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大發現對國際貿易格局變化有怎樣的影響
從1500至1763年的這段時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較關鍵的時期.正是在這一時期里,新航路的開辟、地理大發現揭示了新大陸的存在,從而預示了世界歷史的全球性階段的來臨.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里,歐洲人憑借他們在海外活動中的領導能力,上升到世界首位.這些世紀中發展起來的某些全球性的相互關系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緊密起來.這一時期在經濟上,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商品貨幣關系也蓬勃興起;在思想文化上,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成了思想的大解放,追求財富與現實享受的人生價值觀念逐漸取代了中世紀追求來世與禁慾的觀念.在這種背景下新興的資產階級與中世紀殘余的騎士精神結合起來,再加上君權的支持,使得歐洲走上了海外殖民擴張的道路.從1486年葡萄牙人迪亞士開辟了西歐到非洲好望角的航路到隨後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及後來1519-1522年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最終把歐、美、非、亞四大洲聯結在了一起.緊隨其後,西、葡、荷、美、英、法等國相繼展開了瘋狂的海外擴張和殖民掠奪.
歐洲的海外擴張也改變了世界文化格局,多元化獨立發展的世界文化走向了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新文化體系,這種體系雖帶有殖民主義的性質,但促使了整個世界文化的近代化轉型,也加速了歐洲文化自身的轉型.也就是說西方對外長達400多年之久的殖民擴張,不僅是對非歐民族的軍事征服和政治、經濟控制,而且還體現在於此目的相適應而持續進行的文化滲透上.當然這種滲透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歐洲文化擴張的過程中,歐洲無形中也吸收了很多拉美和亞非文化.
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的文化擴張伴隨著殖民軍事征服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在亞洲區受到了東方傳統文化的強烈抵制,進展緩慢.西方殖民者在征服美洲的過程中,一方面對印第安人進行瘋狂的掠奪、奴役和屠殺,另一方面又把歐洲基督教文化移植到美洲,隨著歐洲殖民者對拉美的入侵,殖民地原有的宗教信仰就被打破了,西方殖民者在對在的殖民擴張過程中,以炮艦為先導,一手拿著槍,一手捧著聖經,一方面大肆破壞當地的土著文化,另一方面又以基督教西化當地居民.大批歐洲的傳教士來到美洲進行傳教活動,將基督教傳入拉美等地,傳入的基督教依然按照歐洲基督教的傳統建立起各類教會機構,歐洲殖民者甚至還把宗教裁判所制度也在這些地區建立起來,還在這些殖民地推行什一稅,並且直接建立起教會地產以掠奪殖民地的社會財富.這些歐洲殖民統治者在他們的殖民地大力地宣揚歐洲文化,他們建立各級學校作為傳播歐洲文化的主要基地,大學和各種學院的發展速度尤其快,其中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建立的墨西哥城大學和利馬大學是最早、最有影響的大學.大學中講授的課程主要是西班牙語、神學、經院哲學等歐洲文化的基本內容,接受大學教育的主要是白人殖民統治者和印第安人貴族.為了從文化上控制拉美殖民地,各級學校均有教會機構管理,教師也大多由教士擔任,同時,殖民統治者還建立起嚴格的書報檢查制度,使殖民地文化的發展限於宗主國允許的范圍內.美洲文化受到強烈的沖擊.
盡管受到很大的沖擊,當地的印第安人傳統文化依然保存了下來,印第安語在一些學校得以講授,其生活習俗也沒有多大的改變,西方殖民者甚至對印第安文化給予一定的保護,這樣,在拉美以及北美的印第安文化依然存在.另外,盡管黑人在美洲的地位很低,但作為非洲黑人文化基因的攜帶者,殖民地的黑人依然保存了非洲的文化特徵,從而形成了黑人文化.因此,西方殖民擴張後逐漸性確立起來的美洲文化,是通過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文化體系,它以歐洲文化為主體,同時夾雜著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成分.誠然,白人擁有掠奪印第安人和接管整個美洲大陸的人力、組織才能和經濟軍事力量.但最後,白人發現,他們已不知不覺地在自己的詞彙、文學、服裝、葯物以及他們所種植和消費的作物中接受了當地印第安文化的許多特點.
在亞洲,基督教文化的擴張受到的東方文化的強烈抵抗,古老的東方文明已經深入東方人的心靈深處,他們對西方基督教有著與生俱來的排斥心理.
