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然地理條件概述
一、地形地貌
(一)地形
山東省域位於我國地勢劃分中的第三大階梯的東緣,海拔和相對高差均不大。全省地形分為山地、丘陵和平原,以魯中南山地最高,向四周經低山丘陵逐漸過渡到山前平原和黃泛平原。丘陵區切割強烈,有「山東破碎丘陵」之稱。平原區平坦廣闊,崗、坡、窪相間,微地形比較復雜。
全省地勢以泰、魯、沂山地為中心,向四周逐漸低下,泰山主峰為山東最高點,海拔1545m,魯山海拔1108m,沂山海拔1032m,三山構成山東中部山地的一條東西向地表分水嶺,分水嶺北側,低山丘陵,海拔500~200m,逐漸過渡到廣闊的黃泛平原;分水嶺南側,山地丘陵海拔從1000m下降到160m左右,到沂沭平原為60m左右;魯中山地西側從魯西湖帶過渡到黃河沖積扇,海拔50m左右;東側為山東半島,伸入黃、渤海中,海岸線長3024km,半島山地海拔一般500~700m,嶗山頂峰最高1133m,平原地區海拔一般5~50m;另有諸島嶼分布在沿海地帶。
(二)地貌
山東地貌類型比較齊全,按地貌形態及成因類型,可將全省劃分為魯中南以構造侵蝕為主的中低山丘陵、魯東以剝蝕構造為主低山丘陵和魯西北堆積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圖2-1)。
魯中南中低山丘陵地貌單元:該地貌單元位於本省的中部,東以昌邑-大店斷裂為界與魯東低山丘陵相鄰,北西以濰坊—淄博—濟南—平陰—東平—鄒城—薛城連線與魯西北堆積平原接壤。該單元呈一向北展布的扇形山地,長期緩慢上升,以構造侵蝕為主,地貌與構造、地層具有明顯的一致性。中山區侵蝕切割強烈,山勢險峻,峰頂海拔超過1000m,最高為泰山主峰,海拔1545m,切割深度大於400m;低山丘陵區,谷淺坡緩,切割深度小於400m;該單元還有由碳酸鹽岩地層構成的侵蝕溶蝕或剝蝕溶蝕形成的低山丘陵,谷坡陡峭,地表岩溶發育;此外,該地貌單元還發育有剝蝕山間平原和山間河谷盆地。
魯東低山丘陵地貌單元:該單元分布於山東省的東及東南部。低山區位於嶗山一帶,最高為嶗山主峰,海拔1133m,切割深度多大於500m,低山丘陵多分布在單元西北部的大澤山一帶,最高海拔737m,低山區山坡陡峻,溝谷發育,且多呈「V」字形,單元內丘陵廣布,地面標高多為100~300m,地形起伏平緩,切割微弱,河谷多呈「U」字形。此外,該單元沿海還發育有海蝕台地和濱海堆積灘地。
圖2-1 山東省地貌略圖
魯西北堆積平原:分布於本省的西北部,屬黃河沖積扇的下游。按地貌成因形態特徵分為黃泛沖積平原,地形廣闊坦盪,略有起伏,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標高一般為75~25m,尚具崗、坡、窪相間的微地貌特徵;黃河河口三角洲平原,分布於利津以東,呈扇形,地面標高15~3m,坡降0.1‰~0.12‰;海積沖積平原,分布於渤海灣、萊州灣沿海一帶,屬海陸交互相沉積而成,地形平坦,地面標高7~3m,分布有沼澤地及新月形沙丘;沖湖積低窪平原,分布於低窪的湖區,周邊微向湖區傾斜,地面標高40~34m,局部地區有沼澤地及窪地;沖洪積山前平原,分布於沿膠濟鐵路以北及津浦鐵路以西,地形較平坦,標高80~40m,坡降6‰~0.3‰;此外,在嘉祥縣以南,金鄉縣以北零星分布有殘山丘陵,多由碳酸鹽岩構成,溶蝕作用強烈,呈孤島狀,殘山標高一般為160~200m。
二、氣象條件
山東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盛行偏南風,炎熱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春季多風沙,乾旱少雨;秋季,天氣晴爽,冷暖適中,素用「秋高氣爽」來贊譽。
全省平均氣溫11.4~14.7℃,呈由西南向東北遞減的分布規律。7月份最高平均氣溫24~27℃,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1~-4℃。無霜期200d左右。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80mm左右;其時空分布規律大致是:大氣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歷年最大降水量達1169.3mm(1964年),最小僅445.5mm(1981年),豐枯之比高達2.62倍;年內降水量的季節分布也很不均勻,一年中有56%~71%的大氣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的降水量僅佔全年總降水量的3%~7%(表2-1)。同時大氣降水的地域分布規律也比較明顯,總的趨勢是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圖2-2)。以日照—棗庄一帶降水量最大,在900mm左右,濱州市以東的黃河口地帶和莘縣—平原—河口以北地帶為最小,僅600mm左右。年平均蒸發量為1100~2200mm,分布規律是由西北向東南遞減。
表2-1 山東省四季降水量分配比例統計表(1971~2006年)
注:據《山東省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
圖2-2 山東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區圖
三、水文與水資源
1.水文
