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大的地理發現,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如何被發現的
提到地理大發現,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幾個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以及與之相關的幾個名字,葡萄牙恩里克王子、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
關於他們的具體成就,我就不細說了,大家也都比較清楚。
這里有一個國家被刻意忽略了,那就是俄國。
就像俄國在科學和藝術方面的成就一樣,俄國在地理大發現方面也不遜色於西歐各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俄國從東歐一路向東,穿過西伯利亞,發現了楚科奇半島,然後又發現了千島群島以及阿拉斯加,俄國人甚至到達了今天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
俄國在地理大發現方面的成就如此之大,為啥被忽略了呢?
因為美國乃至整個西方都不喜歡俄國,抹黑不遺餘力,怎麼會把地理大發現的成就與俄國分享呢?
說完了西方列強在地理大發現方面的成就,下面隆重介紹另一個在地理大發現方面做出重大成就的國家,那就是中國。
其實上古時期的中國人在地理方面的知識就非常豐富了。
比如大禹的足跡就遍布整個神州,一會在浙江會稽山開會,殺掉防風氏立威,一會在黃河流域治理洪水。《尚書》中的《禹貢》就把全國分為九州,對各州的地理情況都有介紹。
《山海經》也是一本地理學著作。
如果說上面的含有傳說成分的話,下面幾件事可就是真實的史實了。
一,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法顯從陸上去天竺,從海上乘坐商船帶了大批佛經回國,途中還在獅子國(斯里蘭卡)停留,途經東南亞各國,最後回到東晉控制下的山東青島。
法顯西行足以說明,當時在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到中國之間就有成熟的海上貿易線路了。
法顯回國後,著有《佛國記》,記錄了自己的沿途所見所聞。
四,唐玄奘去天竺取經。玄奘(唐僧)西遊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玄奘所寫的《大唐西域記》也更為有名。
因為印度人從不記錄歷史,《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兩本游記就成了研究印度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資料。
五,元朝周達觀出使東南亞。1295年,浙江溫州人周達觀奉命隨使團前往真臘,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至吳哥國登岸。周達觀逗留約一年後於1296年7月回中國。回國後以游記形式創作了《真臘風土記》。
六,鄭和下西洋。明成祖、明仁宗時期,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去過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最遠到達非洲中部。
❷ 地理大發現是指哪些
通常是指15——17世紀,由於陸上通道的人為阻隔,以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為代表的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一系列活動,主要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支持。
通過地理大發現,葡西兩國一度站在歐洲之巔,同時,也將全歐引入海洋時代。
❸ 地理大發現的三大發現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使得人類終於掌握了整個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這個以大航海時代為起始,以大航天時代為終結的偉大歲月,其實就是人類征服自己所成長的星球的過程,並因擺脫手工文明,走入了機械文明。
第二次地理大發現,使得人類走出大氣層,進入了銀河系,開始探索整個宇宙。人類的進程永遠都是在戰爭與和平中交織進行的,經歷了殘酷的五次世界大戰和期間的和平建設,人類終於逐步走出地球,開始向太空發展,疆域空前遼闊,曾經行之有效的社會法律道德規范,已經開始搖搖欲墜,而新的法律道德規范尚沒有得到有效的建設起來,人類社會再次回歸到自然的本源,遵循著原始的但是卻經歷了時間的考驗的根本游戲規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雖然因此在歷史上填寫了不少血淚交加的悲劇,也因此使得許多人陷入了暗無天日的生活之中,但是也因此造就了無數的傳奇和輝煌,以及白手起家的神話。不少在正常社會中很不可能出人頭地的年輕人,由於處身在這個打破了眾多繁規俗矩、充滿著機遇和創造的時代,解脫了正常社會所強加於自身的枷鎖,在自由的天空盡情馳騁,終於建立了不朽的事業,供後世萬代崇拜。這種局面直到軒轅華提出了《航權理論》,社會方才逐步走向規范,並由此進入了六國爭雄階段。(詳見《大航天時代》)
伴隨著這次地理大發現,人類從機械文明步入了潛能文明,藉助能量戰甲的作用,許多隻有在神話和武俠中才可能出現的能力,在現實中已經普及到個人,以血肉之軀翱翔天空、暢游汪洋再也不是夢想。
第三次地理大發現,使得人類終於走出銀河系,融入了更為廣闊的宇宙之中。在第二次地理大發現的中期,在一代名將任飄零「建立一個起點公平,輔以公平競爭的規則保證過程公平,最終決定了結果公平的世界!」的號召下,數百萬人組成了浩浩盪盪的探險隊,走出了銀河系,邁向不可知的星空,這一批人可以說是第三次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同時也是日後神秘的軒轅帝國的創建者。(詳見《問鼎河山》)
之後的數百年,人類同樣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中前行,並且步入了元素文明時代。通過基因改造,人們可以在變身成為神戰士、魔戰士、獸戰士、龍戰士、精靈戰士、矮人戰士或者鬼戰士時,分別掌握「光、暗、風、火、水、土、無」七大元素中的一種,其威力和功能遠遠超越潛能時代的能量戰士。
❹ 地理大發現成果有哪些
地理大發現成果:
①到達美洲的沿海地區
②開通繞過美洲南端的航路
新航路開辟的相關情況如下: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迪亞士率船隊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越過大西洋到達美洲;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及其船隊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進行了環球航行,證實了地圓說。
❺ 總結地理大發現
