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希臘地理環境的特徵是怎麼樣的
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其范圍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愛奧尼亞群島以及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殖民地。因其氣候溫和宜人、多山環海,故以種植葡萄、橄欖和擁有眾多海灣良港著稱。
㈡ 希臘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希臘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南端,北部與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接壤,東北與土耳其的歐洲部分接壤,西南瀕愛奧尼亞海,東臨愛琴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大陸相望。
希臘的歷史可一直上溯到古希臘文明,被視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3000年~前1100年克里特島曾出現米諾斯文明,公元前1600年~前1050年伯羅奔尼撒半島出現邁錫尼文明。公元前800年形成奴隸制城邦國家,前5世紀發展到鼎盛時期。公元前146年並入羅馬帝國。15世紀中期被奧斯曼帝國統治。1821年,爆發希臘獨立戰爭。1832年建立希臘王國。1974年通過全民公投改為共和制。
希臘還是西方哲學、奧林匹克運動會、西方文學、歷史學、政治科學、民主制度、科學和數學原理,以及西方戲劇的發源地。希臘的文化與技術進步對世界歷史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通過亞歷山大大帝和羅馬帝國傳播至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
希臘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而且還是巴爾乾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其海運業,旅遊、僑匯並列為外匯收入三大支柱。且農業發達,工業主要以食品加工和輕工業為主。
㈢ 古希臘有哪些地理位置的特點
古希臘位於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今日土耳其西南岸、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東岸,都屬於古希臘范圍。在這種海洋性的地理條件中,希臘不是以農耕,而是以海上開拓謀求生存。
㈣ 古代希臘的地理位置及特徵
一、地理位置
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扼歐、亞、非三洲要沖。他的地理范圍大致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愛奧尼亞群島以及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殖民地。在希臘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開闊平原,連綿不絕的山嶺河川將陸地隔成小塊。
但是,浩瀚的海域卻賦予希臘先民以廣闊的發展空間,這裏海岸曲折,綠島相連,港灣眾多,地中海氣候溫和宜人,海洋資源得天獨厚。山嶺溝壑,耕地缺乏,土地貧瘠,限制了糧食的生產,人地矛盾突出。迫使希臘從事海外貿易,海外殖民和經濟文化交流。
二、特徵
第一特點是平面構成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廳堂,大殿,周圍是柱子,可統稱為環柱式建築。這樣的造型結構,使得古希臘建築更具藝術感。
因為在陽光的照耀下,各建築產生出豐富的光影效果和虛實變化,與其他封閉的建築相比,陽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閉牆面的沉悶之感,加強了希臘建築的雕刻藝術的特色。
第二特點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種柱式:1. 陶立克柱式,2.愛奧尼克柱式,3.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這四種柱式是在人們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後面的柱式總與前面柱式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而貫穿四種柱式的則是永遠不變的人體美與數的和諧。柱式的發展對古希臘建築的結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並且對後來的古羅馬,歐洲的建築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三特點是:建築的雙面披坡屋頂形成了建築前後的山花牆裝飾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臘建築中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裝飾手法,創造了獨特的裝飾藝術。
第四特點是:由平民進步的藝術趣味而產生的崇尚人體美與數的和諧。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無論是雕刻作品還是建築,他們都認為人體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築師維特魯威轉述古希臘人的理論:「建築物……必須按照人體各部分的式樣制定嚴格比例。」
所以,古希臘建築的比例與規范,其柱式的外在形體的風格完全一致,都以人為尺度,以人體美為其風格的根本依據,它們的造型可以說是人的風度、形態、容顏、舉止美的藝術顯現,而它們的比例與規范,則可以說是人體比例、結構規律的形象體現。
所以,這些柱式都具有一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因為,它們表現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自豪與高貴。