山東河流水系比較發育,除黃河橫貫東西,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外,其他中小河流密布全省,全省平均河網密度為0.24km/km2,幹流長度大於10km的河流共計1552條,各地域河流分布特徵是:在魯中南地區以泰沂山脈為中心,形成向四周分流的輻射狀水系。南流河流主要是沂河和沭河,均經江蘇入海;北流河流主要有濰河、彌河、白浪河及小清河的支流淄河、孝婦河和綉江河等;西流河流主要有大汶河,經東平湖匯入黃河;其他還有泗河、城河、白馬河、十字河、洸府河、界河、泉河等,均匯入南四湖。東流河流均很小,如付疃河、潮河、吉利河、洋河、王戈庄河等,集水面積均在500km2以下。膠東半島由昆嵛山、艾山和大澤山等構成一近東西向天然分水嶺,形成南北分流的不對稱水系;南流入黃海的河流主要有大沽河、五龍河、母豬河、乳山河等;北流入黃海、渤海的河流主要有大沽夾河、王河、黃水河、沁河、新安河等,但都源短流急,匯水面積不大。在魯北平原區,除衛運河與漳衛新河穿過冀魯邊界外,主要有徒駭河、馬頰河和德惠新河,均為排洪河流,匯集平原大部分地表徑流流入渤海。在魯西平原區主要有洙趙新河、萬福河和東魚河,均自西向東匯入南四湖。
本省河流分屬海河、黃河和淮河三大流域。陡駭河、馬頰河水系屬海河流域;大汶河、玉符河及南、北沙河等屬黃河流域;沂沭河、南四湖水系及中運河水系,屬淮河流域。其他膠東半島沿海諸河均獨流入海。
最大的湖泊為南四湖,由微山、昭陽、獨山、南陽4個湖泊連接而成,南北長126km,東西最寬處25km。1958年在湖腰建成二級壩樞紐工程,將全湖分為上、下兩段。允許最高水位時總庫容47.3億m3,調節興利庫容17億m3。在南四湖以北原為北五湖,現除東平湖外,其他均已淤廢。東平湖上承大汶河來水,南與運河相接,北與黃河溝通。湖區最高水位44.5m時,相應庫容為30.4億m3。該湖主要以泄洪為主,對黃河洪水和凌汛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在小清河幹流上,尚有白雲湖、青沙湖、麻大湖等,因多年淤積,湖的容積已不大。1958年開始全省興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已建成大型水庫32座,中型水庫135座,小(一)型水庫840座,小(二)型水庫4643座,堤壩32000多座,總蓄水能力達107億m3。
2.大氣降水與地表水資源
根據1956~1999年降水資料統計分析,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6.5mm,摺合水量1037億m3;多年平均年徑流深145.4mm,相應的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222.9億m3,保證率為50%,75%,95%的年徑流量分別為193.9億m3,120.4億m3,51.3億m3。
黃河自河南經山東入渤海,是本省的主要客水資源,據1951~1999年高村水文站監測資料統計,黃河每年平均年徑流量為3858億m3。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1987〕61號文轉發的國家計委和水電部《關於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報告》,分配山東黃河可供水量為70億m3。自1972年以來黃河時有斷流的現象發生,直接影響引黃供水的穩定性。
3.地下水資源
根據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於2002年1月完成的《山東省地下水資源評價》所提供的數據,全省地下水天然總補給量為216.38億m3,其中,礦化度小於1g/L的為139.95億m3,1~2g/L的為53.51億m3,2~3g/L的為12.73億m3,3~5g/L的為10.19億m3;計算全省總可開采資源量為178.65億m3,其中礦化度小於1g/L的為114.31億m3,1~2g/L的為45.49億m3,2~3g/L的為10.65億m3,3~5g/L的為8.20億m3。
山東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不足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6,是全國主要缺水省份之一。由於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超采比較嚴重,引發地面沉降及海(咸)水入侵等地質環境問題,對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
『貳』 地理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包括哪些呢
政策、應該從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去分析、地勢、教育、溫度、交通、自然資源、科技、水源、人力資源、海拔。自然條件:地形、市場、土壤:工農業發展水平、植被等社會條件、氣候(降雨、大氣)、光照、歷史、文化環境等是的
『叄』 中國的地理條件
中國地形多種多樣,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肆』 地理條件包括哪些
地理條件包括地形位置情況、如山川河流土地的形狀及特點,所在經緯網及自然地圖上的方位等;氣候情況,如季節、氣溫、日照、雨、雪、風、霜等;經濟情況,如地下資源、當地物產、所處交通位置等。地理條件是決定投資項目空間位置的基本依據,又是投資項目進行設計的依據。
地理條件是一定地點或地區的山川土地形勢、位置、氣候等自然環境及資源、物產、交通等經濟性因素的總情況。
我國地理環境特點:
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伍』 回答地理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有哪些
自然條件有:位置(緯度、經度、周圍環境等),氣候(氣溫、降水等),地形,地貌,植被、土壤、自然資源等;社會經濟條件有區位、資源、產業、交通、人才等。