1 地理大發現2 原因:1、經濟矛盾激化。15世紀末16世紀初,封建制度內在矛盾加深,一方面貨幣地租盛行並取代勞役地租使得農民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鬆弛,使得農奴制趨於瓦解,並最終導致領地經濟衰敗和封建貴族破產,另一方面農民和城市手工業者在不斷的分化,這一切導致階級矛盾尖銳。經濟矛盾和階級矛盾加深了封建制度的危機,統治階級為擺脫困境、增加金銀收入,於是鼓勵探險活動。2貿易危機。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453年征服了近東,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在海上進行劫掠活動從而控制了地中海商道,同時由埃及、紅海通往印度的道路被阿拉伯人獨占。而在15世紀後半期,人口再次增長,市場的復興促使人們加快了為將商業擴展到歐洲大陸以外以進行的探索,這就迫使歐洲商人探尋直通東方的航路,以擺脫貿易危機(英國絨面呢的出口在15世紀中葉的確稍有上升,但在同一世紀的最後25年裡再度上升後便又下降了。3、對貴金屬的需求。1300-1450年,舊金礦、銀礦產量逐漸減少,大量的金銀因為與東方貿易的巨額逆差而外流。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貨幣流通量的增加。
3 影響:1、促進了歐洲殖民者的海外擴張,推動了西歐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 2、世界市場的出現。地理大發現之後的300年間,西歐的商人奔走於世界各大洲,把歐洲原有的區域性市場同亞洲、美洲和非洲、大洋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地方性市場聯結起來,出現了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 3、促進商路和貿易中心的轉移。東西方貿易聯系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區。 4、商業組織形式的創新。 5、促成商業革命的發生。 6、價格革命。
❻ 地理大發現中,新發現的地區主要是指
是指15~
,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
的通稱,它是地理學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應該說,任何一個文明民族的代表人物首次到達地球表面某個前所未知的部分,或者確定了地表各已知部分之間的空間聯系,因而加深人類對地球地理特徵的科學認識,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均可以稱為地理發現。在十五世紀之前,只有南極洲這樣的無人居住的大陸和某些島嶼、海域為人類所未知。而居住著未開化民族的陸地和島嶼,則只對「文明民族」而言是前所未知的。從各文明古國的產生到十五世紀的漫長時期,各文明民族在古代文化發源地以外的廣大區域已完成了許多發現,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大地球形的概念。1409年,湮沒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學指南》被譯為拉丁文後,大地球形說廣泛傳播。但是古代學者沒有可能直接驗證地球的形狀,也很少可能精確地測定地球的大小和海洋陸地的分布。15~
,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美洲的發現、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產生飛躍。這些事件被通稱為
。在西歐,葡萄牙首先發起了大規模的航海探險活動。
早期,
亨利
創辦地理研究機構,為取得黃金、象牙和奴隸,組織了多次非洲西岸的探險活動,先後發現了馬德拉島、維德角群島,並從直布羅陀沿非洲
到達幾內亞灣。1473年,葡萄牙船隻駛過赤道,後達到剛果河口;1487年,迪亞斯的探險隊到達非洲南端,發現好望角,並進入印度洋;1497年,以達迦馬為首的船隊沿迪亞斯航線繼續向前,經非洲東岸的莫三比克、
,於1498年到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開辟了從大西洋繞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線,從而打破了阿拉伯人控制印度洋航路的局面。葡萄牙通過新航路,壟斷了歐洲對東亞、南亞的貿易,成為海上強國。與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統治者也極力從事海外擴張。
發現美洲,就是這種擴張的最重要收獲。
相信大地球形說,認為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
的西航計劃得到
和王後的支持。1492年,他攜帶著
和王後致
的國書,率領船隊從帕洛斯港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後向西航行,先後到達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但是,哥倫布誤以為巴哈馬群島是印度的轄地,把當地
居民稱為
,並誤認為古巴是中國的一個省。1493~1496、1498~1500和1502~1504年,哥倫布又進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航行,先後發現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買加、特立尼達等島嶼,以及由宏都拉斯到
的海岸。第三次航行中在帕里亞灣首次登上美洲大陸。哥倫布至死也沒意識到,他發現的這些地方並非中國和印度,而是一塊
。後來,義大利
亞美利哥·韋斯普奇到達美洲,才認識到這是一個
。在人們認識到大西洋西岸的陸地並非亞洲,而是一個新大陸後,人們的地理視野擴大了。1513年,西班牙
巴爾鮑亞越過
地峽,看到了西南面的大海,他把
域稱為「南海」(今太平洋)。為了到達亞洲,人們努力尋找溝通大西洋和「南海」的海峽,或者象好望角那樣的地角。基於這種願望,葡萄牙
麥哲倫在
的支持下,開始了新的航海探險活動。麥哲倫曾經參加葡萄牙遠征隊,到過非洲、印度、蘇門答臘、爪哇、班達群島和
海峽等地。他相信大地球形說。1519年麥哲倫率船隊,從西班牙的桑盧卡爾港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到達南美東岸以後,即沿海南下,在南美大陸和火地島之間,穿過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峽,進入「南海」。起初向西北,後轉向西航。船隊在航行中從未遇到風暴,即把該海域稱為太平洋。1521年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與當地
的沖突中被殺。1522年麥哲倫船隊剩下的「
」號返回桑盧卡爾港,完成環球航行。
後,歐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佔據。荷蘭、英國等為發展海上貿易,開始在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並
其他地區。
,荷蘭的巴倫支為探尋一條由北方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線,曾三次航行
地區,先後發現熊島、斯匹次卑爾根島,並到達新地島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島;
初,英國的哈得遜曾屢次探索經
