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地理怎樣學好
看到這個問題簡直是太親切了,作為一名曾經的文科生+地理課代表,真心要分享一些干貨給大家。我的角度不是單純的內容角度,而是學習地理的一些要點或者是說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如果您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歡迎您在文章下方給我留言並關注我!
⑵ 如何學好地理的方法和技巧高中
地理課本地圖
1.正確認識:地理比較偏向理科,所以純粹依靠記憶是肯定不行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掌握。但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地理對於大部分文科生來說都算是很頭疼的。
2.牢固基礎:記憶雖不是全部,但也必不可少,一定要熟記基本的原理和對應的典型列子。可以對應整理在筆記本上,經常復習,直至能熟練背誦分析。
3.熟悉地圖:光看用處不大,學地理的人一定要對地圖很敏感才行,最好是可以把地圖默畫下來。如果沒有這種層次的話,其實描地圖,玩玩地圖拼圖也是不錯的方法,反正一定要看到卷子上的圖就要知道在哪。
4.善於總結規律:地理偏向理科,所以在很多地方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日常作業中就等...
⑶ 高中地理歷史都好難啊,該怎麼學呢尤其地理,題都看不懂!
一、高中地理十大學習方法
1、用地圖學地理法:大家都知道,學地理時,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許多地理屬性、特徵、特點以及與其他 地理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內涵規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來。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我們知道了某個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緯35 度某大陸西岸。這樣,我們就容易一下子推斷出:它是地中海式氣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沒有長久的冰凍,生長著耐旱的,樹皮很厚的常綠灌木。春季景色 最美,宜於游覽等等。
上述是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談談地圖運用的效能。地圖對學好地理的作用當然不局限於此。有人曾說:離開地圖,便不是 地理課。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要利用好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掛圖。教師指圖講課時,學生一定要注意看圖,不要自己看書,或是做別的事情。教師指圖講 課,事先是經過充分備課的。他會把圖中的知識直接指給學生,避免學生費時間走彎路地自己去查找。
運用好地圖的另一個做法是要把《中國地圖 冊》、《世界地圖冊》和教科書中的插圖,作為自己學習上得心應手的輔助工具。「兩圖」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與教材緊密配合的。而且色調鮮艷悅目,內容 生動活潑。如《中國地圖冊》中《地球》一圖,只要看一眼,便會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結論,而且會掌握大陸分布的基本形勢。《地球五帶》一圖,作者更是用心巧 妙,用冷暖顏色顯示地帶溫差,配合以動植物畫面,十分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地帶的特點。運用好地圖的最後一個做法是不要忽視地理作業填充圖的作用,一定要按 教師的要求和布置認真做好填充圖作業。
2、字頭記憶法:即從同類地理知識中分別提取字頭,編成簡短話語進行記憶,這種字頭法,簡化知識,利於增強記憶。
例1、有關長江的長度、流域面積、流經省市名稱以及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識,地名數據多,硬記有困難,可用字頭法編成順口溜:
兩湖兩江兩海安,川西雲流六千三;
流域超過百八萬,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雲」是字頭,指明長江流經的十省市名稱,「六千三」(百公里)是長江全長,「百八(十)萬」(平方公里)是長江流域面積,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點,「各拉段」與「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聯想到長江的發源地「各拉丹冬」。
例2、記憶世界煤炭儲量豐富的七個國家,可以這樣記憶:俄巴中澳印加美。中亞五國,哈吉塔土烏。
3、綜合法:認識地理特點的過程,絕大多數情況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徵和各部分聯系的基礎上加以綜合。下面結合北美簡易圖像,說明如何分析它的氣候特徵。並介紹綜合法的一般步驟。
圖中哪種氣候分布的面積最廣(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圍,即搞清楚在哪裡的問題。
(2)根據事物的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氣候成因,就要從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氣壓及風帶等方面去分析。
(3)分析各因素的特點,看它們在構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麼作用。由上圖可知,緯度、西風和地形的特點都對北美氣候產生了影響。
(4)分析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述因素中,緯度位置決定了北美主體在北溫帶,並處在西風控制范圍,南北縱列的高大地形阻礙了太平洋濕潤氣流的進入。這反映了北美緯度、西風同地形之間的緊密聯系。
4、諧音記憶法即把枯燥的數據換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記憶。
