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邊坡綠化植被恢復的原則
1.穩定性原則
邊坡穩定是保證高速公路行車安全的基本前提。
不論是否進行人工邊坡綠化,高速公路挖方邊坡上的植被恢復都有一個過程,其穩定性不能依賴植被的淺層加固效應,邊坡的設計保證其自身的穩定性要求;
其次,對於須採取工程措施才能進行綠化的邊坡,應驗算工程措施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
第三,邊坡綠化的植物,應選擇根系發達、入土深的草和灌木。應盡量採用小樹冠的灌木,以減少風對邊坡穩定的影響。為防止影響行車安全和邊坡穩定,邊坡上原則上不宜種植喬木。
2.水土保持原則
除上面提到的根系的淺層加固效應外,植被的水文效應是實現邊坡綠化水土保持功能的另一重要方面。邊坡植被的水文效應主要依賴於草本植物和種在坡頂、坡底及邊坡台階上的攀援、垂懸植物。邊坡綠化施工的同時應及時在坡面上種植速生草本植物,並採取適當的覆蓋措施以防止初期的水土流失。
邊坡綠化
3.多樣性原則
邊坡綠化施工種植植物的選擇應以地帶性植被與鄉土植物相結合、淺根植物和深根植物相結合、豆科植物與非豆科植物相結合的方式,還要盡可能配置抗逆性強和水、肥、光、熱利用率高的植物。這樣有利於建設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穩定的、生命力強的立體生態群落,能夠改變單純草本護坡易退化、周期短、維護管理難度大等缺陷。
4.適應性原則
高速公路挖方邊坡的情況千差萬別,即使同一條公路,其挖方邊坡也因邊坡坡度、高度、造型、防護方式、土質、水文、地質、邊坡朝向等的不同存在許多不同的類型。因此,在進高速公路挖方邊坡綠化設計前,要先對各邊坡的情況進行認真地調研,並根據不同的邊坡類型合理選擇綠化植物和綠化方法。
5.景觀協調性原則
應從景觀的角度對邊坡綠化的規模、色彩和造型進行認真地分析和研究。植物要有季節性,避免單調和雷同。季節性植物搭配彩葉植物可使高速公路邊坡觀賞性更強。在創造植被生存環境的過程中,盡量減少人工雕刻的痕跡,提高植被措施的技術水平以減少對工程措施的依賴。形成既有護坡功能,又具有美感的坡面生態景觀。
2.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成因
1.人為活動
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乾旱土地的過度放牧、粗放經營、盲目墾荒、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過度砍伐森林、不合理開礦等是人類活動加速荒漠化擴展的主要表現。亂挖中葯材、毀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為活動。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鹽漬化。
2.地理環境因素和氣候因素
乾旱、半乾旱及亞濕潤乾旱地區深居大陸腹地,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蒸發量最大、最為乾旱脆弱的環境地帶。當氣候變干時,荒漠化就發展,氣候變濕潤時,荒漠化就逆轉。
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③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④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3. 地理地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流域開發及綜合治理等知識的掌握情況;考核學生獲取圖表信息、結合區域地理知識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判斷、分析和綜合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綜合性。
(1)據圖15圖例可知當地水資源、礦產資源豐富,加之該區域地形高低落差大,包括我國橫斷山區在內,故水力資源、生物資源(森林資源)豐富。
(2)據圖16得結論重慶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比重最大的土地類型是旱地,據圖17得結論在地形坡度5°~25°范圍內,隨著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積比例增大。
(3)長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壞,流失侵蝕加劇。其結果是植被涵養水源能力減弱、小氣候濕度減小,肥沃的表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流失的土壤在河道、湖泊淤積使其泄洪能力降低,可能引發水旱災害頻繁。植物種類增長應該是生態環境改良的結果。故選擇B、C、D 。
(4)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① 降水(強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質條件;④植被狀況。
(5)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對策是恢復自然植被,具體措施:①(封山育林)保護植被;②退耕還林還草(增加地表植被覆蓋);③建設水土保持工程;④實施生態移民;⑤調整產業結構。
參考答案:
(1)水資源 水力資源 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森林資源)
(2)旱地 增大
(3)B C D
