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越南有多少位地理學家

越南有多少位地理學家

發布時間:2022-04-18 03:53:54

Ⅰ 賈耽在地理學方面有什麼貢獻

賈耽(730~805)字敦詩,滄州南皮(今屬河北)人。他既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地圖學家和地理學家。

賈耽生於開元盛世,自幼喜愛讀書,尤愛地理,天寶中考中明經科,步人仕途。由於才華出眾,政績突出,他從最初的縣尉一路升遷到了宰相,其間曾任鴻臚卿,專門負責接待外國使節。賈耽居相位十三年,待人誠懇,克勤克儉,憂國憂民,是唐代中期重要的政治家。

除政治上的貢獻外,他在地圖學、地理學、方誌學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劃時代的貢獻。在我國地圖學發展史上,如果說裴秀(晉代)是制圖理論的奠基人和創建者,那麼賈耽就是制圖理論的繼承人和發展者。他創造性地用「古墨今朱,古今殊文」的注記方法繪制地圖,將制圖的方法提高了一步。賈耽自五十五歲開始,前後用了十七年的時間,繪制了巨大而又精詳的唐代全國地圖——《海內華夷圖》,大概有十平方米大。這不僅是中國地圖學史上的盛事,也是世界地圖學史上的盛事,只可惜沒有流傳下來。另外由於長期擔任鴻臚卿工作,賈耽有條件接觸更多的外國使節和地理書籍,因此積累了豐富的資料。有感於隴右地區積年被吐蕃佔領的現狀,他繪制了《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並作圖說十卷,涉及山川河流、人口、駐軍等,內容豐富,希望能為唐王朝收復失地做出貢獻,可見其眷眷愛國之心。

賈耽地理著作頗豐,除上述之外,還有《皇華四達記》十卷、《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六卷、《吐蕃黃河錄》四卷等等。他在《廣州通海夷道》中詳細地記錄了從廣州經越南、馬來半島,南到爪哇,西到印度、斯里蘭卡,一直通到波斯灣沿岸各國的海上航路情況,記述得詳細、准確。

Ⅱ 丁文江———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兼論丁文江精神

陳寶國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近代地質科學的故鄉,不在東方,也不在中國。然而,20 世紀初葉,在中國科學史上是值得記憶的時期。因為,在世界風雲動盪、社會思潮湧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日益快速的社會背景下,中國地質科學應運而生了。而且,在不到 20 年的時間里,中國地質事業進入到她的第一個黃金時期,中國地質學的發展也走入了國際地質科學發展的行列之中。

短短的 20 年,中國的地質科學從無到有,從萌芽到發展,有諸多因素促成了這個過程的實現。諸如,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發展; 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抵禦外辱、振興中華的奮斗中,自強自立的支撐作用; 優秀知識分子振國強邦科學救國的崇高信念; 中國地質機構的設置和地質教育的開展,等等。毋庸置疑,在這個過程中,丁文江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之一。

學以致用 循師承自然

將丁文江作為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是指在 20 世紀初葉,在中國,國人以科學方法進行地質調查的學者還不多見。在丁文江之前,另一位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章鴻釗曾以《中國杭州府及鄰區地質》為題,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成為中國學者自行調查中國區域地質並寫成論文的第一人。在章、丁二人之前,用黃汲清先生的話來說: 「還有幾位中國地質學人走在章、丁、翁之前,他們是鄺榮光、張相文、王寵佑、顧琅。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前,他們都多少寫了一點有關地質學的文章或做了一點地質工作,但為期甚短,影響不大。」丁文江1911 年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獲動物學和地質學雙科畢業證書回國。當船行至越南海防時,丁文江便棄船上岸,開始了他在中國大地的第一次地質考察旅行,途經雲南、貴州、湖南諸省,沿途考察地質地理及風土人情。他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凡是有志於地質科學的人必須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要親臨其境,拜自然為師。同時,丁文江把這次考察作為自己今後從事地質科學事業的一次親身體驗,以此考驗自我獻身科學的意志和毅力。從這次考察開始,丁文江在後來的地質生涯中,走遍山川大地,一次次地證明了他做事做人求真務實、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精神和言必行、行必果的科學態度。

