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亞洲的地理知識,詳細
黃種人(蒙古利亞人種)約佔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高加索人種),棕色人(澳大利亞人種)、黑種人(尼格羅人種)(很少)及人種混合類型。在中亞地區分布有由黃向白過渡的民族,就是圖蘭人種;西亞地區居民均屬於白色人種;東南亞有少數黃種人(蒙古利亞人種)與棕色人(澳大利亞人種)的混血人種;印度多數屬黑種人(尼格羅人種)。
主要分布語言:分屬於蒙語系 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
宗教:亞洲是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四大宗教發源地。
氣候:亞洲大陸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范圍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亞洲不具備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熱帶草原性氣候。
自然資源: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鐵、錫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千瓦時,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經濟: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佔主要地位。
三大人類文明發祥地: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因其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沖積而成,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因其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別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地形
亞洲地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圍低。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 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平原占總面積的1/4,計1 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幹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德干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脈和山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窪地(死海)。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 河流和湖泊: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
亞洲湖泊較之其它洲不算太多,但不少湖泊具有特色,聞名世界。如亞歐界裏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最大的鹹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亞洲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內陸鹹水湖;巴爾喀什湖是一個同時存在著淡水和鹹水的內陸湖。
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群島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2]
亞洲的河川大都發源自中部山地而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長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條,最長的河流是長江,其次是以額爾齊斯河為源的鄂畢河。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古的湖泊,湖底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以下1295米。阿姆河全長254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內流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恆河是印度教和佛教的聖河。湄公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湄公河流域國家包括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亞洲的地形
地勢
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形成眾多較長的外流河。
亞洲的地勢特點總結為三點:
1.地形復雜多樣;
2.中部高,四周低;
3.地勢起伏大。
亞洲的河流特點為:由於河流多發源於高山地帶,所以亞洲的河流多發源於中部,也導致河流呈放射狀發育。
中心
亞洲最中心的點,亞洲大陸地理中心,位於烏魯木齊市南郊烏魯木齊縣永豐鄉的包家槽子村境內。地理坐標為北緯43°40『37",東經87°19『52"。
亞洲大陸地理中心是指亞洲大陸范圍內處於均衡位置的點,它距大陸周邊海岸線最遠,大陸性最強。經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兩年多的測算和實地考察,勘定為北緯43°40′37〃、東經87°19′52〃,實地在天山山脈北麓沖洪積扇上的永豐鄉包家槽子村境內,東北至烏魯木齊市中心約30公里,有公路可達。 一座高18米,代表性極強的具有典型亞洲區域特色的「亞心」標志塔巍巍聳立在「亞心」點上。
之最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
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的山脈,海拔超過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
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
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最大的平原,面積約260萬平方千米。
亞洲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的群島,散布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共有島嶼2萬多個,面積243萬平方千米。
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鹹水湖,面積約37萬平方千米(同時屬於歐洲)。
貝加爾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處達1620米,蓄水量2.3萬立方千米。
死海——湖面低於海平面415米,是世界陸地最低點。由於湖水含鹽量過大,人可以輕松地漂浮在水面上。
馬六甲海峽——太平洋與印度洋,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是重要的石油運輸路線,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西藏東南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拐彎處的大峽谷是世界上最深、最長、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峽谷。平均深度超過5000米,最深處6009米,峽谷全長504.6千米。
京杭大運河——古代世界最長的人工運河,長度約1800千米。
亞洲大陸地理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永豐鄉包家槽子村,東經87°19』52」、北緯 43°40』37」。
孟加拉灣——世界第一大海灣,面積217萬平方公里。
❷ 亞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亞洲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很大。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有世界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海拔8844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有湖面鴟地地中海海面392米的死海低地;有菲律賓群島外側深達10497米的菲律賓海溝;有高峻的山地和寬廣的高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千差萬別,復雜多樣,高峰與深海溝之間,竟相差近兩萬米。 亞洲地形的第二個特點是以山地和高原為主,高原和山地約佔全洲總面積的四分之三。亞洲大陸的平均海拔高度約950米,除了被厚層冰雪覆蓋的南極洲以外,它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個洲。 亞洲地形的第三個特點,是它的地勢好象一朵怒放的鮮花,從中部向四周輻射延伸,中間高,四周低。 大陸中部的帕米爾高原,好象這朵花的花心,一列列巍峨的山脈,以這里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彷彿是這朵花的第一層花瓣。從帕米爾向西伸出的主要有興都庫什山脈、蘇來曼山脈等。從帕米爾向東伸出的有昆侖山脈,向東北伸出的有天山山脈,向東南伸出的有喜馬拉雅山脈。在這幾條巨大的山脈和它們向外延伸的山脈之間分布著很多高原和盆地,主要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等。此外,亞洲的北部有中西伯利亞高原,亞洲的南部有阿拉伯高原和德干高原,亞洲的西部有安納托利亞高原。 亞洲的平原好象綻開的鮮花的外層花瓣,多分布在大陸邊緣的大河中下游地區。在亞洲西部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有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湄公河平原等,西北部有西西伯利亞平原和土蘭平原,東部有我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❸ 我眼中的亞洲地理作文
在亞洲的東方有一條巨龍,巨龍的名字叫「中國」。 「中國」有許許多多深愛著她的兒女,他們統稱為「龍的傳人」 !而我--- 一個生活在21世紀的小男孩,十分幸運地成為她的孩子。
我的祖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13億人口的大家庭,大家和和睦睦地住在同一片土地上,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我愛您,我的祖國!
