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農民工對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地理

農民工對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地理

發布時間:2022-04-05 02:42:41

① 農民工進城務工對農村的影響(利與弊)

利:1、 增加收入:務工收入一定大於務農收入2、 增加人力資本:學會了一門手藝,增加了一些知識等3、 增加社會資本:擴大了關系網路,增加了與人交往的技巧4、 提高對後代教育的支付能力:有錢給孩子交學費,買必要的學習輔助工具5、 提高贍養老人的支付能力:有錢給老人治病,買保健品等6、 促進農村消費結構升級,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農民外出務工的收入基本上都帶回家裡,用於修建新房,購買大宗家用電器等。7、 有利於農業產業結構升級:一部分農民外出務工,緩解了土地承載壓力,也使得農業規模經營成為可能,經濟作物成為規模經營的首選,這樣就改善了農業產業結構。8、 有利於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有些外出務工農民看準了農村本地市場的潛力,將積累的資本投入非農行業,改善了農村產業結構。他們要麼將外出務工學到的技能與當地資源結合,要麼為外出務工家庭的消費提供市場,繁榮了農村市場,方便了農民生產和生活,甚至為他們帶來新的理念,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弊:1、 疏遠了跟家鄉親友的關系,減少了原來具備的初級社會資本存量。2、 減弱了在子女人格塑造方面的教化功能,減少了對子女學習和成長的關注,導致子女的被遺棄感,從而增加了他們產生心理和行為偏差的概率。3、 虛假示範效應:常年外出的父母出於對子女的愧疚,對他們常常出手大方,使子女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在外面掙錢很容易,導致他們厭學情緒的產生和蔓延。4、 弱化了對老人的贍養功能:盡管外出務工提高了對老人的經濟支持力度,但一方面老人本來就處於消費低谷期,另一方面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支持,因此,總的來說,對老人的贍養力度是下降了。5、 強化了祖孫互動的消極效應。本來兒孫繞膝是天倫之樂的體現,但如果老人膝下只有少不更事的孫輩,老人就不得不擔負起照料他們學習、生活的重任。祖輩不得不收起慈祥的天性,擺出父輩才有的威嚴,這樣不可避免地造成祖孫之間關系的緊張。另一方面,有些自身還很弱小的孫輩不得不代替他們的父母照顧年老體弱的祖輩,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如果祖孫輩之間有了父輩的自然連接,那麼這兩輩人之間的互動將會是其樂熔融的兩性互動,缺失了這一環,其消極效應就被放大了很多倍,以致於成為他們不能承受之重。6、 增強了農民被剝奪之感,增加了社會動盪的因素。在城市裡,干同樣的活,農民工拿得最少,而且各項社會保障也與他們無緣,還要遭受自己國人的歧視。一旦年老體弱,他們還是得回到農村。如果發生工傷事故或者得了職業病,往往會被提前打發回家鄉。如果討薪,還可能遭遇生命危險。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會產生絕望感,而一個絕望的人是可能幹出一些不理性的事情的,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危害。7、 使農民快速「市場化」,加速了農民原子化的過程,削弱了農村社區的凝聚力。農民沒有領悟到市場經濟的真諦——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特定的游戲規則。只看到了其表明現象——一切以經濟利益為中心,只要能獲得經濟利益,無論採取什麼手段都是無可厚非的。在這種不正確的認識下,他們的投機心理膨脹,在過度構建和利用社會資本的同時,拋棄了原有社區倫理的約束,坑蒙拐騙、橫行鄉里,不惜損人利己來達到致富的目的。村民的價值判斷也出現了偏差,只要能給自己帶來物質利益的人,他們就盲目崇拜,希望跟他們一起做事,以求分一杯羹,根本不追究他們行為的正當性。那些富起來的人,也失去了傳統的「造福一方」的社會責任,不僅不回報鄉里,反而投資於那些破壞環境,甚至毒害青少年的行業,如在城市裡無從藏身的黑網吧正在農村肆意蔓延。結論:農民進城務工的利主要體現在經濟收益上,而弊主要體現在社會層面上。從短期看,經濟收益重於社會收益,因此進城務工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從長期看,則相反。因此,在制定農村政策時,要多加權衡。