丁文江一生曾多次成年累月地進行野外地質考察,除去他的地質調查成果之外,丁文江從精神層面上向有志於獻身科學事業的人們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地質學家所具有的嚴謹的科學認知態度和堅毅的科學奮斗精神。1913 年丁文江與梭爾格、王錫賓進行了一次長達月余的正太鐵路沿線地質考察。其後考察結果正式出版,成為中國地質工作者第一次出版的區域地質報告和圖件。1914 年丁文江隻身遠赴雲南、貴州、四川進行地質考察,時間長達 10 個月之久,成果頗多。要提及的一點是丁文江對徐霞客的研究和對 《徐霞客游記》的編訂過程,完全是以科學家的科學態度進行的。他不僅仔細閱讀了 《徐霞客游記》,同時身體力行重走了徐霞客考察之路,以自己的實踐來修訂前人成果之對錯,令人欽佩。為此他被後人稱之為 20 世紀的徐霞客,丁文江當之無愧。

丁文江以其科學的態度在地質考察中遵循 「近路不走走遠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的行為准則,更提倡了他一向主張的 「登山必到峰頂,移動必須步行」的實踐探索精神。這種尊重實踐,求師於自然的行為准則,成了他作為一位傑出的地質學家所具備的優良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

用而思之 求有的放矢

作為一位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丁文江腳踏實地地實踐,在林莽溝壑中穿行,在江河壕澗間跋涉,表現了他的求實精神,而科學實踐的目的性又表現了他行成於思,求知問事,務求有的放矢的思維方式和實用態度。

20 世紀初的中國,積貧積弱的中國向何處去? 何以救中國? 成為當時知識階層思考的問題。丁文江亦然。丁文江留學達 9 年之久,深受西方科學與進步思想影響。他深知達爾文進化論自然選擇的適者生存規律是自然界發展的規律,並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如此。因此,在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舊中國,丁文江選擇並踐行了科學救國的道路。而這種選擇形成於他不斷的思考,形成於他對東西方科學、思想、文化的認識和比較,更形成於他辦事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正如丁文江留學歸國並未直奔家門而選擇步行穿越雲、貴一樣,在丁文江的人生藍圖中,他已把自己融進科學救國、獻身科學的事業中去了。丁文江的思想是明確的,做事是堅定的。他在地質考察過程中,脫去了西裝,裝上了假辮子,穿上了長袍馬褂,留了小鬍子,戴一頂瓜皮小帽,全然與平民無異。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裝束普通的人,在他開始地質旅行之前,已經規劃了中國地質事業的宏圖,並從自己開始堅韌不拔地邁出了堅實的腳步。

對於這次考察,吳相湘在 《丁文江走遍全國探寶藏》一文中講: 「丁文江此次內地旅行可說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首次表現,充分發揮其毅力勇氣和觀察力。……自平彝起步,丁即用指南針測草圖,並用氣壓表測量高度。竟發現武昌輿地學會地圖、商務印書館最新中國地圖,以及英法日文的一比一百萬分之一地圖,均根據清康熙朝天主教士所測地圖做的藍本。」丁文江通過考察發現了現行地圖實為 200 多年前的資料。為此,丁文江感嘆,與西方相比,中國在地理學上止步不前,實際已落後了先進國家 200 多年。正是有此感觸,激發了他作為一位科學家不甘落後的激情,1934 年他與翁文灝、曾世英等人合編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完備的現代地圖冊——— 《中華民國新地圖》。該地圖作為紀念 《申報》創刊60 周年而出版,震動了地學界,被稱為 「國內地圖改革第一聲」。此圖與當時世界上制圖方法先進的地圖相比毫無愧色,在國外被稱為 「丁文江氏地圖」( V. K. Tings's Atlas) 。

1913 年的正太鐵路沿線地質調查,丁文江通過實地考察糾正了德國學者李希霍芬關於 「山西真是世界煤鐵最豐富的地方,照現在世界的銷路來說,山西可以單獨供給世界幾千年。」的妄說。在 《調查正太鐵路附近地質礦物報告書》中,丁文江指出: 「以發現於地面者言,則不甚適宜於西法開采,蓋礦質之分布約一定規則,且文江、梭爾格所見最厚之礦無過二尺者。」在考察中,丁文江發現山西的煤的確很多,但鐵卻不似李希霍芬所言那樣。為此,他寫了一篇 《有名無實的山西鐵礦———新舊礦冶業的比較》文章,對李希霍芬的錯誤認識和誤導給予糾正。

我們講丁文江是中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僅是就他所從事的地質科學事業而談,當我們論及丁文江的科學思想和有的放矢的務實精神時,則就有了更進一步的含義。因為在丁文江那個時代倡導科學,倡導以科學態度從事科學的研究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丁文江的言行,則對這種社會的需要做了最好的佐證。正如一位學者談到的: 「要科學在中國生根,有賴於專業科學家的推展,而丁文江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正因他是個傑出的科學家,又是個科學的播種者。」或許這正是丁文江審時問思,有的放矢的科學思維帶給後人的一種啟示吧!

