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灌溉的主要方法
漫灌要挖溝渠,以前用人工,後來用牲畜、拖拉機,後來最先進的用激光測距的先進機械,取決於 經濟和地理條件,例如需要灌溉的地域面積大小,有什麼可用的技術,人工費用等。植物在畦和隴溝中排成行或在苗床上生長,水沿著渠道進入農田,順著隴溝或苗床邊沿流入。也可以在田中用硬塑料管或鋁管引水,在管上間隔距離開孔灌溉,用虹吸管連接渠道。
應用管道可以控制水流量,由於溫度、風速、土壤、滲透能力等不同,漫灌容易造成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不足的現象,管道可以移動,因此可以控制不產生這種不均的現象。尤其是如果採用自動閥門更可以增加效率。
但由於漫灌比較浪費水資源,需要較多的勞動力,並且容易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因此使土壤鹽鹼化,在發達國家已經逐漸被淘汰。但由於只需要少量的資金和技術,在多數發展中國家中仍然被廣泛使用。 噴灌是由管道將水送到位於田地中的噴頭中噴出,有高壓和低壓的區別,也可以分為固定式和移動式。固定式噴頭安裝在固定的地方,有的噴頭安裝在地表面高度,主要用於需要美觀的地方,如高爾夫球場、跑馬場草地灌溉、公園、墓地等。
噴頭的壓力一般不能超過200巴,過高會產生水霧,影響灌溉效益,噴頭有可以轉動的,轉動可以是360度回轉也可以是轉動一定角度。也有噴槍式。可以在275-900巴的壓力下工作,噴射較遠,流量達到3-76升/秒。噴槍還可以用於工業防塵。
如果將噴頭和水源用管子連接,使得噴頭可以移動,為移動式噴灌,將塑料管卷到一個捲筒上,可以隨著噴頭移動放出,也可以人工移動噴頭。
噴灌的缺點是由於蒸發也會損失許多水,尤其在有風的天氣時,而且不容易均勻地灌溉整個灌溉面積,水存留在葉面上容易造成黴菌的繁殖,如果灌溉水中有化肥的話,在炎熱陽光強烈的天氣會造成葉面灼傷。 滴灌是將水一滴一滴地、均勻而又緩慢地滴入植物根系附近土壤中的灌溉形式,滴水流量小,水滴緩慢入土,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蒸發損失,如果再加上地膜覆蓋,可以進一步減少蒸發,滴灌條件下除緊靠滴頭下面的土壤水分處於飽和狀態外,其它部位的土壤水分均處於非飽和狀態,土壤水分主要藉助毛管張力作用入滲和擴散。
但如果滴灌時間太長,根系下面可能發生浸透現象,因此滴灌一般都是由高技術的計算機操縱完成,也有由人工操作的。滴灌水壓低,節水,可以用於對生長不同植物的地區,對每棵植物分別灌溉,但對坡地需要有壓力補償,用計算機可以依靠調節不同地段的閥門來控制,關鍵是控制調節壓力和從水中去除顆粒物,以防堵塞滴灌孔。水的輸送一般用塑料管,應該是黑色的,或覆蓋在地膜下面,防止生長藻類,也防止管道由於紫外線的照射而老化。滴灌也可以用埋在地下的多孔陶瓷管完成,但費用較高,只有時用於草皮和高爾夫球場。 滲灌技術已經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應用許多年了,是人工將地下水位抬高,直接從底下為植物根系供水的方法。
滲灌常用於商業溫室產品,如對盆花進行灌溉,還可以施肥,用含有肥料的水溶液從底部浸泡花盆10 到20分鍾,然後水可以回收,這種運作需要高技術自動操作,設備費用貴,但節省人力、水和化肥,同時維護和操作費用也很低,原理和地下滴灌一樣。
調虧灌溉
調虧灌溉時在作物的非臨界期減少灌水(虧缺),處於乾旱脅迫狀態,減少蒸騰耗水和延緩營養生長,而把有限的水量集中供給給作物的需水臨界期,滿足生殖器官形成和生長的要求。該技術可顯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不降低甚至可增加產量
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
