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諸葛亮如何知道天文地理
劉備手下的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五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他是個普通的凡人,可由於一些事跡,被我們捧上了神壇,成了神!事實上,他的大腦,他的格局,他的謀略,他對於三國局勢的分析,也真真能讓他成就「神」之名分。像這樣的一個人,曹操有大勢力,得到他,豈不是能很快大一統?
況且,曹操還是個唯才是舉的人,當初為了招降關二爺,犧牲了自己諸多精力財力物力,更是將自己的赤兔馬都獻了出去,最後沒能換回,他甚至未曾感到惋惜,說,關二爺值這個價!但曹操為何不器重諸葛亮呢?曹操表示:他不配。
總言之,諸葛亮與曹操的思維方式全然配不到一起來,一個仁義,一個奸詐,配到了一起會出事情的。從曹操的角度來講,又不是非諸葛亮不可了,他手底下有著司馬懿、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等等,加上自己也是有點鬼點子的,好賴來講,司馬懿郭嘉曹操,三個臭皮匠還頂個諸葛亮呢!更何況是三個本就有點謀略的人物呢?
B. 請問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本領是怎麼學來的
諸葛亮按《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評論是: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沒有羅貫中說得那麼厲害,關於天文地理的書,中國的大多和神話沾邊,比如《白虎通譯》《河洛》等等,沒有專門講這方面的書,建議看看西方的書。
C. 諸葛亮神機妙算,料事如神,他到底是怎麼學到這些技能的
諸葛亮足智多謀,料事如神,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擁有著很好的幾個師傅。其中一個便是在三國演義當中出場了的水鏡先生。還有一位就是鄧公玖鄧公玖在汝南的零散學識淵博。人們傳言,鄧公玖曾給了諸葛亮很多的建議,教了諸葛亮許多排兵布陣的方法。還有兩位就是諸葛亮的岳父和他的妻子。
諸葛亮的另外兩位師傅便是他的岳父和他的妻子,他的岳父在三國裡面也是一個特別神秘的人物,擁有著很高的智商,自己畢生也研究了很多的東西,不過最後都傳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的妻子可以說成是諸葛亮每日的教導老師,他的妻子也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擁有著很高的知識水平。
D. 為什麼諸葛亮會通曉天文地理,他是怎麼學的
其實不光是諸葛亮通曉天文,另一些人也是可以通曉天文的,那就是天官。在古代,朝廷中就專設天官一職,專門負責觀天象。《漢書*藝文志》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古代人相信天人感應,人間的吉凶能夠在天像上反映出來,所以朝廷很關心天象,逢國家大事,都要先問一問天象的。但是在古代,除了農用的一般性的天文常識外,普通人是很少懂天文的,因為天學在古代是禁止在民間流傳的,只有朝廷設的天官才能接觸天學。諸葛亮可能是有某些背景或者生逢亂世使得他有機會學天問吧。個人建議這個問題你最好去問易中天哈,這方面他比較能忽悠。
E. 諸葛亮是怎麼觀天象這么準的有什麼訣竅嗎
諸葛亮夜觀天象知道有舞而草船借箭,知道有風而祭東風,這都是科學上講的通的,而觀天象知道曹操不該死而派關羽放之華容道,見將星而知龐士元休矣,這些就有點那個了國傳統中的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奇門遁甲都屬於樸素的科學,科學和迷信參半。從科學的角度講孔明應該是會預測天氣的,不太可能是偶然因素因為諸葛亮對當晚有東風言之鑿鑿。諸葛亮根據自己在隆中的所學,通過他的博學多才判斷八卦及十二氣節,以及在江東的氣候和沿江地帶氣候加上個人的判斷。得出結論在十一月時會有東風。因為如果在冬天,天氣變化是有規律性的,天氣暖和一段時間後就要下雨,然後掛西北風,然後天氣晴朗而寒冷,然後又漸漸暖和,這時很可能要刮西北風了。諸葛亮就是憑這個規律猜測出來的。 諸葛亮命關公在華容道捉拿曹操,結果,關公把曹操放了。連劉備都看出來了,質問諸葛亮:明知道關公與曹操有舊,為何偏派關公去? 諸葛亮就明說:夜觀天象,曹操命不該決,所以派關公去送人情,把曹操放了。