的3名總統候選人中選舉1人為總統,眾議院以州為單位投票,一州有一票表決權,有三分之二州的議員參加才算達到法定人輸,得過半數票者方可當選;如果沒有一個副總統候選人獲得全體選舉人票的過半數,即由參議院復選,從得票最高的兩名副總統候選人中選舉1人為副總統,每名參議員有一票表決權,全體參議員的三分之二參加才算達到法定人數,得票過半數者方可當選。

( 四)特點

與歐洲一些國家相比,美國的選舉制度有它自己的特色。
1、受分權制的影響。分權制分散了公眾的注意力。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特別是國會的地位比較突出。這種分權制在選舉時也能夠體現出來。在總統選舉年,議員和總統的選舉交織在一起,雖然人們更關注總統選舉,但議員的競選也時常在媒體報出並受到人們的關注。希拉里·柯林頓今年競選紐約州的參議員,媒體對她的競選活動的報道甚至超過某些總統候選人。分權制影響著選民的行為。在大選時,當他們選擇了某個黨的候選人當總統時,往往在選舉議員時把選票投給另一個黨,以保持權力平衡。
2、受聯邦制影響。美國各個州的權力很大,這也體現在選舉上。各個州的選舉制度差異甚大。就連一些政治學教授也難以說清各州的具體制度。選舉方式差異更大。比如在投票方式上,加利福尼亞州用的是卡式選票,投完票後要由州選舉辦公室統一計票;路易斯安那州則是用投票機,選民只需在電腦屏幕上用手指點上所要選的項目,結果即刻被統計出來;而亞利桑那州則是通過網路投票,選民在家中即可投票。有些州在初選時,還搭車對一些州法案及人事安排進行投票。有時一張選票上有二、三十項內容。
3、政黨的作用相對較弱。與歐洲一些國家如英國相比,美國政黨在選舉中所起的作用要弱得多。美國兩大黨並沒有固定的黨員隊伍,在名義上,選民在選舉時登記為哪一黨的支持者即為該黨黨員。黨組織對這種黨員沒有任何約束力,他們隨時可以改而支持另一黨。很多選民在選舉中投某個候選人的票,主要不是考慮他是哪個黨的人,而是看他的個人因素,如政策主張和個人魅力。美國兩大黨的組織都非常鬆散,聯邦一級組織對州一級組織並沒有領導與被領導關系,以此類推。各級黨組織的聯系紐帶就是共同的價值觀和四年一度的選送黨代表的工作。有些州有自己的黨綱和章程。全國委員會每四年一度制定的競選綱領和遴選總統候選人規程就算是全黨的綱領和章程,對各州黨組織有一定指導的作用。

二、國會議員的選舉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制,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眾議院有眾議員435名,參議院有參議員100名。眾議員,代表了美國民主的國民性原則,按照各州國民人口數量多少分配代表權。眾議員任期為2年,到期全部改選;參議員,代表了美國民主制度的聯邦性原則,主張各州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國會參議院擁有平等的代表權,也就是說各州在國會擁有數量相等的參議員(每州2人)。參議員任期為6年,每兩年改選1/3。國會的選舉每2年(偶數年)舉行一次,每隔一次便與每4年一次的總統選舉一同舉行,而在兩屆總統選舉之間進行的國會選舉,通常稱「中期選舉」。由於國會議員沒有任屆限制,議員連選連任的現象非常普遍。據統計,國會議員連續當選5—9次的人數占總數的 30%以上;連續當選10次以上的人數,也佔15%左右。

(一)選民及候選人的基本條件
1、選民資格
18周歲的美國公民有選舉權,除北達科他州外,其他州都規定,選民必須事先辦理登記手續,方能參加投票。
2、議員候選人資格
美國憲法規定,眾議員必須年滿25周歲、成為合眾國公民滿7年、當選時是選舉他(她)的州的居民。在習慣上,還要確定他(她)必須居住在其所代表的國會選區。參議員必須年滿 30周歲、成為合眾國公民滿9年、當選時是選舉他(她)的州的居民。國會可以根據憲法中關於參眾兩院是本院議員「選舉、選舉結果報告和資格的裁判者』』的規定,對那些不符合憲法要求的當選議員以簡單多數票拒絕其就職,但開除一名議員則必須以 2/3多數票通過。