首先看看印度,在亞洲,印度可謂是受西方文化沖擊最早、影響最深的一個國家,從16世紀中葉,伴隨著西方殖民勢力的步步侵入和英國殖民勢力在印度殖民霸權的建立,西方文化的影響日益加深,以致印度傳統文化發生變異,並在與西方文化的沖突和交融中逐漸產生了英-印復合型文化.英語教育的引進與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英國征服印度後,西方文化對印度的沖擊和影響在教育領域里帶來的最為明顯與深遠的表現,至今印度的官方語言依然是英文,這一結果加速了印度現代化的進程和印度社會文明的發展,但是,對於基督教在印度的傳播,盡管傳教士們不遺餘力的傳經佈道,力圖使印度人信奉基督教,但還是收效甚微,從殖民地化時代開始到1832年全印度改宗信奉基督教的只有121人,直至印度獨立以後,基督教徒也僅僅佔了印度總人口的2%,這與其他方面歐洲文化對印度的影響無法相比,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基督教是典型的一神教,只信仰上帝,這顯然與信仰無數神明的印度教教義是相沖突的,也同較寬容的印度人的心靈是不相容的.其次,印度人內心普遍有一種追求超越現世的慾望,而基督教無法滿足他們的這種願望,同時他們也不喜歡基督教徒「有妻子兒女相伴,身居雅室,行有車食有肉」的世俗生活.再次,近代基督教在印度的傳播是與殖民征服和統治聯系在一起的,而基督教徒又基本上站在殖民統治著一邊,這樣印度絕大部分民眾自覺或不自覺的對基督教產生非常深的反感和排斥.
在中國,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從1582年明萬曆九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開始,到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為止的大約200年間,隨著以歐洲傳教士為主體對西方文化的逐步傳輸活動,中西之間一度出現了文化對等的交往和匯合,直到閉關鎖國被中斷,直到鴉片戰爭被西方敲開大門又重新開始.但西方基督教在中國依然受到了中國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抵制,所以,從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觸、碰撞、融會上看,大體上先是物質接觸,進而制度借鑒,最後是精神交往.新航路開辟以後西方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其實用科學的傳入,其次是西方政治學說的傳播及其政體模式的變革與實踐.
實際上,17世紀和18世紀初葉,中國對歐洲的影響比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大得多.西方文明向東方擴張的同時,東方文化也對西方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中國文化的西傳還導致了西方啟蒙運動時代西方社會的一次研究中國文化的熱潮,西方人得知中國的歷史、藝術、哲學和政治後,完全入迷了.中國由於其孔子的倫理體系、為政府部門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對學問而不是對作戰本領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藝品如瓷器、絲綢和漆器等,開始被推舉為模範文明.象伏爾泰、孟德斯鳩都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伏爾泰還對中國文化推崇備至,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葉,歐洲人對中國的欽佩才開始消逝.
地理大發現對世界文化格局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導致了人類、動物還有植物的全球性分布.
首先從種族構成上講,種族組成方面的最大的變化理所當然的發生在南北美洲.關於1492年以前印第安人口的各種估計數,從100萬至高達1億,極其不同.不管其數目原本是多少,歐洲人侵入所帶來的災難性影響是人們所一致承認的.征服期間所有一些因素諸如屠殺、疾病等等多樣地結合起來,使各地的印第安人大批死亡.一個世紀內,土著居民的總人口似乎已下降90%至95%.遭受打擊最嚴重的是加勒比海島嶼和熱帶沿海區的土著,他們在大約30年時間里完全從那裡消失.熱帶高地地區如巴西和熱帶低地地區如巴拉圭的土著則較有恢復力.他們雖然蒙受了非常慘重的損失,但能夠復原,能夠組成繁衍出當代大部分美洲印第安居民的種族.只是到了20世紀時,美洲熱帶區的印第安人口才接近其原先的數字,而在別處,仍遠遠地落後.取代日漸消失的印第安人的是來自歐洲殖民者和非洲的黑奴.總之,來自歐洲和非洲的大規模遷移把南北美洲從純粹是蒙古種人的大陸改變成世界上種族成分最混雜的地區.
人類諸種族的混合必然伴隨以動植物的相應的混合.1500年之前,它們從各自發源地向外的傳播一直緩慢地進行到;而這之後,它們開始由橫跨地球的人們在各大陸中間來回移植.各種圈養的動物,尤其是馬、牛和羊,是東半球的一個重要貢獻.美洲大陸投有可與之媲美的動物,那裡的美洲駝和羊駝價值較小.東半球的谷類植物也很重要,特別是小麥、黑麥、燕麥和大麥.西班牙人是果園愛好者,除了給美洲帶來橄欖樹和歐洲葡萄樹外,還帶來了種類繁多的水果.在早期的拉丁美洲,幾乎所有的傳教機構和高大住宅的周圍都有一個照料這些歐洲輸入物的、帶圍牆的果園.
作為回報,美洲印第安人貢獻出非常豐富的糧食作物,特別是玉米和馬鈴薯,此外還有木薯、番茄、鱷梨、白薯、花生以及若干品種的蠶豆、南瓜和筍瓜.可可樹是美洲的另一種土生植物,阿茲特克人和馬雅人曾用可可豆製成使征服者喜歡的巧克力飲料.這些印第安植物非常重要,今天,世界生產的全部肥料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供它們用的.