思之兼收 悟科學真諦

丁文江 15 歲出國留學,9 年之後歸國。他的少年、青年時代幾乎都是在西方文化傳統的熏陶下度過的,以至於生活習慣也被西化。然而,丁文江的思想在中西文化的交相影響下,產生出的是一種崇尚科學、為民族、為科學而獻身的世界觀和科學觀。這一點又不能不論及丁文江以科學為至上、以民族為至尊的思想境界和寬闊的胸懷。黃汲清先生這樣評論丁文江: 「丁文江知識淵博,學通中西。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廣交西方朋友,結識中國學人,因而他對西洋文化和中國文化都有深入的理解。他不但是令人崇敬的地質學家和地理學家,而且是一位人類學家、動物學家、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全力提倡自然科學,特別是達爾文主義,但他對人文科學也表示極大的興趣。丁文江先生已經過世 70 余年了。自他去世後,對丁文江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他對中國地質科學,他對中國科學發展的貢獻和啟迪,長期以來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丁文江在世只有短短的 49 年時間,倘若他的生命假以時日,丁文江的作用將會在中國現代史上產生更大的影響。雖然這是一種美好的推想,成不了現實,但在這遺憾的惋惜中,丁文江已經成為中國地質界、中國科學界所公認的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正如李濟先生評論丁文江時所說的: 從好些方面看,他是一個劃時代的人,它可以算是中國提倡科學以來第一個好成績,……他是開創這種風氣並且使之實現的人。」

丁文江之所以能夠成就他的事業和理想,除去學以致用、有的放矢之外,還要提及他思想活躍,視野開闊的思想境界,以至他能夠深悟科學的真諦。有此三點,丁文江便是一位心中裝著祖國、背負著民族的希望、以弘揚科學為宗旨獻身科學的人。他可以腳踏實地去專心做某一事情,他又能運籌帷幄,有條不紊地做好幾件事情。盡管他過早地離去了,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不朽的丁文江精神,這種精神曾使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受益,曾令中國科學界鼓舞,對後人更是一種無形的鞭策。

關於丁文江先生對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貢獻,黃汲清先生曾排列了他在中國地質學上的幾個第一:

丁文江———名列第一的先驅學者:

第一位地質教學機構負責人,即北京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所長;

第一位發表地質礦產調查報告,並附有區域地質圖的學者;

第一位遠征邊疆的學者;

第一位發表中國礦產資源論文的學者;

第一位詳細研究煤田地質,並建議進行有計劃的鑽探,從而獲得經濟效益的學者;

第一位發表工程地質論文的學者;

第一位用統計學方法研究古生物的學者;

第一位以地質學者身份主持鐵路勘察的學者;

第一位發表 《礦業紀要》的學者 ( 與翁文灝合著) 。

Ⅲ 最著名的地理學家是誰他的簡介

中國應該是李四光吧
簡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人,蒙古族。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
中文名: 李四光
國籍: 中國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29日
職業: 學者,科學家,地質學家
畢業院校: 英國伯明翰大學
主要成就:
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
為中國原子彈作出了突出貢獻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為中國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貢獻
代表作品: 《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
原名: 李仲揆
字: 仲拱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長春地質學院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 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
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28年7月 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院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並選定了武漢大學的新校址(武漢大學內還有李四光選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中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1年8月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並為東北地質學院(後名長春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李四光擔任首任院長。1952年李四光再次應邀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經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Ⅳ 歷史上有哪些地理學家﹖

中國古代的地理學家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眾多,體現在旅遊、方誌、建築、測量測繪、天文學等多個方面。例如:

朱熹
酈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張衡
一行
南宮說
郭守敬
裴秀
徐光啟
樂史
羅洪先
賈耽
朱思本
晏謨
王士性
何秋濤
嚴如煜
顧炎武
徐繼畲
楊守敬
於欽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對古代地理學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例如:
張騫父子
班超父子
法顯,晉代高僧
玄奘,唐代高僧
鄭和

