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城市等級劃分
第一級:直轄市、特別行政區、GDP大於1600億且市區人口大於200萬的城市
北京、天津、沈陽、大連、哈爾濱、濟南、青島、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重慶、成都、西安(18個)
第二級:其他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城市、省會、蘇錫二市
石家莊、長春、呼和浩特、太原、鄭州、合肥、無錫、蘇州、寧波、福州、廈門、南昌、長沙、汕頭、珠海、海口、三亞、南寧、貴陽、昆明、拉薩、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25個)
第三級:14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發達且收入高的城市
唐山、秦皇島、淄博、煙台、威海、徐州、連雲港、南通、鎮江、常州、嘉興、金華、紹興、台州、溫州、泉州、東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門、湛江、北海、桂林(24個)
第四級:其他人口大於100萬的城市、重點經濟城市
邯鄲、鞍山、撫順、吉林市、齊齊哈爾、大慶、包頭、大同、洛陽、濰坊、蕪湖、揚州、湖州、舟山、漳州、株洲、潮州、柳州(18個)
第五級:其他著名經濟城市、重要交通樞紐城市---人口大於50萬、重點旅遊城市
承德、保定、丹東、開封、安陽、泰安、日照、蚌埠、黃山、泰州、莆田、南平、九江、宜昌、襄樊、岳陽、肇慶、樂山、綿陽、麗江、延安、咸陽、寶雞(23個)
以上城市共有108個,這些城市是中國的「108好漢」,其他城市均為第六級。
㈡ 城市等級劃分的標準是什麼
城市規模劃分標準是由《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明確提出的城市劃分標准,即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准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小城市、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中等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
城市等級劃分(以城區人口劃分)
超大城市:1000萬人口以上
巨大城市:500-1000萬人口
特大城市:300-500萬人口
大城市:100-300萬人口
中等城市:50-100萬人口
小城市:20-50萬人口
微型城市:5-20萬人口
此外,遍布於我國廣大地區的縣城、建制鎮、工礦區,雖然人口未能達到設市建制的標准,但由於非農業人口比重較大,工商業比較集中,也屬於城市范疇的一種城鎮型居民點。
(2)地理城鎮等級如何劃分擴展閱讀:
城市類型增加:城市類型由四類變為五類,增設了超大城市。
城市標准細分:將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別劃分為兩檔,細分小城市主要為滿足城市規劃建設的需要,細分大城市主要是實施人口分類管理的需要。
提高上下限:人口規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萬提高到50萬,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別由20萬、50萬提高到50萬、100萬,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別由50萬、100萬提高到100萬、500萬,特大城市下限由100萬提高到500萬。
統計口徑界定:將統計口徑界定為城區常住人口。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且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城市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城」是指四周圍於高牆,扼守交通要沖,具有防守性質的軍事要點。奴隸社會的城市主要是行政、軍事、宗教、手工業的中心。封建社會的城市不僅是商品市場和貿易的中心,而且開始發展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隨著大工業生產,出現了像上海、廣州 、天津等特大的現代城市。「市」出現很早,最初是作為進行交易的固定場所出現的。秦漢時期,秦漢時,在京都、郡、國乃至大縣城內,幾乎都有官府在指定地區設立並由官府管理的市,與居民所住的里或坊嚴格分開。
比如漢長安城西北角的東市、西市。和這種「市」相比作為一級行政區劃的「市」,出現的就很晚了。
㈢ 一類城市和二類城市是怎麼劃分的
城市分類是城市評估的范圍。
一類城市指直轄市、省會、自治區首府、計劃單列市等的城區部分;
二類城市指地級市城區、地區行署所在地城區、和一類城市所轄地級郊區(縣)政府所在城鎮;
三類城市指縣級市城區、縣和一類二類城市所轄縣級郊區(縣)政府所在城鎮。
城市等級劃分的依據是城市人口規模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城市服務范圍之間的關系是:城市等級越高,擁有的數量就越少,其服務的范圍就越大。
㈣ 城市等級通常以_________來劃分 ()地理
以人口規模來劃分的,在中國分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四個等級。
㈤ 城市等級是什麼呢
城市等級是通常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不同國家的城市人口規模的定義和等級劃分不完全相同。此外,遍布於我國廣大地區的縣城、建制鎮、工礦區,雖然人口未能達到設市建制的標准,但由於非農業人口比重較大,工商業比較集中,也屬於城市范疇的一種城鎮型居民點。
城市系統內,大小城市還有等級從屬及職能聯系的關系,它們按照規模和職能有規律地排列和組合。城市系統的大小層序及職能作用的規律配置,即為城市的等級結構。
中國分省區城市等級規模分布模型:
運用與上述相同的理論模型和回歸方法。對中國分省區人口規模大於10萬的城市等級規模分布進行統計回歸,結果如表37。
根據齊丈理論模型中對q值的討論以及表37的結果,這里對中國不同年份的城市等級規模分布特徵進行歸類:第一類q1,首位城市佔優勢,城市首位度高;第二類q=1,為均衡型分布,各級城市數量符合直線型分布;第三類q1,中間城市佔優勢,城市首位度低.為次位型分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城市等級體系
㈥ 高一地理,圖中城市按等級可以分為幾級
圖中城市按等級可以分為3級。杭州、上海是級別最高的城市,嘉興、湖州等是次一級別的城市,義烏、富陽等是級別最低的城市。
㈦ 中國城市等級劃分
我國的城市按行政級別劃分,可分為:
一級市。一級市是指直轄市,與省、自治區同級,直屬國務院管轄。
二級市。二級市是指地區一級的市,直屬省管轄。
三級室。三級市是指縣一級 的市,與縣同級,屬二級市管轄。
特別行政區。與一級市同級,直屬國務院管轄 第一級:直轄市、特別行政區、GDP大於1600億且市區人口大於200萬的城市
北京、天津、沈陽、大連、哈爾濱、濟南、青島、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重慶、成都、西安(18個)
第二級:其他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城市、省會、蘇錫二市
石家莊、長春、呼和浩特、太原、鄭州、合肥、無錫、蘇州、寧波、福州、廈門、南昌、長沙、汕頭、珠海、海口、三亞、南寧、貴陽、昆明、拉薩、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25個)
第三級:14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發達且收入高的城市
唐山、秦皇島、淄博、煙台、威海、徐州、連雲港、南通、鎮江、常州、嘉興、金華、紹興、台州、溫州、泉州、東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門、湛江、北海、桂林(24個)
第四級:其他人口大於100萬的城市、重點經濟城市
邯鄲、鞍山、撫順、吉林市、齊齊哈爾、大慶、包頭、大同、洛陽、濰坊、蕪湖、揚州、湖州、舟山、漳州、株洲、潮州、柳州(18個)
第五級:其他著名經濟城市、重要交通樞紐城市---人口大於50萬、重點旅遊城市
承德、保定、丹東、開封、安陽、泰安、日照、蚌埠、黃山、泰州、莆田、南平、九江、宜昌、襄樊、岳陽、肇慶、樂山、綿陽、麗江、延安、咸陽、寶雞(23個)
以上城市共有108個,這些城市是中國的「108好漢」,其他城市均為第六級。
㈧ 城市等級劃分標準是什麼
1、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其中20萬以上5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小城市,2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小城市。
2、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城市為中等城市。
3、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
4、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5、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數,以下不包括本數)
(8)地理城鎮等級如何劃分擴展閱讀:
與原有城市規模劃分標准相比,新標准有4點重要調整:
1、一是城市類型由4類變為5類,增設了超大城市。
2、二是將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別劃分為兩檔。
3、三是人口規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萬提高到50萬,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別由20萬、50萬提高到50萬、100萬,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別由50萬、100萬提高到100萬、500萬,特大城市下限由100萬提高到500萬。
4、四是將統計口徑界定為城區常住人口。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
㈨ 城市級別怎麼劃分
城市規模劃分標準是由《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明確提出的城市劃分標准,即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准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小城市、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中等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
城市等級劃分(以城區人口劃分)
超大城市:1000萬人口以上
巨大城市:500-1000萬人口
特大城市:300-500萬人口
大城市:100-300萬人口
中等城市:50-100萬人口
小城市:20-50萬人口
微型城市:5-20萬人口
此外,遍布於我國廣大地區的縣城、建制鎮、工礦區,雖然人口未能達到設市建制的標准,但由於非農業人口比重較大,工商業比較集中,也屬於城市范疇的一種城鎮型居民點。
一、一二三線城市,中國大陸的一線城市一般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已是准一線)。一線城市指的是在全國政治、經濟等社會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具有主導作用和輻射帶動能力的大都市。
其主要體現在城市發展水平、綜合經濟實力、輻射帶動能力、對人才吸引力、等各層面,一線城市在生產、服務、金融、創新、流通、綜合商業指數等全國社會活動中起到引領和輻射等主導功能。
二線城市多數都是中東部地區的省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發達的地級市。主要有杭州、南京、濟南、重慶、青島、大連、寧波、廈門、成都、武漢、哈爾濱、沈陽、西安、長春、長沙、福州、南昌、合肥、鄭州、石家莊、蘇州、佛山、東莞、無錫、煙台、太原等。
三線城市是指有戰略意義或比較發達或經濟總量較大的中小城市。三線城市可按行政級別、城市規模、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和GDP總量等標准綜合劃分。
大多數省份(粵、蘇、浙、魯、閩等經濟發達省份除外)除省會外發展相對較好的城市為三線城市,如荊州 、唐山、徐州、溫州、珠海、普寧、汕頭、嘉興、金華、保定、洛陽、寶雞、九江、綿陽等。而西部部分省會西寧、銀川、蘭州等也是三線城市。
四線城市以中部地區的地級市為主,也包括一些東部省份的經濟發達地區的縣級市和西部的地級市和縣級市。如宜賓、阜陽、韶關、荊門、麗水、婁底、樂山等等地縣級城市。
五線城市多數為中西部地區的地級市和縣級市,經濟基礎較差,交通不夠便利,成規模的企業數量有限,轄區內農業人口仍佔大多數,各自正在探求工業化的發展方向。
㈩ 劃分城市等級的主要依據
我國的城市等級高低是以城市人口規模為依據劃分的;大於100萬人口為特大城市;50-100萬人口為大城市;20-50萬人口為中等城市;小於20萬人口為小城鎮.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