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地理中什麼是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
在地理中經常需要分析一些地理事物的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例如我國降水量的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
地理事物的時間變化就是季節變化或者年際變化。例如我國東部地區降水集中夏季冬季降水少。我國降水年際變化比較大
地理事物的空間變化就是地理事物的地區分布情況,例如我國年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2. 地理環境變化是包括哪些因素的變化啊
自然因素:氣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
地理環境從長期來看是由自然過程形成的,因此大尺度的變化也是由於自然原因,例如太陽輻射的變化,地質活動,風化作用,成土作用等,而小尺度的變化通常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歸根究底是由於人類數量增加和不當的生產方式引起的。
3. 2000過去年地理有什麼變化
2000年過去了,地理有什麼變化?基本上變化不大,除了一些火山爆發和地震之外,地形的改變不會太大,因為2000年時間太短了,只是氣候變暖,污染厲害,原來是一萬二三里煙村四五家,現在污染也就看了二三百米空氣污染比較厲害
4. 生活中常見的自然地理現象有哪些
生活中常見的自然地理現象有:
一、降水
降水是指空氣中的水汽冷凝並降落到地表的現象,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但是單純的霜、露、霧和霧淞等,不作降水量處理。
二、台風
台風是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稱為颶風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台風。
三、龍卷風
龍卷風是發生於直展雲系底部和下墊面之間的直立空管狀旋轉氣流,是一類局地尺度的劇烈天氣現象 。龍卷風可見於熱帶和溫帶地區,包括美洲內陸、澳洲西部、印度半島東北部等,常見的發生時間是春季和夏季。
龍卷風的產生條件包括近地面的風切變和顯著的垂直運動/不穩定能量,雷暴是能夠滿足以上條件的理想環境,也是引發龍卷風的主要原因,其中由超級單體引發的龍卷被稱為超級單體龍卷,其它情形被稱為非超級單體龍卷 。超級單體龍卷強度的強度和規模通常大於非超級單體龍卷。
四、沙塵暴
沙塵暴是沙暴和塵暴 的總稱,是荒漠化的標志。是指強風從地面捲起大量沙塵,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具有突發性和持續時間較短特點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災害性天氣現象。 其中沙暴是指大風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層所形成的挾沙風暴;塵暴則是大風把大量塵埃及其他細顆粒物捲入高空所形成的風暴。
五、霜
霜是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以下, 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種天氣現象, 屬於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內容。
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0℃時,才會結霜。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降水
網路—台風
網路—龍卷風
網路—沙塵暴
網路—霜
5. 地球的地理變化。[簡介]
三 地表的變化
單元目標
1.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種形態,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斷變化的;認識溫度、水、風、生物等各種自然力量對地表改變的作用;知道岩石的風化、搬運、磨圓等地質作用,認識卵石的形成過程;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所帶來的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
2.嘗試繪制山地地形圖,感悟符號語言的精妙以及它豐富的科學內涵。通過完成水滴和水流對地表的影響、溫度和水對岩石的影響以及岩石磨圓作用等實驗,經歷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測量,採集數據,並作簡單記錄的科學研究過程,體驗到建立模型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有效途徑。在實驗和研討過程中,鍛煉縝密的思維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嘗試辯證地、綜合地分析問題,考慮對同一現象做不同的解釋。