除這些糧食作物之外,美洲印第安人還培植了兩種主要的經濟作物:煙草和棉花.印第安人很早就已以今日所知道的各種形式——煙斗、雪茄煙、用玉米苞皮捲成的香煙、鼻煙——吸用煙草.煙草迅速地從美洲大陸傳播到全世界,而且在這過程中,還有幾種新品種給培植出來,通常所說的地中海東部的土耳其煙草就是其中一例;現在,這種煙草又被傳回到美洲大陸.各種棉花在1500年以前就已為東半球和美洲的人們所知道,但是,今日的商品棉花多半來源於印第安人馴化的棉花品種.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葯物學上佔有顯著地位的幾種美洲土生葯材,尤其是制可卡因和奴佛卡因用的古柯葉、制麻醉劑用的箭毒、提取奎寧用的金雞
⑵ 地理大發現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方便了人口的遷徙,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紀中葉美利堅民族形成了。
2.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物種的流動,如非洲的咖啡、亞洲的茶葉傳到了歐洲。
3.促進了不同區域文化和科技的傳播與交流。
⑶ 鄭和下西洋 絲綢之路 地理大發現對世界經貿地理的影響
前一個代表皇帝到處去撒錢 第二個開創了個新紀元加強了中國的商業文明,帶動了世界文明的大發展。第三個純粹是歐羅巴國家忍受不了奧斯曼的高關稅,精明的東方貨物到了歐洲基本上沒幾個人買的起,所以一商量「得」 陸路走不通去走海路去了。
⑷ 鄭和下西洋與西方地理大發現對世界會有啥深遠影響
15世紀,東西方將目光不約而同地盯向了海洋。永樂三年( 1405 年),鄭和受命率船隊自江蘇劉家港出發, 首次下西洋。15世紀下半葉,迪亞士、達·迦馬、哥倫布、麥哲倫等人開啟了西方的“地理大發現”時代。
兩者分別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那麼,東西方的遠洋航海有什麼聯系嗎?
上圖_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插畫
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正處於遠東文明沒落和歐洲文明崛起的節點。鄭和曾預言:“欲國家富強, 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
說明他對海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有著清醒的認識。地理大發現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貿的交流,催生了殖民主義和自由貿易主義的出現,奠定了歐洲快速繁榮的基礎。
鄭和下西洋後,明清政府忽視了遠洋航海的重要性,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措施,將世界拒之門外。
而地理大發現引發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等連鎖反應。四百多年
⑸ 地理大發現對國際貿易格局變化有著怎樣的影響
(1)地理大發現擴大了國際貿易的范圍和內容(2)地理大發現使區域貿易中心轉移(3)地理大發現給國際貿易產品的生產提供了大量貨幣資本、工業原料和勞動力
⑹ 什麼是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對國家經貿的影響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在之前的問題中我已經回答過你了。不過,也可以講得更詳細些。
地理大發現主要包括1487年迪亞士與1497年伽馬的「新航路的發現」、1492年哥倫布的「新大陸的發現」以及1519年麥哲倫的「環海航行」這三個主要事件,你這樣記就可以了。地理大發現如同任何歷史事件一般,都不是偶然現象,主要原因有三:1.商人們渴望開拓海外市場,以獲取更多的財富;2.西歐與遠東的貿易危機;3.航海技術的成熟。
地理大發現對國「家」經貿的影響有三:
1.擴大了國際貿易的范圍和內容。地理大發現結束了新舊大陸彼此隔絕、獨立發展的狀態,擴大了世界各國的聯系,使得世界地圖的輪廓基本形成;新舊大陸之間商品、勞務等互相流通,促進了農作物品種的相互流動,由於地理條件以及氣候條件的改變沒出現了許多新品種。
2.地理大發現使區域貿易中心轉移。地理大發現使國際貿易運輸以海運為主。地中海沿岸的國家貿易地位下降,國際經貿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國家開始向大西洋沿岸轉移。
3.地理大發現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使歐洲獲得了發展資本主義的大量物質財富和勞動力。
可以說,這是世界商業史的一場大革命,也是世界商品市場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開端。
⑺ 簡述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條件的好壞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發展的外部硬環境條件。國際貿易的根本是物品的買賣,因此首先可以看到,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下的地區所盛產的物品時不同的,而這些物品是否是可以促成國際貿易的商品,形成商品經濟,這便成為了能否進行國際貿易的先決條件。其次,國際貿易的進行離不開軟環境的開放政策,即開放地區(沿海城市)的國際貿易發達,相對比較閉塞的內陸地區的國際貿易就相對落後,當然也和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政策作為(是否鼓勵本地區國際貿易開展、是否鼓勵對外經濟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形式、是否有完善和配套的法律法規作保障等)、主體經濟形勢分不開。第三,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人的行為方式、性格塑造以及思想觀念,人文環境的作用同樣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開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即國際貿易的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從業人員離不開教育培養,一般來說,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人的整體素質。
⑻ 地理大發現的根本原因地理大發現使歐洲貿易中心發生了什麼變化對世界市場的形成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根本原因是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為了尋求黃金白銀,促進資本的原始積累而開始的遠洋航行。 2.新航路的開辟,使得商貿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尤其是西歐一帶。 3.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