(4)自然因素:① 降水(強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質條件;④植被狀況。
(5)治理對策:①(封山育林)保護植被;②退耕還林還草(增加地表植被覆蓋);③建設水土保持工程;④實施生態移民;⑤調整產業結構。
4. 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植被恢復重建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生態學問題
植被的防風固沙能力,植被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如對其他植被,當地物種,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植被的生存條件,這直接影響了植被的存活率,以及要考慮植被的多樣性分布。個人的一些想法。
5. 高中地理的各類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要最全的)
一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全民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意識。把環境保護作為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公開環境信息,推進公眾參與。
二是統籌規劃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打破行政區劃的分割,進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規劃。根據各地的人口規模、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區域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增長方式,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
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節約意識和環境意識,宣傳循環經濟理念。按照「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核心,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治理污染產業化。
四是強化環境管理。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根據環境容量或控制目標的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對排污單位實行排污許可制度;強化環境准入,嚴格執行重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建立嚴格的產業淘汰制度,將保護環境作為重要依據來制定產業政策,公布技術落後、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淘汰名錄。
五是健全環境監管體制。堅持和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執法監管體制。
六是完善環境法治。進一步加強環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環境法規的制定進程,加重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
七是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堅持「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合理確定城市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標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鼓勵污染治理產業化,促進專業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環境咨詢服務業市場化進程。
八是健全環境經濟政策。研究探索和運用有效的經濟手段加強環境保護。
九是加強環境科研和能力建設。開展環境政策法規、重點地區和重點環境問題、環保產業等方面的研究及技術示範;加大環境監測、應急體系、宣教能力建設的投入;建立健全國家環境監測網路。
十是加強國際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承擔我國保護全球環境的責任,樹立負責任的國家和政府形象。通過履約和國際合作,促進我國發展方式的轉變,完善有關產品和生產工藝的環境標准。
6. 城市植被恢復重建應遵循哪些生態學原則
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主要指致力於那些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而植被恢復通指所在區域的森林或則樹林被因被破壞,導致次生災害多發,為了減輕或者防治次生及相關環境問題的惡化,而採取的恢復工作,通常注意一下幾點:
植被恢復存在的主要問題
造林樹種選擇不當。一是「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落實不夠,長官意志嚴重,不按設計栽植,擅變更樹種造林。二是樹種選擇時結合林業產業發展考慮不周,林業產業空虛,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只要栽了樹,驗收過關就行了。