從整體上說,農民工進城對於加速我國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於農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其自身所帶的農村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從有利方面看主要有:
1.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大量農村的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為當地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廉價的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了商品的出口,使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代,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里躋身世界十大外貿大國,並且長期保持貿易順差優勢。
2.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許多城市居民在選擇工作上「挑肥揀瘦」,對於有些工作甚至不屑一顧,如果不依賴外地的農民工,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都難以維持。而進城打工的農民一般為臨時工、合同工,他們對工資的期望值不高,對工作條件、勞動強度、勞動報酬、社會地位沒有太多的要求和考慮。他們有的從事一些城市居民不願乾的工作,例如:掏下水道、環保工人、建築、搬運、家庭保姆等。這些農民工的到來,為當地的市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3.拉動了商業、交通、郵電、金融業的發展。大量農民工進城,成為城市中的消費群體。隨著人數的增加,他們對糧食、副食品以及日用消費品數量的需求不斷增多。據測算,大城市每增加10萬名流動人口,每天需增加5萬公斤蔬菜,10萬千瓦時電力,2400萬公斤水和730輛公共汽車。其中一些人從事地區之間的商品販賣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還起到了平抑物價、活躍市場的作用。農民工每年季節性的外出集中在春耕生產、夏季雙搶和春節前後,一年形成三個客運高峰期。另外,打工者經常與家人及朋友通過電話和通信聯系,並把掙到的部分工資寄回家鄉,這無形中促進了我國郵電、通訊和金融業的發展。
從消極方面看:
在繁榮的城市經濟中,農民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同時,也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1.對城市就業產生了一定的壓力。由於農民工的進入,增加了城市工作尋求者的人數,在城市就業崗位數量一定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民工就業與城市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的矛盾。
2.加重了城市交通負擔。流動人口的增加使本來就很緊張的城市交通問題更為嚴峻,農民工在城市流動頻率高,出行率高,出行量大,並且主要依賴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這使得交通擁擠、乘車困難的問題更為嚴重。通過對上海、廣州、武漢、北京等城市的調查表明,大城市流動人口的出行率一般在90%以上,並且80%左右的出行集中在城市中心區,其中,依靠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量佔60%以上。據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沈陽、武漢六大城市測算,工交車輛的平均速度每下降1公里/小時,相當於六大城市減少了1500輛公共汽車的運輸能力。隨著車速的下降,城市職工上下班候車、乘車時間延長,大城市職工上、下班乘、候車時間平均延長1小時左右,為此,每個職工一年要耗費相當於50個工作日的時間。
3.對城市的社會治安帶來潛在的隱患。近年來,我國大城市的違法犯罪率普遍上升,其重要特徵就是流動人口作案率增加。一方面,很多不法分子混跡於「民工潮」的大軍中,從事倒買倒賣、偷竊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由於他們採取種種不法手段詐取錢財,故容易引發打架斗毆的現象,有的甚至發展到了行凶搶劫、殺人越貨的地步,這給社會經濟秩序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另一方面,在民工中也有一部分人以到大城市「淘金」為目的,但是,有些人素質較低,只知賺錢,法律觀念淡薄,有些人心存僥幸,明知故犯,在大城市從事無證經營、哄抬物價、偷稅漏稅等非法牟利的活動。此外,進城農民工特別是外來女工的婚戀生活像經不起摔打的玻璃花,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近些年來,廣州市婦聯受理的包「二奶」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重婚案件呈上升態勢,其中女方當事人90%以上是外來打工妹。更有甚者從事賣淫嫖娼和吸毒、販毒等丑惡活動。
4.增加了計劃生育和城市環境管理的難度。關於農民工的生育問題也成為各地計劃生育工作中的難點。廣東省目前育齡流動人口超過1800萬,其計劃外生育率達20%以上,其中不少是屬於家庭式流動,有的甚至是專門為逃避計劃生育才外出的。廣州市海珠區在對全區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檢查中發現,沒有領取婚育證明的流動人口占檢查人數的80%,而這些人員中又有80%屬於外省來廣東打工的民工。同時,大量民工居住集中的城鄉結合地帶和城市中心區,由於管理跟不上,常會出現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市容雜亂,人、畜發病率上升,傳染病乘虛而入的現象。有些農民工把農村的一些陋習帶到城市,如隨地吐痰,亂丟亂扔,這不僅加劇了疾病的傳播,而且對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位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據測算,大城市每增加10萬名流動人口,每天會產生10萬公斤垃圾,排放2300萬公斤污水和污染物,據不完全統計,為解決流動人口所帶來的上述環境問題,一個大型城市平均需要額外支出6000萬元。