第五特點是:建築與裝飾均雕刻化。希臘的建築與希臘雕刻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可以說,希臘建築就是用石材雕刻出來的藝術品。
從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旋渦,科林斯式柱式柱頭上的由忍冬草葉片組成的花籃,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態自如的少女,各神廟山牆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藝術。
由此可見,雕刻是古希臘建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雕刻創造了完美的古希臘建築藝術,也正是因為雕刻,是希臘建築顯得更加神秘,高貴,完美和諧。
(4)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古希臘時代經濟相當發達,工商業雖然規模不大,不過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除了斯巴達採取管制經濟的體制外,其他各城邦大都寬松且自由。不過各城邦都有貧富懸殊的情況。
希臘化時代各國,尤其是埃及與西亞對於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採取嚴格的控制。托勒密王朝在埃及幾乎每一鄉村都設置政府經營的工廠或商店,用來充實財政,對於私營工商業也是嚴格管理;西亞的政府也有相似的手段,只不過規模較小。
但是,貧富懸殊的情況,以及工資下降和物價上升的情形相當普遍,這些現象讓人民的生活相當辛苦。
另外,大都市的興起亦為希臘化世界的特色。敘利亞的安提亞克在百年之內人口成長四倍,底格里斯河上的塞流西亞從渺無人煙之地成長為數十萬人口之多,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為當時最大城市,大約有一百萬人口。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古希臘
㈤ 古希臘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希臘城邦什麼特點
造就了希臘城邦獨立性。
希臘地處地中海沿岸,有著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旱,冬季溫暖潮濕。地形位於巴爾干半島,起伏較大,有沿海平原。沿海平原平坦地形有利於大型建築的建造。
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希臘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歷史、建築、文學、戲劇、雕塑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破壞性的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同名的還有圖書作品。
(5)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以雅典和斯巴達為代表的希臘城邦,在公元前5世紀經歷了繁榮時期。從公元前4世紀起逐漸衰落 。由於公民中貧富分化加劇,公民權與土地的關系日趨鬆弛,公民集體內部矛盾增加,公民兵制開始瓦解。
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以及公元前323~前30年的希臘化時代許多國王對希臘的奴役,剝奪了希臘絕大多數城邦的政治獨立,瓦解了原有的公民集體,使這些城邦演變成在龐大的中央集權管轄下的地方自治單位。
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許多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出現在小亞細亞西海岸和希臘各地,它們在歷史上被稱為城邦,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城邦就是雅典和斯巴達。
㈥ 古希臘文明擁有什麼樣的地理環境,為什麼能產生海洋文明
在世界古代「五大文明搖籃」中,希臘文明是最特別的一個文明:首先,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源頭,但是卻是一次派生文明。它是在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影響下產生的文明;其次,古希臘文明是一個海洋文明,而其他的四大文明都是大河文明。海洋文明的經濟基礎更依賴於工商業,民族性格更加開放,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基礎。之所以希臘文明會如此特殊,其根源就在於其地理環境。
一,希臘的地理位置對交通的影響古代希臘文明的范圍包括今天的希臘半島以及群島和小亞半島的愛琴海沿岸,如果按照希臘人擴展的殖民地來看,希臘的活動就更大了,整個地中海沿岸和黑海沿岸都有希臘人的殖民城邦。從地理上位置來分析,古希臘地處亞歐兩洲,扼地中海和黑海海上交通要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希臘成為了地中海地區的貿易中轉站。
北方馬其頓的方陣
地中海的氣候對希臘造成的另外一個重大影響,就是無需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和東方的季風氣候相比,地中海氣候是溫柔的。它不會爆發大洪水,因此也不會對人類生產帶來巨大的破壞。因此古希臘不需要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也就不需要高度集中的體制來集中人力物力。東方文明則相反,由於水澇災害不斷,因此需要強有力的國家進行抗災。
希臘的夏天陽光充足,氣候宜人。人們喜歡在這樣的天氣進行了戶外鍛煉和比賽,甚至是裸體比賽。希臘人並不以以露體為恥,反以健美身體為榮。他們認為人體就是大自然最美的傑作,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從古希臘一直流傳到了今天的西方各國,成為了西方最基本的思想理念。
