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理解《國際貿易地理》是一門邊緣學科
一、課程性質與目的
國際貿易地理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教育選修課程。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國際貿易地理基本理論和知識,為其它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背景知識,進而使學生掌握從事外貿工作所必須的貿易地理理論和知識。
二、課程簡介
國際貿易地理是介於國際貿易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該門課程的主要內容有:各國(地區)對外貿易活動的地域分工以及地域組合的空間特徵;世界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地理因素分布、特點及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國際貿易運輸的主要方式、航線和港口等;世界主要國家(地區)當前經濟的特點、產業部門的構成及其分布、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
通過學習,學生應理解當今國際貿易地理新格局及發展方向;掌握國際貿易運輸網路和國際運輸發展的新動態;了解世界各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作用;掌握我國主要貿易夥伴的基本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狀況、貿易特徵、貿易地位等知識。
Ⅱ 國際貿易地理是什麼
國際貿易地理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是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不同市場的基本條件和特點,它們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地位,以及各個市場上不同的商品結構,供求、交換、運銷狀況。為商業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內容包括兩個方面:①以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主要工農業部門的生產和分布特點的分析,研究國際貿易商品流通的區域結構和區域間差異;②以國際貿易中重要的原材料及加工產品的產銷聯系為對象,研究如糧食、主要經濟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礦產及尖端技術、高加工度商品的生產、運輸、貿易和消費形成的空間流動。由於運輸是國際貿易的媒介,對世界航線、港口、商船、鐵路干線、航空運輸的研究也是國際貿易地理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工業加工區、自由邊境區、過境區和保稅倉庫區等各種形式的經濟特區是促進國際貿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產生的條件、類型及布局,亦為國際貿易地理的重要內容。
Ⅲ 關於國際貿易地理論文怎麼寫
把具體要求發來看一下呢?
Ⅳ 為什麼說國際貿易地理學是邊緣學科
國際貿易地理學 顯然是 國際貿易學 和 地理學 的交叉學科,既是 國際貿易學 的分支,又是 地理學 的分支,處於兩個學科的邊緣,所以是邊緣學科。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Ⅳ 國際貿易地理的幾個問題~!急求~!
這幾道題都有點難度耶....
一、世界石油貿易地理格局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答:石油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血液,其的地理分布直接影響了一個國家的貧富,需求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程度,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對石油的需求也在增加,對石油的戰略也越來越敏感。
世界石油地理分布呈現了一些的特點:分布集中是最大特點。1.西亞的阿拉伯——波斯灣盆地。這一地區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科威特等多個大儲油國家,總儲量達700多億,約佔全世界的60%。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儲油區域。2.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盆地。石油的總儲量約為57億噸。3.俄羅斯的伏爾加——烏拉爾。石油的總儲備約為54億噸。4.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石油的總儲量約為50億噸。5.墨西哥的雷馬烏——坎佩切。石油總儲量約為50億噸。6.美國的佩米安盆地。石油的總儲量約為42億噸。7.利比亞的錫爾特盆地。石油的總儲量約為42億噸。①北半球多於南半球(96%:4%),特別是北緯24°~42°之間佔世界石油資源的56%;東半球多於西半球,過去以西半球為主(佔8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發現的油田多集中在東半球,目前已佔80%以上,②油氣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過去歐美地區佔80%,從50年代開始向亞非拉地區轉移,1990年末已佔80%以上。特別是波斯灣沿岸富集了2/3,享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
石油的流動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只要沒有一種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國際間石油的爭奪就不會停止。不可否認,上個世紀海灣地區爆發的幾次戰爭,石油是其背後的重要動因。石油危機對國民經濟的打擊是非常可怕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縮水」1/3,通貨膨脹率從3.4%上升到12.2%,失業率從4.9%上升到8.5%;20世紀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則使美、英的GDP負增長率分別為0.2%和2.4%。在我國,由於前幾次石油危機爆發時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因而影響不大。但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系的日益緊密,我國對石油的敏感度越來越高。以現在中國每天進口200萬桶石油計算,如果國際油價每桶上漲5美元,那麼中國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萬美元,直接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4-0.5個百分點,石油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
二、美國陸橋運輸與OCP運輸的特點及區別?
