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地理背景是什麼
自然地理背景三級差異
1. 一級差異——自然地帶-基調景觀差異
2. 二級差異——同一自然地帶內沿海與內陸的差異
三級差異——由於地區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觀
文化地理環境的三級差異
1.一級差異:文化圈:受同一文化影響的地區,同質文化圈、異質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歐洲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非洲文化圈、土著人文化圈
2.二級差異:文化區:世界文化區P15(十二個)
3.三級差異:民族小區:同一民族生活地區。
B. 旅遊者產生的地理背景
答:從客觀上講,是科學技術進步、生產力提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其中,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餘暇時間的增多及交通運輸條件的現代化是產生旅遊需求的三個重要因素。
(1)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是產生旅遊需求的前提條件
所謂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指個人收入中扣除支付應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和日常衣、食、住等必須的生活消費開支和必要的社會消費開支之後,仍有剩餘的部分。人們擁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才有可能具備產生旅遊需求的經濟條件。
(2)人們餘暇時間的增多是產生旅遊需求的必要條件
所謂餘暇時間就是人們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之餘以及必需的社會活動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餘暇時間可以分為四種基本類型: 每日工作之餘的閑暇時間、每周末的閑暇時間、法定假日的閑暇時間和帶薪假期。旅遊活動必須花費一定的時間,沒有時間就不能形成旅遊行為,因而餘暇時間是構成旅遊活動的必要條件。
(3)交通運輸手段的現代化是促進旅遊需求產生的重要因素
交通運輸的現代化對現代旅遊需求的產生、規模的發展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任何旅遊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交通運輸條件,特別是遠程旅遊及國際旅遊,更講求交通運輸條件的舒適和方便。
總之,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餘暇時間的增多和交通運輸手段的現代化是促進現代旅遊需求規模迅速擴大的客觀基礎,而這一客觀基礎的形成則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
6 旅遊需求除了受旅遊動機、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餘暇時間和交通運輸條件的直接作用外,還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自然、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而形成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
C. 地理背景
1、地理學習,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要學會高效聽課。
①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②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③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④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
2、學會整合知識點,提高知識理解和記憶能力。
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這樣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3、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記憶是學習的根本。
提高記憶力,可以專門的訓練一下。這一類的訓練比較多,比如我比較熟悉的:速讀記憶、編碼記憶、思維導圖記憶。速讀記憶是一種快速閱讀之後的重點記憶和理解記憶;編碼記憶是一種將編碼信息與恰當的線索聯系起來的個性化記憶;思維導圖記憶是一種將所需記憶內容整合成關鍵詞句後的思維記憶。以上三種記憶,是我個人用下來比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統的訓練,具體比較多,就不一一詳細講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軟體中對我上述的三種訓練都有具體的講解和訓練。
4、高效復習,溫故而知新。
①制定階段性的復習目標,合理規劃自己每一天的學習復習任務。什麼時候復習什麼科目,什麼時候做題訓練,什麼時候看書背誦,什麼時候查缺補漏等等,都一一明確下來。
②復習的時候,不要長時間的只復習一科,也不要頻繁的更換復習科目。每一個時段的復習都要保證學科的完整性,按計劃復習完一個學科再進行另外一個學科的復習。
③自己在復習的時候,一定要跟上老師的節奏,最好就保持同步進行。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於老師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師遠遠落下。
④每一小階段的復習之後,要檢查掌握情況。可以自己一個人進行:合起書本,回憶一下這一階段都學習復習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是已經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較模糊的、還沒有掌握的、有疑問的,針對有問題的要趁熱打鐵,折回去快速溫習鞏固。也可以找你的夥伴一起進行,相互檢查、考校。
5、認真做題和面對每一次考試。
做題的時候:①要仔細審題,而且要審准、審透,提煉出有效信息。②要講究效率,會的就過(一定是要真的會,而不是感覺會),把時間放在不會的上。③不要動不動就去看答案解析。看答案做題會讓你覺得題目很簡單,但實際做題的時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筆了。④適當進行題海戰術,掌握各類型題目的解題思路。
認真面對每一次考試。考試除了是檢驗你學習效果的方式,同時也是你積累經驗的過程,比如:①學會如何分配和把控時間;②掌握作答中各種細節的處理技巧;③磨練考試心態;④幫助自己認識掌握的不足之處,復習提升。
D. 天文地理背景是什麼
一般指自然地理要素。自然要素主要是指大氣、水、陽光、土壤、植物、動物等,它們構成了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和能量。
E. 一,在確定區域主體功能時應該考慮的地理背景是什麼
自然地理背景:地形 維度 氣候光照
社會地理背景:勞動力 市場 交通 科技 政府政策支持
F. 文化地理背景組成三要素
文化地理背景由三要素組成,自然環境的物質基礎要素、物質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
地理環境是人類存在和文化創造的先決條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圍中的人群,必須依賴著自然提供給他的條件,進行他的文明建構,展開他的文化歷程。因此,了解一個文化的總體特徵,從地理環境方面進行觀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觀察,必須是歷史的,文化與地理互動的。
G. 分析青海省成為中華水塔的自然地理背景是什麼
青海省成為中華水塔的自然地理背景:青海三江源是長江,瀾滄江(即湄公河),黃河的發源地。
這里濕地面積比較廣,又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因此水資源豐富。加上它處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勢高,以中國的整體地形為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因此水往東流。