該技術原來提出時,一方面是使部分根系處於土壤乾燥的區域(乾燥區)中,作物受到水分脅迫,根部形成大量脫落酸,傳送到葉片,氣孔開度減少,降低蒸騰耗水量;另一方面,使部分根系處於灌水的區域(濕潤區)中,作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滿足正常的生理活動的需要。乾燥區和濕潤區交替灌溉。交替脅迫後次生根大量增加,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明顯提高。
該技術在實用中改為隔溝交替灌溉系統,交替灌溉系統等。
甘肅省推行大田玉米隔溝交替灌水技術,在保持高產下節水33.3%,效果顯著,且投入不增加,因此在幾年前被列為當地節水技術推廣計劃。
❷ 初二下冊地理題:我國西北地區綠洲農業的主要灌溉水源來自
選A。西北地區綠洲農業主要分布在甘肅河西走廊至新疆一帶具有灌溉條件的區域,這是氣候和地形兩個原因決定的。西北地區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且深居內陸,加上地形上相對封閉的自然條件,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降雨量少、嚴重乾旱。B、夏季降水不對,因為即使是夏季上述地區降水量仍然很少,遠遠滿足不了農業灌溉的需要;C、湖泊水也不對,西北乾旱地區湖泊密度很低,有些還是季節性湖泊,有些是鹹水湖,同樣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灌溉的需要;D、河流水的表述不正確,它不是水的最終源頭,而且西北地區河流同樣很缺乏,有不少季節性河流;唯有A長正確,西北地區在河西走廊主要是利用祁連山脈高山冰雪融水對農業進行灌溉,新疆地區主要利用天山、昆侖山等高海拔的山脈的冰雪融水作物灌溉水源。
❸ 地理題中的灌溉條件最好一般是什麼求詳細
這個要結合各個不同地形氣候特徵具體分析吧~
一般來說靠近河流,取水方便;處於氣候較濕潤的地區(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等);地形坡度不宜過大等等~
❹ 地理,灌溉農業,節水農業,綠洲農業的區別都分布在什麼地區
灌溉農業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最主要的有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
節水農業就是對灌溉農業而言,
綠洲農業也是一種灌溉農業,主要分布在乾旱地區,如新疆塔里木盆地
❺ 高中地理中提到的灌溉農業是什麼
灌溉農業就是依靠河流水、湖泊水、抽取地下水來灌溉農業生產的農業模式。
❻ 水的來源
許多人都應該知道,水是一種純凈的液體,它看不見,也摸不透,但它能讓人感覺到非常舒適。夏天用水洗臉感覺很涼爽,冬天用熱水洗澡感覺十分舒服。所以,水是一樣人離不開的東西。當地上的一灘水被太陽照曬,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凝聚在一起,變成厚厚的一朵雲。雲朵越積越重,就形成我們所看到的雨。水源不斷的循環就是我們每天所看到的晴天與雨天了。
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是人的頭腦中固有的嗎?不是。是人類的實踐中產生的嗎?也不是。--地球上的水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關於地球上水的來源,以前科學家認為,水的來源是地球內部,是地球形成時自然產生的。這一類理論漏洞百出、捉襟見肘、困難重重,近來幾乎不再被認真看待。美國科學家最近提出一個令人矚目的新理論:地球上水來自太空由冰組成的彗星。
這個理論的向外尋找的方向是對的,但歸結為冰彗星,又會產生不少難題,比如無法解釋九大行星為什麼惟獨地球會成為海量的冰彗星的「磁鐵」?