(二)選舉的程序和規則
1、國會議員名額的分配
美國憲法規定,參議院代表州,共100個席位,50個州不論大小,各出參議員2名,以體現各州在聯邦中的平等地位;眾議院代表人民,共435個席位,按各州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分配至各州,但每個州至少應有議員1名。全國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國會再根據各州人口的變化情況重新分配議席。此外, 1929年國會通過的眾議員席位重新分配法還規定,每次人口普查後,總統應就人口現狀向國會提交報告和提出每個州應有的議席數。如國會在60天內不採取行動,議席的重新分配即自動生效。
2、選區的劃分
由於參議員與各州的人口無關,不存在重新分配議席的問題,因此也不存在劃分選區的問題,2人都在全州范圍內選出。各州眾議員的人數則取決於州的人口,這就需要各州劃分出一個或多個國會選區。憲法並未規定眾議員在國會選區選出,完全由州決定眾議員在何種范圍內選出。從1842年起,國會通過一系列法律,並規定:眾議員均從國會選區選出;一個選區只能選舉一名眾議員;選區相互連接;選區人口應盡可能相等,從而,確立了小選區制。現在,除只有一名議員的6個州外,其他各州的眾議員都在州內國會選區選出。不過,還依然存在「不公正地劃分選區」的問題,各州議會的多數黨繼續利用其權力把國會選區劃分得奇形怪狀,使之有利於本黨。
3、選民登記
在美國,選民的年齡資格是18周歲。選舉實行選民任意登記制,即法律不規定符合選民資格的人必須列入選民名單,而是根據選民本人的意願才列入。各州依據各自的法律,分別採用本人登記和非本人登記兩種辦法進行選民定期登記。但北達科他州不要求選民登記,俄亥俄州和密蘇里州採取不完全登記。
4、候選人提名
候選人的產生有許多方式,如黨組織推薦、政治權勢人物點名、利益集團推舉,不過多數情況是毛遂自薦。如果屬於某一政黨的候選人,則必須在某一黨內的預選中擊敗黨內其他對手,方贏得該黨提名。在某些一黨占壓倒優勢的國會選區內,贏得該黨提名差不多就贏得了競選。
5、預選
一般候選人通過預選的方式獲得黨內提名。美國所有的州都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政黨候選人。
預選是美國選舉制度的特色之一。因為預選法由各州議會制定,所以各州的預選規則很不一致,主要有3種類型:
①關門預選
它是一種嚴格的黨內預選,要求選民必須是本黨的成員,才能參加該黨預選。39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都採用此類預選。
②開門預選
選民無須宣布自己的「黨籍」或政黨傾向就可以在任何一個政黨的預選中投票,但不得在一個以上的政黨預選中投票。它為愛達荷等8個州所採用。
③大開放預選
選民無須宣布自己的「黨籍」或政黨傾向,可以在一個以上的政黨預選中投票。它為華盛頓等3個州所採用。
在大多數州,候選人得票最多者即被提名;在南部各州,還要求候選人得票須過半數。如第一次投票無人過半,則從得票最多的兩人中決選。
6、選舉
國會議員選舉在全國於同一天進行,通常實行相對多數制,只要獲得最多數票(不一定過半數)即可當選。這樣,就只有兩大黨才有可能在全國贏得足夠多的選區,從而在國會擁有足夠多的議席,小政黨則難成氣候。
7、選舉經費
在美國,國會議員競選經費的來源主要有:候選人本人及其家族;公民個人捐款;公司和特殊利益集團捐款;本黨資助。聯邦選舉競選法規定,國會議員候選人及其家族為本人提供競選經費的總額不受限制;國會議員候選人的競選開支不受限制;個人、政治行動委員會和團體為支持或反對某候選人而進行的「獨立」活動開支不受限制。但是,法律上對向國會議員候選人提供經費的個人、政治行動委員會、團體捐款和政黨資助的數額給予明確的限制。根據聯邦競選法規定,任何個人在同一年內,對同一競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1000美元,對所有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25000美元,對同一政治行動委員會的捐款不得超過5000美元,對同一政黨的全國委員會捐款不得超過200130美元。任何政治行動委員會在一年內對同一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5000美元,對同一政黨的全國委員會捐款不得超過15000美元,參議院的民主黨、共和黨兩個參議員選舉委員會對同一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17500美元。雖然法律對競選經費進行了嚴格的控制,但實際中還是存在著很大的漏洞。捐贈者往往通過捐軟錢(soft money)的方式規避法律的約束。
每個候選人必須在選舉前10天或選舉後30天內向聯邦選舉委員會報告所收到的捐款和競選開銷,其中包括所有捐款在100美元以上的捐款人的姓名、通訊處和職業。