㈦ 古希臘的地理位置有何特點
古希臘地處地中海東部,它的地理范圍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愛奧尼亞群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海地帶。
從地理位置看,古希臘是由半島和群島組成的國家,是一個海洋國家。半島多山,交通不便;島嶼眾多,需要船運連通,航海業發達。
㈧ 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古希臘位於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今日土耳其西南岸、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東岸,都屬於古希臘范圍。在這種海洋性的地理條件中,希臘不是以農耕,而是以海上開拓謀求生存。希羅多德在《歷史》第一卷中指出,希臘人已在全世界我們所知道的氣候和季節最優美的地區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因為伊奧尼亞周邊的任何地方,不管是北方、南方、東方還是西方,都不像它那樣得天獨厚。在其他地區,氣候不是寒冷和陰濕,就是暑熱和乾燥,使人非常煩惱。而在希臘,氣溫介於冬夏之間,處於適中狀態。氣候越趨於適中的地方,那裡的大自然越發明亮和愉悅,便越廣泛地表現在生氣勃勃和聰明機智的形象上,表現在果斷和大有作為的特點中。在這樣適宜的氣候中,人們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藝術創造上來,包括建築藝術。
㈨ 古代希臘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一、 地理環境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
所謂兩河流域,指的是發源於西亞塔失魯山和扎格羅斯山的兩條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流過的地區。這兩條河流在巴格達附近幾乎相匯有分開,到距離波斯灣大約八十公里的地方才相匯。從巴格達以下,兩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沖積平原,就是兩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長的地方。這塊沖積平原的南半部古時成為蘇美爾,北半部稱為阿卡德,又可以成為巴比倫,巴比倫的北面成為亞述。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在乾燥環境中的水分充足的沖積地。兩河的水源是土耳其東部的積雪,它們每年泛濫程度的大小取決於積雪融化的快慢,泛濫的時間一般在四月到六月。從水源頭到三角洲的距離很短,所以沖積的比較劇烈。兩河流經大片的沼澤地時,河水大量蒸發,在到達三角洲入海口時沉澱了大量的鹽分,所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直存在鹽鹼化的問題。幼發拉底河河床的中間部分比周圍高,泛濫的河水就會在幾個星期中停留在臨近的泛濫盆地中,盆地因此沉積了大量的鹽分。要保持土壤的肥力,兩河流域的人們需要修建灌溉網路來控制河水的泛濫。如果不做維護,任河水泛濫,兩河流域的平原將不能夠耕作。在歷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斷有棄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斷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於土地棄耕有一定的關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河流比較婉轉曲折,因為北部多山。隨著時間的推移,河道有所改變。從烏魯克晚期到烏爾第三王朝,居民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區,但是隨著南部鹽鹼化的不斷加劇,居民逐漸北移。
在沒有先進的水利技術的條件下,北部河谷地區很難維持灌溉網路,隨著水利技術的不斷提高,帝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水利工程,北部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部的鹽鹼化問題變得越來越重。在一個時期,農作物的產量下降了一半,但是需要種子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多。長期連續的耕作,不做設當的休耕,加速了鹽鹼化的進程;常年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保持在很高的位置,鹽分不能被沖刷掉,停留在地表上層。鹽鹼化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人們不斷地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三角洲地區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
二、 地理環境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
