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功能去分為哪些

地理功能去分為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18 13:03:36

地理位置包括哪些方面

按劃分標准來分有以下兩大類:

1、自然地理位置: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對性和絕對性,一般分為絕對地理位置和相對地理位置。

(1)相對地理位置是以其參考點的周圍事物進行確定,比如海陸位置,就屬於這一種(例子: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2)而絕對地理位置是以整個地球為參考系,以經緯度為度量標准,地球上每一個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經緯度值,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經緯度位置。

2、人文地理位置: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質來分,可劃分為經濟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文化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1)地理功能去分為哪些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從另一個方面可反應出地形地貌的大致分布格局。隴縣是一個地貌類型多樣,地形破碎復雜的少數縣之一,它位於關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間,其縣城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總地勢是西北高而東南低。

看其地貌大勢,位於中國第二級階梯上,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黃土高原地區的一分子。這種背景決定其地形地貌不會脫離這種格局的影響。而這種表現也在某種程度上由中國大致格局第二極階梯的地形位置特徵所概括。

地理位置決定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建設,這在很多國家都有先例。以中國為例,自古以來,很多當政者都非常看重地理位置的選擇。政治中心,是一個國家的工作心臟,是國家的大腦。因此,選好政治中心非同小可。

中國把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其主要因素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北京位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而且扼守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屬於雄雞的咽喉地帶(中國形狀像一隻雄雞,故有此說),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同時,它靠近俄羅斯,蒙古兩國,無戰爭之憂。東有渤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此外,北京是明清兩代五百年帝都,經受了歷史的嚴格考驗。

㈡ 城市功能分區分為哪幾種

城市功能分區主要分為三種:

1、商業區:位於城市外緣、交通干線兩側,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於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集聚成片。

2、工業區:高級住宅區在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低級住宅區在內城工業區附近,與低地、工業區相聯系。

佔地面積最大;建築質量上中高級與低級住宅區分化;位置上中高級住宅區與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集聚成團狀,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3、住宅區:高級住宅區在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低級住宅區在內城工業區附近,與低地、工業區相聯系。

佔地面積最大;建築質量上中高級與低級住宅區分化;位置上中高級住宅區與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集聚成團狀,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2)地理功能去分為哪些擴展閱讀:

城市功能分區的原則:

1、城市一般設生活區、工業區、對外交通運輸和倉庫區、郊區;各功能分區應結合自然條件和各區功能特點合理配置,避免相互交叉干擾和混雜分布。

2、生活居住區應選擇城市中衛生條件最好的地段。

3、工業用地應當按當地主導風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風側,工業用地與生活居住區用地之間應保持適當的防護距離。

4、保證各功能分區到達規劃期時,仍有進一步的發展餘地並保證各部分用地協調發展。在衛生上不允許工業區發展到包圍生活居住區,或鐵路包圍城市的用地。

5、為了保證生活居住用地的衛生條件,各個功能分區的用地選擇應同時進行。

㈢ 主體功能區劃分總體格局

根據主體功能區戰略,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在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上開展[6]。國家層面,主要確定全國國土空間開發的總體框架,明確國家級主體功能區,但不覆蓋全部國土空間,為省級主體功能區的劃分留有餘地。省級層面,根據全國國土空間開發的總體框架,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確定本行政區各類主體功能區數量和范圍,國家級與省級主體功能區合在一起覆蓋全部的國土空間。按照開發方式,國土空間劃分為四類: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7]。開發的含義是指「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通過確定不同國土空間的開發方式,實現對區域內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活動的規模和強度進行約束,使人類活動主動順應地理地質環境的框架性制約,提高自然背景條件與社會經濟發展格局的匹配程度,促進人地和諧。按照開發內容,國土空間劃分為三類: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化地區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為首要任務,以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農產品主產區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首要任務,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增強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能力為首要任務,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從不同角度劃分的各類主體功能區相互關系如圖6–1所示。

根據主體功能,我國國土空間的總體格局由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三類格局組成。城市化格局以「兩橫三縱」為主體,即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空間上包括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3個優化開發區域,冀中南地區、太原城市圈、呼包鄂豫地區、哈長地區、東隴海地區、江淮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原經濟區、長江中游地區、北部灣地區、成渝地區、黔中地區、滇中地區、藏中南地區、關中—天水地區、蘭州—西寧地區、寧夏沿黃地區、天山北坡地區等18個重點開發區域。農業發展格局以「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即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甘肅新疆等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二十三帶指七區中以水稻、小麥等農產品生產為主的二十三個產業帶。生態安全格局以「兩屏三帶」為主體,即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點狀分布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