(三)國會選舉的特點

1、國會選舉的游戲規則中存在著多樣性和一致性的統一。「多樣性」指各州選區劃分的具體標准不一、選區大小不一、眾議員、參議員預選時間不一(從3月到10月),預選方式不一(從關門預選到開門預選)、選票設計不一、投票方式不一、計票方式不一。「一致性」表現為:候選人贏得選舉的規則一致,正式選舉的投票時間全國統一,即每個選舉年11月第一個星期一後的星期二。

2、國會選舉存在著地方性和全國性。「地方性」表現為各個眾議員或參議員所代表的地理大小、人口多少、選區的經濟基礎、選民的年均收入、選區所在的媒體市場、選民的種族結構、選民的平均年齡、選區的政治習慣均不相同,這些與選舉密切相關的因素全是地方性的。「全國性」是指各個議員的選舉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全國形勢相關連的,受全國的政治氣候、本黨的總體形象及在民眾中的支持率以及本黨領頭人的支持率的影響。

3、對於眾議員候選人來說,他所考慮的問題的先後次序是「選區第一、政黨第二、全國第三」。對於參議員候選人來說,則是「州第一、政黨第二、全國第三」。與眾議員相比,參議員比較注重個性及全國性的聲譽。

4、在國會選舉中,候選人所處的地位對候選人的選舉經費、競選組織、競選戰略戰術、競選的結果均由很大影響。按其所處地位來分,有三種類型候選人:在職者、挑戰者、開放席位的競爭者。

三、州議會議員的選舉
美國50個州的議會,除內布拉斯加州外,都實行兩院制,即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眾議院議員數從40人到400人不等,但大多數州的眾議院由100名左右議員組成。除4個州外,其他各州的眾議員的任期均為2年。參議院由大約40人組成,大多數州參議員的任期為4年。

大多數州議會每年集會一次,時間從1月-5月或6月底。有十多個最小的或人口最少的州議會每兩年僅集會一次。有的州的憲法規定了州議會舉行例會的天數,通常為60天或90天。還有幾個大州的議會終年在開會。此外,為解決緊迫的問題,州議會可以應州長的要求召開特別會議,特別會議一般不受州憲法規定的限制。
州議員當選資格除一般條件外,必須在本州居住一定年限和在本區居住一定年限,前者1—7年不等,後者1-2年不等。州參眾兩院的議員由州議會選區選出,它往往同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在同一天進行,並且用同一份選票。州議員的選舉程序同國會議員一樣,也要經過候選人的提名和選民對候選人的正式選舉兩個階段。但是,各州的提名方式不同,有的州(主要是南部各州)實行黨代表大會制,有的州採用預選會制,有的州把兩種制度合並進行。此外,根據美國憲法第十七條修正案的規定,一個州的參議員出缺時,由該州州長頒發命令舉行補缺選舉。但在參議員出缺時,州議會在人民依該州議會的指示舉行補缺選舉以前,得授權州長任命臨時參議員。

