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地理條件
廣義的地理條件包括人文地理條件與自然地理條件。狹義的地理條件指自然地理條件,即本地區的氣溫、降水等氣候特點;地形、地勢、植被、礦產、資源
、河流、山川等特點。
人文地理條件包括,當地的人口,居民組成,民族構成、生活習性、工農業發展等特點。
不知說清楚沒有?希望對你有點用
Ⅱ 什麼是自然地理條件
自然地理條件,即本地區的氣溫、降水等氣候特點;地形、地勢、植被、礦產、資源
Ⅲ 地理因素是什麼
地理要素是地圖的地理內容,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態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網、通訊設備、工農業設施、經濟文化和行政標志等社會經濟要素。
地理要素根據其性質,可以分為自然地理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兩大類。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是指涵蓋制圖區域的地理景觀和自然條件,如地質、地球物理、地勢、地貌、水文、江湖、海洋、氣象、氣候、土質、土壤、植被、動物、自然災害現象等。自然地理要素相對穩定,變化較小,它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少優劣,是衡量該區域開發前景的一個重要因素。
2、社會經濟要素
社會經濟要素(或稱人文地理要素)是指由人類活動所形成的經濟、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如居民地、交通網、行政境界線、人口、歷史、文化、政治、軍事、企事業單位、工農業產值、商務、貿易、通信、電力、環境污染、環境保護、疾病與防治、旅遊設施等等。
社會經濟要素的狀況深刻地反映了該區域的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的程度。
(3)什麼是地理條件擴展閱讀:
地理因素的特徵:
1、空間位置特徵
地理要素總是存在於地球表面的某個位置,並具有一定的空間形態和幾何分布,這些特徵稱為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特徵,通常把地球表面抽象成一定的坐標系,在其中表達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即是其位於坐標系中的位置。
由地球表面抽象出來的坐標系可以是地理坐標的經緯度、空間直角坐標系、平面直角坐標系或極坐標系等。空間位置特徵有時候也稱為地理要素的幾何圖形特徵,包括地理要素的位置、形狀、大小和空間分布狀況等。
2、屬性特徵
描述地理要素本身性質的、非空間的、專題內容的資料和記錄數據稱為地理要素的屬性特徵。每個地理要素都具有自身的屬性特徵。
屬性特徵主要記錄地理要素的數量、質量、名稱、類型、特性、等級等。地理要素的屬性通常分為定性屬性和定量屬性兩種。定性屬性包括名稱、類型、特性等;定量屬性包括數量、等級等。
3、空間關系特徵
各種地理要素相互之問在地球表面存在各種關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這種特徵稱為地理要素的空問關系特徵。地理要素的空問關系主要包括拓撲關系、順序關系和度量關系等。
4、時間特徵
地理要素存在於地球表面有一定的時間效應,即地理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的空問位置、屬性和相互關系是跟時問密切相關的,這種特徵稱為地理要素的時間特徵。
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和屬性可能會隨時間的變化而同時變化,如道路網系的修改擴建、土地利用的變化: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和屬性也可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單獨變化,如建築物的空問位置不變而用途發生變化、學校的整體搬遷而屬性沒有變化。
Ⅳ 什麼是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構成地表各種條件的地理要素的總稱。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地理因素。人工環境指經過人工改造的,包括經濟、交通、聚落、人口、政治等人文地理因素。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改變著地理環境。
Ⅳ 地理條件與地質條件有什麼區別 地震頻繁屬於地理條件還是地質條件 氣候條件能不能並入地理條件
地理條件主要是對於地貌而言,也就是地球的表面,包括江河湖海.
地質條件主要是針對地下而言,主要是指地層構造岩漿活動等,地貌次之.
地震頻繁屬於地質地震條件.
氣候條件能並入地理條件.