各省主體功能區劃分情況統計如表6–2所示。根據31個省份主體功能區規劃統計,31個省份覆蓋國土面積960×104km2,其中,國家級主體功能區約佔66.1%,省級主體功能區約佔33.9%。具體地說,優化開發區域13.43×104km2,佔1.4%;重點開發區域132.39×104km2,佔13.8%;農產品主產區252.54×104km2,佔26.3%;重點生態功能區538.10×104km2,佔56.1%(圖6–2)。禁止開發區域呈點狀分布於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中,面積194.58×104km2,佔20.3%。可以看出,優化開發區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等沿海省、市,而禁止開發區域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內蒙古、四川、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區。

圖6-1 主體功能區劃分示意圖

表6-2 各省主體功能區(按開發方式)分布情況(單位:104km2

續表

註:①除青海、寧夏等個別省份外,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面積未扣除禁止開發區域面積;②黑龍江、上海、江西、江蘇、重慶等省份禁止開發區域面積為估算面積。

從主體功能區分布來看(圖6–3),在空間布局上有以下特點:

(1)主體功能區布局總體上順應了地理地質環境的框架性制約。我國陸地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形成陸域三級階梯。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由兩條山嶺組成: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一線和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承載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和適宜人類居住的理想地區,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東地區。從主體功能區空間布局來看,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主要分布於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東地區,而重點生態功能區則主要分布在該線以西地區。據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研究成果,以世界大陸平均海拔為基準,每增加100m的高度,區域發展成本將提高2.2%~2.4%[8]。在海拔較低的平原地區,經濟發展的成本相對較低。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西地區平均海拔大大高於以東地區。因此,主體功能區布局順應地理地質環境的框架性制約,既是尊重自然規律的體現,也是遵從經濟規律的結果。

圖6-2 全國各類主體功能區(按開發方式)面積分布情況

(單位:104km2

圖6-3 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分圖

(2)生態空間環繞生產與生活空間成片分布,生態功能區凸顯。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持續推進,農業用地和生態用地被無序開發的同時,農業生產又擠佔了大量本可以用於生態的空間,導致草原退化,濕地、水面等生態空間萎縮,生態系統整體功能退化,生產和生活空間的宜居性越來越差[9]。全國與各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主體功能區布局扭轉了這一趨勢,開發區域(包括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被嚴格限定,其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15.2%左右,而生態功能區的面積達到了國土面積的56.1%,加上禁止開發區域,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要功能的區域可能達到國土面積60%~70%。過去一度被經濟發展所忽略的生態功能,通過主體功能區規劃,得到空前重視和加強,為實現生產、生活和生態協調發展和「三生」共贏奠定了基礎。

(3)城市化地區從沿海密集分布逐漸過渡為內陸零散分布。與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相適應,主體功能區規劃所確定的城市化地區自東向西呈減小趨勢。東部地區城市化地區面積為31.37×104km2,占其國土面積的33.8%;中部地區22.68×104km2,佔22.1%;西部地區79.25×104km2,佔11.6%(表6–3)。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布則與此相反,由東向西呈擴大趨勢,占國土面積比例由東部的27.9%,到中部地區增至37.6%,到西部地區增至63.2%。2005年以後國家出台了20餘個區域發展規劃,有20個重要經濟區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其中東部地區分布有8個重要經濟區,中部地區分布有6個重要經濟區,西部地區則分布有3個重要經濟區[10]。東部、中部地區的重要經濟區引領著全國經濟的發展,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高地。因此,城市化地區的布局與全國經濟發展的布局總體上是一致的。

表6-3 各區域各類主體功能區(按開發內容)面積與占國土面積比例

註:①東部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②中部地區: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③西部地區: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陝西、內蒙古,暫缺重慶和西藏數據;④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

㈣ 什麼是城市功能區

城市功能區是指城市內部各功能活動的分布空間及其相應產生的小區分異。

它受自然、經濟、歷史、社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隨著城市的發展而形成、發展、現代城市根據各功能對環境、社會、技術經濟等條件的要求,為避免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居民生活相互干擾,為有利於生產和環境保護,並合理利用土地和自然條件,將城市按一定功能劃分為若干功能區。

資本主義國家大城市內部一般分為中心商業區、行政區、工業區、文化(娛樂)區、居住區、倉庫碼頭區、遊憩區和郊區。

中小城市的分區則相對簡單或不明顯,工業區、居住區和商業區是各類城市共有的、基本的功能區,但有時各區劃分的界限並無明顯的標志。城市功能區的合理布局,對促進生產、方便居民生活、城市環境保護等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等級

等級劃分(以城區常住人口劃分)

城市規模劃分標準是由《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1]明確提出的城市劃分標准,即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准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小城市、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其中20萬以上5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小城市,2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小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城市為中等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 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㈤ 中國地理版圖分幾個區

中國分三大區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地形類型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區

第一階梯
高原
4000米
青藏高原

分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第二階梯
高原、盆地
2000米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階梯
平原、丘陵
<500米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第一階梯:西藏自治區,青海
第二階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四川省,貴州省,重慶市,雲南省,陝西省,
第三階梯:除以上的省外

