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洪澇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洪澇災害的形成兩方面的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所以洪澇災害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自然條件:洪水是形成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准,才可能出現災害。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第二,社會經濟條件:只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例如,每年江河中下游地區都是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而該地區水資源豐富、土地平坦,又是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
洪澇大致上又可以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風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潰壩洪水。河流洪洪澇中影響最大、最常見,如果流域內暴雨長時間積蓄就會造成河流水位不斷上升,從而引發堤壩決口,造成地區重大損失,甚至會造成大量人口傷亡。
Ⅱ 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有哪些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有哪些至少4條
降水集中於夏季。1汛期河水猛漲,造成河流排水不暢。2流域地區上游及中游地區連降暴雨。3、河流旁邊水土流失嚴重。4河水渾濁,河床加厚導致河變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大。中下游一般是平原地區,流速慢,易形成洪澇。
Ⅲ 洪澇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洪澇災害的形成兩方面的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所以洪澇災害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自然條件:洪水是形成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准,才可能出現災害。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第二,社會經濟條件:只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例如,每年江河中下游地區都是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而該地區水資源豐富、土地平坦,又是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
洪澇大致上又可以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風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潰壩洪水。河流洪洪澇中影響最大、最常見,如果流域內暴雨長時間積蓄就會造成河流水位不斷上升,從而引發堤壩決口,造成地區重大損失,甚至會造成大量人口傷亡。
從其發生的機制來看,洪澇災害有三個明顯的性質,即季節性、區域性和可重復性。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澇幾乎全部都發生在夏季,並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黃河流域則有不同的特點。同時,洪澇災害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和普遍性。洪澇災害不僅對社會有害,甚至能夠嚴重危害相鄰流域,造成水系變遷。並且,在不同地區均有可能發生洪澇災害,包括山區、濱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邊地區等。但是,洪澇並不是不能防禦的,雖然人們不可能根治洪水災害,但卻能盡可能地減小災害的影響。
Ⅳ 造成1998年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的原因都有哪些
造成1998年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的原因都有哪些?
中下游的很多湖泊都消失了,這是當時很多的人圍湖造田,這個湖泊本來是可以緩解長江的一些水流的,但是,大家圍湖造田,導致很多湖泊消失,下大雨的時候,大雨只有向長江流入,這樣一來,長江也受不了那麼大的雨水,周圍湖泊被圍起來甚至是消失了,沒有了分擔的能力。長江流域的森林面積本來是可以的,但是人們不斷進行農地開墾,不斷地圍湖造田,造成很多森林本破壞,甚至是消失了。在下大雨的時候,一些泥土就被帶入到長江,年復一年的這樣,長江的河床就會高出了地面。大量的圍湖造田,有的湖泊是越來越小,有的湖泊甚至都消失,這些有蓄洪功能的湖泊沒了這個蓄洪的能力,長江河床也越來越高,小雨的時候還可以,但是暴雨一來,這樣的情況長江也是受不了的,爆發了1998的洪水。
我們應該愛護環境,保護環境。
Ⅳ 地理: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1、中下游多平原,地勢低平,不利於瀉洪
2、屬於季風氣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匯入多
4、上游地區對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
下遊河床抬高,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
(荊江河段尤為突出,素有「九曲回腸」之稱)
5、人們圍湖造田,縮小了湖泊面積,
湖泊的調蓄洪水的能力減弱
措施:1、加強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樹造林
2、中遊河段「截灣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庫)
4、提高人們的防洪意識和自救能力
Ⅵ 造成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土壤與地質狀況
當地的土層質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滲弱,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且蓄水量多時,就很容易形成澇漬災害。
2、地貌特徵
當所處的地域存在低山丘陵區地表起伏、徑流峰高流急、溝谷縱橫等情況,就會較容易形成洪澇災害。
3、氣候原因
季風氣候顯著的地區,常常因水資源時空分布的不均勻,造成短歷時高強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風的影響而形成的長歷時連續降水,在這過程期間極易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
4、人類活動的密集情況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一些地區因人類過分集中,人們為了生活而不惜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因此這些地區也極易造成洪澇災害。
(6)地理大題洪澇災害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洪澇災害治理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澇的根本措施。對於丘陵漫崗區要通過大量的修建水庫、谷坊、塘壩、截流溝等水利工程,並結合田間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
攔蓄地表徑流,達到涵養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發,在保護了坡耕地的同時也保護了下游的農田,同時充分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變水害為水利。
將來將要建設的關門咀子水庫就是一座以發電、防洪為主,兼顧除澇、灌溉、水產的大型水庫,它的建成將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標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過擴建加固鶴立河、石頭河堤防,將使中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得到有效的控制。
田間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興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調整壟向,等高作業,從而減緩坡度,截斷地表徑流,控制水土流失。
Ⅶ 高中地理 武漢市洪水災害多發的原因
原因:處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勢低平,河流流量大。
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太平洋上空的副熱高壓與來自北下的冷空氣在長江中下游沿岸交匯,故在5, 6月常出現梅雨季節,加之今年夏季風勢力弱,盤踞在長江中下游不願北上,故淫雨霏霏,河流徑流量大增,水位上漲,出現決堤,造成洪澇災害。
(7)地理大題洪澇災害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武漢市地貌屬鄂東南丘陵經漢江平原東緣向大別山南麓低山丘陵過渡地區,中間低平,南北丘陵、崗壟環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壟崗平原與平坦平原的面積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間,大部分在50米以下。
武漢市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具有常年雨量豐沛、熱量充足、雨熱同季、光熱同季、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等特點。
武漢年平均氣溫15.8℃—17.5℃,極端最高氣溫41.3℃(1934年8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8.1℃(1977年1月30日)。
年無霜期一般為211天—272天,年日照總時數1810小時—2100小時,年總輻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約佔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Ⅷ 洪澇災害的成因
災害形成必須具備兩方面條件: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
1、自然條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准,才可能出現災害。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等。
2、社會經濟條件:只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區,而中下游地區因其水源豐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經濟發達地區。洪水災害的威脅將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和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洪水可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風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以成因不同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暴雨洪水:是最常見、威脅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較大強度的降雨形成的,又簡稱雨洪。
2、山洪:是強降雨後,山區溪溝中發生暴漲、暴落的洪水。山洪具有突發性、雨量集中、破壞力強等特點,常伴有泥石流、山體滑坡、塌方等災害。
3、融雪洪水:主要發生在高緯度積雪地區或高山積雪地區。
4、冰凌洪水:常發生在黃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中。由於河道中的某一河段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在氣溫回升時,低緯度河段上游先解凍,而高緯度仍在封凍,上游來水和冰塊堆積在下遊河床,形成冰壩,造成洪水泛濫;另外,河流封凍時也可能產生冰凌洪水。
5、潰壩洪水:是大壩或水庫突然決堤、潰塌而造成的洪水。
除此以外,澇災又有內澇和「關門澇」之分。內澇是指超強度的降水來不及從河道中排出,形成積澇。
Ⅸ 地理我國洪澇災害典型地區及產生原因是什麼
1、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若現象等。
(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Ⅹ 高中地理 洪澇災害的成因
季節性降雨分布不均,平原地形排水不暢,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淤塞。。。
措施:退耕還湖,植樹造林,加固堤壩,清理河道等
影響: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洪澇災害往往給交通、電力供應、糧食供給等帶來不便,同時容易導致疾病傳播,最嚴重的影響當然就是危機人們的生命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