二、對策建議

為了有效疏導大量進城的農民工,提高正面效應,我們建議:
1.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農民工進城就業是我國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措施既保證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又有利於城市的健康發展。國家要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維護農民與市民的平等,市場准入機會平等,公共用品共享共用。對現行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清除農民進城的障礙,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依法保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讓外來人口逐步融入城市。
2.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隨著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國家應採取相關措施,促進勞動力質量提高。將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相結合,使農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職業技術技能,以適應就業工作的需要。同時,注重對農民工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等方面的培養以促進農民工整體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城市環境的美化和有序管理。
3.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當今的戶籍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影響農民進城務工的重要制約因素。雖然一些地方已經制定了政策,採取了措施,實現城鄉戶籍統一管理,但在實際執行中仍存在非「國民待遇」現象。為此,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力度,政府應取消對企業使用農民工的行政審批和對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的職業工種限制。企業用工要打破戶口身份界限,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符合用工條件的農民,企業有權自主聘用,勞動保障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及時為其辦理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手續,並實行一條龍服務。從而為農民工進城就業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
4.建立農民工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農民工雖然進城創造了財富,但大量農民工社會保障程度很低,農民工群體近乎游離於現有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目前,應加快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但由於主客觀方面條件的制約,農民工社會保障建設不宜也不可能求大求全、齊頭並進,而應堅持分類分層分階段逐步推進的策略,依次建立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尤其是大病醫療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失業和生育保險制度,積極而有效地逐步維護和實現農民工的基本社會保障權益。要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的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並通過職業福利和社區服務等方式建立農民工的社會福利制度。

② 農民工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城市的發展就是從農民開始的,

③ 民工流動現象對城市和農村的不同影響

民工流動現象對城市和農村的不同影響?
從有利方面看主要有:
1.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大量農村的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為當地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廉價的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了商品的出口,使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代,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里躋身世界十大外貿大國,並且長期保持貿易順差優勢。
2.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許多城市居民在選擇工作上「挑肥揀瘦」,對於有些工作甚至不屑一顧,如果不依賴外地的農民工,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都難以維持。而進城打工的農民一般為臨時工、合同工,他們對工資的期望值不高,對工作條件、勞動強度、勞動報酬、社會地位沒有太多的要求和考慮。他們有的從事一些城市居民不願乾的工作,例如:掏下水道、環保工人、建築、搬運、家庭保姆等。這些農民工的到來,為當地的市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3.拉動了商業、交通、郵電、金融業的發展。大量農民工進城,成為城市中的消費群體。隨著人數的增加,他們對糧食、副食品以及日用消費品數量的需求不斷增多。據測算,大城市每增加10萬名流動人口,每天需增加5萬公斤蔬菜,10萬千瓦時電力,2400萬公斤水和730輛公共汽車。其中一些人從事地區之間的商品販賣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還起到了平抑物價、活躍市場的作用。農民工每年季節性的外出集中在春耕生產、夏季雙搶和春節前後,一年形成三個客運高峰期。另外,打工者經常與家人及朋友通過電話和通信聯系,並把掙到的部分工資寄回家鄉,這無形中促進了我國郵電、通訊和金融業的發展。
從消極方面看:
在繁榮的城市經濟中,農民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同時,也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1.對城市就業產生了一定的壓力。由於農民工的進入,增加了城市工作尋求者的人數,在城市就業崗位數量一定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民工就業與城市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的矛盾。
2.加重了城市交通負擔。流動人口的增加使本來就很緊張的城市交通問題更為嚴峻,農民工在城市流動頻率高,出行率高,出行量大,並且主要依賴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這使得交通擁擠、乘車困難的問題更為嚴重。通過對上海、廣州、武漢、北京等城市的調查表明,大城市流動人口的出行率一般在90%以上,並且80%左右的出行集中在城市中心區,其中,依靠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量佔60%以上。據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沈陽、武漢六大城市測算,工交車輛的平均速度每下降1公里/小時,相當於六大城市減少了1500輛公共汽車的運輸能力。隨著車速的下降,城市職工上下班候車、乘車時間延長,大城市職工上、下班乘、候車時間平均延長1小時左右,為此,每個職工一年要耗費相當於50個工作日的時間。
3.對城市的社會治安帶來潛在的隱患。近年來,我國大城市的違法犯罪率普遍上升,其重要特徵就是流動人口作案率增加。一方面,很多不法分子混跡於「民工潮」的大軍中,從事倒買倒賣、偷竊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由於他們採取種種不法手段詐取錢財,故容易引發打架斗毆的現象,有的甚至發展到了行凶搶劫、殺人越貨的地步,這給社會經濟秩序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另一方面,在民工中也有一部分人以到大城市「淘金」為目的,但是,有些人素質較低,只知賺錢,法律觀念淡薄,有些人心存僥幸,明知故犯,在大城市從事無證經營、哄抬物價、偷稅漏稅等非法牟利的活動。此外,進城農民工特別是外來女工的婚戀生活像經不起摔打的玻璃花,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近些年來,廣州市婦聯受理的包「二奶」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重婚案件呈上升態勢,其中女方當事人90%以上是外來打工妹。更有甚者從事賣淫嫖娼和吸毒、販毒等丑惡活動。
4.增加了計劃生育和城市環境管理的難度。關於農民工的生育問題也成為各地計劃生育工作中的難點。廣東省目前育齡流動人口超過1800萬,其計劃外生育率達20%以上,其中不少是屬於家庭式流動,有的甚至是專門為逃避計劃生育才外出的。廣州市海珠區在對全區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檢查中發現,沒有領取婚育證明的流動人口占檢查人數的80%,而這些人員中又有80%屬於外省來廣東打工的民工。同時,大量民工居住集中的城鄉結合地帶和城市中心區,由於管理跟不上,常會出現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市容雜亂,人、畜發病率上升,傳染病乘虛而入的現象。有些農民工把農村的一些陋習帶到城市,如隨地吐痰,亂丟亂扔,這不僅加劇了疾病的傳播,而且對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位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據測算,大城市每增加10萬名流動人口,每天會產生10萬公斤垃圾,排放2300萬公斤污水和污染物,據不完全統計,為解決流動人口所帶來的上述環境問題,一個大型城市平均需要額外支出6000萬元。