3.能從多樣的地表形態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通過學習自然因素對地表的作用,形成對自然科學研究的興趣和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體會到實驗研究的意義。通過學習人類活動對地表的影響,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單元結構
課題 主要活動 課時建議
1.多樣的地表形態 1.認識地表形態及表示它們的地形圖。
2.畫山的地表形態平面圖。
3.搜集能夠改變地表形態的事物的資料,貼在教師的信息發布欄中。
2課時
2.自然因素對地表的作用 1.研究水滴的力量
2.研究水流的作用
*3.了解除水以外的其他自然因素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4.研究種子萌發和生長的力量
2課時
3.卵石的形成 1.推測卵石形成的原因
2.研究溫度對岩石的影響
3.研究水對岩石的影響
4.研究石塊如何變成卵形
2課時
4.人類活動對地表的影響 1.了解開鑿運河對地表的影響
2.認識修梯田和水庫對地表的影響
3.城市化對地表的影響
2課時
1. 多樣的地表形態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種形態,認識地形圖中表示地表形態的符號。
2.嘗試繪制山地地形圖,感悟符號語言的精妙以及它豐富的科學內涵。
3.能從多樣的地表形態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
內容設計
本課安排三個教學活動。首先是認識各種地表形態和表示它們的符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然後通過親手繪制山地地形圖的活動,感悟符號語言的精妙以及它豐富的科學內涵。最後引導學生思考造成地表形態多樣性的原因,並動手搜集資料、整理資料,最終交流和分析資料,找出改變地表形態的兩大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准備
活動1:中國地形圖
活動2:黏土或橡皮泥、水槽、藍色墨水、硬塑料薄膜、水彩筆
活動3:卡片紙
活動1.認識地表形態及表示它們的地形圖
內容說明
教材由兩組插圖構成:第一組為各種地貌的實物圖——平原、高山、峽谷、海洋、丘陵和盆地等,第二組為與之相應的地圖上的表現形式。希望學生在觀察認識實物圖的基礎上,首先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態有哪些,再進一步認識地圖上是如何表現這些地表形態的,增強識圖的能力。
地表形態有三種主要類型:平原、山地和高原。
平原是由平坦或微起伏的低地勢組成的一種地表形態。平原常出現在大陸邊緣和大陸內部。沿著海岸線分布的平原叫濱海平原,遠離海岸線的則稱為內陸平原。
山地是一種高海拔高地勢的地表形態。山地是山脈的一部分。山脈是形狀、結構和年代緊密聯系的山群。山地基座至少有數平方千米的面積,但其頂峰卻會聚於一點。山地常有陡坡。
海拔較高、地面起伏不大的地表形態叫高原。高原頂部很少是平坦的。
教學建議
認識各種地表形態。
建議教師先讓學生說一說他們所知道的地表形態有哪些,了解學生的先前知識和經驗,喚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內容的學習興趣。再利用教材插圖,組織學生仔細觀察,認識各種典型的地表形態,並描述各種地形的主要特徵。
認識地形圖。
通過上一環節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地球表面的形態是起伏多變的。那麼,怎樣在一張平展的紙上表現出這種變化呢?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嘗試自己設計符號表示出各種地形,之後再出示標准地形圖讓學生辨認,對號入座,完成教材41頁中的活動。最後建議出示「中國地形圖」,一方面復習表示各種地形的符號,另一方面通過看地形圖了解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增強對我國國土的認識和了解,鍛煉識圖能力。
活動2.畫山的地表形態平面圖
內容說明
這是一個「動手做」活動。旨在為學生創設一個做中學的機會,讓他們在模擬繪制山地地形圖的活動中感悟符號語言的精妙以及它豐富的科學內涵,例如「等高線」及其疏密程度所代表的科學含義。
教學建議
准備好黏土或橡皮泥、水槽、藍色墨水、硬塑料薄膜、水彩筆等活動材料。
2、組織學生看教材42頁插圖和文字說明,熟悉活動流程。分組活動前教師自己或請一個小組的學生向全班演示一遍操作過程。
學生分組模擬繪制山的地表形態平面圖。
4、對照小山模型和自己繪制的地形圖,分析平面圖所傳達的各種信息。就像教材中提示的那樣:哪裡是陡坡?哪裡是緩坡?哪裡是最高點?