地球的水的確是由某種力量放置在地球上的,而且用大氣層通過大氣水循環將這些水固定在地球上。如果只是放置了水,而沒有大氣層的話,即使有再大量的水,也早就散失在太空中了。
這是一個極其精巧的設計。
詳情請參閱——http://ke..com/view/990604.html?wtp=tt
❼ 初中地理關於灌溉農業和河谷農業,(湟水,藏南谷地;河套,寧夏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山麓)具體省份,
湟水谷地:青海 藏南谷地:西藏 河套平原:內蒙古 寧夏平原:寧夏 河西走廊:甘肅 天山山麓:新疆 你記住,西北地區包括四個省區,一個省區一個灌溉農業。青藏地區包括兩個省區,也是一個省區一個。
❽ 水除了能灌溉、發電、還能坐干什麼
水的用途:喝、洗澡洗衣、發電、做飯、用水畫畫、刷牙洗臉、打水仗游泳、水可以跳舞(如音樂噴泉)、水會唱歌(小溪流水,大海波濤,海浪)、澆花種菜、養魚、當鏡子、倒影、可劃船航行、沖浪、可以運東西、形成瀑布、陽光照在水面上可以形成彩虹、吹泡泡、沖馬桶、可以加熱取暖(如暖氣,手爐)、加熱可形成水蒸氣太陽蒸發形成雲彩最後變成雨、澆灌莊稼、淹死人、可降溫涼爽、可冷凍成冰儲藏東西、小鴨子掉進坑裡可救小鴨子、皮球掉進洞里可以用水浮出來、可以發生水災山洪、可以救火、可以用水沙裡淘金、和泥巴玩、誰可以打仗消滅敵人(如三國里關羽水淹七軍)。可以形成露珠、可以形成霜水霧、可以形成雪。
水(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類很早就開始對水產生了認識,東西方古代樸素的物質觀中都把水視為一種基本的組成元素,水是中國古代五行之一;西方古代的四元素說中也有水。
水的地理意義
對氣候的影響
水對氣候具有調節作用。大氣中的水汽能阻擋地球輻射量的60%,保護地球不致冷卻。海洋和陸地水體在夏季能吸收和積累熱量,使氣溫不致過高;在冬季則能緩慢地釋放熱量,使氣溫不致過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發到天空中形成了雲,雲中的水通過降水落下來變成雨,冬天則變成雪。落於地表上的水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從地層里冒出來,形成泉水,經過小溪、江河匯入大海。形成一個水循環。
雨雪等降水活動對氣候形成重要的影響。在溫帶季風性氣候中,季風帶來了豐富的水氣,形成明顯的干濕兩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於不同的氣候條件,水還會以冰雹、霧、露水、霜等形態出現並影響氣候和人類的活動。
對地貌的影響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蓋,從空中來看,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水侵蝕岩石土壤,沖淤河道,搬運泥沙,營造平原,改變地表形態。
對生命的影響
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現的。水是所有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中水佔70%;而水母中98%都是水。水中生活著大量的水生植被等水生生物。
水有利於體內化學反應的進行,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物質的作用。 水對於維持生物體溫度的穩定起很大作用。
淡水短缺問題與對策
地球上水總儲量約為1.36x1018m3,但除去海洋等鹹水資源外,只有2.5%為淡水。淡水又主要以冰川和深層地下水的形勢存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僅佔世界總淡水的0.3%。
世界氣象組織於1996年初指出:缺水是全世界城市面臨的首要問題,估計到2050年,全球有46%的城市人口缺水。對於水資源稀少的地區來說,水已經超出生活資源的范圍,而成為戰略資源,由於水資源的稀有性,水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為讓全世界都關心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水的利用
水是人類生活的重要資源,特別是農業需要大量水進行灌溉,人類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早期城市一般都在水邊建立,以解決灌溉、飲用和排污問題。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水在飲用、清潔、洗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興修水利,與水澇害和洪水等自然災害作斗爭。因此形成了一些專門與水有關的研究領域,如水力學,水文科學,水處理等,甚而產生了以水為生的產業水產業。
工業生產和化工生產大量使用這種廉價的原料。但未經處理的廢水的任意排放就會造成水污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污水的處理就變得十分必要。
❾ 高一地理
灌溉:在地理中灌溉指對農田的澆灌
徑流:直白點說就是流動的水··也就是河流啦
徑流減少: 地理中農業的發達一重要的因素便是灌溉條件的便利,而只有在有徑流的,通俗點說也就是在有河流的地方才會灌溉條件便利。然而過度的抽取河流水進行農業灌溉則會導致河流流量的減少,也就是河流的徑流減少
濕地減少: 灌溉是需要水資源的,濕地(包括沼澤、河、湖等)是貯存水資源的一個重要地方,灌溉量的加大必將導致濕地儲水量減少,從而濕地的面積也將減小
地下水位的上升: 因為地下水循環和地表水循環共同構成陸地水循環,他們是相通的。由於過度的灌溉使地表徑流減少,地下水也將會上升填補所缺處···忘了還有個重要原因是,灌溉增加地表水下滲也會使地下水位上升
不知這樣的解釋你懂否?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咱們相互討論O(∩_∩)O~
❿ 高中地理,河流,降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水源的來源都有什麼
主要發生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地下徑流不暢、地下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鹽的沖積平原,如我國的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地下水位上升主要的原因是地表水較多,下滲導致地下水增多,從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主要有:降水突然增多;冰雪融水;不合理的灌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