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課的作業該怎麼布置比較合理
遵循適量、重點鞏固的原則。不要讓學生反感即可
Ⅱ 如何布置地理作業
按照所學內容,布置相關練習題。題目可以去網上找,也可以購買輔導用書
Ⅲ 地理作業如何實現創新
首先是適應新課標改革的需要。新的地理課程改革更加重視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要,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地理教師教育理念,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更多的參與體會知識的獲得過程。地理作業為學生的發展能力、探索知識以及正確的環境、人口、資源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演練平台,為達到地理作業適應新課標需要的目的,就要深入系統的對地理作業進行研究,使之為科學設計地理作業服務。
其次能有助於形成正確的作業價值觀。新課程標准要求下,作業是重建和提升課程意義的重要途徑,而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附庸。通過不同的設計模式,創設自主性、多樣化、趣味性的作業,強化課堂教學意義,從而使作為課程資源的地理作業,發揮出更大的效能。地理作業,還應實現由知識本位向發展本位的轉變,追求最大化的效率。
最後是學生地理學習的需要。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類更加關注環境、資源、人口問題,更加重視地理學。教材更新速度慢,而地理知識更新速度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所有的知識也是不現實的。通過做作業,學生可以把握地理知識要點,用地理的方法提出,分析,以及解決地理問題;再者學生學習地理趨向於終生學習,作業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1、傳統的地理作業模式,教師對作業具有絕對的發言權和評價權,教師布置什麼作業,學生就做什麼樣的作業,湮沒了學生的主體性,以致於作業成了師生之間淺薄的文本符號的交流。教育,作為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創生出課堂教學,而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自然也應該走向對話。教師通過對話可以看到學生作業中的智慧和辛勞;學生的主體性在對話中得以凸顯,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教師與學生在對話中形成了一種默契,地理作業變得鮮活,充滿生機,師生之間更加的尊重和了解。
2、統一標准轉向個性發展。人,作為獨特性個體而存在,興趣、性格、能力和學習方式等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說,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為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地理作業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還要考慮知識之間的差異,打破過去不同學生做同樣的作業的局面。為適應能力各異的學生的需要,我們認為,作業應從兩個層面上強調學生的個性和層次性發展:一是學生層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作業,這樣在各自最近發展區的基礎上才能使不同的學生獲得進一步的提高;二是知識層面,應該安排由易到難的作業題目順序,從陳述性知識到程序性知識進而到策略性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生個性的發展。
3、書本知識轉向挖掘生活。作業就是一種從理論到理論,從知識到知識的過程,假設一種虛假的場景來讓學生演練知識,達到對書本知識的再現和鞏固的目的。而傳統模式的地理作業題目都源自於課本,在這種作業中,學生做著大量的機械記憶,不僅毫無樂趣,而且效率及其低下。地理是一門服務性、實踐性的學科,地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生活中的這些地理問題、地理知識都可以作為地理作業的題目。地理教育的生活化強調讓地理作業生活化,讓作業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該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問題,最終能夠將地理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實際的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識的重要性以及感知地理知識的價值。
4、單一形式轉向多元模式。地理作業應該多布置一些具有實踐性、實驗性的作業,打破僅靠作業本來完成作業的局勢。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以及調查、藉助於地理最新的探測工具等方式,讓作業的手段多樣化,讓紙筆作業不再是地理作業的唯一表現形式。地理作業從單一形式轉向多元模式,不僅要改變作業形式,還應該轉變作業評價、目標、批改、形式、內容和類型等多方面,這種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作業內容的生活化、作業目標的豐富性、作業結果的開放性、作業類型的多樣性。
總之,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行,原有的地理教學模式逐步落伍;教師需要尋求新的教學模式來適應新環境,從而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學生由於學習模式落後,造成學習效率降低的現象的產生。所以創新必不可少,只有創新才能夠讓現代初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得到真正的提升。
Ⅳ 地理作業怎麼布置
作為一名地理老師,給學生們布置地理作業,一定要緊扣今天上課的內容或者以前講過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做家庭作業,對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復習。
如果沒有練習冊,作為老師,可以在書店找一些卷子,印給學生們做。
如果有練習冊,可以讓學生們做練習冊相應的章節。
以上是我的建議,僅供參考。
Ⅳ 初中地理寒假作業怎麼布置
您好。初中地理的寒假作業 可以是讓學生做一本書的習題,或者是看著課本自己出題自己做。以及指定多畫幾個地圖
Ⅵ 如何設計初中地理家庭作業
配套練習冊+背誦理解記憶,課後練習一到二題就夠了。有題綱的話背誦簽字。建議你不要布置太多作業,因為當今中國學生的學習壓力太大了。
Ⅶ 初中地理需要布置課外作業嗎
初中地理也需要布置課外作業。
因為地理知識也需要課後的背誦來記牢地理知識。需要熟悉地理知識的一些必要知識,課後也要去了解熟悉。
Ⅷ 初中地理怎麼教好
地理教學應是一種生動有趣的講課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從而真正體現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落實新課程的精神。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第一,課堂教學要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對衣食住行、自然現象、現代農業發展等地理知識興趣特別濃厚,而現行地理課程在這些方面卻只有零散的一些簡介而已,因而教師講課時不能很好地利用其素材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從而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知識儲備,促進他們能力的發展,可根據現行課程的編排,根據學生的需求、興趣,採用開發與之相適應的校本內容進行教學補充。此外,校本課程素材的發掘,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現行的國家課程的缺憾,更重要的是能夠把學生主體性集中在校本課程中進行細致有效的發揮,並留給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和相應的素材,讓學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與發展,同時也為學校的特色建設提供了組件。
第二,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為,在一堂課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定課題,諸如此堂課重點講述的內容、採用的方法、課堂教學小組討論的時間以及授課的時間安排等都由學生自己來定。可以認為,凡是與地理課堂教學有關的內容,都是學生說了算,讓學生樂於完成自己選擇的一切,教師只幫助學生確立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把握最基本的知識。事實上,地理課程中的某些教學內容並非一個學生能獨立完成,這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互相合作幫助才能完成。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這一因素,盡量多設計些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作業,使學生學會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不必局限於單獨完成,也可以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才能較好地體現「自主合作教育」的教學思想。