2.林木良種推廣率低、造林密度偏小。西部地區的三峽庫區林木良種推廣率還達不到5%,甚至種子園的種子還賣不出去。「見種就采,有苗就栽」的現象普遍。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針葉樹種一般造林初植密度為每畝666株,而現在工程造林初植密度僅為每畝133株,按85%的成活率計,每畝只要有113株就能驗收過關,這樣形成的林子往往是一個疏林地。
3.栽植技術掌握不好。一是整地打窩規格較小,有的甚至只挖一個「丫雀口」就栽苗。二是苗木質量較差,主要表現為地徑不足,根系欠發達,高徑比失調。三是起栽苗時間較長,遠距離調苗時間更長。四是在起苗至栽苗時間段內又沒採取有效措施防護苗木水分散失,在栽植時有一部分已萎蔫。五是栽植不規范,栽苗時沒做到「苗正根舒,分層填土、捶緊踏實,培土成饅頭型」。六是工程造林栽植後未澆足定根水,往往導致造林成活率不高。
4.森林持續利用薄弱。一是沒有建立「法正林」體系,總體布局不合理,不同齡級結構的森林分布成無序狀態,沒有做好長遠規劃,只是有項目就栽樹,栽完了就了事,林業經濟效益不能持續顯現。二是竹木加工利用很薄弱,多數地方僅是少數個體戶零星加工,缺乏竹木加工龍頭企業拉動,長期以來,都是直接銷售原木沒有加工增值。三是林業產業「空虛」,林地產出率低。
7. 城市植被恢復重建有哪些技術途徑裸露邊坡有哪幾種類型
城市植被恢復重建技術途徑:
1、以水生態修復為重點的技術手段
一般以河流、湖泊等水體系統為主的區域,其生態修復以水生態為重點。其生態修復並不是簡單地使河流恢復到原始狀態,而是通過生態技術手段使河流生態系統恢復健康,進而在遵循河流自身發展規律的條件下,持續地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韓國清川溪見證了漢城600多年的發展史,但城市發展曾一度使清川溪成為垃圾填埋場。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2003年政府開始對清川溪進行修復,通過生態手段,拆除原有橋梁和下水道蓋板,並沿途建設深潭、淺灘和濕地,力求恢復河道的自然風貌,並增強河道滯洪防洪的能力。
改造後,河道受到陽光的照射,水中溶解氧濃度增加,同時水生物動植物大幅度增加,水體自凈能力加強,實現了水生態的健康持續發展,從而提高了清川溪周邊的土地價值。
2、以土壤修復為重點的技術手段
隨著工業、城市污染的加劇和農用化學物質的施用,土壤污染情況加重。概括起來主要是由自然成土條件和人為活動共同導致的。目前國內外土壤的修復措施主要有四種,即工程修復措施、物理化學修復措施、生物修復措施和農業生態修復措施,實際運用時會多種方式相結合。
比如在重金屬污染的地區新建小區綠化,將面臨土壤板結、岩石侵擾、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因此主要採用工程修復和植物修復相結合,一方面通過移走岩石,補充土壤和堆土的形式製造坡度不一的生境土丘,增加生境多樣性;另一方面通過植物提取、植物揮發、植物穩定等植物修復技術,實現土壤的凈化。
3、城市垃圾污染的防護技術手段
城市垃圾污染已經成為全球問題,尤其是城市垃圾填埋場生態恢復工程成為世界探討的重點。目前國內外的城市垃圾污染防護技術手段主要有表面覆蓋處理技術、微生物恢復技術和植物恢復技術等,選擇何種技術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質、垃圾的污染情況等因素進行選擇。
例如微生物的修復技術,大多運用於含油較多的位置,進行原位修復。在更多的實踐中,植物的修復運用較多,但是某些地區,垃圾滲濾液污染嚴重,往往需要考慮多種技術連用,使用最多的是植被和覆土技術連用。
4、植被修復為重點的技術手段
植被修復主要用在礦山、裸露等植被破壞區域;植被修復首先對土壤的物化、生化性質進行分析,查明土壤的PH值、土表水、通氣性、土壤氮素及土壤溫度等,進而選擇修復技術。
樹種的選擇是植被恢復中最為關鍵的一環,要遵循生長快、適應性強的原則,盡量選擇當地優良鄉土品種,不僅要考慮經濟價值,更主要的是樹種的景觀、生態等多功能效益。目前植被修復主要有工程修復和生物修復兩種,工程修復一般與水土流失治理相結合。
5、綜合恢復法
恢復生態與重建工程是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世紀的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的生態技術手段往往是綜合的。
裸露邊坡類型:
1、客土噴播護坡技術
客土噴播技術,就是指將植物生長的基礎——土壤與有機基材噴播木纖維、粘合劑、保水劑、肥料、酸鹼調節劑和種子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經過機械充分攪拌均勻後,利用客土噴播機提供的動力噴射到坡面上形成植物生長的土壤層。
種子發芽、生長成坪後,可以對邊坡的穩定起到有效的保護,從而達到快速重建植被生態系統和生物護坡的目的。客土噴播技術適用於邊坡坡率較緩的全風化及強風化邊坡、植物根系容易插入的石質邊坡。客土噴播防護邊坡主要靠植物的根系來實現。
植物根系垂直扎入較為穩定的岩土層,如同在邊坡上打了無數的錨桿,對邊坡起到錨固的作用,淺層交錯盤結的根系對邊坡起到加筋的作用,把整個邊坡連接成有機整體。此外,植物的莖葉能避免坡面被雨水直接沖刷,並能有效減緩地表徑流速度,從而起到保護邊坡的作用。
2、混合噴播植生護坡技術
混合噴播植生護坡技術是指利用液態播種原理,將生命力強、且能滿足各種綠化功能的植物種子經科學處理後與肥料、防土壤侵蝕劑、噴播木纖維基材、保水劑、色素以及水等按一定比例放入混料灌內。
通過攪拌器將混合液攪拌至全懸浮狀態後,利用離心泵把混合液導入消防軟管,經噴槍噴播在欲建邊坡裸地形成均勻覆蓋層保護下的植物種子層,再鋪設無紡布防護的一種進行坡面強制綠化的護坡技術。
3、液壓噴播植草護坡技術
液壓噴播植草護坡技術,是近十多年新開發的一項邊坡植物防護措施,是將草籽、肥料、粘著劑、噴播木纖維、土壤改良劑、色素等按一定比例在混合箱內配水攪勻,通過機械加壓噴射到邊坡坡面而完成植草旋工的。
