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地理什麼是焚風效應
在對流層中,氣溫分布有個規律,即海拔越高,氣溫越低(也可以理解為海拔越低,氣溫越高)。當空氣在運動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山地的阻擋,那麼在山地的迎風坡,就會形成氣流爬升,當氣流越過山地到達背風坡時,又會沿坡面向下運動。空氣在背風坡沿山坡向下運動過程中,隨著海拔的降低,空氣氣溫不斷增高,而氣溫升高時,空氣中的水汽是不會凝結成雨的。所以在背風坡往往形成一種又干又熱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焚風效應。
❷ 高中地理 冰湖效應
冰對太陽光的反射較強,所以冰湖溫度較低,和城市熱島效應相反,冰湖效應就是冷島效應
❸ 城市綠地作用高中地理
(一)凈化空氣、水體和土壤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不同類型城市綠地光合作用效應比較)
2、吸收有害氣體:有害氣體雖對植物生長不利, 但在一定條件下, 有許多植物對他們具有吸收和凈化作用
3、吸滯煙塵和粉塵: 植物, 特別是樹木對煙塵和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這一方面由於枝葉茂密, 具有強大的減低風速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由於葉子表面粗糙、有絨毛或黏性分泌物, 當空氣中的塵埃經過樹木時, 便附著於其葉面及枝幹上。經過雨水的沖洗, 又能恢復其吸滯能力。草地不僅和樹木一樣具有吸附灰塵的作用, 並且還可固定地面的塵土。 (綠化樹木的滯塵效應)
4、減少空氣中的含菌量:綠地可以減少空氣的含菌數量, 這一方面是由於綠地上空灰塵減少, 從而減少了黏附其上的細菌; 另外一方面還由於許多植物本身具有分泌殺菌素的能力, 如懸鈴木、檜柏、白皮鬆、雪松等都是殺菌能力較強的綠化樹種
(各類林地和草地的含菌量比較)
5、凈化水體。據研究, 樹木可以吸收水中溶解的物質, 減少水中細菌的數量。如在通過30~40m寬的林帶後, 由於樹木根系和土壤的作用, 1L水中所含細菌的數量比不經過林帶的減少1/2。許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對凈化城市污水有明顯作用: 在栽有蘆葦的水池中, 懸浮物要減少30%, 氯化物減少90%, 有機氮減少60%, 磷酸鹽減少20%, 氨減少66%, 總硬度減少33%
6、凈化土壤 。植物的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質, 從而具有凈化土壤的能力 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進入土壤中的大腸桿菌死亡
(二)改善城市氣候
1、改善小氣候
降低氣溫: 測定表明, 在炎夏季節林地樹蔭下的氣溫較無綠地低3~5°C。有垂直綠化的前牆表面溫度比純粹紅磚牆表面溫度低7°C左右。炎熱夏季時, 人在樹蔭下和在直射陽光下的感覺差異很大。這種溫度感覺的差異不僅僅是3~5°C的氣溫差, 而主要由太陽輻射溫度決定。茂密的樹冠能擋住50%~90%的太陽輻射熱 (綠化的遮蔭避曬作用)
2、調節濕度
空氣濕度過高, 易使人厭倦疲乏, 過低則感乾熱煩躁。一般認為最舒適的相對濕度為40%~60%。綠化植物能大量蒸騰水分, 可以提高空氣濕度。一般森林的濕度比城市高36%, 公園比城市其他地區高27%。即使是在樹木蒸騰量較少的冬季, 因為綠地中的風速較小, 氣流交換較弱, 土壤和樹木蒸發水分不易擴散, 所以綠地的相對濕度也比非綠化區高10%~20%
3、通風防風
1)大片林地的存在, 可以造成綠地與其周圍地區的溫度差異, 進而造成區域性的微風和氣體環流。綠地中的涼空氣不斷向城市建築密集地區流動, 從而調節氣溫, 輸入新鮮空氣, 改善通風條件。
2)帶狀綠地的作用與其設計密切相關。如帶狀開敞綠地, 若與夏季主導風向平行, 則具有良好的通風效應。若綠化林帶與冬季主導風向垂直, 則具有良好的防風效應, 既可降低風速, 又可減少風沙, 改造局地氣候 (綠化林帶減小風力)
4、調控氣流
(三)降低城市雜訊
雜訊污染是城市中的主要環境污染之一。雜訊一旦超過衛生標準的30—40dB,就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輕則使人疲勞、煩燥,重則可以使人引起心血管及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 據有關測定表明,40m寬的林帶可以降低雜訊10--15dB,30m寬林帶可降低雜訊4-8dB。 闊葉樹吸聲能力比針葉樹好;由喬木、灌木、草木和地被構成的多層稀疏林帶比單層寬林帶的吸聲隔離作用顯著。據杭州及北京的現場測量表明,以綠籬、喬灌木與草坪相結合的復層配置形式構成的緊密的綠帶降低雜訊的能力較強。
二、遊憩及文教功能 1.日常遊玩 2.休療養基地 3.文化教育園地
4.社會交往空間 三、美化景觀功能
1.豐富城市建築群體輪廓線
1)道路:道路綠化及路旁建築風格的和諧、對比,可增強城市美感; 2)邊界:指城市外圍和各區間外圍的景觀效果 3)中心點:城市景觀視線的焦點 2.美化市容
樹木花草的季相變化