小時候,祖國是我手中的紙拼圖。媽媽買回的那一盒中國地圖的紙拼圖,帶我走進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我不厭其煩地把一片片零碎的小紙塊組合成一隻「大公雞」 ,媽媽說:「這就是祖國!」
長大了,我要努力學習,把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美麗。
❹ 說明亞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的61%(2007年),亞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 。
❺ 亞洲的自然地理有什麼特點
亞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徵,表現為自然地理諸要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第一,圍繞亞洲大陸的海域復雜多樣.亞洲大陸東臨太平洋,南瀕印度洋,北為北冰洋,海疆發達,多邊緣海.由於地理位置、構造基礎、氣候條件和洋流動態等不同,各邊緣海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們對大陸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北冰洋的邊緣海,每年大部分時間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為九月,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的結冰期始於九月下旬或十月上旬;楚科奇海由於冬季受阿留申低壓的影響(氣旋中常有暖氣團侵入)以及經白令海峽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冬季較為暖和,是個冰情較輕的邊緣海,冬季一般從九月末開始結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個海域都封凍.夏季絕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從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從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凍,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開始融化.由此看來,亞洲北冰洋的冰期較長,喀拉海有七個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可達九個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個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暫的通航期內,冰塊也給航運造成困難.當冰塊漂向北邊時,航道暢通,航行便利,如果冰塊南移,航道受阻,必須由大功率破冰船導航才能通過.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風必經之地,南亞、東南亞雨季降水量的多寡與西南季風的盛衰有密切的聯系.太平洋沿岸,在構造上正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分界線上.海底地形復雜崎嶇,亞洲大陸東側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島、海底山脈和深海溝帶,且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風氣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統(如日本暖流,千島寒流等),它們對附近島嶼和大陸的氣候都有明顯的影響.第二,亞洲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的多樣性.亞洲地形十分復雜,在各大洲中不僅地勢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異變化明顯,既有龐大高聳的高原和高山,也有廣闊而平坦的低地.亞洲氣候也十分復雜,不僅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而且氣候帶齊全,氣候類型多樣.亞洲不僅長河眾多,而且內陸流域面積廣大,同時河流、湖泊的類型俱全.亞洲幾乎包括其它大洲所有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其動物也屬於典型的大陸型.由於亞洲面積廣大,構造復雜並具有各種自然環境,所以亞洲有豐富多樣的礦產資源和熱量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及海洋資源.亞洲石油、鎂、鐵、錫等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第三,亞洲地理環境結構的復雜性.亞洲既有東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的比較明顯的緯向自然帶,如北亞的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東亞的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森林帶,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林帶等;也有受海陸分布、地形結構、距海遠近等非緯向地帶性因素的制約,而使緯向自然帶的排列發生不同的區域變異.如中亞溫帶荒漠帶即深居大陸中部,其外圍,尤其是向北和向東,由於水熱條件發生變化,使之具有從溫帶荒漠帶到溫帶草原帶以至溫帶闊葉林帶的半環狀結構.此外,亞洲還具有各種不同的垂直自然帶結構.