外國的古代地理學家

畢達哥拉斯(約前572-約前497)
柏拉圖(前428-前348)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埃拉托色尼(前273-前192)
哥倫布(1451-1506)
亞美利加·韋斯普奇
達·伽馬
費南多·麥哲倫
庫克
托勒密

Ⅳ 越南的人口是多少

根據越南日前公布的2019年人口和住房普查結果,截至2019年4月1日,越南總人口達96208984人,在東南亞地區排名第3位,世界排名第15位。

在越南總人口中,男性4788萬人,佔49.8%,女性4832萬人,佔50.2%。伴隨城市化進程,目前越南城市人口比重較10年前增長了4.8個百分點,占總人口的34.4%,男女比例為96.5∶100;農村人口佔65.6%,男女比例為100.5∶100。

(5)越南有多少位地理學家擴展閱讀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東面和南面臨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

年平均氣溫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兩季分明,大部分地區5~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

公元968年成為獨立的封建國家。1884年淪為法國保護國。1945年9月2日宣布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同年9月法國再次入侵越南,越南進行了艱苦的抗法戰爭。

1954年7月,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定簽署,越南北方獲得解放,南方仍由法國(後成立由美國扶植的南越政權)統治。1961年起越南開始進行抗美救國戰爭,1973年1月越美在巴黎簽訂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美軍開始從南方撤走。

1975年5月南方全部解放,1976年4月選出統一的國會,7月宣布全國統一,定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Ⅵ 越南地理分為三大地區是什麼歷史原因導致的

越南地理上猶如一條橫卧在中南半島的小龍,全國分為三個地區,越南人稱之為“三圻”。不過越南這種地理劃分在兩百年前的阮朝才形成,形成了越南三種各有不同的文化。

昔日的南圻西貢,今日越南最大城市胡志明市

總之,越南經過千年的發展,在阮朝奠定了如今越南地理版圖,由於歷史發展的緣故,越南也最終形成今日的三圻之地的地理格局。

Ⅶ 世界上較著名的地理學家有哪些

哥倫布、達·伽馬、迪亞士、僧一行、王凡 、黃凱、徐霞客、顧祖禹、張相文、酈道元。

Ⅷ 地理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地理學家有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張相文、亞歷山大·馮·洪堡、李四光、竺可楨等。
1、阿爾弗雷德·魏格納: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被稱為「大陸漂移學說之父」。
2、張相文: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教育家。字蔚西,號沌谷。江蘇泗陽人。在上海南洋公學、北京大學等長期任教。
3、亞歷山大·馮·洪堡:德國人,科學家,與李特爾同為近代地理學的主要創建人。生於德國柏林,亦逝於德國柏林,是世界第一個大學地理系,柏林大學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4、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5、竺可楨: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浙江大學前校長。

Ⅸ 地理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1、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被稱為"大陸漂移學說之父"。魏格納以倡導大陸漂移學說聞名於世,他在《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復地球物理、地理學、氣象學及地質學之間的聯系。


李特爾(Ritter,Carl,1779~1859),德國地理學家。近代地理學創建人之一。生於奎德林堡,卒於柏林。曾任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教授。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學會創建人。

最早闡述了人地關系和地理學的綜合性、統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學的基礎。認為地理學是一門經驗科學,人是整個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頂點。創用「地學」一詞。主張地理學和歷史學結合。堅持目的論的哲學觀點,認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著有《歐洲地理》、《地學通論》等。

Ⅹ 越南花1500萬造橋,還沒剪綵就轟然倒塌,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根據相關新聞報道,在12月21日的時候據《越民報》消息,在越南政府耗費540億越南盾,摺合大概在人民幣1,500萬元,建造了一座大橋。但是還沒有輪到政府有關部門檢查,這座大橋就出現了崩塌的事故,但是由於大橋還沒有對外開放,導致並沒有人員受到傷亡。根據當地政府的調查,首先能了解到這座倒塌的大橋是當地三級交通工程,全程大概在280米左右,下面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事故發生的原因。

不管是否是因為TPM集團偷工減料還是地質不適合建造,都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這不禁讓人質疑當地地質學家以及工程師的專業能力,該集團的成本管理能力,這些人都對這次事故脫離不了關系。相關人員應當積極的配合政府進行調查,找到原因所在,其次也要對此次的損失降到最低,給人民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閱讀全文

與越南有多少位地理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