『陸』 地理環境包括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同人類社會直接有關的地球自然環境部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它既區別於作為地球存在條件的宇宙空間環境和地外環境,也區別於人們周圍的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而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氣候、水系、礦藏、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態條件等等,是一種社會物質前提的因素。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和經常的物質條件,是人們活動的場所,它為社會物質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地理環境條件的優劣能夠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但是,地理環境不能對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方向起決定作用。地理環境的變化極其緩慢,而社會的發展則比較迅速,對於極不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大體相同的社會制度,基本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很不相同的社會制度等現象,單從地理環境方面是無法說明的。把地理環境誇大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
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依賴於地理環境,同時又能動地改造它,使之成為人化自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人類征服自然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發展,地理環境的面貌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地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相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首先是生產實踐。
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柒』 急求地理題:水庫大壩選擇什麼地形大壩選址需考慮什麼地形條件
水庫應選擇在防洪復效果強、水能豐富的地區,即水量大、落差大的地區。壩址應建在等高線密集的河流峽谷處,使壩身較短,蓄水區域廣,工程量小,節省建築投資。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地質地形復雜地段,盡量少淹沒農制田,無泥石流、滑坡等危險地質災害的地方,以保證工程的安全。
水庫壩址宜選擇峽谷地段(水平距離窄,垂直落差大) ,水庫庫區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或選在口袋形的窪地或小盆地,這些地區不僅庫容大,而且有較大的集水區域。大壩一般選在峽谷處,水庫庫址應選在河谷、山谷地區口袋形盆地或窪地處。
(7)地理地形條件有哪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首先要把握的技術環節是壩體填築施工技術,壩體填築施工簡單來說就是進行壩面的流水施工,主要是進行幾個方面的施工作業。首先確定施工方向、工程段長度、大小,這些工作都要依據施工設計圖來進行劃分,劃分時結合壩面面積進行劃分,盡量減少誤差,保證壩面面積的劃分能夠達到施工設備的要求。
要進行的工作是壩體建築工序的安排,此項工作安排需要根據工程施工作業實際情況與具體的內容開展,一般情況下,進行壩體工序劃分,主要是由壩體所選擇的鋪料方式,壩體填築的面積大小以及外界環境因素等決定。
『捌』 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條件
北京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暫。年平均氣溫為10℃~12℃,1月氣溫最低,平均為-7℃~-4℃;7月氣溫最高,平均為25℃~26℃。極端最低氣溫為-27.4℃,極端最高氣溫達42℃以上,近10年來氣溫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全年無霜期180~200d,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mm,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mm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七八月常有暴雨。