❻ 亞洲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地理意義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全稱亞細亞洲,古代亞述語意為「日出之地」。位於亞歐大陸東部,東、南、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北部與歐洲陸地及大西洋的邊緣海相連,西南部隔紅海和蘇伊士運河與非洲大陸相望,東北部以白令海峽和北美洲大陸遙對。亞歐兩洲間一般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海峽為界。在各洲中亞洲所跨緯度最多,所跨經度也很大,從努沙登加拉群島的羅地島到北地群島,跨緯度91°45′;從小亞西亞半島到楚科奇半島、跨經度164°05′。東西、南北各相距約8000公里,面積約4400萬平方公里,島嶼面積約270萬平方公里。其中阿拉伯半島是世界最大的半島,馬來群島是世界最大的群島。亞洲大陸海岸線長約900公里,海岸類型復雜,但少深入內陸的內海和海灣。大陸輪廓比較完整,「軀干」部分略呈梯形。
亞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完整的輪廓和龐大的面積,對其自然地理環境有巨大的影響,是亞洲地理環境結構特徵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導致亞洲成為全球最大的洲際自然綜合體,使其具有完整的自然帶譜,極端而典型的組成要素,錯綜復雜的景觀結構和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
❼ 為什麼亞洲稱為世界第一大洲。亞洲的地理分區及民俗
亞洲被稱為世界第一大洲的原因: 面積最大:約4400萬平方千米. 跨緯度最廣:由10°S——80°N. 東西距離最長:亞洲東西距離約18231.75千米.
❽ 亞洲的地理環境如何
亞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義,可從數理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分析。在數
理位置方面,亞洲的北部接近北極,其大陸上最北點是太梅爾半島北端的切
柳斯金角(北緯77°43′),而北地群島北端的莫洛托夫角,更超過北緯80
°;亞洲的南部伸入赤道,在大陸上的最南點是馬來半島上的皮艾角(北緯
1°17′),至於亞洲最南的羅地島則更超逾赤道而達南緯11°03′。這樣,
亞洲南北所跨緯度超過90°,因而使亞洲從南到北完全包括地球上從赤道帶
到北極帶的所有氣候帶。
亞洲大陸從東到西也極為遼闊,其最東點為楚科奇半島上的迭日涅夫角
(西經169°40′),最西點為小亞細亞的巴巴角(東經26°03′)。亞洲
東西之間佔有經度達164°17′,將近全球經度的半數,東西時差達11 個小
時。亞洲大陸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相距各約8,000 公里。遼闊的空間增加
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區域差異,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
的空間條件。
在海陸位置方面,亞洲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和它們的邊緣海,從北、東、南三方面圍繞著亞洲大陸,在小亞細亞還濱臨
地中海和黑海。亞洲這種臨海的位置和漫長的海疆,對於海上交通、自然資
源和氣候類型分布都有重要影響。尤其是世界面積最大的陸地——亞洲大陸
與面積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緊密鄰接,由於海陸冷卻與增溫
的條件不同,以及海陸大氣活動中心的影響,遂引起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有
典型的季風氣候。亞洲的西部,與歐洲接壤,有很長的陸疆,且西距大西洋
很遠,因此亞洲大陸在氣候上不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大西洋氣流的影響。
亞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徵,表現為自然地理諸要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第一,圍繞亞洲大陸的海域復雜多樣。亞洲大陸東臨太平洋,南瀕印度
洋,北為北冰洋,海疆發達,多邊緣海。由於地理位置、構造基礎、氣候條
件和洋流動態等不同,各邊緣海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們對大陸的影響也各不
相同。
北冰洋的邊緣海,每年大部分時間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為九月,
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的結冰期始於九月下旬或十
月上旬;楚科奇海由於冬季受阿留申低壓的影響(氣旋中常有暖氣團侵入)
以及經白令海峽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冬季較為暖和,是個冰情較
輕的邊緣海,冬季一般從九月末開始結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個海域都封
凍。夏季絕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從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
和東西伯利亞海從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凍,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開始融化。
由此看來,亞洲北冰洋的冰期較長,喀拉海有七個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