3.襯托建築,增加建築藝術效果
用綠化來襯托建築使得建築富有生機,並可用不同的綠化形式襯托不同用途的建築,使建築更加充分地體現其藝術效果。例如:紀念性建築及體現莊重、嚴肅的建築前多採用對稱式布局,並採用常綠樹較多,以突出莊重、嚴肅的氣氛。居住性建築四周的綠化布局及樹種多為體現親切宜人的環境氣氛。 四、防災避災功能 (一)防火防震
綠地防火防震的作用,是在1923年1月日本關東發生大地震,同時引發大火災,城市公園意外成為避難所時,才引起人們的重視。
居民可在各種綠地內搭建簡易房,利用各綠地內水體解決震後居民的用水問題,利用各種樹木提供部分材料,搭建抗震篷解決居民震後的生活問題等。 綠地對防止火災的蔓延也非常有效。植物的枝幹樹葉中含有大量水分,許多植物即使葉片全部烤焦,也不會發生火焰,構成一個城市避災的綠地空間系統。
(二)防風固沙
一方面,植物的根系及匍匐於土地上的草及植物的莖葉具有固定沙土、防止沙塵隨風飛揚的作用。另一方面,由多排樹林形成的城市防風林帶可以降低風速,從而滯留沙塵。隨著三北防護林建造的不斷完善,許多城市沙塵暴污染問題也將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植物樹葉可以防止暴雨直接沖擊土壤;草皮及樹木枝葉覆蓋地表可以阻擋流水沖刷;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因此植物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山洪暴發的作用。
近年來實施的長江天然防護林工程,就是利用植物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對長江的水質進行很好的保護。
❹ 高中地理 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 生態效益都分別需要分析哪些內容
經濟:就是指增加收入,增強實力,提高技術,優化產業結構等;
社會:與人文和生活有關,如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就業機會,完善基礎設施等
生態:如優化環境、減少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❺ 【高中地理】焚風效應
氣流冷熱是相對而言的,不是絕對。氣流到達山頂時比山腳下氣溫低,乾燥,但不是樓下說的原因,不可能是「由於背風坡相對乾燥,氣流性質就變得乾燥了」
詳解如下:
氣流沿迎風坡上升,溫度下降,濕度下降。一般情況會形成降水。這時氣流的溫度已經下降,變為冷氣流(與迎風坡處山腳下相比)。氣溫下降是因為氣溫直減率的關系,高度每上升100m,氣溫下降0.6℃(6℃/km)。濕度下降是因為降水,氣流氣溫下降,水汽凝結,產生降水,氣流中的水汽流失,氣流變得乾燥。
氣流沿背風坡下沉,溫度上升。氣溫上升是因為,高度每下降100m,氣溫上升1℃(10℃/km)
氣流過山後的溫度比過山前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濕度也顯著減少。
提醒樓主一個錯誤之處。不是所有冷氣流都會下降,也不是所以熱氣流都會上升。
希望可以幫到樓主,望採納o(∩_∩)o 。
❻ 高中地理常見各種效應
一、溫室效應指各種溫室氣體(如CO2、N2O、CH4等)對地面長波輻射強烈吸收或散射回地面,從而使大氣和地面增溫的現象。溫室效應的直接結果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以CO2的溫室效應最為顯著。隨著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工農業的發展,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CO2不斷增加;同時因人類對森林等綠色植物破壞日趨嚴重,使植物吸收、固定的CO2迅速減少,大氣中的CO2含量明顯上升。
模擬結果表明,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時,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將會上升1.5℃~4.5℃。其中極地高緯度地區溫度升高幅度更可達5℃以上。
二、熱島效應城市人口集中、工業發達,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汽車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物燃料,釋放大量的廢熱,加之CO2的溫室效應,導致城市的氣溫高於郊區,使得城市宛如一個溫暖的島嶼,人們稱之為「熱島效應」。當大范圍的大氣環流運動微弱時,會形成城市熱島環流。研究這種現象對城市規劃建設衛星城和工業用地布局具有指導意義,一般會考慮建在城市熱島環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綠島效應乾旱、半乾旱的沙漠地區,氣溫的日較差比較大,降水稀少。而沙漠中的綠洲地帶,由於土壤濕度大、蒸發和植物蒸騰到空氣中的水分比較多,空氣濕度較大,降水相應增多;由於含水較多土壤的熱容量比較大,加上蒸發、蒸騰作用對熱量的調節,土壤溫度和近地面氣溫的日較差明顯變小。林地和草地的這種可以降低近地面溫差、提高近地面大氣相對濕度,通過調節局部地區小氣候而產生的影響就叫綠島效應,又稱綠洲效應。