劉備也沒有辦法,現在我們都知道:天象和人沒有關系,這是諸葛亮在騙劉備。諸葛亮為何要騙劉備?為何要放走曹操? 根據當時的情況,只有三足鼎立才比較穩定,如果當時捉了曹操並殺之,而當時劉備基業未穩,孫權必然出兵入主許昌,其勢必大,劉備無地無城,必然很快被孫權拿下,所以當時放了曹操,劉備還有出路,如果殺之,自己也難保.按照小說來講,劉備當時只有江夏郡,彈丸之地,如何與強敵抗衡!而曹操八十三萬大軍灰飛煙滅,實力大大損傷,根本無力再南下。當時,諸葛亮希望三分天下,而東吳(歷史上的魯肅也提出要三分天下)也想鼎足而立,因此必須三國鼎立,劉備才有立足之地,才能實現「恢復漢室」的理想。如果曹操被殺的話,北方曹魏集團群龍無首,孫權當時士氣正旺盛,那麼只要孫權北上攻打曹魏,肯定是易如反掌,那麼劉備的三分天下便付諸東流,自己性命不保。所以,諸葛亮如此安排,是為了劉備日後著想。 如果華容道上不是關羽來守,讓張飛、趙雲來守,那曹操必定死路一條。曹操死後,北方大亂,北方又會回到群雄爭霸的局面,這時孫權的確有可能向北進攻中原。如果孫權攻入中原佔領許都,那麼孫權就會選擇是擁立漢獻帝還是廢掉漢獻帝,我認為孫權選前者的可能性最大,如果他廢掉漢獻帝,那就會成為另一個董卓,更加會成為其他勢力的公敵。再說如果孫權長驅直入進入中原,就不怕在其他勢力聯合起來對付他?就不怕江夏的劉備給他背後來一刀?所以孫權北伐的可能性不大。
諸葛亮是善於決策、精於決策的人物,但是他那經天緯地之才並非是毫無底蘊的即興之作。他善於夜觀天象,料事如神等,這一切對於現代人類來說,人們更多注意的是,諸葛亮的每次正確決策,都是建立在充分、准確、及時地掌握客觀情況的基礎上。在許多次戰斗之前,他或者派出「細作」、「探子」,或者利用降將俘兵,或者親歷實地調查敵方兵力部署,探聽敵方將領的素質、本領、心理,觀察地勢地形,然後制定有利的作戰方案,從而擊敗敵人。赤壁大戰前夕,正是在曹操南下荊州的過程中,經歷了和曹軍幾次戰爭的實踐,他才准確地把握了敵我雙方的長處和弱點,因而做出了曹操必敗的正確預見。隆中決策之所以對天下大事分析得精闢而中肯,其中凝結了諸葛亮巨大而長期的勞動。胸懷大志而暫隱山林的諸葛亮,從各個方面搜集信息,了解社會、政治、軍事的種種動向。他平時刻苦讀書,而且讀書方法是「獨觀其大略」因而涉獵較廣,領悟較深。他注意交際,潁州的石廣元,博陵的崔州平,汝南的徐庶和孟公威,都是他過從甚密的朋友。經過他們,他又與號稱「鳳雛」的龐統,道號水鏡的司馬徽相交。其兄諸葛瑾在東吳參與朝政機密,其弟諸葛均、岳父黃承彥都是博學多識、思想敏銳的非常人物。諸葛亮與這些人或書信來往,或聚首暢談,形成了一個如現代所雲的情報網路。有志於天下的諸葛亮,則正是這個網路的高級貯存、處理中心。諸葛亮還十分喜好雲游,藉以勘察山川地理、關梁扼塞,了解風俗民情、氣候物產等。因而,諸葛亮未出茅廬是假,已知天下卻是真。這不是什麼先知先覺,正是反映了認識來源於實踐的認識論真理。當徐庶揮淚別離劉備,徑直至卧龍崗懇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諸葛亮雖然表面推辭,其實是要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此後一段時間,他連日雲游不歸以至劉備、關羽、張飛兩顧茅廬未果。他要進一步補充最新的信息,要反復思酌斡旋天地的大計。當他高卧草堂等待劉備、關羽、張飛第三次到來時,他那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已經是勾劃完整成竹在胸了。否則,那西川五十四州掛圖從何而來?諸葛亮又怎能如數家珍似地笑指其中?他又怎能剛剛出山到了新野,就向劉備提出了他的第一條重要建議:「曹操於冀州作玄武池以練水兵,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過江探聽虛實。 因此,決策不是對信息資料的簡單匯總,而是要實現認識的飛躍,它需要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對客觀情況進行分析綜合。這種分析應該遵循以下一些原則。以上事例說明,在分析研究已有的信息情報時,唯
F. 諸葛亮巧用天文地理知識的故事
草船借箭
周瑜非常嫉恨諸葛亮,總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
一天,周瑜讓諸葛亮造10萬枝箭,並說10天內就要。諸葛亮痛快地答應了,說:「我3天之內就送10萬枝箭過來。」周瑜很吃驚。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隻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條船用布蒙上,兩邊堆滿一捆捆的乾草。周瑜得知這一情況後,心裡非常懷疑,不知諸葛亮又在玩什麼花樣。
