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的哪些知識點考試最容易出了
我是一名高中地理教師,在08年之前是行星地球比較容易考,涉及時區 區時 地方時 正午太陽高度角 日出日落時間 晝長夜長。近幾年已經沒有了。主要原因是本章知識過於偏理化。
近幾年的常考部分就是大氣,多看看這部分的知識,因為這一章可以聯合水 地表形態 農業 交通等知識進行考察。
PS:地理中的常考知識知識出的幾率較大,但不要把賭注壓在這上面,全面學習才是王道,不要找時間不夠的借口,使勁擠!!!!
Ⅱ 高一地理必修一要掌握哪些圖
主要要記住甚至能墨畫出來的有:1、太陽系行星排列順序圖,2、二分二至時地球位置圖,3、冬至、夏至、春秋分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圖,4、全球大氣環流示意圖,5、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6、世界各種氣候類型的降水量和氣溫月份分配圖,7、地殼物質循環圖,8、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9、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10、山地的垂直自然帶分布圖,11、世界主要魚業地區分布圖(及形成原因),其他的圖也要有所了解。謝謝採納!
Ⅲ 高一地理必修一需要記住哪些計算公式
你只要多記圖,有材料的分析材料,再結合圖分析,記住農業區位條件,洋流之類的,哪些要記的記住就好了!
Ⅳ 地理必修一背背可以么
這位童鞋..你好!!很多朋友可能會建議你要認真補補高一整本書缺失的知識,甚至是補回初中的地理知識.但是,其實對於現在的你來說,是很不實際的.
首先,認真聽課這個不算什麼好方法(它更多地只是在證明--你有在進行學習),況且你也說道認真聽課也聽不明白,那就別聽了唄!!到了期末了,老師在上復習課了,你現在越認真聽越糊塗,心理上也越覺得可怕...建議你買一本《高中考試地圖冊》,結合課本和地圖冊來看,具體怎麼用呢?
下面告訴你:
1.通讀.首先你要按課本目錄找出自己不會的地方,你肯定在想,要是全不會怎辦呢?不要害怕,我索性告訴你個全面復習的方法,高一很多是學習自然地理的知識,那就在地圖冊內找出相應的東西看,比如板塊構成啊..冷暖鋒,氣旋和反氣旋的特點啊..太陽日和恆星日的區分啊..氣候類型與地形種類的劃分啊..等等等等的重點難點和突破口,地圖冊內會一一為你解答,你就當自己在看科幻書好了,說實在地理很講究讀圖和理解,表述方面你掌握之後慢慢練也可以,把圖給弄清楚了,其實就是讓你明白我們所處的地球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有什麼規律可循,所以首要的任務是要把地圖冊內必修一的內容看一遍.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像武俠小說里說的那樣,讓你掌握一點內功,沒有招式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有內功嘛..!有個基本的印象就可以了...
2.聯立法學習.上面那個工作我相信只要你認真去做,兩個午休的時間足夠搞定了.下面咱來點爽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聯系觀原理告訴我們:世上萬事萬物都與其身邊的事物存在著聯系.(這個知識點高二政治課會學的)所以說,學地理,不能把每個章節分得很開來學習,因為地球本身就是一個整體,甚至說我們人類都是屬於地球的,都與地球上所有事物聯系在一起.我舉個例子吧,若問你深圳市的氣候特徵你怎麼回答?對於一個經過訓練的考生來說,思路應該是這樣的,深圳市位於哪裡?中國東南沿海.中國東南沿海是什麼氣候類型?(以溫定型,以水定帶)首先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氣溫分類上位於亞熱帶,降水分類上位於東部季風區,因此可證深圳市處於亞熱帶季風區.然後聯立關於亞熱帶季風區的氣候特徵描述---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此外,太陽直射對地表溫度有作用,而海陸間熱力差異造成地表熱力環流,形成大氣運動,也同時帶動水分的蒸發與補給,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自我調節,在此間能量不停地交換與轉化,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現象與自然景觀,因此學習地理,是需要把一切知識融匯貫通,理解它們背後的聯系,改變了它們其中之一,世界又會變成怎麼樣?這個問題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會讓你找到答案的.
上面兩個方法呢,如果認真貫徹,一個星期就足夠讓你在高一地理拿個滿分,不過最重要的不是這些騙人的套路,而是你的心理要過關,不要害怕自己底子薄,不要畏懼地理...和你分享我的經驗吧.我初中地理就從沒及格過,由地理科目出現的那一刻開始到我的高二下學期,我根本就沒聽過地理課,因為不喜歡也不明白他說什麼,但我很喜歡看圖,而且覺得把那些圖讀懂,把原理弄懂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當你能夠向別人准確解釋自然現象的形成和不同地理事物的特點的時候,你對地理的信心會慢慢累積的.我還記得我高一的時候地理期末考只有30多分.後來自己慢慢讀圖,慢慢理順知識缺陷後,我從高二下學期開始就一直是全級第一..高三復習課都是我上去給大家講題的...不要給自己太多心理負擔,有時候,既然你已經跟不上老師的進度,那不妨自己開創屬於自己的進度,即使你高一考不好個好分數,也不代表什麼,父母怪責的話,你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對他們說,你盯著的不是眼前的期末考,而是三年後的高考!眼光放遠點!最重要的是,在高考前你能讀通讀透!有的是時間啦朋友!!