例3、下列幾個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低點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兒);
(2)世界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22米(加大馬力壓那海狗,它只搖搖動雙耳)。這是利用漢字諧音來換字,一語雙關,生動有趣,易於記憶。
例4、地殼的物質組成按從多到少順序排列為: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元素,可記為「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5、識圖記憶法:即通過看圖、填圖、用圖來記憶地理知識。首先要掌握地圖知識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地勢高低、熟悉主要圖例、了解經緯網等,練好看圖的基本功。
例4、我國地形特徵之一是:地勢西高東低,有明顯的三大階梯。這一特徵在地圖上用三種不同的顏色顯示出來: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 儲色:由此往北往東就變成深黃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屬第二段;越過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往東直到海濱,是綠色或深黃色相 同的地區,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過識圖,即可記得一清二楚。其次,要養成看圖用圖習慣,日積月累,方可熟能生巧。6、簡化地圖法:是根據學習的需要,把地圖作簡化處理,刪去大量繁雜的圖例,只保留有關知識的信息的方法。通過簡化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有利記憶和反映動態、易於理解的目的,並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規律。
例5、長江水系簡圖:長江幹流猶如「L」和「w」兩個英文字母連接而成。從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為上游,谷深水急,虎躍峽 (A)、三峽地段,長江幹流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葛洲壩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峽東端處。「w」河道則為長江中下游。「w」兩端分別是宜昌(B)和南水北調 東線的江都(F)水利樞紐,中點武漢市(D)則有長江最大支流雙江匯人。「w」下方兩處轉折點是我國兩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陽湖(E)、BE河段 為長江中下游,湖泊眾多。
7、歸類記憶法:紛亂的無條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記憶的。我們把事物做一點理順和歸類,記憶起來就比較方便。如山脈、河流、島嶼、湖泊等分別歸類在一起,再進行記憶就比較容易。
例6、以半島為例,主要半島我國有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亞洲有朝鮮半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歐洲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非洲有索馬里半島;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島。8、串珠成線法:在一定范疇內,許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聯系著的,因此,當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時,應該放到與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聯系的整體上去認識。聯系的方法 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線法是聯系法的一種,是根據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系,將零星的地理知識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 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認識地理事象的廣度與深度。
例7、用鐵路、河流把鐵路樞紐和城市連接記憶。
9、比較法:比較法在地理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是地理課的特點所決定的。運用比較法就是把這一地理事物和另一地理事物進行比較,尤其是充分利用各地的鄉 土地理事物同其他地理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新的地理知識,形成新的地理概念。現在,比較法不僅在教學、總復習中被廣泛應用,而且在各級各類命題考試中也常出 現。
在地理學習中,以選擇同類地理事物的相似特徵作比較最為常見,目的是有利於減少頭緒,減輕學生負擔。如常常把亞馬孫河與剛果河(扎伊爾河),喜馬拉雅山脈與阿爾卑斯山脈,海河治理與淮河治理進行比較。
作為比較的對象應該是已知的,不能選擇那些尚未學過的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
作為比較的對象應該是本質特徵相同或相反的兩種地理事物或現象。還應該具有典型性,即對比各點,無論異同,都要個性鮮明,特徵突出。此外,選定比較對象時,還要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則,不要舍近求遠。
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通過反復比較得出來的。由於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導致地理教學中的比較法類型的多樣化。杭州十一中張愛珍老師根據比較對象的性質和比較方式的不同,歸納總結了以下幾種比較教學方法:
1.圖表直觀法