利亞海可達九個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個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暫的
通航期內,冰塊也給航運造成困難。當冰塊漂向北邊時,航道暢通,航行便
利,如果冰塊南移,航道受阻,必須由大功率破冰船導航才能通過。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風必經之地,南亞、
東南亞雨季降水量的多寡與西南季風的盛衰有密切的聯系。
太平洋沿岸,在構造上正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分界線上。海底地
形復雜崎嶇,亞洲大陸東側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島、海底山脈和深海溝帶,且
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風氣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統(如
日本暖流,千島寒流等),它們對附近島嶼和大陸的氣候都有明顯的影響。
第二,亞洲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的多樣性。亞洲地形十分復雜,在各大
洲中不僅地勢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異變化明顯,既有龐大高聳的高
原和高山,也有廣闊而平坦的低地。亞洲氣候也十分復雜,不僅大陸性氣候
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而且氣候帶齊全,氣候類型多樣。亞洲不僅長河眾
多,而且內陸流域面積廣大,同時河流、湖泊的類型俱全。亞洲幾乎包括其
它大洲所有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其動物也屬於典型的大陸型。
由於亞洲面積廣大,構造復雜並具有各種自然環境,所以亞洲有豐富多
樣的礦產資源和熱量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及海洋資源。亞洲石油、鎂、
鐵、錫等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亞洲地理環境結構的復雜性。亞洲既有東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
的比較明顯的緯向自然帶,如北亞的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東
亞的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森林帶,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
林帶等;也有受海陸分布、地形結構、距海遠近等非緯向地帶性因素的制約,
而使緯向自然帶的排列發生不同的區域變異。如中亞溫帶荒漠帶即深居大陸
中部,其外圍,尤其是向北和向東,由於水熱條件發生變化,使之具有從溫
帶荒漠帶到溫帶草原帶以至溫帶闊葉林帶的半環狀結構。此外,亞洲還具有
各種不同的垂直自然帶結構。
季風性氣候典型是亞洲氣候的最突出特徵。其具體表現是:(1)季風強
度最大,影響范圍最廣。亞洲季風影響范圍,佔有49 個緯度,包括三種氣候
類型—即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其它大陸位於回
歸線兩側的地區,多為熱帶乾旱氣候;而亞洲,北回歸線橫貫的南亞的中部
和東南亞的北部,由於受到熱帶季風的影響,一年中仍有潮濕的雨季,即使
在南亞次大陸,其乾旱氣候區的面積,也並不大。(2)季風環流有明顯的季
節變化。就基本氣流來講,東亞對流層低空盛行風向,冬季為西北、北和東
北季風,夏季為西南、南和東南季風;對流層中、高空,冬季為極地和副熱
帶西風帶分別控制的地區,夏季則受副熱帶西風帶所左右。就盛行氣團來講,
冬半年東亞大陸為極地或極地變性大陸氣團所控制,多冷鋒和寒潮;夏半年
則主受熱帶海洋和熱帶大陸氣團的影響,常有台風、雷暴。在氣候類型上,
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乾冷晴朗;夏季濕熱多雨;春季大陸增溫快,
空氣不穩定,多大風;秋季大陸降溫顯著,空氣趨於穩定,出現秋高氣爽天
氣。熱帶季風氣候,年分冷、熱、雨三季或干濕兩季,冷季盛行東北信風,
晴朗乾燥少雨;熱季晴朗酷熱,與冷季同為乾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雨量
豐富,天氣較熱季涼爽。
各種氣候因素的綜合影響,使亞洲的降水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和季節差
異。亞洲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大致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
減,在中亞和西亞出現最乾旱的荒漠地區。(1)馬來群島及其附近,因處於
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常年陽光直射或近於直射,溫度高、濕度大,年雨量
超過2,000 毫米。由於太陽直射一年有兩次越過赤道南北移動,因此雨量分
配在一年中也有兩次高峰,但總的來看,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2)亞洲
東、南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中國東南部、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和西伯
利亞東部沿海,因受季風影響,夏季多雨,冬季乾燥,年降水量從南向北漸
減,多在600~1,000 毫米之間,是亞洲著名的季風夏雨區。這里個別迎風
山坡,降水特別豐富,如著名的世界濕角乞拉朋齊即在此區。另外,個別地