答:(1)MLB運輸(陸橋運輸)
MINI LAND BRIDGE,其運輸方式是使用海上運輸方式將集裝箱貨物先運至日本港口,再轉運至美國西海岸港口,卸船後交由鐵路運抵美國東岸港口、或加勒比海港口區域。我國出運到美國的集裝箱貨物,在使用小陸橋運輸時可現將貨物運至日本港口,再轉運美國西海岸港口卸船後,交鐵路運抵美國東海岸或加勒比海區域。
1. 小陸橋運輸是完整的多式聯運,由運輸經營人簽發全程聯運提單,並收取全程運費,對全程運輸承擔責任。
2. 小陸橋運輸下的集裝箱貨物,其提單製作應分別註明:卸船港:LONG BEACH ,交貨地:MLB HOUSTON
3. 小陸橋運輸下的到岸價集裝箱貨物,賣方(發貨人)承擔的責任、費用終止於最終交貨地。
4. 小陸橋運輸下的集裝箱貨物,運費計收應根據運輸經營人在美注冊的運價本收運費,原則上無任何形式的運費回扣,除非運輸經營人與貨主之間定有服務合同(SERVICE CONTRACT),即在一定時間內提供一定貨運量後,貨主可享有一個較低運價。
5. 在按服務合同收運費,而貨物托運人是無船承運人時,小陸橋運輸的集裝箱貨物應出具兩套提單,一套是無船承運人簽發給貨主的HOUSE-B/L ,另一套則是船公司簽發給無船承運人的MEMO-B/L,前者給貨主用於結匯,後者供無船承運人在美國的代理憑其向船公司提貨。
(2)OCP運輸
OVERLAND COMMON POINT,含義是指使用兩種運輸方式,將卸至美國西海岸港口的貨物通過鐵路運抵美國內陸公共點,並享有優惠運價。
1. OCP運輸下的集裝箱貨物,賣方(發貨人)承擔的責任、費用終止在美國西海岸港口,貨物卸船後,由收貨人委託中轉商持正本提單向船公司提貨,並負責運抵收貨人指定地點。
2. 收貨人在收到貨物單證10天內,必須申請進口保稅運輸,以保證將貨物最終運抵交貨地。如不按時提出申請,貨物即轉至保稅倉庫,從而產生各項費用。避免這些費用支出的做法是收貨人或其代理人辦理由鐵路公司代辦運輸至內陸公共點的保稅申請手續。
3. OCP運輸的集裝箱貨物,在買賣合同和信用證欄內應加註「OCP運輸」字樣,在簽發提單時,其簽發要求與買賣合同、信用證要求相符。
4. OCP運輸的集裝箱貨物,如使用某一船公司美國航線專用提單時,因該提單欄內只有「卸貨港」、「最終交貨地」兩欄內容,在國內港口裝船運往美國使用OCP運輸方式而簽發某一船公司專用提單時,目的港一欄內應註明「LOS ANGELES OCP」。
5. 凡運往內陸公共點的集裝箱貨物,應在卸船45天內由收貨人向鐵路提供證明,如陸上運輸單證、轉運單、海關轉運申請單等。如未在規定時間內提供上述單證或證明,貨主則失去鐵路給予的優惠運價。
6. OCP運輸不是真正的多式聯運,盡管全程運輸使用海陸兩種運輸方式,但海、陸運輸區段各自簽單,海、陸區段運費各自計收,海、陸區段的運輸責任各自劃分,因此不具備多式聯運一張單證、統一責任的要求。
三、美國國際地位?
答:美國綜合國力超強,它將在相當長時期內繼續保持其「一超」地位。隨著世界多極化的不斷發展,各大國與美國的力量對比將逐漸趨向相對均衡化,加上美國為維護其霸權地位而不斷消耗它的資源和實力,美國不可能永遠保持其一超地位。
但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美國「硬實力」將繼續保持優勢地位。
第一,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最強,並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第二,美國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將繼續保持核心競爭優勢。
第三,美國軍力發展對經濟和科技有促進作用。
從總體上預測,在21世紀頭20年甚至更長時期內,沒有任何一個大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能夠趕上美國,美國仍能保持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並在國際事務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
四、美國與法國的農業生產特徵區別?