摘自網路

④ 農民工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1. 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是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這個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業化、城市化,在近代以來,已經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被驗證並加以推崇,已經成為一個現代過國家發展不可逆轉的過程。縱觀世界歷史發展,無論是近代的美國還是法國,亦或日本、英國,都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中國的暫時落後恰恰從反面說明沒有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工業化發展以及伴隨其發展的城市化發展,就沒有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也就沒有社會的快速發展進而導致落後。而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區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活動、商業活動已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這種聚集於發展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也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一體發展的直接表現。所以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與工業化發展是與城市化發展緊密相連。

2. 從現實中看,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的出路問題是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的。城鎮化不是把農村建造成為城鎮,我國許多邊遠地區的農村,很不適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難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城鎮化,只有把農村人口吸納到城鎮,提升城鎮的人氣指數,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健全城鎮的社會功能,進而克服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弊端,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3. 妥善處理好農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這是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城市不可能獨立於農村獨自享受現代文明,就像一個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一樣。誠然,城市裡有富餘勞動力存在,失業人口存在,但與此同時城裡也有很多工作崗位,城裡人不願意干或干不好,農村勞動力來,卻能找到相應的崗位;從另一方面看,城市人口增加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人多了,衣食住行需求增加,相應的服務崗位需求也增加了。此外,隨著各大城市的的發展,以及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推力與城市吸力的共同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一些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促進人口向城市中的二、三產業集聚,促進城市化發展。如此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雙贏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之呢?
4.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社會生產力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是支撐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而人,是最寶貴的生產力,這是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棄之不用,那無異就是犯罪。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好是此發展間隙的有益補充,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城市化過程中對大量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均衡發展。
5. 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否則城市的城市化發展就成為無米之炊,無源之水。誠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之初,的確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從國家近年來實施宏觀調整措施上來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
以上內容轉自BAIDU網友zxmjacky。

⑤ 農民工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起什麼作用

1. 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是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這個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業化、城市化,在近代以來,已經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被驗證並加以推崇,已經成為一個現代過國家發展不可逆轉的過程。縱觀世界歷史發展,無論是近代的美國還是法國,亦或日本、英國,都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中國的暫時落後恰恰從反面說明沒有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工業化發展以及伴隨其發展的城市化發展,就沒有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也就沒有社會的快速發展進而導致落後。而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區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活動、商業活動已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這種聚集於發展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也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一體發展的直接表現。所以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與工業化發展是與城市化發展緊密相連。