即利用課本中的各類景觀圖、曲線圖、示意圖等進行直接逐項比較,從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徵。
例8、比較長江、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和農業差異
例8、比較長江、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和農業差異
長江流域
黃河流域
溫度帶
亞熱帶
暖溫帶
一月均溫
大於00C
小於00C
干濕狀況
濕潤地區
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年降水量
大於800㎜
小於800㎜
結冰狀況
冬季河流不結冰
冬季河流結冰
植被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耕地類型
水田
旱地
糧食作物
水稻
小麥、玉米、高粱
經濟作物
甘蔗、油菜、棉花
甜菜、大豆、棉花
例10、如通過對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等四個大城市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圖的比較,可以得出我國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
(1)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很大——哈爾濱一月平均氣溫-20℃,廣州一月均溫約15℃,南北溫差達35℃。
(2)位於秦嶺—淮河—線以北的哈爾濱、北京1月平均溫度在0℃以下。此線以南的武漢、廣州1月平均溫度都在0℃以上。
(3)夏季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圖中四城市7月平均溫度都在22℃以上,南北溫差不大——哈爾濱22℃,廣州28℃,南北溫差僅6℃左右。
為了說明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這個氣溫分布特點,教科書上安排了兩張冬季景觀圖:一張是我國最北的黑龍江省北部山區,大地披上銀裝,地面積雪很厚,冰天 雪地,人們穿棉衣戴皮帽,揚鞭催馬,在冰雪上行駛扒犁,說明冬季嚴寒;另一張是我國南方的海南島,濃綠闊葉的椰子樹呈現出熱帶風光,廣闊的田野上,插秧機 正在忙於插秧,說明這里的冬季溫暖如春。通過這樣的直觀比較,能強化形象理解。10、形象記憶法:是把所需要記憶的材料同某種具體的事物、數字、字母、漢字或幾何圖形等聯系起來,藉助形象思維加以記憶。如:黑龍江省像只天鵝,內蒙 古自治區像展翅飛翔的老鷹,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遼寧省像個大逗號,山東省像攥起右手伸開拇指的拳頭,山西省江西省像平行四邊形,福建省像相思鳥,安徽像 張兔子皮,台灣省似紡錘,海南省似菠蘿,廣東省似象頭,廣西似樹葉,青海省像兔子,西藏像蹬山鞋,新疆像朝西的牛頭,甘肅像啞鈴,陝西省像跪佣,雲南省像 開屏的孔雀,湖北省像警察的大蓋帽,湖南江西像一對親密無間的伴侶……
⑷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地理
《文綜》是我的強項,說白了就是「積累」,每天早晚一個小時,合理安排給政史地三科,先說歷史,這一個小時你就看以前的試卷錯題,最好自己整理下,把他們按時期歸類,比如古代、近代~~。可以把同一時期相關的事件一起記,例如《明治維新》,《彼得大帝改革》。
地理:靠的就是大腦里有一張地圖,如果你覺得枯燥,那麼想下以後環游世界的夢想吧,我就是這樣培養興趣,強制自己去看,去記,現在看地圖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除此之外還是要多練習錯題,多問老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具體方法也有所不同,要靈活應對。
同學堅持不懈!努力吧!加油!
⑸ 如何學好高中地理
學好高中地理的方法有: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學習地理的好處:
1、個人素質培養上
學習地理可以培養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它是文理的有機結合,可以為個人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都以為文科生能力的提高做出貢獻,而且,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
2、學科綜合角度
學習地理可以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幫助。
比如,在研究日本這個國家時,我們通過地理知識可以了解到,它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有便利的交通優良的港口,為其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同時,他的常規能源短缺又致使它靠侵略和掠奪來發展自身,這樣,地理與政治歷史緊密結合,也在無形中起了作用。
⑹ 如何學好高中地理和歷史
你最好買個地球儀,還有地圖,沒事就翻翻地圖,慢慢的能記住多少記多少,地球儀也要記住,把那個要放在腦子里,然後你學的時候就特別輕鬆了.歷史 你要多看歷史故事,簡單的說就是要用很多很多具體的事情去豐滿 歷史框架
⑺ 怎樣學好高中歷史和地理啊求具體方法
不管是什麼課,首先要有學習的毅力和好習慣。還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一定聽過;這個你的老師肯定說了N遍~至於看你問這個問題我覺得你可能希望找到一種學習的訣竅或者捷徑,這個肯定是有的,只是你沒有找到吧。
其實這個問題你因該問同學、問老師……網上的神馬都是浮雲……哈……
……其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看身邊的尖子是怎麼做的、怎麼做到的!
歷史的學習主要是注意「一軸兩塊三面四點」:「一軸」是時間軸要清晰,從史前到今天的歷史大事要有清晰的概念;「兩塊」就是中國史和世界史,(特別注意中國近現代史於西方的對比……);「三面」即某一事件對歷史發展的正面、負面評價(特別是某些名人如馬克思對事件的評價……)和對於今天的意義這三方面;「四點」就是某一事件的起因,經過,結局和影響。歷史於思想政治的學法有相同之處,要記住的東東很多
(特別是老師點的重點要爛熟!某些必考點要被答案!)