Ⅵ 地理題問有什麼地理條件要答些什麼
你好,除了自然地理條件如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還需要回答區域方面的,如交通,人口,人文歷史等
另外可以分為有利的地理條件和不利的條件
地理問答需要全面
Ⅶ 古代中國(秦漢以後):總體特徵、地理條件、經濟條件、思想條件是什麼
中國從秦漢以後的總體特徵:封建統治者的天下,以封建社會為主推崇皇帝制。地理條件:地理條件較優越,面積廣耕地多,人口比較均勻,而且自然環境也好。經濟條件:大概從晉朝開始,經濟重心逐漸由北方轉為南方,直到南宋經濟重心徹底移向南方,因為北方戰亂多,嗯,南方相對安定,自然條件也比北方好。思想條件: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中國的封建王朝就已儒家思想為代表是想學習,歷朝統治者也遵從以德治天下。
Ⅷ 地理條件與地質條件有什麼區別
地理條件是一個地區自然地理要素條件.主要包括該地的位置條件\氣候\水文\氣候\土壤\生物等.
地質條件主要指該地所處的板塊位置,地震\火山]地質構造\岩石\地下礦產\等要素.
地震是地質要素,氣候是地理要素
Ⅸ 自然地理條件概述
一、地形地貌
(一)地形
山東省域位於我國地勢劃分中的第三大階梯的東緣,海拔和相對高差均不大。全省地形分為山地、丘陵和平原,以魯中南山地最高,向四周經低山丘陵逐漸過渡到山前平原和黃泛平原。丘陵區切割強烈,有「山東破碎丘陵」之稱。平原區平坦廣闊,崗、坡、窪相間,微地形比較復雜。
全省地勢以泰、魯、沂山地為中心,向四周逐漸低下,泰山主峰為山東最高點,海拔1545m,魯山海拔1108m,沂山海拔1032m,三山構成山東中部山地的一條東西向地表分水嶺,分水嶺北側,低山丘陵,海拔500~200m,逐漸過渡到廣闊的黃泛平原;分水嶺南側,山地丘陵海拔從1000m下降到160m左右,到沂沭平原為60m左右;魯中山地西側從魯西湖帶過渡到黃河沖積扇,海拔50m左右;東側為山東半島,伸入黃、渤海中,海岸線長3024km,半島山地海拔一般500~700m,嶗山頂峰最高1133m,平原地區海拔一般5~50m;另有諸島嶼分布在沿海地帶。
(二)地貌
山東地貌類型比較齊全,按地貌形態及成因類型,可將全省劃分為魯中南以構造侵蝕為主的中低山丘陵、魯東以剝蝕構造為主低山丘陵和魯西北堆積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圖2-1)。
魯中南中低山丘陵地貌單元:該地貌單元位於本省的中部,東以昌邑-大店斷裂為界與魯東低山丘陵相鄰,北西以濰坊—淄博—濟南—平陰—東平—鄒城—薛城連線與魯西北堆積平原接壤。該單元呈一向北展布的扇形山地,長期緩慢上升,以構造侵蝕為主,地貌與構造、地層具有明顯的一致性。中山區侵蝕切割強烈,山勢險峻,峰頂海拔超過1000m,最高為泰山主峰,海拔1545m,切割深度大於400m;低山丘陵區,谷淺坡緩,切割深度小於400m;該單元還有由碳酸鹽岩地層構成的侵蝕溶蝕或剝蝕溶蝕形成的低山丘陵,谷坡陡峭,地表岩溶發育;此外,該地貌單元還發育有剝蝕山間平原和山間河谷盆地。
魯東低山丘陵地貌單元:該單元分布於山東省的東及東南部。低山區位於嶗山一帶,最高為嶗山主峰,海拔1133m,切割深度多大於500m,低山丘陵多分布在單元西北部的大澤山一帶,最高海拔737m,低山區山坡陡峻,溝谷發育,且多呈「V」字形,單元內丘陵廣布,地面標高多為100~300m,地形起伏平緩,切割微弱,河谷多呈「U」字形。此外,該單元沿海還發育有海蝕台地和濱海堆積灘地。
圖2-1 山東省地貌略圖
魯西北堆積平原:分布於本省的西北部,屬黃河沖積扇的下游。按地貌成因形態特徵分為黃泛沖積平原,地形廣闊坦盪,略有起伏,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標高一般為75~25m,尚具崗、坡、窪相間的微地貌特徵;黃河河口三角洲平原,分布於利津以東,呈扇形,地面標高15~3m,坡降0.1‰~0.12‰;海積沖積平原,分布於渤海灣、萊州灣沿海一帶,屬海陸交互相沉積而成,地形平坦,地面標高7~3m,分布有沼澤地及新月形沙丘;沖湖積低窪平原,分布於低窪的湖區,周邊微向湖區傾斜,地面標高40~34m,局部地區有沼澤地及窪地;沖洪積山前平原,分布於沿膠濟鐵路以北及津浦鐵路以西,地形較平坦,標高80~40m,坡降6‰~0.3‰;此外,在嘉祥縣以南,金鄉縣以北零星分布有殘山丘陵,多由碳酸鹽岩構成,溶蝕作用強烈,呈孤島狀,殘山標高一般為160~200m。
二、氣象條件
山東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盛行偏南風,炎熱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春季多風沙,乾旱少雨;秋季,天氣晴爽,冷暖適中,素用「秋高氣爽」來贊譽。