詳細中國的地形
[日期:2006-05-24]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地形的主要特徵

1.地形多種多樣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2.山區面積廣大 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3.地勢西高東低 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
山脈 山地延伸成脈狀即為山脈。山脈構成中國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分界,山脈延伸的方向稱作走向,中國山脈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為5種情況。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條山脈):北列為天山一陰山;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南列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

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弧形山系由幾條並列的山脈組成,由基本上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2.高原 中國有四大高原,它們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各異。

3.盆地 中國有四大盆地,它們多分布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

此外,著名的吐魯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155米)。

4.平原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答案補充 按照地理大區劃中國分為:
華北地區 華中地區 華東地區 華南地區 西北地區 東北地區 西南地區

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華中地區:中國中部地區的簡稱。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東地區:中國東部地區的簡稱。「華東六省一市」包括: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省)和上海市。

華南地區:中國南部地區的簡稱。華南三省(區)包括:廣東省,海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廣義上的華南地區還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灣、香港、澳門。

西南地區: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中國西南部的廣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大部。西南四省(區)一市包括: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和重慶市。

西北地區:中國西北地區是中國西北內陸的一個區域,地理上包括黃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內蒙古高原西部,柴達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廣大區域。通常簡稱「西北」。西北五省區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東北地區:黑龍江 吉林 遼寧

高中地理~功能區分布

你該注意到圖中的陰影有兩塊,如果僅僅是中間那一條,也可以說是倉儲區。不知你是哪裡人,北方主要城市的倉儲區都這樣。可左下還有一片臨近公路的郊區,那種城區邊緣、地價低廉的土地最好的用途就是工業區。
不知你想選什麼,若商業區和居民區布局在鐵路沿線,噪音的不利影響會很大。

㈦ 地理 區域中的 均質區和功能區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均質區指自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的區域。 自然要素的相似性:高原區、平原區、丘陵區(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區(語言)、水田農業區、旱作農業區(農作物) 具有單一的面貌,是根據內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異性來劃界的,其特徵在區內各部分都同樣表現出來,這種區域稱之為均質區。如乾旱區。(來自網路)

均質區:假定地表形態一樣,都是平原,交通通達性一樣,城填分布一致,這樣的地區叫均質區。以某種功能為主的區域或同類部門的集聚區叫功能區。如工業區、住宅區、商業區、文化區等。 來自:http://attach.etiantian.com/staticpages/study/question/question_4348471.htm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㈧ 中國自然保護區分為哪三個功能區

按照保護的主要對象來劃分,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生物物種保護區和自然遺跡保護區3類。

按照保護區的性質來劃分,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科研保護區、國家公園(即風景名勝區)、管理區和資源管理保護區4類。

不管保護區的類型如何,其總體要求是以保護為主,在不影響保護的前提下,把科學研究、教育、生產和旅遊等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它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截至2016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46處,總面積97萬平方公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2294處,總面積50萬平方公里。

到2019年6月,加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的自然保護區有:武夷山、鼎湖山、梵凈山、卧龍、長白山、錫林郭勒、博格達峰、神農架、茂蘭、鹽城、豐林、天目山、九寨溝、西雙版納等34處。

在自然保護區內,人類的各種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以確保一區域內的保護對象保持無人為干預的自然發展狀況。

自然保護區的設立必須以保護包含某個核心對象為目標,地域為陸地、水體,對象為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動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水源涵養區、具有典型代表性地質構造、地質剖面和化石資源等。

(8)地理功能去分為哪些擴展閱讀:

歷史

「自然保護區」為中國大陸地區「保護區」最常用分類。《中國自然保護綱要》對「自然保護區」的定義:「自然保護區是指為了自然保護的目的,把包含保護對象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自然保護區條例》定義「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中國大陸自1956年第一家自然保護區成立,到1965年共計19個,1979年59個;但由於人民公社和計劃經濟強調「以糧為綱」,損壞嚴重而失去保護價值。

1980年代以後,特別是1979年公布了《環境保護法》、頒布了一系列保護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法律和條例,如森林法、水法、礦產資源法、森林和野生動物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到1985年發展為360個;隨著1987年的《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的發布,到1990年達到606個。

㈨ 地理中住宅區,商業區,行政區的簡介

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區。各功能區之間並無明確的界線,一個功能區往往以某種功能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能復雜,還會形成行政區、文化區等功能區。


住宅區:

組成:成片住宅樓及配套的服務性設施

區位:企業或單位職工住宅區與企業分布相鄰或結合

特徵:佔地面積大,是城市的最主要功能區,外邊景觀是成片密集的樓房


商業區:

組成:各種商業街和大商場(或超級商場)

區位:多位於市中心和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

特徵:建築物以多層大廈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


行政中心區:

組成:地區或城市的行政機構

區位:交通方便及鄰近服務對象

特徵:人口密度晝夜差異較大

閱讀全文

與地理功能去分為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