2. 從現實中看,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的出路問題是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的。城鎮化不是把農村建造成為城鎮,我國許多邊遠地區的農村,很不適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難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城鎮化,只有把農村人口吸納到城鎮,提升城鎮的人氣指數,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健全城鎮的社會功能,進而克服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弊端,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3. 妥善處理好農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這是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城市不可能獨立於農村獨自享受現代文明,就像一個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一樣。誠然,城市裡有富餘勞動力存在,失業人口存在,但與此同時城裡也有很多工作崗位,城裡人不願意干或干不好,農村勞動力來,卻能找到相應的崗位;從另一方面看,城市人口增加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人多了,衣食住行需求增加,相應的服務崗位需求也增加了。此外,隨著各大城市的的發展,以及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推力與城市吸力的共同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一些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促進人口向城市中的二、三產業集聚,促進城市化發展。如此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雙贏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之呢?
4.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社會生產力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是支撐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而人,是最寶貴的生產力,這是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棄之不用,那無異就是犯罪。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好是此發展間隙的有益補充,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城市化過程中對大量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均衡發展。
5. 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否則城市的城市化發展就成為無米之炊,無源之水。誠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之初,的確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從國家近年來實施宏觀調整措施上來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⑥ 農民工進城對城市的影響(利與弊)

利:①為自己也為農村帶來了相當的經濟收入,一來可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而來可以增加農村的財政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②可以緩解農村的人口壓力,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③剩餘勞動力的遷移還能提高農村的人口素質。④遷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夠緩解就業的結構性壓力。⑤剩餘勞動力的遷入能繁榮市場、促進消費,促進地區社會發展。⑥剩餘勞動力的遷入能夠優化城市的人口結構。⑦遷入往往伴隨著城鄉文化的融合。⑧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遷入改善了城市的人才結構。
不利:①農村教育發展受影響;②由於農村青壯年的遷出,家中沒有「頂樑柱」來撐大局,家庭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造成鄉村的治安環境惡化和社會秩序的混亂;③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基層組織建設受影響。④由於勞動力外遷造成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不足,農村裡只剩下那些不適宜從事田間勞動的老幼婦孺,從而引發了如今各個對方普遍存在的田地拋荒現象;⑤留守兒童問題和空巢家庭問題不斷顯現。⑥大量的人口遷入導致了城市的結構性就業競爭,毫無疑問,怎麼龐大的群體要生活,必須謀生和找工作,而如果城市提供不了足夠的就業崗位,就必然會造成城市的結構性就業競爭壓力。⑦貧富差距矛盾更加激化,兩種文化碰撞顯性化;⑧影響城市形象第四,大量的人口流入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帶來沉重壓力。⑨新增的人口良莠不齊,為了生計他們會採取任何辦法來生存,所以一部分遷入者就有可能發生違法犯罪行為,從而社會秩序混亂。

⑦ 分析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高中地理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一) 增加農民收入
根據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農業人口向城市流動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標志,這種因社會進步而推動勞動力必須轉移到具有更高勞動生產率的活動,。所以無論是流入城市還是從事農村其它產業,農村勞動力都將取得更高的收入。
但是由於河南省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還沒有完全從傳統農業經濟和農業社會中脫胎換骨出來,第二、三產業和城鎮的接納能力弱小,所以河南省大部分農村勞動力主要轉向東部沿海城市,以增加收入。
(二) 加快農業現代化
自由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的平均利潤率必須提高到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率水平,否則就沒有人願意從事農業生產。這種內在的推動力促使著農業快速實現現代化來提高生產率。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土地承包經營後便可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
(三) 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過程中,促進了社會勞動力的分工。並且由於剩餘勞動力的存在,促使政府對勞動力用工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勞務市場法規制度以及戶籍管理制度、住房政策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有利於維護更多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我國後續的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河南省城鎮化水平不高,規模不大,所以城鎮發展空間還很大。
(四) 提高農民素質
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有利於提高農民素質。首先,只有具有一定能力和技能的勞動者才能夠順利脫離農村進入城市,這就迫使農村勞動力加快提高自身的素質。其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之後,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和學習,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潛移默化中掌握了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質。雖然河南農村勞動力素質一般較低,轉移勞動力中接受過職業和技能培訓人員的比例小,但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有助於提高河南省農村勞動力素質。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一) 造成農村家庭結構不合理
中國即將步入人口老齡化階段,由於大多數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大部分農村出現了「空巢老人」的現象;另外,由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平均收入低及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農民工子女受教育難等一系列問題,廣大農村地區更是出現了大量「留守兒童」。老人被迫承擔教育孫輩的「隔代責任」,孩子得不到父愛母愛,老人得不到關注,農村家庭結構很不合理,由於河南省農村人口眾多,所以該現象特別嚴重,急需解決。
(二) 並不是真正的轉移
現實情況是,中國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並不是真正的轉移,他們在城市只是簡單地打工掙錢,並沒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這些剩餘勞動力在城市沒有住房,也不能享受關於居民的各項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這也是河南省的外出務工人員在東部沿海城市的生活現狀。
(三) 導致部分地區勞動力供給不足
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規模外流導致部分農村地區勞動力供給不足,致使農村經濟發展失去強大的動力。在某些區域甚至大部分土地荒蕪,無人耕種,成了名副其實的「空村」。但是這種情況也為我國加快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所以河南省要在這當面加緊探索,爭取為其他地區的在處理類似問題上做好榜樣。 (四) 是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難以消除的症結所在
中國經濟的外延增長很大程度來源於中國的「人口紅利」即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在這種結構下,只要付出高於農村收入水平的工資,就可以吸收大量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這種轉移是低層次的轉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企業採取僱傭更多勞動力的方法完成對技術進步的替代,這樣不僅不利於第一產業的發展,反而更加阻礙了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這是未來河南省在處理勞動力轉移問題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⑧ 農民工對城市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農民為共產黨打天下,打完又回農村了,城裡人又回城裡了,開放後農民進城為城裡人蓋好樓房,道路,然後哀求城裡的老闆給點工資,又回農村了。城裡的老闆拿點錢到農村,農民的地就被徵用了,不知道有沒有補償,然後他們就成了農民工,他們三代內都買不起城裡一套房,然後他們後面的八代,代代都是貧二代,世世為奴