答: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1,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表現:農產品種類多,產量大,為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農業發達.
2,農業生產特點(農業發達的原因):首先美國農業屬現代農業,生產過程具有高度的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和良種化.這種農業的優點為:生產效率高,產量大;缺點為有時生產過剩.其次農業地區生產的專門化為美國農業的另一大特點,其優越性表現:
(1)能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揮地區優勢;
(2)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
(3)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管理.
另外,美國農業專門化地區的劃分也充分考慮市場需要,如乳畜帶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和東北部沿海地區(這里有美國最大的工業區,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對乳,肉等產品的需求量大)
法國農業生產特點:
(1)中小農場和家庭勞動居主導地位 由於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法國農場數量逐年減少,1955農場數量是現在的兩倍。
(2)土地租賃經營方式開始占優勢地位 法國的土地經營方式有三種:租賃經營、土地所有者直接經營和分成制經營。
(3)專業化生產促進了農業商品率的提高 法國農業過去以自給性的小農經濟為主,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很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面推行了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也隨之提高。法國農業專業化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在區域專業化方面,為了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將不同的農作物和畜牧生產合理布局,形成專業化的商品產區。
(4)農工商綜合發展,形成多種類型的綜合體 農工商綜合體在法國經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類型有:生產綜合體(包括農產品加工業);生產前綜合體(包括能源、設備工業、生物工業、農業化學和其他工業、服務業);銷售綜合體和國際貿易綜合體。農業成為農工商聯合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估計,農工商綜合體擁有的人數占就業人口的1/4。
五、日本經貿特點及在亞太經濟中的地位?
答: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復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占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地位: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大經濟實力及其特殊的發展歷史,使得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已經並將繼續對亞太經濟產生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在客觀上促進了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及整個亞太區域內的經濟合作;另一方面,日本為早日這一目標而採取的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也使亞太經濟的發展與合作面臨著各種經濟性及非經濟性的障礙。
「還有一個就是那個五個國家什麼資源東西的,日德法英意 」這個我不懂你什麼意思??抱歉不能幫你解答這道...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啦!
!
Ⅵ 國際貿易地理的學習方法是什麼
我學貿易地理時是最頭疼的。我是找地理比較好的人幫我講講然後用心去記,沒事的時候可以多看看地圖。
什麼港口啊,地名啊我就找諧音來記。可以兩個互相問答這個方法挺有用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Ⅶ 國際貿易地理論文怎麼寫啊,關於中國與埃及經濟貿易的,急求啊、、、1000-2000
國際貨易是跨越國界的商品和服務的變換活動。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是在具體特定的地理環境下進行的。地理環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類,以下分而論之。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特徵、氣候條件、水文狀況、自然資源的豐歉與分布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對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貿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貿易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島國如日本,氣候適中、海運便利,這些成為其發展貿易的有利條件,但國土狹窄、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極其貧乏的礦產資源,又是制約其工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權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貿易"這一立國的基本國策。特別是在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揚長避短,執行了一條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政策。