加油哈!!
Ⅳ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有哪些
地球在宇宙中,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運動,地球的圈層結構。
Ⅵ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點有哪些
一、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
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徵:
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
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徵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佔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徵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信息網路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於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註:未包括港、澳、台地區);
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
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區域特徵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 多山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開發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系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東線 中線 西線
調水源地 長江下游揚州附近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
調水線路 沿京杭大運河提水北上到山東半島和天津 開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開鑿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調水量 較大 較小 大
水質 差 較好 最好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
意義:該工程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陝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
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第二章 區域可持續發展
2.1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1、荒漠化: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按動力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鹼化等類型。
2、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生態壓力過大;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劇了荒漠化趨勢。
3、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4、治理措施:
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
②退耕還林還草
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態移民等措施)
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2.2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2.3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乾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2.4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 分布 區位因素
乳畜帶 東北部五大湖沿岸 氣候冷濕,適於牧草生長;市場巨大(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 中部 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 中部(冬小麥) 北部(春小麥) 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花帶 南部 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葯污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2.5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沖擊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環境污染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1、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
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②水陸交通便利③對外開放政策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
階 段 城市化進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進程特點
改革開放初期 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布具有廣泛性,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 城鄉融合,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混雜的城鄉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廣州)為中心的城市群體系
3、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4、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問題:①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不高,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③城鎮和工業過度密集,大量佔用耕地,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對策:①推動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加強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③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化發展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與合作,發展泛珠三角經濟區。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3.1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1、地理信息系統(GIS):以採集、存儲、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個部分組成:硬體、GIS軟體、地理數據、GIS人員、應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數據輸入、存儲(數字化過程)→地理數據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輸出。(地理數據分為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數據存儲採用「分層」技術,不同的圖層儲存不同的地圖要素。)
3.2 遙感(RS):一種探測技術,藉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台、感測器、信息傳輸接收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等組成。根據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工作流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波譜特徵)→感測器收集→傳輸與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應用成果。現代遙感優點:視域廣闊、監測范圍大,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施動態監測。用途:用於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災害預警、軍事偵察及其他地物變化的分析等。
類型 概念 優點
航天遙感 利用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覆蓋范圍大,不受領空限制,
可進行重復不定期觀測等
航空遙感 利用飛機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機動性強,解析度較高
近地遙感 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的遙感 解析度高、范圍小
3.3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的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GPS衛星星座、地面監控系統、用戶系統(接收設備)。GPS信號接收機主要有三種:導航型接收機、測地型接收機、授時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領域:軍事、交通、郵電、地礦、建築、農業、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管理、旅遊探險等等。
3.3 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地球的虛擬對照體。
Ⅶ 求高一地理必修一各種資料
網路貼吧 到 文科吧 找資料 裡面很全的,或者是向你們學校高二高三的學姐學長們借印一下。
再有就是買一些教輔書《尖子生學案》和王後雄的《教材完全解讀》很不錯。建議這兩本在下學期的時候買必修2,課前預習和課後復習都很好。
ps:如果沒猜錯你們現在應該是學的自然地理,這本很重要,知識點很雜,說實話,現在復習有點晚,但別灰心,到時候老師還會領你們再系統復習好多遍的,等到下學期學人文地理就簡單了。
Ⅷ 高中地理必修一,書上的內容背過了,到實際做題的時候還是不會做,書本和題目差距挺大,我怎麼做啊
怎樣學好地理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Ⅸ 求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識點,背些什麼能及格
第一單元 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單元 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 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准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9、公轉 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26、典型的季節現象
地理現象 時間季節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轉 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正午太陽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晝夜長短 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 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等溫線 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 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氣壓帶、風帶 隨太陽直射點北移 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雪線 雪線上升 雪線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我國的降水 夏李風影響,降水多 冬李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 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我國的季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
我國的農業生產 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於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氣象災害 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台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 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
地質災害 滑坡、泥石流較多 較少
第三單元 大氣專題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4、風向:(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並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後,出現雨雪、降溫天氣。 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1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布)
畫出右面三圈環流迴圈圖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布)
畫出右面氣壓帶、風帶分布圖
(「北撇南捺」)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
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2、東亞、南亞季風環流:(如右圖)
東亞: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
南亞: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由風帶和氣壓帶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准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 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4、氣候形成因數: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5、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40??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55??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2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台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台風 旱澇災害 寒潮
發生的時間 夏秋季節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發源地 熱帶洋面或副熱帶洋面 蒙古、西伯利亞
影響地區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外的全國范圍 除青藏、雲貴、海南外的廣大地區
天氣變化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風、雨雪、凍雨
2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29、溫室效應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②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③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布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④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30、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第四單元 水環境
1、水迴圈: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裏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單元 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地壘、下沉岩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第六單元 季節知識專題
學習好季節知識的關鍵:①北半球與南半球季節相反,即北半球與南半球在同一時間處於不同的季節。
②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移動方向;晨昏線與經線和晝夜的位置關系;晝夜長短的變化;
③北半球的四個重要節氣: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Ⅹ 高中地理要背哪些知識
我是大一的,剛高考過。地理是我的強項,地理這科在回答問題時要多考慮幾方面,比如在分析具體農業地域條件時要從地形,氣候,土壤,水源(自然)和耕作習慣,農業機械化程度,農業人口素質,人均耕地面積,政策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