古埃及文明發源於非洲北部一片廣袤的沙漠地區。尼羅河自南向北從這里流過,留下了一條狹長的河谷,與河谷相對應的是兩邊的沙漠地帶,河谷和沙漠構成了古埃及人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 。埃及的東西兩邊都是沙漠,北面是地中海,地理位置上比較孤立,這種孤立性是古埃及人對外交流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這種孤立性使埃及不容易遭到外敵的入侵,有利於保持文明的延續性。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意義。可以說,在乾燥的北非沙漠中,如果沒有尼羅,也就不會有埃及的文明。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湖,主要有兩條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白尼羅河的水量比較穩定。尼羅河全長六千多公里,在埃及境內有一千多公里,流經開羅時分為五條支流呈放射狀流入地中海。古埃及人把尼羅河三角洲稱為「下埃及」,把開羅以南比較狹長的地帶稱為「上埃及」,古埃及的國王自稱「上下埃及之王」,這個稱號反映了河谷與三角洲在地理上差別。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埃及人的樂園。每年的七月,尼羅河的水位逐漸上漲,並溢出河床流向河谷,每年的九月份達到高潮,整個河谷都淹沒在河水中,河水退後,留下了一層淤泥,這些淤泥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是農作物生長的沃土。由於河水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定期泛濫,及時帶來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尼羅河不僅為農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還避免了兩河流域的鹽鹼化問題。在收獲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幾個月的乾旱,使水澇和鹽鹼化問題得以避免。此外,由於淤泥的沉澱,河兩岸地面升高,河水泛濫不是沖破堤岸,而是順著河渠慢慢地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小池塘。在盛水期,這些小池塘可以儲存許多水,在枯水期的時候在倒流出來。這一方面可以使土壤充分地吸收水分,避免了鹽鹼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補充灌溉。
沙漠雖然不能讓古埃及人居住,但是沙漠中的資源對古埃及人有著較大的吸引力。西部沙漠地勢相對平坦,分布著幾個綠洲,綠洲中產一些寶石,西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影響僅限於此。東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生活較為密切。這里的山比較多,石料豐富,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所用的石料大都是從這里弄得;東部沙漠和南部沙漠中還有儲量較豐富的金礦,這是最吸引古埃及人的地方。對沙漠中各種礦產資源的開采,是埃及人經濟生活的重要環節。沒有積極開發沙漠的願望和勇氣,就不會有金字塔和卡納克神廟的奇跡,和令後世贊嘆不已的其它成就。
三、 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古代希臘人的故鄉既包括被愛琴海環繞的巴爾干半島,也包括海洋周圍的其它地區,愛琴海上有許許多多的島嶼,這些島嶼就成為古代希臘人向外拓展的墊腳石。希臘半島的東部比西部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部的海岸線比較曲折,航海條件較好,而且面朝東方的古代文明發達地區,有條件汲取埃及、西亞文明的成果並與之進行各種交流。位於半島的科林斯地峽延長了動不得海岸線,形成幾個獨立的島嶼,並將它們推向大海的懷抱,使得古代歷史上重要的商貿中心都集中在東部。
希臘半島上多山,一系列崎嶇的山地將希臘與巴爾干半島的北部分割開來,北部成為馬其頓。希臘半島上的山不高,最高的不過一萬英尺,但是這些比較陡峭,不易翻越,這就使希臘南部免遭北部民族的入侵,這也是古希臘能形成城邦政治的一個原因。希臘半島上沒有大平原,也沒有利於農業灌溉和交通的大河,農業不是很發達。希臘的海岸線比較曲折,幾乎所有的城邦離海岸線都不超過四十公里。對當時的希臘人來說,半島上唯一的交通途徑就是崎嶇的泥路,陸路交通既緩慢有昂貴;海上經常有風,而且海盜很多,走海路很不安全,所以當時的希臘大都不願意出門,這可能是希臘形成城邦政治的部分原因。希臘半島的礦產資源較豐富,礦產資源的開采較早。希臘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潮濕多雨,夏季乾燥少雨。冬季只有高山地區有雪,其餘的地方基本不下雪,但是也會有大風和寒冷的天氣。每年的降雨量很不一樣,農業收成不穩定,時好時壞。希臘人自己認為除了偶爾的自然災害外,當地的氣候是全世界最理想的。亞里士多德相信氣候決定著人們的政治命運,希臘的天氣不冷也不熱,對希臘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都有好處。他們能保持自由,並創造出最好的政治制度,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政治上的統一,他們就能征服整個世界。
綜上所述,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古文明的產生、發展。西亞之所以有這樣的文明,埃及之所以有那樣的文明,希臘之所以有不同於它們的文明,跟地理環境是有很大的關系的,為什麼金字塔出現在埃及而不是出現在希臘,為什麼城邦政治盛行於希臘而不是西亞,這跟地理環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㈩ 古希臘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1.海洋資源得天獨厚.
2.連綿不絕的山嶺溝壑將陸地隔成小塊,沒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開闊平原.
而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主政治的影響是可以從以上兩點看出來的:
從第一點可以自然而然的知道,希臘人較早地進行海外工商業貿易和殖民活動,從而逐漸形成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觀念,為民主政治的產生提供基本歷史條件.
從第二點可以看出希臘國土封閉,造成了小國寡民的情況,所以這里容易產生直接民主,公民有較多的直接參與政治事務的權利,這也是為什麼君主專制始終發展不起來的原因.
當然還有一點,城邦公民積極參與城邦政治事務,普遍具有較高的素質,是民主政治產生的人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