利用其便利的海運(全國有1085個港口集中分布於三灣-海地區,其中有100多個是對外貿易港,它們往往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和大城市),形成"臨海型"的工業布局。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級產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業製成品,使其"出口主導型"的經貿戰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到60年代末,日本國民經濟總值僅次於美、原蘇聯;到80年代初,超過原蘇聯僅次於美國,且保持至今。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事實,充分說明日本人在正確認識自身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成功的運用了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並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創造了輝煌的經濟奇跡。
相反,在高緯度和低緯度的內陸山區,因氣候惡劣,交通閉塞,往往造成經貿的長期落後。如橫跨赤道的非洲大國扎伊爾和緯度偏高的亞洲內陸國家蒙古,雖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但經濟卻長期落後。原蘇聯解體後,經濟原本較為發達的各加盟共和國之間傳統的交通聯系被打亂。外高加索三國(喬治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經北高加索到俄羅斯的鐵路幾乎中斷,一部分勉強可使用的公路也無法保證運輸安全。中亞五國地域遼闊,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但因交通不暢,使經濟難以發展。為了把資源推向國際市場,發展經貿,解決交通出路刻不容緩。1993年5月,上述8國代表聚會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共同商討地區交通發展問題,通過了歐洲經裏海、跨越高加索到中亞的"歐亞運輸走廊"計劃(TRACECA)。該計劃的實施,使參加國受益匪淺,因而成員不斷擴大。1998年巴庫國際會議又把復興古老的絲綢之路作為擴展TRACE計劃、加強歐亞大陸交通和貿易合作的象徵,為歐亞大陸中部各國經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氣候類型,直接影響國際貿易中的商品運輸,各國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則冬季封凍,船舶不能停靠。如俄羅斯,雖有廣闊海域,海岸線漫長但均因緯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爾曼斯克港),封凍期漫長,利用率極低。中南半島及印度半島各國大部分屬有明顯干濕季的熱帶季風性氣侯,因而在簽訂業務合同,決定裝運期時,要根據商品的性質選擇季節。如雨季不宜裝運易潮、易霉變的商品;夏季不宜裝運易融化物品,如瀝青、浸酸羊皮等。否則,將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某年夏季,我國某公司出口一批瀝青到西非,用多層牛皮紙包裝,走蘇伊士運河航線,當船行至紅海時,瀝青開始融化。紅海氣溫高,鹽度大,表層水溫達32℃,鹽度40%左右,為世界上溫度和鹽度最高的海區之一。高溫使融化的瀝青透過紙袋粘附在貨倉里,當船入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到大西洋時,沿途氣溫有所下降,使粘在貨倉里的瀝青又凝固起來,到達目的地潛口時,卸貨十分困難,清掃船倉更困難,不得不僱傭大量勞力,最後結算,入不敷出,貿易失敗。究其原因,除出行季節不合適,還有對所選航線沿途溫度的變化情況不甚了解,若採用桶裝則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全球性氣候異常,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期間,世界各地旱澇失常,同時誘發狂風、大潮、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對工業、交通、國際貿易以巨大的沖擊,其中首當真沖的是農業生產。因為氣候可以影響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由此而產生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世界市場上的糧食貿易。
二、人文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人文地理環境內容廣泛,主要指社會、政治、經濟、人口、文化地理環境等。其中政治地理環境是影響國際貿易的最活躍的因素,戰爭與和平的環境對世界貿易影響極大,前者使交戰國雙方經濟受到破壞,貿易中止,後者則可為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條件。60年代以前的中東地區,經濟落後,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其後,石油的大量開采和出口,巨額的石油貿易順差,使這里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舉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高收入區(OPEC成員國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美元以上)。但80年代的兩伊戰爭,使兩國經濟遭到沉重打擊,不僅兩國貿易完全中斷,亦波及到其它地區和國家。90年代的海灣戰爭,戰爭期間科威特、伊拉克經濟受到毀滅性打擊,戰後,聯合國對伊拉克長期的經濟制裁,使原本富有的伊拉克缺衣少食,葯品匱乏,民不聊生,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60年代中期才獲獨立的新加坡(面積632平方千米,280萬人口)資源缺乏,是一個連淡水亦需進口的小國,但獨立後,卻因政通人和,揚長避短,在不長的時間內,經濟迅速發展,躋身於新興工業中國家的行列,被譽為亞洲的"四小龍"之一。