*5、進一步研究:查找資料,了解其他地形圖的畫法和科學道理。
活動3.搜集能夠改變地表形態的事物的資料,貼在教師的信息發布欄中
內容說明
這是介於第1課和第2課之間的一個過渡性活動。是在學生認識各種地表形態之後,引導他們思考造成地表形態多樣性的原因。
教材插圖提示教師在這部分教學中可以採用信息發布欄的活動形式。信息發布欄中的插圖則暗含了改變地表形態的兩大類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教學建議
因為內容少,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課時。建議教師提前布置學生查找資料,並要求他們採用文字記錄或繪制簡圖等形式整理資料,課堂上只是交流和分析資料,放在活動1、活動2之後,佔用一小段時間,三個活動共同構成一個80分鍾教學單元(即兩節課連排)。
在分析資料的教學環節,建議教師准備一些小卡片,根據學生的發言提煉出「火山」、「河流」、「風」、「植物」、「建築」、「水庫」等詞彙寫在卡片上,然後放在實物投影上或利用小磁貼將卡片貼在黑板上,以方便學生分類。
6. 地理環境變化包括生物多樣性麽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和地形等要素,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的,一個要素的演化(變化)也會其它要素一起變化。所以也包括生物要素(多樣性)。
7. 地理變遷
從地球形成後的幾次大的構造運動來找吧
那樣對於了解氣候和地質方面都比較好的
8. 地理現象都包括哪些
1、瀕臨海洋的荒漠地區
海洋是水汽的源地,雲雨的故鄉。大陸沿海地區一般受海洋影響較大,降水比較豐富,多屬於氣候濕潤地區。但是,在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等地區卻形成了荒漠環境。
因為這里常年受到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空氣增溫乾燥,同時,盛行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水汽很少,雲雨難以形成。
2、「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地球上南北回歸線附近地區,由於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降水量小而蒸發量大,所以氣候乾旱。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這里,故稱為「回歸沙漠帶」。但是,這一帶並非到處都少雨。
3、緯度較「高」的炎熱中心
在南北半球上,無論7月或1月,氣溫都是從低緯向兩極遞減。一般是低緯度地區氣溫高,高緯度地區氣溫低。但是,7月份世界上最熱的地方並不在赤道而是出現在北緯20°—30°大陸上的沙漠地區,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熱中心。
這里7月份平均氣溫多在30℃以上,其中利比亞的阿濟濟亞曾出現過58℃的絕對最高氣溫,是有名的世界「熱極」。
4、無寒暖流交匯的大漁場
寒流和暖流交匯的海區,浮游生物的滋長和繁殖特別迅速,魚類餌料豐富;同時,暖水性魚類和冷水性魚類都滯留在那裡,所以漁業資源豐富。
世界上的幾個主要大漁場幾乎都位於這些海區。例如大西洋紐芬蘭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及中國的舟山漁場等等。
5、赤道雪山
赤道兩側的熱帶雨林帶,全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在赤道南側的赤道帶內,有幾座海拔超過5000m的高山,例如非洲坦尚尼亞境內的乞力馬扎羅山、印度尼西亞伊里安島上的查亞峰等。它們雖然地處赤道附近,但終年冰峰峭立,白雪皚皚,成為赤道地區的奇觀。
9. 地理環境包括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同人類社會直接有關的地球自然環境部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它既區別於作為地球存在條件的宇宙空間環境和地外環境,也區別於人們周圍的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而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氣候、水系、礦藏、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態條件等等,是一種社會物質前提的因素。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和經常的物質條件,是人們活動的場所,它為社會物質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地理環境條件的優劣能夠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但是,地理環境不能對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方向起決定作用。地理環境的變化極其緩慢,而社會的發展則比較迅速,對於極不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大體相同的社會制度,基本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很不相同的社會制度等現象,單從地理環境方面是無法說明的。把地理環境誇大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
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依賴於地理環境,同時又能動地改造它,使之成為人化自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人類征服自然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發展,地理環境的面貌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地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相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首先是生產實踐。
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10. 湖泊演變為陸地,各地理要素是如何變化的包括
湖泊演化為陸地有兩種因素,第一是自然因素,第二是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湖泊原本的水源補給因自然條件變化或地理變遷而導致補給中斷,湖泊水不再與外界相連,逐漸鹽鹼化,最後乾枯成為陸地。湖泊水的補給一般有三種:雨水補給,河流補給,地下水補給。
著名代表:新疆羅布泊。羅布泊原本是一個湖泊,因自然環境變遷,目前已經乾枯只剩下大片鹽殼。
人為因素是指人類生產活動或工業活動的需要,而大量抽取湖泊水,最終導致湖泊乾枯變成陸地。
著名代表:甘肅敦煌月牙泉。月牙泉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因周邊城市的發展,人為大量抽取湖水,曾經一度導致月牙泉水位急速下降。爾後,敦煌市政府採取了多種方式給月牙泉補水,才不至於完全乾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