生態護坡施工原則
生態護坡工程是一個耗資較大的工程,為了保證工程的質量,生態護坡工在實施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邊坡穩定原則
邊坡穩定是生態環境治理的基礎,沒有穩定的邊坡,也就沒有穩定的邊坡植被。因此首先要對邊坡進行清理,排除邊坡崩塌、危岩、滑石隱患,以期達到邊坡的基本穩定。同時要根據山體形狀設置截、排水溝和擋土牆等配套設施。
2、協調性原則
協調性原則是指裸露山體的生態恢復應符合總體規劃,與周圍景觀相協調。根據周圍環境和城市總體規劃,可將裸露山體缺口設計為工業園區、山莊別墅、景點公園等。
3、生態自然修復與景觀再造相結合原則
所謂生態自然修復與景觀再造相結合原則,是指裸露山體缺口由於其形態、顏色與周圍環境形成強烈反差,屬於生態脆弱帶,因此必須以恢復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原理為依據,同時與景觀再造相結合,增加景觀異質性與多樣性,提高視覺效果。
8. 高中地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社會措施分別是什麼意思。假設面對滑坡、洪澇,這3類措施分別是哪些
生物措施是通過恢復植被來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措施;工程措施是通過系列建設工程來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列如:修水庫,修梯田,設沙障等;社會措施主要是政策法規方面的,例如:退耕還林、《水土保持法》等。 面對滑坡、洪災,生物措施:植樹造林,恢復、保護植被;工程措施:護坡工程、修堤建壩等;社會措施: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9. 土地荒漠化的解決措施有哪些
1、保護現有植被,加強林草建設。在強化治理的同時,切實解決好人口、牲口、灶口問題,嚴格保護沙區林草植被。通過植樹造林、喬灌草的合理配置,建設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的立體防護體系,擴大林草比重。
在搞好人工治理的同時,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加大封禁保護力度,促進生態自然修復。由於飛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因而對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偏遠荒沙、荒山地區恢復植被意義更大。
2、在荒漠化地區開展持久的生態革命,以加速荒漠化過程逆轉。關鍵是合理調配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如不合理的水資源調配製度,是造成我國西北河流縮短、湖泊萎縮甚至乾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3、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過速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通過開展環保意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認識水平。關心、愛護環境,自覺地參與改造和建設環境,形成全社會的風尚。
同時,國家要有計劃地對局部荒漠化非常嚴重,草地和耕地幾乎完全廢棄,惡劣的自然環境已經不適於人類生存的地區,實行生態移民。
4、扭轉靠天養畜的落後局面,減輕對草場的破壞。要落實草原承包責任制,規定合理的載畜量,大力推行圍欄封育、輪封輪牧,大力發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發舍飼養畜。加快優良畜種培育,優化畜種結構。
5、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市場要求合理配置農、林、牧、副各業比例,積極發展養殖業、加工業,分流農村剩餘勞動力,減輕人口對土地的壓力。還可利用荒漠化地區蘊藏著多種獨特的資源,如光熱、自然景觀、文化民俗、富餘勞動力等資源優勢開發旅遊、探險、科考產業等。
6、優化農牧區能源結構,大力倡導和鼓勵人民群眾利用非常規能源,如風能、光能、沼氣等能源,以減輕對林、草地等資源的破壞。
7、做好國際履約工作的同時,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資金與外援。
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乾旱(基本條件)、地表鬆散物質(物質基礎)、大風吹揚(動力),沒有植被(保護)等。
以風力作用下的荒漠化過程為例,包括發生、發展和形成3個階段:
1、發生階段。僅存在發生荒漠化的條件,如氣候乾燥、地表植被開始被破壞等,即潛在荒漠化。
2、發展階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壞,出現風蝕、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風沙活動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包括發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以下)和強烈發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50%)。
3、形成階段。地表廣泛分布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為嚴重荒漠化。