第三,大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從地圖中獲取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除了文字以外,尤其要重視圖像的系統學習。地理課本中的各種地圖構成了一個「圖像體系」。這些圖像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習這些圖像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第四,課後布置作業要科學合理。傳統的地理作業在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素質上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設計些開放性的地理作業。作業的內容、答題的形式以及問題的答案均是開放或半開放的,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另外,作業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在布置地理作業時要注意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在作業數量、難度和完成時間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地理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多給學生布置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操作或參與實踐活動的方式來完成作業。
總之,在新課程推進的今天,新課程的推進與開展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並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去學習和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Ⅸ 地理寒假作業怎樣布置
預習新內容,每課至少找三個問題,到校向老師提問
Ⅹ 初中地理如何有效設計分層作業
如何設計有效的地理作業
近年來,隨著中考制度的改革,初中地理課業負擔也越來越重,因此,提高地理作業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地理老師都在思考和探討如何依據大綱,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上設計有效的地理作業,才能符合學生的需求。 地理作業初中有效性一、什麼樣的地理作業才是有效和高效的 從地理教學的角度看,地理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它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但是,種種原因導致有些教師對作業認識產生偏差,認為作業做的越多就越能應付考試,提高考試成績。大多數教師搞「題海戰術」,無味的重復,偏題、怪題層出不窮,甚至有個別教師把「罰抄作業」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學生叫苦叫累,教師叫煩叫重。於是,作業成了「令人頭疼卻必須做的辛苦差事」。因而,我在長期的地理教學中對「什麼樣的作業才有效、高效」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1.作業,只有在適當、適量和適時的時候才會有效。那些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切合課程標准要求、符合知識建構原理的練習、作業,那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進取性、創造性的練習和作業,才能夠真正發揮其鞏固、強化和拓展的練習價值,才能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的學習要求,對作業進行預設,分重點內容摘抄(課本為主)、圖表分析(填充圖冊為主)拓展提高(地理配套練習冊為主)三個部分,緊跟教學進度,精練試題,由易到難,分步完成,學生感到作業量適中,易完成,准確率高,有成就感。 2.作業內容要有趣味性、開放性,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有效性是我們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作業也一樣,只有學生在付出勞動的時候有了收獲、有了提高、有了進步,才能激發作業的興趣。學生喜歡貼近生活、形式新穎、開放性的作業,教師要把地理作業融入生活,同時把題型設計得符合中學生興趣特點,以增添學生做作業的情趣,有利於學生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去觀察、思考、分析與解答,提高他們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在學習《西亞和北非》時,我抓住學生對熱點問題易關注的心裡特點,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組阿拉伯人的生活圖片或媒體視頻,然後觀察思考下列問題: (1)你知道圖片中人物的人種、民族、宗教信仰、語言嗎? (2)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什麼地區?其服飾與所在地區的環境有何關系? (3)你知道西亞、北非地區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備受世人關注的原因嗎? 問題很貼近生活,教學中,學生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輕松愉快的獲取新知識。 3.把作業的選擇權還給學生。過去,我們讓學生完成作業的時候,基本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所以導致了部分學生對作業不能做,也不喜歡做。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拿到作業以後,自己不能做,就乾脆不做,去抄。有些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看到作業太簡單了,就沒有興趣做,為了應付老師,乾脆還是抄。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位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並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這就說明,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智力特點,允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我在作業的設計中作了大膽的嘗試,按7∶2∶1的比例。所謂的7∶2∶1是這樣分配的:「7」是基礎題大家都要完成;「2」是針對重點、難點拓展拔高讓地理成績較好的同學,「1」是嘗試鏈接中考題讓激進的同學。通過地理作業選擇權的變化,激發了學生作業興趣,基礎差的學生不用每天忙於抄作業,基礎好的學生做一些有難度、挑戰性比較大的題目,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做適合自己的作業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二、如何設計有效、高效的地理作業 作業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目標明確、方向准確、切中要害,難點問題要有變式訓練,組題要有梯度。錯誤率高要有糾錯練習。因此,我們設計了以下幾種作業類型: 1.發揮地理知識和生活聯系緊密的特點,設計學生易感悟的預習型作業 傳統的地理作業只是對已學過的知識復習、鞏固和提高。其實,地理知識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通過留預習作業的形式,也可以培養學生以教材、地圖冊、網路等為主要資料來獲取知識的能力。這一類作業應選取立意較新、情景新且緊扣重點的基礎題,讓學生在預習課本,了解考點知識結構及體系的過程中嘗試訓練,找出自己疑惑的問題所在。例如,在學習《非洲》一課時,讓學生提前觀看《人與自然》,初步了解熱帶、稀樹草原、肉食性動物、草食性動物、雨季旱季等知識點的鏈接。 2.課堂和課後,針對大多數學生設計基礎型作業 在課堂上和課堂後,適當地給學生布置些與上課內容基本一致的作業,作為鞏固和檢測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手段,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基礎型的作業,即是主要以檢測學生對知識點本身掌握程度而設計,是針對全體學生而設計,是課堂教學的任務,全體學生都應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