通向中國的航路;斯霍特於1616年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的塔斯曼於1642~1643年環航澳大利亞,發現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這些航海探險進一步擴大了人類的地理知識,並進行了一些有關洋流、風系等的科學考察以及島嶼和陸地的實測工作。到了18世紀,庫克的海洋探險已屬於科學考察的范疇。14、
時,歐洲各國已有
。
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等,迫切要求向海外尋找市場和原料出產地。但是
牢固控制了東西方貿易通道,從地中海經埃及出紅海,向印度洋的航路又在阿拉伯人手中。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國家為了擴展商業和殖民活動,積極鼓勵航海事業,開辟新航路。這是促成
的主要原因。其次,歐洲商人和
對黃金的貪欲是促成地理大發現的另一原因。此外,西班牙和葡萄牙都位於歐洲突出於大西洋中的地區,地理位置也有利於航海業的發展。地理大發現引起了人們思想上的變革,對地球科學的進步和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都起了很大促進作用。古代學者關於大地球形的猜測,通過地理大發現,特別是環球航行得到了證實,宗教迷信關於地球形狀的種種說法最終被否定;證明了地球上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世界大洋,海洋與陸地相比較,海洋占據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推動了全球海洋和陸地的考察研究;促進了地球科學的進步,也促進了天文學、航海學、天氣預報學的發展及造船技術等科學技術的近代化過程;促進了歐洲的
和世界市場的出現,開始了殖民掠奪,同時也促進了西歐各國經濟的發展。
❼ 地理大發現指的是什麼
15~17世紀,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美洲的發現、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產生飛躍。這些事件被通稱為地理大發現。
❽ 歷史上地理大發現包括哪三件大事
。「地理大發現」主要指以下幾大事件:
(1)「新航路的發現」。從十五世紀起,葡萄牙人不斷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沿海地區,掠奪當地財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羅繆·迪亞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為探尋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貴族瓦斯哥·達·伽馬奉葡王之命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之後由阿拉伯水手馬季得領航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庫特,次年載著大量香料、絲綢、寶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這是第一次繞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稱之為「新航路的發現」。
(2)「新大陸的發現」。在葡萄牙組織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也力圖尋求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1492年8月3日義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巴羅斯港(即古都塞維爾,今稱塞維利亞)出發,率領探險隊西行,橫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華特林島),之後又到了古巴島和海地島,並於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羅斯港。此後哥倫布又三次西航,陸續抵達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掠奪了大量白銀和黃金之後返回西班牙。這就是人們所稱謂的「新大陸的發現」。
(3)「第一次環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探險隊從巴羅斯港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東海岸南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即後來所稱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死於此地。其後,麥哲倫的同伴繼續航行,終於到達了「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中的哈馬黑拉島。之後,滿載香料又經小巽他群島,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於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地理大發現」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是應封建社會日趨衰落、資本主義開始興起的時代要求,是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產生與發展對於擴大原料產地、市場以及交換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過程,對世界生產力分布也有重大影響。
❾ 世界上的地理大發現有哪些
地理大發現(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新航路的開辟,是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在這些遠洋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與此同時,歐洲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瓦斯科·達·伽馬、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胡安·德拉科薩、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喬瓦尼·卡波托、胡安·龐塞·德萊昂、斐迪南·麥哲倫、亞美利哥·韋斯普奇與胡安·塞瓦斯蒂安·埃爾卡諾等。
在當時,遠洋航行意味著冒險:他們無法准確測量經度,木製船殼無法抵抗船蛆的侵蝕,儲備的食物不適於長期航行,船上的衛生與生活條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的雙重驅使,這些人所進行的探索極大地擴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圍。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新航路的發現,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復雜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