二、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既包括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以及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人類的不當活動。
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綜合地作用於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植被破壞,荒漠化現象開始出現和發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間擴展受乾旱程度和人畜對土地壓力強度的影響。
荒漠化也存在著逆轉和自我恢復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轉時間進程的長短受不同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水分條件)、地表情況和人為活動強度的影響。
10. 高中地理各種環境問題及其成因和措施
主要環境問題的成因、後果及防治措施
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成因 後果 防治措施
1.溫室效應 全球 大量燃燒礦物性燃料(煤炭、石油)排放出大量的CO2氣體;大量毀林,尤其是熱帶森林;另外氟氯烴、甲烷等氣體也能加劇溫室效應 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全球蒸發更加旺盛,乾旱氣候區面積擴大,溫帶、亞寒帶、寒帶將升溫等,影響農業生產 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進行清潔生產;植樹造林,綠化大地
2.酸雨 幾乎全球 燃燒煤、石油等礦物燃料及冶金過程中放出的SO2、NO、NO2等酸性氣體,形成PH<5.6的酸性的雨、雪、雹、霧等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壞植物體、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回收SO2,NOX,開發清潔能源,倡導清潔生產
3.臭氧層空洞 兩極的上空,青藏高原上空等地,有向全球性發展的趨勢 製冷劑等釋放含氟氯烴的氣體 危害人體健康,對色還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的發放;積極研製新型的製冷系統。
4.光化學煙霧 洛杉磯等 汽車尾氣(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光化學反應,生成的混合氣體,在逆溫的大氣條件及不易擴散的盆地等地形 明顯降低大氣的能見度,刺激人們的眼睛、喉、鼻,使人頭痛嘔吐,並使植物受到損害 控制運行的汽車數量,保持道路通暢,使用清潔能源等
5.沙塵暴 乾旱、半乾旱地區明顯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地表分布大面積的沙漠;多大風,蒸發旺盛。
人為原因:濫伐森林、濫墾草原、超載放牧,使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土地沙化嚴重。 明顯地降低大氣能見度,影響交通和人體健康等 保護森林草地,退耕還林、還草、還牧,嚴禁亂墾、濫伐、過度放牧,植樹造林,恢復植被
6.赤潮 較封閉平靜的海區,在海洋中較多見 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排放大量含氮、磷的物質,是水中營養物質增多。在陽光強烈、水溫升高、海水停滯等條件下赤潮生物集結 世界性海洋災害,赤潮中的水生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控制污水排放量,實施污水處理,使用無磷洗滌用品
7.水荒 全球性乾旱、半乾旱,人口稠密區的半乾旱區較嚴重 淡水資源的補給少,造成徑流量少,以及季節分配不均,旱季更少;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的地區用水量大;水污染嚴重等 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還可能引發其他環境問題,如土地沙化、沙塵暴、生物種類、生態種類、生態系統的變化 節約用水;修建水庫,調節徑流的季節變化,開發節水農業,改進灌溉方式,研發抗旱作物品種,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
8.海洋石油污染 沿海水域及主要航線的交通要道上 石油運輸,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 油膜覆蓋海水,是水中缺氧,石油也有毒性,造成海洋動物、植物死亡 噴灑強效洗滌劑,使石油迅速分解;播撒粉狀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麥稈、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質吸收石油,然後集中處理;小面積油污可用圍欄圈住回收;可用燃燒法清除
9.物種消退,森林草地萎縮,生態平衡失調 全球性問題 人類濫采濫用生物資源,毀林開荒,人口急劇增長,工農業的迅速發展,污染加劇等 物種消退、基因庫存大減、生態惡化、人類的生存空間和選擇餘地縮小,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 嚴禁濫采濫用生物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