四、沙漠化效應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當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時,則可能導致嚴重的沙漠化。。由於地表植被層和由沙石組成的裸露地面二者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前者為15%~20%,後者為35%~40%)。當地表植被被破壞時,地面反射率明顯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減少。盡管沙石比熱小,在陽光照射下地面增溫強烈,但因空氣中雲量極少,大氣逆輻射微弱,地面散失的熱量很多。在缺少平流熱量輸入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熱量平衡,空氣盛行下沉運動,以壓縮增溫。由於下沉的氣流十分乾燥,缺乏降水,使得氣候進一步變干,從而導致地表植被的進一步減少,形成沙漠化效應。
五、湖泊效應在湖泊及其周圍,由於湖泊與周圍地區地面存在熱容量差異,導致局地性大氣環流和小氣候的產生。當太陽照射時,由於湖面升溫較之周圍地面緩慢,大氣盛行下沉氣流,近地面大氣將湖面蒸發的水汽輸送到周圍地區形成降水,因而湖泊周圍地區空氣濕度較大,降水較多。
六、封凍效應
大洋表面因低溫結冰而產生的種種環境效應叫做封凍效應。從理論上講,大洋表面出現封冰現象將產生的效應包括:①阻斷了洋流,影響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交換,從而導致中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冷;②增大了大洋表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使得地面獲得的熱量減少,引起氣候變冷;③緩解了大洋水汽的蒸發,氣候變得乾燥;④隔斷了水圈與大氣圈之間的物質和能量變換,海水含氧量減少,海洋生物生產率大大降低。
七、焚風效應沿水平方向運行的氣流遇到地形阻擋後,在山地迎風坡絕熱爬升,大氣中水汽隨著氣溫的下降而凝結成雲,此後,大氣按濕絕熱遞減率降溫,逐漸形成降水,即地形雨。越過山頂後,在背風坡氣流順坡而下,大氣按干絕熱遞減率下沉壓縮升溫,水汽難以凝結,降水稀少,形成雨影區。由於背風坡大氣比較乾燥,干絕熱溫度變化率比濕絕熱溫度變化率大,氣溫聲速上升,形成沿著背風坡向下吹的既干且熱的風,往往容易導致可燃物發生燃燒現象,叫做焚風效應。一般會引起山地背風坡森林發生火災,對山地植被類型的形成及生態特徵、土壤類型和形成都有一定影響。這種現象在我國西南峽谷地區表現最為明顯。
八、狹管效應大氣運行經過山間峽谷地帶時,因風速加快、風力加大而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環境效應,稱為狹管效應。如冬季北方冷氣流沿著西伯利亞山間南北縱列的谷地吹襲,風力加急形成烈風,加劇了嚴寒程度,使得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由於北臨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加上近十年來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南下在這一區域引起狹管效應,使該地區成為目前中國北方強度最大的沙塵暴策源地。
❼ 高中地理總結什麼是城市熱島效應
由於城市下墊面的特殊性質,城市人類活動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上人為熱源的影響,使城市氣溫明顯高於郊區,這種現象稱為城市熱島效應。由於城市熱島效應,市區中心空氣受熱不斷上升,四周郊區相對較冷的空氣向城區輻合補充,熱島中心上升的空氣到一定高度又向四周郊區輻散下沉,形成一種局地的熱島環流。這種環流在晴朗少雲,背景風場極其微弱的靜穩天氣條件下最為明顯。雖然城市熱島效應夜間強於白天,但由於夜間郊區大氣層結穩定,因此夜間的上升氣流層不強;而白天郊區大氣層結本身不穩定,流入城市後上升速度快,所以城市熱島環流白天要比夜間強,而且夜間的郊區風還具有陣性。
❽ 沼澤生態環境效應高中地理
1,調節周邊氣候,增加降水
2,維護生態多樣性
3,調節河流湖泊季節變化
望採納。。。。。。。。。。
❾ 什麼是焚風效應 怎樣學高中地理
什麼是焚風效應? 怎樣學高中地理?
在對流層中,氣溫分布有個規律,即海拔越高,氣溫越低(也可以理解為海拔越低,氣溫越高).當空氣在運動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山地的阻擋,那麼在山地的迎風坡,就會形成氣流爬升,當氣流越過山地到達背風坡時,又會沿坡面向下運動.空氣在背風坡沿山坡向下運動過程中,隨著海拔的降低,空氣氣溫不斷增高,而氣溫升高時,空氣中的水汽是不會凝結成雨的.所以在背風坡往往形成一種又干又熱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焚風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