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背高中歷史,地理,政治
講下歷史,其實政治與地理也差不多,心裡把知識點和背景要串聯起來,什麼都好辦,不用背就記得住。
————————————————————————
歷史也是一門科學,你要想靠「背」考好就很難了,尤其是考試題目都很難(因為熱門題目都出爛了,所以只要求偏求綜合了),不過你既然有興趣,那麼就好辦了。
首先要明確:歷史是什麼?
歷史一是時間,二是事情,綜合起來就是過去時間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那麼第一要從時間線上抓起。縱向去看待問題。唐宗宋祖秦皇漢武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們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性水平時所必然產生的歷史人物。太平天國也並不是洪秀全腦袋發熱就能搞起來的,它的興起於壯大與幾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入侵、中國傳統經濟基礎的毀壞、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明朝》里也對明朝的官員政治分析的比較透徹,這種內閣+士人與皇帝+太監斗爭的格局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是中國君主政治(也就是中央集權制度)長期發展的結果。明朝的事,往往要由宋朝決定,宋朝的事往往要由南北朝和隋唐來決定。所以,要學會縱向的看待歷史。
第二,橫向的看待歷史。上面我們說了故事,對,歷史就是故事。寫作文知道,記敘文都有起因經過結果,歷史同樣如此,只是這個故事中的真真假假都隱藏在撲朔迷離的史料中間。嘉靖皇帝都不上朝的,為什麼要去查辦一個七品芝麻官海瑞?不是因為海瑞彈劾嚴嵩,也不是因為海瑞罵他自己,而是以海瑞為代表的「相權」在挑戰「君權」,而嘉靖皇帝自己也才剛剛通過文官系統的內斗,去除了最大的「相權」鞏固了自己的「君權」。皇帝不殺海瑞,因為他清楚的知道海瑞並不理解這個中原因。同樣,一個歷史故事,要用更大的橫向觀點來看待。明朝中期產生的社會經濟危機、以及之後的張居正改革,單獨從中國歷史來看,是落後的封建制度不能滿足日益發達的生產力所導致,但事實並不盡然。放眼看同樣時代的西方,正是西班牙殖民帝國最蓬勃發展的時代,大量美洲開採的白銀通過太平洋大三角貿易圈流入中國,導致中國的原本以銅幣為基礎的金融體系被摧毀,帶來的通貨膨脹摧毀了小農經濟,繼而才導致土地兼並物價飛漲城市貧民生活困難等問題...先盡可能多的去看故事,待「故事」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對一些相近的故事之間的聯系產生疑問。這樣一步步來,自然會對那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有一個清晰的高屋建瓴的認識。
第三,正確的認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系」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特別說明的一下,這一點不僅是應試技巧,同樣也是極為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以拿破崙和法國大革命為例,一方面,法國不是工業革命的首發國家,為什麼會領導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呢?是因為法國自身的經濟特點,使其適宜於發展資本主義(強大的王權、統一的國內市場、眾多的人口),社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而被制度約束。而同時期的英國和荷蘭都早已完成了社會制度改革並且成為了當時經濟體系中的既得利益者,不願有更強大的競爭者,才會堅定的組織反法同盟。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恩格斯說的即便沒有拿破崙,法國也會出現另一個英雄來領導革命之類的話,確實如此,因為上述經濟原因,導致法國的民族主義精神首先勃發(統一的市場帶來的文化認同感),使得法蘭西民族在面對外國入侵時所表現出的保家衛國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較早蓬發的民族主義精神在某些情況下頁會轉化為可怕的侵略動力。所以拿破崙的軍事勝利一面把革命精神帶到全歐洲促成了其進一步成功,但同時,各個國家的民族覺醒之後就不甘成為法國的附庸,繼而會以同樣巨大的能量反抗法國的統治,所以拿破崙後期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通過上述三條道路,基本能建立起一條清晰的歷史觀念。在這之上,開始慢慢總結歷史上「相似故事之間的不同點和共同點」,比如「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史」、「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史」、「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史」等等,就觸類旁通無須我多說了。
老師告訴你要「熟能生巧」「多背多記」之類的方法時,不要盲從,因為這些方法,是建立在你對「歷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之上的。認識歷史吧,不要去背它。
㈡ 高考中地理與歷史哪一個更容易拿高分
應該是地理,所以新高考六選三我不選歷史
㈢ 高中歷史和地理是背課本好還是背復習資料好
還是課本重要,主要是書上的知識點要理解透徹,地理嘛,還是不能光靠背書,主要是理解,會延伸是很重要,不過該背的定律啊,簡便演算法啊什麼的,最好還是記得,考試時節約時間。准確率又高。至於歷史嘛,那是必須背書,書上有的那是必須整熟了,歷史故事什麼的還是多看點,有可能當成背景材料來出題。不過復習資料也還是要看的,上面有很多歸納,有些不一定全,還是自己動手好些。加油吧!