地理對一些空間感不是很好的人來說可能在開始的時候很難。但是在把基本的地理的知識(如經緯線、地形地貌、氣候之類)學好後就不需要再多的空間感了,更多的是要記住的人文科學的知識。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我學習的經驗來說就是多看相關的圖解、地圖,要做到心中有個圖;再就是多看有關地理的書作補充,因為地理其實很雜的一門課(常常有一最普通題目如:某國小城市位於北緯XX東經XX,,XX地形XX,人口結構XX,水源XX,交通XX,……當地要建一個XX廠;問是否明智,是應注意什麼,否則說出理由)地理需要背好多……
兩門可有一個共同點:多背多記多寫,題海是沖破高考人海的前面一關!
⑻ 高中生如何學好地理歷史
一個詞:推演,就是自己按自己記得住的方法推演,想像,用』模型『來想像
對的,就是推演。我是09年江西高考文綜214,09.09..╮(╯▽╰)╭那屆很難的
地理難點就是:地區時間,全球的氣候區分布及判斷氣候圖線
是吧?畢竟過去幾年了,難點應該逃不了這幾點,其他的都是記憶性知識,那些著名城市名;山川河流,特殊地區如青藏高原,澳大利亞東部的異常氣候;世界重要國家的經緯度范圍;
分析如下,按這套路下去。在這里要很好的理解,想像我所發的圖,
赤道受熱氣團上升,暖氣團濕度大,低壓(常理都知道,想像一步一步解釋,),但這就是赤道地區的氣候特徵,再來,赤道與地球公轉角度夾角為23.26,太陽照射范圍就是在南北緯循環,熱帶亞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區,內陸表現為熱帶亞熱帶沙漠氣候;風帶的分布,縱向就是地面到高空之間,表現為低壓上升氣流,地面上中心就是低壓中心,所以北半球的氣流逆時針(方向的問題不難吧)向低壓中心匯集,然後上升,風帶分布出來鳥。。。
想想下,地球圍著太陽公轉,來回晃悠,始終與赤道保持夾角,其他的類似推演。--!!
歷史的話;男生對歷史都會有興趣的,但我想問你的是女童鞋。--!!敢說不是,,
嘿嘿。我是這樣的,重大事件串聯,然後再像上面所說的,推演而來。當然這里就要記點東西
比如:從42年鴉片戰爭開始,戰敗了,割地賠款了,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後面的各國的條約簽署
南京,望廈,等等;磨合期開始,列強進入中國,而後先進思想的國人(洪仁軒及拜上帝教)不堪欺辱,反抗,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清政府要『求變』北京新政及地方的洋務......
這些都是有原因可循的,要把書讀薄!思想能代替很多字,一個章節也許一句話就概括了.--!!字數有點多,不知道你明白沒。不明白的HI我,或者加Q直接問,875765891
⑼ 怎麼學好高中地理和歷史
其實過去我也有類似的困惑。但現在有幾個好辦法!但要多管齊下!首先,做題是必須的!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然你只是在浪費時間!其次注意聽課!這是學好任何科目的必然要求!第三,要經常問老師,老師能夠准確的把握題目的要點,問老師一道題,勝過自己琢磨10道題!第四,注意平時積累,不能只把目光鎖定在課本上!高中地理考試並不是只考察課本知識,綜合性很強,在平時多看看電視中有關地理的節目,這就是積累的過程,也可以多看地圖!這都是很好的辦法!按照這些方法,相信你會有收獲的!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進步的!相信你一定可以!
⑽ 怎樣才能學好高中地理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對比其差異。
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恆星日、十太陽日;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
寒潮、寒流;礦物、礦產、礦床;岩溶、熔岩;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物群落;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步—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
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等等。
三、抓「綜合」重「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例如: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這不僅僅是緯度決定的,與大氣環流、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為什麼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計劃地做—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關於這一點,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題分析,將其積累起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要注意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如陸地上的自然帶,從赤道向兩極,大致可分為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這是共性。
但實際分布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又具有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及非地帶性。這就是個性。具體實際情況中可能個性更具特點。
五、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方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
(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反氣旋型)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
(3)在中、低緯度海區,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
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洋流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