全省平均氣溫11.4~14.7℃,呈由西南向東北遞減的分布規律。7月份最高平均氣溫24~27℃,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1~-4℃。無霜期200d左右。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80mm左右;其時空分布規律大致是:大氣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歷年最大降水量達1169.3mm(1964年),最小僅445.5mm(1981年),豐枯之比高達2.62倍;年內降水量的季節分布也很不均勻,一年中有56%~71%的大氣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的降水量僅佔全年總降水量的3%~7%(表2-1)。同時大氣降水的地域分布規律也比較明顯,總的趨勢是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圖2-2)。以日照—棗庄一帶降水量最大,在900mm左右,濱州市以東的黃河口地帶和莘縣—平原—河口以北地帶為最小,僅600mm左右。年平均蒸發量為1100~2200mm,分布規律是由西北向東南遞減。
表2-1 山東省四季降水量分配比例統計表(1971~2006年)
注:據《山東省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
圖2-2 山東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區圖
三、水文與水資源
1.水文
山東河流水系比較發育,除黃河橫貫東西,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外,其他中小河流密布全省,全省平均河網密度為0.24km/km2,幹流長度大於10km的河流共計1552條,各地域河流分布特徵是:在魯中南地區以泰沂山脈為中心,形成向四周分流的輻射狀水系。南流河流主要是沂河和沭河,均經江蘇入海;北流河流主要有濰河、彌河、白浪河及小清河的支流淄河、孝婦河和綉江河等;西流河流主要有大汶河,經東平湖匯入黃河;其他還有泗河、城河、白馬河、十字河、洸府河、界河、泉河等,均匯入南四湖。東流河流均很小,如付疃河、潮河、吉利河、洋河、王戈庄河等,集水面積均在500km2以下。膠東半島由昆嵛山、艾山和大澤山等構成一近東西向天然分水嶺,形成南北分流的不對稱水系;南流入黃海的河流主要有大沽河、五龍河、母豬河、乳山河等;北流入黃海、渤海的河流主要有大沽夾河、王河、黃水河、沁河、新安河等,但都源短流急,匯水面積不大。在魯北平原區,除衛運河與漳衛新河穿過冀魯邊界外,主要有徒駭河、馬頰河和德惠新河,均為排洪河流,匯集平原大部分地表徑流流入渤海。在魯西平原區主要有洙趙新河、萬福河和東魚河,均自西向東匯入南四湖。
本省河流分屬海河、黃河和淮河三大流域。陡駭河、馬頰河水系屬海河流域;大汶河、玉符河及南、北沙河等屬黃河流域;沂沭河、南四湖水系及中運河水系,屬淮河流域。其他膠東半島沿海諸河均獨流入海。
最大的湖泊為南四湖,由微山、昭陽、獨山、南陽4個湖泊連接而成,南北長126km,東西最寬處25km。1958年在湖腰建成二級壩樞紐工程,將全湖分為上、下兩段。允許最高水位時總庫容47.3億m3,調節興利庫容17億m3。在南四湖以北原為北五湖,現除東平湖外,其他均已淤廢。東平湖上承大汶河來水,南與運河相接,北與黃河溝通。湖區最高水位44.5m時,相應庫容為30.4億m3。該湖主要以泄洪為主,對黃河洪水和凌汛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在小清河幹流上,尚有白雲湖、青沙湖、麻大湖等,因多年淤積,湖的容積已不大。1958年開始全省興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已建成大型水庫32座,中型水庫135座,小(一)型水庫840座,小(二)型水庫4643座,堤壩32000多座,總蓄水能力達107億m3。
2.大氣降水與地表水資源
根據1956~1999年降水資料統計分析,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6.5mm,摺合水量1037億m3;多年平均年徑流深145.4mm,相應的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222.9億m3,保證率為50%,75%,95%的年徑流量分別為193.9億m3,120.4億m3,51.3億m3。
黃河自河南經山東入渤海,是本省的主要客水資源,據1951~1999年高村水文站監測資料統計,黃河每年平均年徑流量為3858億m3。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1987〕61號文轉發的國家計委和水電部《關於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報告》,分配山東黃河可供水量為70億m3。自1972年以來黃河時有斷流的現象發生,直接影響引黃供水的穩定性。