⑨ 地理作業:為什麼農村人遷入城市,這樣會給城市發展帶來什麼影響又有什麼解決方法300字文章

城市化的三種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舊地型城市化。在我國不同時期的不同地區,各種形式的城市化發揮著它們各自的作用。在對三種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過程中,通過以上我們對城市化含義的了解,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各種形式城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阻礙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農村人口和非農經濟活動不斷向城市集中。在這種城市化的過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響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因素,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
1.舊的戶籍制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國所實行的戶籍制度在特定時期確實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經濟、政治制度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的擴展,這一制度已經成了制約我國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3]。幾十年前,劃出的「農村人」和「城裡人」的這個鴻溝已經成了我國農村經濟、城鎮經濟發展的障礙。眾所周知,提高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引導農民進城、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大量人口滯留農村的局面如不盡快扭轉,不僅直接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還將長期抑制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國應盡快逐步改變現有的落後的戶籍制度,為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
2 .進城外來工的應享受的「國民待遇」難以實現
城市建設創造了大量的建築業、工業等就業崗位;進城的外來工也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據北京市2003年統計資料顯示,進城外來農民工對北京市2003年GDP的貢獻率在10%左右。同時,農民通過進城務工就業學到了各項非農就業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領略到了市場競爭,提高了綜合素質。同樣,進城務工也是農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際中農民進城打工卻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們的工資、福利、醫療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樣另外一個問題外來工子女入學難的也成為諸多媒體所關注的另一個熱點問題。外來工子女入學問題是關繫到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一個長遠問題。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外來工的生活、工作,也對城市的發展產生了很多消極的影響。如2004年初開始報道的泉州工人嚴重短缺的情況,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及城市信用產生了很大的不良影響。《中國青年報》曾經報道,「招工春荒」現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04年再次出現。原因何在?泉州市有關官員認為:一是有些小企業拖欠工人工資;二是勞動環境差;三是工資待遇低。創造好的「打工環境」,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政府責無旁貸。無論是從關懷弱勢群體、以人為本的要求出發,還是從經濟發展的目標出發,政府都應該拿出切實的行動來。尤其是在當前打工者尚沒有完全組織起來與強勢力量進行博弈時,政府的作用更顯得重要。
(二). 分散型城市化
分散型城市化是指城市經濟活動、人口向外擴散。它意味著大城市城郊及其周圍非城市地域的迅速發展。分散型城市化在空間形態上又可分為兩種形式:(1)外延型(或連續型)城市化。即城市從地域上逐漸延伸,形成規模不等的「城市帶」或「城市群」。(2)飛地型(或跳躍型)城市化。即大城市為了長遠發展的需要,在距自己一定距離處新建一個城市或使原有居民點發展為城市[4]。分散型城市化在城市的中級乃至高級階段佔主導地位。而在當今中國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也日益暴露出許多分散城市化的問題。
1.大城市病日益突出
當今中國的大城市病已經相當嚴重。交通擁擠、資源緊缺、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在困擾著城市的進步[5]。今年來我國大城市的建設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圈開始在我國部分地區出現,而許多特大城市也開始著手興建「衛星城」希望能解決大城市病的諸多問題。如北京市改委主任丁向楊在北京市十二屆人大會議上向市人大作報告時提到,北京市將按照現代化生態城市的標准,公開招標確定高水平規劃設計,建設幾個適合五十萬以上人口居住、就業的新型「衛星城」,藉以來疏散城市中心地區的人口。但是,實際運行中發展「衛星城」很多的時候卻是使城市更加「臃腫」,「城市病」的現象更加突出。因此,解決城市病問題,在發展「衛星城」進行分散型城市化的時候同時應注意不要把城市變的更「臃腫」。
2.城市職能轉化不明顯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大體上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集中化」為特徵,第二階段則以「分散化」為特徵。於是,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帶」發展較快。我國一些發達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已出現了生活富裕起來的階層從城裡向郊區遷移的趨勢,也就是說,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市郊化階段」。發展「城市圈」「衛星城」需要注意到城市職能和周邊郊區職能的轉化和協調發展。城市化的過程,就是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中心城市應該不斷加強「城市帶」和「區域經濟」的規模、布局、功能的完善。城市職能的不斷演進,是中心城市良好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解決大城市病、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