到第三天,天還沒亮,諸葛亮便派人將魯肅請來,說:「請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後,把20條快船用長繩連起來,一直往江北駛去。當時,長江上霧雲很大,對面看不見人。魯肅心裡不明白,問諸葛亮怎麼回事。諸葛亮只是笑,並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向西,一字擺開。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吶喊。曹操聽了報告,說:「霧天作戰,恐怕有埋伏。先讓水陸軍的弓箭手向他們射箭,霧散後再進軍。」於是,箭像雨點一樣射向那20條船。
箭頭准確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命令船頭掉過來,再由西向東排開,於是,另一面又被射滿了箭。等到太陽要升起來時,霧也快散了。諸葛亮命令軍士開船,並一起大喊:「謝謝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經派了500名軍士在江邊等著搬箭,卸完後共有十二三萬枝箭。魯肅見了周瑜,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周瑜嘆氣說:「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實在不如他啊!」
2.火燒赤壁
曹操平定北方以後,公元208年,率領大軍南下,進攻劉表。他的人馬還沒有到荊州,劉表已經病死。他的兒子劉琮聽到曹軍聲勢浩大,嚇破了膽,先派人求降了。這時候,劉備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駐守。他聽到曹操大軍南下,決定把人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荊州的百姓聽說劉備待人好,都寧願跟著他一塊撤退。
曹操趕到襄陽,聽說劉備向江陵撤退,又打聽到劉表在江陵積了大批軍糧,怕被劉備佔去,親自率領五千輕騎兵追趕劉備。劉備的人馬帶了兵器、裝備,還有十幾萬百姓跟著他,每天只能行軍十幾里。曹操的騎兵一天一夜就趕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縣東北)追上了劉備。劉備的人馬,被曹操的騎兵沖殺得七零八亂,還虧得張飛在長坂坡抵擋了一陣。劉備、諸葛亮才帶著少數人馬擺脫追兵。但是往江陵的路已經被曹軍截斷,只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漢市)。
曹操佔領了江陵,繼續沿江向東進軍,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諸葛亮對劉備說:「形勢緊急,我們只有向孫權求救一條路了。」 正好孫權怕荊州被曹操佔領,派魯肅來找劉備,勸說他和孫權聯合抵抗曹軍。諸葛亮就跟魯肅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見孫權。諸葛亮見了孫權,說:「現在曹操攻下了荊州,馬上就要進攻東吳了。將軍如果決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操斷絕關系,跟我們一起抵抗;要不然,乾脆向他們投降,如果再猶豫不決,禍到臨頭就來不及了。」 孫權反問說:「那麼,劉將軍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嚴肅地說:「劉將軍是皇室後代,才能蓋世,怎麼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操呢?」 孫權聽諸葛亮這么一說,也激動地說:「我也不能象江東土地和十萬人馬白白地送人。不過劉將軍剛打了敗仗,怎麼還能抵抗曹軍呢?」 諸葛亮說:「您放心吧,劉將軍雖然敗了一陣,但是還有水軍二萬。曹操兵馬雖然多,遠道追來,兵士也已經精疲力盡。再說,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荊州的人對他們不服。只要我們協力同心,一定能夠打敗曹軍。」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一番分析,心裡挺高興,就立刻召集部下將領,討論抵抗曹操的辦法。正在這時候,曹操派兵士下戰書來了。那信上說:「我奉大漢皇帝的命令,領兵南征。現在我准備了水軍八十萬,願意和將軍較量一番。」