3.地下水資源
根據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於2002年1月完成的《山東省地下水資源評價》所提供的數據,全省地下水天然總補給量為216.38億m3,其中,礦化度小於1g/L的為139.95億m3,1~2g/L的為53.51億m3,2~3g/L的為12.73億m3,3~5g/L的為10.19億m3;計算全省總可開采資源量為178.65億m3,其中礦化度小於1g/L的為114.31億m3,1~2g/L的為45.49億m3,2~3g/L的為10.65億m3,3~5g/L的為8.20億m3。
山東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不足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6,是全國主要缺水省份之一。由於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超采比較嚴重,引發地面沉降及海(咸)水入侵等地質環境問題,對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
Ⅹ 什麼是地理因素
一。地理因素分為 1)自然地理因素;2)人文地理因素。
1)自然包括: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
例如水文,就你說的黃河吧,長江對該地區的影響:
1.沖擊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於農業發展。
2.提供豐富的灌溉水源。
3。有利於航運的發展,交通便利。
4.在古代,有軍事防禦作用。
5.弊端:會造成洪水等自然災害。
2)人文包括:歷史、宗教、文化、政治等。
舉幾個地理因素影響文明的例子
1.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兩河流域和古印度的文明都先後被外族所滅,唯有我國的文明「香火不斷」,這與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國東太平洋,其它方向都有高山、高原的阻隔,特別是西面的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山脈的阻隔,使我國免受西面外來民族的入侵。雖然北面的少數民族多次南下,甚至建立了象元清這樣全國統一的王朝,但最終都被中原的先進文明所同化。
2.我國分裂時期各分裂政權的分界線受地理因素影響很大,大山大河往往成為各割據政權的分界線。如:三國時期蜀國北邊主要以秦嶺和大巴山與魏國為界,東面以巫山、雲貴高原東部與吳國為界,西面以青藏高原東部為界;北朝的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都以陝西與山西之間的黃河為界;南朝的陳與北齊以長江為界;南宋與金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
3.隋唐前,關中地區成為我國歷史的重心。關中地區,北部是黃土高原,東面是函谷關,南面是秦嶺,四面都是高原高山,進可攻,退可守,易守難攻。同時,這里氣候溫暖,渭河又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關中平原的土壤又比較疏鬆肥沃,這些有利條件使得關中農業發達,人口眾多。因此,在我國古代,往往是誰擁有關中,誰就擁有天下:西周在關中崛起,推翻了商王朝而擁有天下;秦國擁有關中而吞六國,一統天下;劉邦以關中為根據地,打敗項羽,成為統一而強盛的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關中地區如此重要,西周、秦、西漢、隋、唐等王朝均定都關中,成為我國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
4.紅軍長征。由於「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長征,中央紅軍經過了湖南南部的五嶺(大瘐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在雲貴高原上穿越了茁嶺、烏江、大婁山、赤水河、烏蒙山、金沙江,進入橫斷山脈東部,翻躍了大雪山、夾金山、邛來山,跨過了大渡河,踏過了布滿沼澤的川北松潘草地,翻過岷山、六盤山,到達陝北。紅軍所經過的地區都是邊遠的大山區、大草地,人口稀少,人跡罕至,許多高山終年積雪,空氣稀薄,對人的生存來說,這些地方都是窮山惡水。紅軍只有走這樣的路,才能避開敵人的圍追堵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