(三).舊地型城市化
舊地型城市化是指原來的農村地區,在並無城市直接作用和影響的情況下;由於某種資源的發現和開發或者由於對外交通地位的建立,或者由於生產結構的變化,使得農民脫離土地從事非農業生產、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的過程,也就是農村城鎮化的過程。
由於我國農村人口多 、城鄉勞動力嚴重過剩;中國農村的繁榮,必然要通過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來實現,現有的大城市無力吸收數以億級的農村人口,只能以投資少、設施簡單的小城鎮、小城市起步。通過對我國現實的分析,就可以暴露出農村地區城鎮化中的一些問題。很多問題產生於農村地區城鎮化的過程,同時又阻礙著本地區城鎮化的進行[6]。
1.農村地區區域城鎮化過程中產業結構的合理發展問題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到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初見成果,在進行新一輪深化改革成果的過程中,我們仍需要摸索前進。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推進,面臨著新一輪城鎮建設的高潮。我們知道,城鎮作為連接城市和農村的中介,應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發展適合自己的產業,同時也應注意經濟的協調發展。現在很多地區仍存在盲目上項目、造成重復投資的情況;不僅造成了很多浪費,更重要的是貽誤了時機,使城鎮化現代化過程滯後。由此,作為與農村緊密相連的城鎮建設,在其發展過程中應切合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發展模式。比如在一些西部落後地區,因為其經濟基礎薄弱、資源短缺,開發初期啟動相當困難。為迅速提高落後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我們可建立優化的產業發展順序,即首先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第三產業,如旅遊、商貿等產業,以其促進地區發展資金的原始積累,並溝通外界,為合理引進外部資金和技術打下基礎。而後相應發展其他適合本地區的產業和相關工業,由此帶動本地區的合理持續健康發展,切忌急於求成。
2.注意城鎮化中人口素質的提高以及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
農村地區的城鎮化,是農村人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的過程。隨著工業化生產在農村地區的普遍和發展,與此相適應的是農業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社會化服務的完備。人是城市的主體,是城市化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的城市化,關鍵是人的現代化。我們不僅要加快農民進城,變農業人口為非農業人口,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培訓就業以及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人口綜合素質,使村民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基礎教育是影響我國未來綜合國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教育資源呈不均分布,地區的文化水平低下勢必影響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從而影響到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加強對農村人口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注重對城市化主體人的素質的提高,是城鎮(市)化進程中需要長期重視和亟需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⑩ 中國的「農民工」現象對城市化發展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積極方面
1.農民工已成為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力量

農民工在傳統體制之外開辟了一條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生產要素流動的新通道,為城市二、三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低成本勞動力,滿足了快速工業化進程對勞動力的需求。農民工的大量進入,填補了製造業、建築業、餐飲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崗位空缺,提升了城市,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的整體競爭力。這不僅為東部地區城市吸引外資和發展出口貿易創造了條件,也為其把握機遇,承接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創造了條件。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農民工功不可沒。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農民工在各產業從業人員中所佔比重,第二產業為58%,第三產業為52%;在第二產業中,加工製造業為68%,建築業為80%。農民工已成為中國產業工人的主體。

2.農民工是城市建設與繁榮的生力軍

農民工不僅是城市化要吸納的主要群體,也是城市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今天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凝結著農民工辛勤勞動的汗水。城市中苦、累、臟、險的崗位一般都是農民工在干,他們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而奉獻。城市環衛、家政、餐飲服務的從業人員主體是農民工。當今中國城市離開農民工就要癱瘓。正如一位市長所言:「城市沒有農民工已經玩不轉了」。