四、歷史小知識
1、選舉人團制度的歷史雛形

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選舉總統。其難度在於:這種選舉總統的方式必須保證總統的獨立性,同時,它必須是技術上合理、政治上有效且符合共 和政體的形式。由於代表們既同情建立在民眾同意基礎之上的代議制政府,但又希望它不是每位公民都能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直接民主式的政府,他們渴望建立一種能選出最有資格但未必是最受歡迎的總統的機制,但又無先例可循。代表們為此先後提出和討論了三種方案。
首先是弗吉尼亞方案:主張沿襲當時大多數州實行的由州議會選舉州長的辦法,由國會選 舉總統,這樣既現實,政治上又便捷。由於此方案使總統的獨立性受到了立法機關的制約和 威脅,不符合三權分立和制衡的基本原則,最終遭到了代表們的反對和否決。
其次是全民直選方案:由於許多代表考慮到美國幅員遼闊,且通訊和交通閉塞,民眾不了 解情況,彼此分離、各自為政的地方政治現實等均不適合舉行全國范圍內的競選和選舉;遼 闊的地域也不利於對全國選舉予以有效的監督和控制,選舉容易受少數陰謀家的操縱, 「 容易造成整個社會的非常的暴亂性的運動」。 (註:漢密爾頓等著:《聯邦黨人文集》,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47頁。)因而對民眾選舉總統的能力缺乏信心。按照 代表喬治·梅森的話說,讓人民直接選舉總統就像「讓瞎子分辨顏色一樣不合理」。 (註:漢密爾頓等著:《聯邦黨人文集》,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47頁。)因此 ,該方案也以壓倒性票數遭到了拒絕。「大多數代表覺得人民直接選舉既不需要,也不可行 」。(註:大衛.C.惠特尼:《美國總統列傳》,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7頁。)
第三種方案即在第一、第二種方案遭到拒絕後,作為一種妥協性方案提出來的總統選舉人 團方案。其內容是:(1)總統選舉人由各州通過其州議會指定的某種方式選舉產生;(2)為保 證其獨立性,選舉人不能同時兼任聯邦政府公職;(3)選舉人總數與各州國會兩院議員人數 相等;(4)選舉人在指定時間內投票並將其結果送達國會,由參議院主席即副總統向國會兩 院聯合大會宣布其結果;(5)選舉人不能將兩票同時投給本州內的正副總統候選人;(6)獲得 選舉人多數票者當選為總統,次多數票數獲得者即為副總統;(7)若無一位總統候選人獲多 數票,則由眾議院從獲選舉人票最多的前5位總統候選人中按每州一票原則投票選舉;(8)若 兩位或兩位以上總統候選人得票同居第二位,則由參議院從中選出副總統人選。由此可見, 該方案是一種多層妥協方案,其中第(1)條體現了在堅持共和政體形式下對聯邦制擁護者的 讓步和妥協,第(3)條規定照顧大州在選舉總統時擁有選舉人數目上的優勢,第(7)條規定 則照顧小州在選舉總統應急程序中的利益以保持大小州之間利益的平衡,第(7)第(8)條規定 還兼顧了國會參眾兩院在應急程序中選舉總統的權力。應該指出,諸多妥協中大小州之間的 妥協對制憲會議代表們接受這一方案尤為重要。他們認為,由於各州之間的對立情緒和互不 信任如此強烈,以致於除華盛頓之外的任何其他總統候選人,都不可能獲得選舉人團的多數 票。因此,該方案賦予大州提名總統候選人的提名權,賦予小州作出最後選擇的決定權。
2、預選制度的形成

預選制度的形成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美國在19世紀30年代就形成了由政黨代表大會提名候選人的制度,從那以後,大多數議員都由黨內的秘密會議提名產生,而這種制度使議員人選往往由黨魁所控制。1867年,賓夕法尼亞州的克勞福縣首先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地方的公職候選人,即由兩黨的選民直接投票確定該政黨提名的候選人。20世紀初,直接預選制度得到推廣。1900年前後,一些州制定了全州性預選法;到1917年,全國48個州中已有44個實行了某種形式的直接預選制。現在,美國所有的州都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政黨候選人。

㈨ 如何把地理學好的方法

學好地理要結合生活常識學習,多看國家地理雜志和有關地理的節目,做好地理知識結構。學習地理的方法有學會使用課本、學會使用地圖、重視地理觀察、善於地理想像等。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
學會從生活中學習地理,結合生活常識學習地理

多看國家地理雜志和有關地理的節目,多去旅遊。熱愛生活,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地理知識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回過頭看看你的地理課本,SO EASY。這樣學習地理你會理解深刻,不用死記硬背!

做好地理知識結構,最好做好每一個知識點的思維導圖

在課堂上認真聽課,課後筆記,特別是必修1得花點苦功夫,其實大部分都是有規律的,把重點知識掌握,多理解下。最後把老師講的和自己學習的知識做好思維導圖,包括地圖、表格等。

根據地理知識結構和思維導圖做好每一章每一節的練習

要適當地做一些練習,但不能多做練習。覺得哪個知識點難還不理解,找出10套題只做該知識點的題目,做這些試題的時候要認真,保證做一題對一題,全部吃透,這個知識點你就算過關了。另外你要把以前考過的試卷拿出來再做做錯題,這樣比做陌生題要好得多。錯誤的地方再溫習一下,看看失誤的地方是否已經解決了。

根據知識結構整理地圖

結合時下的熱點多讀地圖,特別是看看老師強調的一些圖。如美國、日本、德國、印度、中東等這些重要的區域性圖;如環渤海經濟帶、長三角、珠三角等這些沿海的區域性圖。

要培養自己解題細心的習慣

有些童鞋答題會丟三落四,注意解題之前要整理些關鍵性、條理性和綜合性的思路,思路整理好了,才不容易丟分。如城市、工業的布局區位因數是哪些,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是哪些,經過整理後你思路就明晰多了。

2學習地理的方法有哪些
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閱讀全文

與選舉地理學如何控制選區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