㈣ 高中地理簡單還是歷史簡單
鄙人比較喜歡歷史 我實在是對地理糊塗 大概永遠記不住那些緯線和經線 鄙人個人認為 與地理相比較來說 歷史比較容易 歷史其實不難 3本書不多 大個比方 《世界近代現代史》前面主要講各個國家的資本主義革命 其實各個國家爆發革命的原因都差不要多 籠統來說就是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資本主義革命首先在1640年英國爆發 隨後是北美獨立戰爭 再是法國大革命 問三點的共同之處 就是都為本過資本主義發展掃情了道路 其中法國大革命和北美獨立戰爭還促進了亞,非,拉美地區的民族獨立 就這么簡單可以記下來 《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代現代史》是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分界點 古代史我們奇幻稱為光榮的歲月 學起來很有自豪感覺 近代現代史我們稱為沉睡的夢境 不堪回首的惡夢 學習時候更加要督促自己不要忘記百年恥辱 不過 鄙人認為比較難的就是要將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相結合 比如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中國過內是什麼狀況等等......這就需要平時的多加註意
最後 祝你好運 我也是2008年高考考生 同時我也是文科學生 祝你考上你理想的大學
鄙人才疏學淺,如有不是只處,還望大家多多提點,鄙人定當盡力學習改正。謝謝!
鄙人E-MAIL:[email protected]
㈤ 高中加一科目 歷史 地理哪個好
這主要看你個人,你得成績偏理還是偏文,雖然地理和歷史都是文科類的,但地理需要計算,而且你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得比較強.
人文地理主要是靠你的記憶力,自然的地理就是靠你得空間感也就是邏輯思維還要有一定的計算能力.
這個歷史嘛~~~~~
就是靠你的記憶力還有理解力,現在的考題他不直接問你書上能找到的答案,他就是拐著彎得問你些分不清是歷史還是政治得問題
看的我都是頭大
我個認為選地理好
你想啊 這不僅鍛煉了你的算數能力 而且你的思維也在無形中提高了啊
不好意思啊~~~我純粹事有感而發
我曾經就受到了歷史的毒碴
我心中那個憤啊~~~
㈥ 高中歷史和高中地理哪個難
單純論難度的話,地理更難一些,氣候季風,地形,經緯度,等高線,大氣環流等等,內容多而且出題的點很廣,並不是背就能解決問題。
歷史就是背,只要會背,那麼就簡單了,就算不會背,那就國內的說些好話,比如什麼促進**融合,有利於**發展,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多少都會有些分數,國外的,就按照發生的事情往後推,總能推出一部分影響,不過背的點也還是很多的。
如果你傾向於背,那麼歷史好一些,如果傾向於邏輯學(比如你的數學不錯),那還是選地理吧。
㈦ 高中政治 地理 歷史重在背,還是寫。
對我來說,我是一個政治生,我覺得首先得對課本知識有充分的理解,然後背誦,就可以事倍功半,當然我們老師也常跟我們說背多分,寫多分。但是我們得把基礎的學好,才能寫得出來。現在的政治考試都是基於時事,然後讓你根據課本知識來回答,不僅考你的理論知識,還有考你對時事的關注度。當然也會讓你提一些建議的,這個就得靠平時的積累,把平時做過考過的題目進行分類,就可以找出建議類的共同點了。還可以把它們分類,例如對外貿易類、可持續發展類、貿易糾紛類、創新類等
然後因為我高一的時候對歷史和政治這兩科比較下功夫,我覺得歷史主要是要把那些事件人物時間記清楚。然後能夠舉一反三,有時一些確實需要背誦的,例如事件的意義、事情的教訓等這些,也可以通過一些口訣什麼的記住那些重大事件,還有歷史考試重在對材料的理解,因為我從高二開始就不用把歷史當專業課來學,所以我只能給你這些意見,這都是我平時的經驗。
話說我高中的地理學得很爛,但是我的老師教我要學會看地圖,其實高中的地理可以分為兩個大部分,一個部分是自然地理,一個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主要是在計算方面,主要是理解方面,人文地理有些是靠積累的,因為我自身地理不是學的很好,所以我不能很好地給你意見,請見諒
㈧ 高中怎麼背歷史政治地理阿!!好難啊背!是不專心的原因么!都沒能背
高中地理、歷史、政治背誦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啊,基本都是「體力活」,只要用心背誦,持之以恆,定會有所收獲!既然感覺自己不夠專心,那就從根部找出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哦!下面是一些高中背歷史、地理的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這三個科目的背誦建議從歷史開始,其次是政治,地理。
對於歷史我認為用這幾點很重要:
1、總結中外重要會議,特別是中國,中共會議,按時間順序理出來,掌握會議的時間地點,會議內容,會議的意義。因為會議是考試的重點和難點。
2、按時間順序整理歷史大事記。
3、最重要,也是個人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教科書的目錄,以目錄為綱自己回憶補充出具體細枝內容。
地理:我個人認為地理學習中最重要的是對於各種圖的記憶。
例如:氣候分布圖,中國地形圖,洋流模式分布圖,以及各種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歷史政治地理科目有很大的記憶量,以關鍵詞為點,拉框架記憶是最快的方法,當然也因人而異,還有就是每天睡前將知識記憶一遍,效果會很好。也可以先把書上內容仔細瀏覽,畫出重點,這樣能記得大概內容,不用刻意背。瀏覽完再去看資料書上的題,遇到不會的可以查閱參考書和課本。
㈨ 高中歷史政治地理背什麼
先看書,把書上的知識熟悉下。然後買點資料,背資料上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