3.農民工現象是促進中國城市改革的推動力之一

農民工跨地區流動就業蘊含著深刻的體制變革因素,是推動改革和體制創新的重要力量。農民工浪潮沖破了勞動力市場的城鄉界限、地區界限和部門界限,使市場導向、自主擇業的機製成為現實,促進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和勞動用工制度的變革,推動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機制的形成。同時,由於農民工的存在也推動了城市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的轉變。龐大的農民工群體沖破城鄉壁壘,大規模、大范圍跨區域流動,增強了整個社會的生機和活力,對城市社會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在解決農民工問題中,各級政府的職能地位、管理理念、行為方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傳統的戶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正在發生變革。

消極方面
1.資源的整合

農民工進城會對城市原居民就業帶來沖擊。農民工進城,一方面降低企業成本,導致生產規模擴大和規模效應,增加城市的就業機會,從而水漲船高地增加城市居民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尤其是短期,在同一個勞動力市場上,一部分人就業的增加,會壓擠另一部分人的就業空間。農民工在城市務工經商,對城市居民就業形成替代效應。目前由於各種戶籍制度等因素對農民工歧視的存在,這種沖擊的力度還是有限的。但在農民工市民化的大趨勢下,歧視的程度必將逐漸減小,相應地,這種沖擊力度可能會加大。因此,如何應對這種沖擊,是城市面臨的一大課題。

對於農民工帶來的就業沖擊,一些城市政府採取各種政策措施限制農民工就業:一是「配額」。通過務工證等證件的發放限制農民工就業。二是「征稅」。向僱傭農民工的單位或農民工本人收取各種類似稅收的費用。三是附加條件。對農民工的資格認證附加某些條件(比如要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四是關閉市場。某些行業對農民工實行禁入,關閉某些行業的農民工就業市場 。這些措施是對勞動力市場的扭曲,是一種短視。城市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統籌城鄉兩種資源,對農民工和城市原有勞動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是城市面臨的一大挑戰。

2.社會的融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有利於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但由於路徑依賴和偏重於對現有利益分配格局的維護,城鄉體制改革沒有及時跟進,城鄉壁壘依然森嚴。農民進城就業門檻過高,城市的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難以向農村輻射,反而在城市內部又產生了新的二元社會結構。這種新的二元社會結構表現為已經進城就業的農民工與戶籍居民的明顯差別。雖然農民工在職業上已成為城市產業工人,但由於沒有改變農民身份,在分配(工資) 、再分配(社會保障) 等各方面仍遭受不公平待遇,成了城市中缺乏保障的弱勢群體和介於城鄉的邊緣人。

城市中新的二元社會結構使農民工與戶籍居民難以融合。一方面農民工中的大多數對進城後的生活感到滿意,對城市社會已經表現出一定的適應度,有著融入城市的強烈願望,希望能成為城市的一分子。另一方面,城市居民雖然在理智上傾向於接納農民工,但有些市民在現實中並不願真正地與農民工交往,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與農民工子女交往。這說明有些市民在心理上對農民工還是有一定的排斥,個中原因既有農民工自身素質的問題,也有歷史造成的市民固有的優越感以及由於對農民的不了解所導致的隔閡。因此,在農民工市民化的大趨勢下,農民工的社會融合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這是城市面臨的又一挑戰。

3.管理的調適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按城鄉分割的方式實施管理,城市政府管理體系主要按城市戶籍人口的規模和分布進行設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口特別是勞動力跨地區、跨城鄉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東部發達地區一些城市勞動力和居民的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有的流入農民工人數甚至超過了原戶籍人口。進城農民工與城市戶籍人口同樣為城市創造了大量財富、提供了大量稅收,卻因不具備城市戶口而不能享受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市民待遇」,出現「一城兩制」的格局。這表明,城市政府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體制、管理內容、管理方法等已不適應新的經濟和社會基礎,不適應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的時代潮流。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為農民工做了大量工作,進城農民工的工作生活狀況有了改善。2006年國務院頒布《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要求對農民工實行屬地管理,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輸入地政府要轉變思想觀念和管理方式,在編制城市發展規劃、制定公共政策、建設公用設施等方面,要統籌考慮長期在城市就業、生活和居住的農民工對公共服務的需要,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要增加公共財政支出,逐步健全覆蓋農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

以上文位元組選自《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

閱讀全文

與農民工對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地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