西歐是產業革命的發源地,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密集的地區,其經濟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兩次世界大戰,使其遭受嚴重損失,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戰後西歐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前提下,利用物質、技術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礎和潛力,依靠美國的扶持並化敵為友,結束歷史上的長期敵對狀態,積極走經濟一體化的道路,特別是《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署、歐元的啟動和使用,商品、資本、人員、勞務的自由流通,使其在工業總產值、外貿總額、國際儲備等項指標上成為美、日、歐三足鼎立的資本主義世界中一支強大的勁旅。
此外,人口數量、年齡結構、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消費習慣和水平等文化地理環境亦程度不同的影響到國際貿易中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如伊斯蘭教國家不崇拜偶像,因而禁止進口人物雕像、肖像和娃娃玩具等;印度人把牛視為神明,任何人不能侵犯,因而不能向其出口牛類製品及其商標;歐洲人忌諱"13"和"星期五";英國人忌用人物肖像、山羊、大象等商標、圖案,稱"不列顛"人,忌稱英國人(因英國人僅是英格蘭人的意思):法國人熱情、幽默、詼諧,藝術修養較高,但等級觀念極強,喜飲酒,喝生水,愛吃蝸牛,酷愛藍色,公雞是其國鳥,而且法國人勤勞,愛整潔,善美化,有潔癖之稱,嚴肅拘謹,誠實可靠,十分好客;喝啤酒是德國人的普遍愛好,年人均喝啤酒量世界第一,因而每年舉辦世界著名的啤酒節;義大利人較隨便,時間觀念不強,赴約常遲到,會議不準時開,辦事效率不高,普遍愛好唱歌,常以歌聲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嗜酒(葡萄酒),喜麵食,據說其麵食有700多種吃法,穿淺色襯衣,紫色被認為是消極的顏色,菊花是喪儀之花;日本人不喜歡"9"和"4",因"9"與苦同音,"4"與死同音,所以日本人不送四種禮品,沒有4號病房,喜歡鴨子、烏龜、松、竹等圖案,禁忌用荷花、菊花做商標、圖案等。
總之,地理環境包括的內容極其豐富,它常常從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時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尤其是在世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更顯視了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影響的深刻性和廣泛性。
Ⅷ 國際貿易地理的定義是什麼還有他的屬性是什麼啊 ~!!! 知道的告訴我一聲,謝謝
國際貿易地理(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是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不同市場的基本條件和特點,它們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地位,以及各個市場上不同的商品結構,供求、交換、運銷狀況。為商業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內容包括兩個方面:①以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主要工農業部門的生產和分布特點的分析,研究國際貿易商品流通的區域結構和區域間差異;②以國際貿易中重要的原材料及加工產品的產銷聯系為對象,研究如糧食、主要經濟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礦產及尖端技術、高加工度商品的生產、運輸、貿易和消費形成的空間流動。由於運輸是國際貿易的媒介,對世界航線、港口、商船、鐵路干線、航空運輸的研究也是國際貿易地理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工業加工區、自由邊境區、過境區和保稅倉庫區等各種形式的經濟特區是促進國際貿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產生的條件、類型及布局,亦為國際貿易地理的重要內容。
《國際貿易地理》講述了國際貿易地理屬於社會經濟科學范疇,是介於國際貿易學與經濟地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在涉外商務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國際貿易地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應當使學生建立國際貿易空間(地域)的概念和意識,在了解不同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點、差異及全球格局的基礎上,理解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掌握國際貿易交通運輸方式的相關知識,了解中國對外貿易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概況,理解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經貿關系。
Ⅸ 國際貿易是什麼講得簡單點.概括好點
國際貿易專業就業的是國際物流、
貨運供應鏈管理、
國際貿易領域的市場和銷售
大家必須取得OSTA證書(這是最最基本的)而且還要非常的熟練
再者就是流利的掌握一門外語(不一定是英語)
還有就是要考取 國際商務營銷師 國際商務師 助理國際商務師 外銷員從業資格證 國際商務物流師崗位資格證 國際商務單證員從業資格證···
等等一系列的證書(考取兩本以上就可以了)
主修的課程是大學英語 英語聽力 英語泛讀 經濟管理數學 西方經濟學 國際貿易理論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 國際營銷學 會計學 統計學 國際貿易實務 國際金融 外貿英文函電 海關通關實務 國際商法 國際結算 國際投資學 國際貿易英語 國際貿易地理 國際物流學 海上保險學 國際技術貿易 電子商務 外貿英語會話 外貿英語聽力等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國家(和/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兩部分組成,故有時也稱為進出口貿易。
Ⅹ 國際貿易地理學習心得
知道了世界的位置,為以後的專業課打下了堅實基礎,老師講得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