孫權把這封信遞給部下看,大夥兒看了都刷地變了臉色,說不出話來。張昭是東吳官員中資格最老的。他說:「曹操用天子的名義來征討,我們要抵抗他,道理上輸了一著。再說,我們本來想靠長江天險,現在也靠不住了。曹軍佔領了荊州,又有上千艘戰船,他們水陸兩路一起下來,我們怎麼也抵擋不了,我看只好投降。」 張昭這一說,馬上有不少人附和。只有魯肅在旁邊冷眼旁觀,一聲不吭。孫權聽著聽著,覺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魯肅也跟著出來。孫權拉著魯肅的手,說:「你說說,該怎麼辦呢?」 魯肅說:「剛才張昭他們說的話全聽不得。要說投降,我魯肅可以投降,將軍就不可以。
因為我投降了,大不了回老家去,照樣跟名士們交往,有機會還可以當個州郡官員。將軍如果投降,那麼江東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裡,您上哪兒去?」 孫權嘆了口氣說:「剛剛大家說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說的才合我的心意。」 散會以後,魯肅勸孫權趕快把正在鄱陽的大將周瑜召回來商量。周瑜一到柴桑,孫權又召集文武官員討論。周瑜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說:「曹操名為漢朝丞相,其實是漢室奸賊。這次他自己來送死,哪有投降他的道理。」他給大家分析了曹操許多不利條件,認為北方兵士不會水戰,而且老遠趕到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會生病。兵馬再多,也沒有用。孫權聽了周瑜的話,膽也壯了。他站起來拔出寶劍,「豁」的一聲,把案幾砍去一角。他嚴厲地說:「誰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這案桌一樣。」 當天晚上,周瑜又單獨去找孫權,說:「我已經打聽清楚。曹操兵馬號稱八十萬,這是虛張聲勢,其實只不過二十幾萬,其中還有不少是荊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您只要給我五萬精兵,我保管把他打敗。」
第二天,孫權任命周瑜為都督,撥給他三萬水軍,叫他同劉備協力抵抗曹操。周瑜領兵進軍,在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和曹軍前哨碰上了。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軍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經得了疫病。雙方一交鋒,曹軍就打了敗仗,被迫撤退到長江的北岸。周瑜率領水軍進駐南岸,和曹軍隔江遙遙相對。正像周瑜預料的那樣,曹操的北方來的兵士不會水戰,他們在戰船上,遇到風浪顛簸就受不了。後來,他們把戰船用鐵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穩不少。周瑜的部將黃蓋看到這個情況,向周瑜獻個計策,說:「敵人兵多,我們兵少,拖下去對我們不利。現在曹軍把戰船都連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辦法來打敗他們。」
周瑜覺得黃蓋的主意好,兩人還商量好,讓黃蓋派人送了一封信給曹操,表示要脫離東吳,投降曹操。曹操以為東吳將領害怕他,對黃蓋的假投降,一點也沒懷疑。黃蓋叫兵士偷偷地准備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裝著枯枝,澆足了油,外面裹著布幕,插著旗幟,另外又准備一批輕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備在大船起火時轉移。隆冬的十一月,天氣突然回暖,颳起了東南風。當天晚上,黃蓋帶領一批兵士分乘十條大船,駛在前面,後面跟隨著一批船隻。船隊到了江心,扯滿了風帆,像箭一樣駛向江北。曹軍水寨的將士聽說東吳的大將來投降,正紛紛擠到船頭看熱鬧。沒想到東吳船隊離開北岸約摸二里光景,前面十條大船突然同時起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十條火船,好比十條火龍一樣,闖進曹軍水寨。那裡的船艦,都擠在一起,又躲不開,很快地都延燒起來。一眨眼工夫,已經燒成一片火海。水寨燒了不算,岸上的營寨也著了火,曹軍一大批兵士被燒死了;還有不少人被擠在江里,不會泅水,馬上淹死了。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馬上帶領精兵渡江進攻。他們把戰鼓擂得震天響。北岸的曹軍不知道後面有多少人馬進攻,嚇得全部崩潰。