北京地區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各站年平均水面蒸發量在1800mm左右,其中1980~2000年北京站年平均蒸發量為1826.1mm。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全市土地面積16410.54km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東三面環山,西部山區統稱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山區統稱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北京市最高峰東靈山海拔2303m,最低點在通州區柴廠屯一帶,海拔僅有8m。北京市東部與河北省、天津市毗鄰,其餘均與河北省交界。北京平原區面積6400km2,海拔高度10~55m,西北部地勢高,東南部地勢低,平均坡度1‰~2‰,是典型的山前傾斜平原地形。四環路內為中心城區,建築物林立,四環與六環之間為城近郊區,遍布大小不一的10個邊緣集團和住宅小區、高新技術產業區和經濟開發區。
北京平原屬於海河流域,河網發育,有大小河流100多條,分屬5大水系,由西向東分別是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薊運河水系,其中除北運河上游的溫榆河發源於西山和北山交匯處山前外,其他4條水系皆自境外流入。
北京沒有天然湖泊。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地區先後在上述河流上修建了85座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為92×108m3,較大的有官廳水庫、密雲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等。由於水庫的建成,山區地表徑流大部分已攔蓄,目前除大清河水系外,山區大部分地表徑流已被控制。平原河道除豐水季節外,地表徑流已經不多或乾枯。北京歷史上曾有10個濕地,近二三十年來退化嚴重。
『玖』 回答地理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有哪些
一、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部分,自然資源則是一定時空和一定條件下能產生經濟效益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自然環境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它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有著多方面的影響:
1)為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提供必要的自然前提;
2)為實行勞動地域分工(生產地區專業化)提供自然基礎;
3)它是制約地區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
4)它影響著產業地理分布的地區界限。
總之,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對人類產業活動及其分布具有重大影響,但它們最終並不能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發展與產業布局。
二、社會經濟要素
社會經濟要素(或稱人文地理要素)是指由人類活動所形成的經濟、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如居民地、交通網、行政境界線、人口、歷史、文化、政治、軍事、企事業單位、
工農業產值、商務、貿易、通信、電力、環境污染、環境保護、疾病與防治、旅遊設施,等等。社會經濟要素的狀況深刻地反映了該區域的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的程度。
(9)地理地形條件有哪些擴展閱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一、地理條件
1、范圍: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自然條件:
(1)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溫冷害的影響。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業)、中部和東北部平原(種植業)、周圍山地(林業)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3)土壤: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
(1)良好的工業基礎;
(2)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有利於發展外向型農業;
(3)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二、農業布局特點
1、耕作農業區: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
(2)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2、林業和特產區:
(1)林業: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2)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 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3、畜牧業區:
(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2)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