區,冬季風從海上吹來,又受地形抬升影響,也有很多降水,如日本群島的
西部、我國東南沿海、中南半島東部、印度半島東部沿海等都屬冬雨較多的
地區。(3)西伯利亞,面向北冰洋,一般是少雨區域。北亞降水分布,隨著
距離大西洋的遠近而從西向東遞減,西部降水量在500 毫米左右,其它地區
大部不超過350 毫米,東北部則減到200 毫米;但到太平洋沿岸一帶,受海
洋季風影響,則降水又較多。北亞氣候寒冷,蒸發較弱,凍土廣布,雖降水
較少,但仍為冷濕環境。(4)西亞和中亞少雨區。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
位於東北信風帶,降水多在150~200 毫米以下,甚至有些地區成為荒漠。小
亞細亞沿海及地中海東岸,因受地中海影響,冬季多氣旋過境,降水較多,
小亞細亞內陸降水偏少。中亞一般是指蘇聯的中亞細亞、我國西藏和新疆、
蒙古這一廣闊區域,由於離海較遠,多為閉塞高原與盆地,且東、南方面多
高山環繞,海風難於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較少,一般都在400 毫米以下,有
的地區甚至不足100 毫米,內陸有大面積荒漠存在。
亞洲無論就面積還是人口來說,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自然條件復雜多
樣,開發歷史悠久。由於不同的自然、社會、歷史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
長期的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幾種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1)水
田集約化農業。它是亞洲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亞洲
季風氣候區域,高溫多雨,水熱同季,有利於水稻生長發育。水田在耕地面
積中所佔比重很高,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稻農種植技術水平較高。這一地區
是世界稻穀主要生產地帶,水稻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區,如我國的長江流域、
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中南半島的紅河、湄公河、湄南河和伊洛瓦底江三
角洲地帶,爪哇島,恆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亞洲是世界稻米主要
出口區之一,年輸出量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五分之三以上。中南半島上的幾
個三角洲地帶水田最為集中,大都是單一水稻種植區和大米出口區。這一類
型地區多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除我國、朝鮮等國外,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
關系居於優勢。一般來說,我國、朝鮮、日本等國採用精耕細作,單位面積
上投入的勞動量多,化肥施用量較大,單位面積產量名列世界前茅;而東南
亞、南亞的水利化、化學化等水平較低,多靠天收成,單產不高。
(2)旱田農業。多分布在水田區的周圍,年降水量較前區為少,雨量變
率較大,須具備完整的灌溉與排水系統才能旱澇保收。大多數國家多採用分
散個體經營,屬集約化水平較低的自給性農業。多種植旱田糧食作物;經濟
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同時,種植業與養畜業結合較緊密,主要飼養馬、
牛、羊、豬等。以我國華北、東北,印度德干高原,恆河中、下游以及日本
的北海道等為代表性區域。(3)游牧半游牧農業。包括蒙古,我國的內蒙古、西北地區以及西亞的乾燥、半乾燥草原與荒漠區,同時也包括部分山區和丘
陵地帶。主要利用天然草原為放牧場,逐水草而居,放養牛、綿羊、山羊和
駱駝等。畜產品以自給為主,商品率一般不高。水草豐富的「綠洲」地帶發
展有灌溉農業,以種植麥類和雜糧為主。(4)種植園農業。為亞洲近代出現
的一種農業地域類型,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後推行強制政策逐漸形成的。多
為資本主義經營的大農園,一般為外資所控制,生產技術水平較高。主要種
植供出口的熱帶經濟作物,多分布在熱帶雨林地區。(5)遷移農業。這是一
種原始的農業經營方式,以種植雜糧作物為主,大多同落後的生產力水平相
適應,主要分布在偏遠的山區。
❾ 學習了亞洲的地理位置以及亞洲的地形和水系你有什麼感想
我的感想是:(1)亞洲地理位置對亞洲氣候形成影響很大。亞洲跨緯度廣,熱帶、溫帶和寒帶氣候都有分布。亞洲東部、南部有大面積季風氣候,與海陸位置關系密切。
(2)亞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地形影響水系。亞洲許多河流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放射狀奔流。
❿ 喜歡中國國家地理的原因
你見過什麼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還是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像鳥兒一樣,離開地面,沖上雲霄,結果超乎你的想像,前往平時無法到達的地方,看見專屬於高空的奇觀,俯瞰這片朝夕相處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變了一副模樣,從身邊的世界,到遠方的家園,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50分鍾的空中旅程,前所未有的極致體驗,從現在開始,和我們一起天際遨遊。 這是航拍中國的開頭文案,但不說親眼看到祖國遼闊的土地。就論這個文案。我都被美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