曹操拖著殘兵敗將向華容(今湖北潛江縣西南)的小路上逃跑。那條小路全是水窪泥坑,騎兵沒法通過。曹操趕忙命令老弱兵士找了一些稻草鋪路。他帶著騎兵好容易才通過,可是那些填鋪稻草的兵士,卻被人馬踩死了不少。劉備和周瑜一起,分水陸兩路緊緊追趕,一直追到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曹操的幾十萬大軍戰死的加上得疫病死的,損失了一大半。曹操只好派部將曹仁、徐晃、樂進分別留守江陵和襄陽,自己帶兵回到北方去了。
G. 諸葛亮的天文地理
諸葛亮設計火燒司馬懿,從計策上來說是成功的,但是沒有考慮當時的地形產生的負面影響。
他為了全殲敵軍,將敵人引至一形似盆地的山谷中,然後封住出口,放火燒,直到這一步,都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緊接著,隨著大火蔓延,谷底溫度上升,積聚在潮濕谷底的空氣受熱上升。大量熱空氣升至山頂,遇冷降溫,不斷積聚,形成降水雲層,繼而降水成雨。
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發生這種情況,但是這場戰斗發生的季節、地點、當時的天氣符合該現象形成條件,所以降雨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很大的。
如果諸葛亮真得像小說裡面那樣神奇,他沒有算到這一點,確實是一種失誤。又或者說是一種冒險,也許這個也比較符合諸葛亮的作風吧,明知關羽重義,很可能會放走曹操,還讓他去駐守華容道,明明知道馬謖過於自負,很可能剛愎自用,還是派他去守街亭。也許他在賭,有一些他賭贏了,有一些他賭輸了。軍師畢竟不是神仙,什麼都能算出來的話,劉關張一個都不會死了,早早就統一天下了。
H. 姜子牙、劉伯溫和諸葛亮的本領是從哪裡學來的呢
姜子牙、劉伯溫、諸葛亮都是中國古代傑出的人才,毫不誇張地說,他們憑借一己之力,深深影響了我國的歷史進程。在民間傳說中,他們都被賦予了神話的外衣,而在真實歷史上舞台上展現的風姿,至今還讓人津津樂道。那麼,他們又是如何成長,師承何處呢?從他們的一生來解讀。
姜子牙劉伯溫
劉伯溫自身精通天文、地理、兵法等等,輔助朱元璋平定天下,朱元璋多次將他比作漢初三傑中的張良,民間對其能力的肯定超過了朱元璋,「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但是也是因為自身太過優秀,導致自身最終不得善終。他的本領是如何學到的?
1、啟蒙老師
劉伯溫天資聰慧,且樂於好學。他的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所教當然是儒家的應試知識。
2、府學求學
14歲時,他進入府學讀書,專門研究《春秋》。
3、鄭復初教導
17歲,師承名士鄭復初,修習程朱理學。在此期間有機會可以博覽群書,他對諸子百家都認真學習。對於天文地理、兵法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進行潛心專研。
4、隱居
33歲時,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來到蛟溪書屋開始半隱居的生活,閑暇時光專門研究各項書籍。
總結:他們三人的學習之路的共同點在於:堅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學習達成理想的知識和能力,有名師教導是運氣,但更多的在於自身!
I. 諸葛亮如何知道天文地理
他在耕種之餘博覽群書~
想知道天文地理不難~
那個時代很多天文地理的書~
如《山海經》等~
而且那時的天文和現在的天文意義不同~
那時候天文是指占星數、觀天象之類~
和現在的天文學不同~
J. 請問諸葛亮的學識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是怎麼得來的
額,如果你說的是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那麼親,由於小說需要,作者才把諸葛亮寫的那麼厲害,應該是自學和水鏡先生司馬微教的。如果你說的是歷史的諸葛亮,那麼其實諸葛亮沒有那麼厲害。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