把「中華水塔」守護好,三江源生態法庭、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相繼建立,保護體系越發完善。
(7)地理背景是什麼擴展閱讀:
青藏高原是歐亞大陸主要江河的發源地,中國的母親河黃河、長江和流經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恆河、印度河等國際河流均發源於此。這些大江大河是中國和亞洲幾十億人民的生命源泉,曾孕育了人類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也是現代文明得以為繼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通天河畔,由花崗岩雕成,紀念碑碑體高6.621米,象徵長江正源地格拉丹冬雪峰6621米的高度;紀念碑基座面積363平方米,象徵三江源保護區36.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基座高4.2米,象徵三江源4200米的平均海拔。
碑體由56塊花崗岩堆砌而成,象徵中國56個民族;碑體上方兩只巨形手,象徵人類保護「三江源」。碑體正面刻有原國家主席江澤民親筆題寫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八個大字,碑體背面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撰寫的碑文。紀念碑高大挺拔,氣勢雄偉,聳立於通天河渡口房山丘之上。
H. 黃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和形成原因有什麼不同
地理背景主要描述它的特點,地貌等參數,而形成原因就是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
舉個例子:例如一塊麵包,那麼對應的,一個是說它的色、香、味、形狀,一個是說怎麼做。
(1)地理背景:
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例如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於山、黃龍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樑,稱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里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布的杖地不同。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從地球上來看,黃土主要分布於中亞到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一帶,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就是位於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它的范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到太行山,橫跨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6省,面積64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隴東、陝北、晉西黃土層最厚,六盤山以東到呂梁山西側,黃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最厚在蘭州,達300米以上。黃土分布的面積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2)形成原因:
簡單的說,黃土高原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
詳細的解釋: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國大陸的東邊是太平洋,北邊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南邊喜馬拉雅地區分別被淺海占據著,西邊的地中海在當時也遠遠伸入亞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國大陸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濕氣流的滋潤,氣候溫暖而潮濕。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大部分為亞熱帶地區,並沒有出現大范圍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里的岩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游一帶才逐漸飄落下來。
二三百萬年以來,亞洲的這片地區從西北向東南搬運沙土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台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谷對地表的沖刷作用與黃土的堆積作用正好相反,否則的話,黃土高原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09.93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里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麼被河流沖走,要麼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
中國古籍里有上百處關於「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最早的「雨土」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這里記錄的其實就是沙塵暴。
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徵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志中就記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間,發生在我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I. 古地理背景
根據Scotese(2001)所進行的全球古地理重建,華南地塊在早—中三疊世時期坐落在東部的泛大洋和西部的古特提斯洋之間。三疊紀初期華南地塊位於赤道北部附近,至三疊紀晚期逐漸漂移至北緯30°(30°N)左右。在中三疊世時,在早期印支造山運動作用下,華南地塊北緣與華北地塊碰撞(王鴻禎,1985;劉寶珺,許效松,1994; Huang K.and Opdyke,1996),而它的西南緣則與思茅地塊和印支地塊對接(Scotese,2001; Metcalfe,1998,1999; Wang X.et al.,2000)(圖8-1)。劉寶珺、許效松(1994)和Lehrmann et al.(2005)曾對華南地塊三疊紀的岩相和古地理的特徵和變化進行過總結。從早三疊世至中三疊世拉丁期早中期,貴州省大部分地區位於穩定的揚子地台西南緣(貴州省地礦局,1987;Enos et al.,1999),中三疊世發育了近千米厚的淺海碳酸鹽岩和蒸發岩沉積(關嶺組、楊柳井組和竹桿坡組底部);而貴州省的東南角則屬於南盤江槽盆(Sun S.et al.,1989)(或稱南盤江海,吳浩若,2003;滇黔桂次深海盆,劉寶珺,許效松,1994;右江盆地,王鴻禎,1985)的一部分,與揚子地台毗鄰(貴州省地礦局,1987;Sun S.et al.,1989;吳浩若,2003; Lehrmann et al.,2005)。對於南盤江槽盆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一般認為,南盤江槽盆可能是在泥盆紀晚期伴隨古特提斯洋的裂解,與金沙江-哀牢山古特提斯洋大致同時形成的陸間裂陷盆地(劉寶珺,許效松,1994;許效松等,1996; Wang X.et al.,2000;Metcalfe,1998;吳浩若,2003)。由於南盤江槽盆在二疊系/三疊系過渡時期向北擴展了近100km(Enos et al.,1999),以至該裂陷盆在早—中三疊世時期覆蓋了滇黔桂三省邊境及越南北部的相鄰地區,發育了一套深水類復理石濁積岩沉積(劉寶珺等,1993;許效松等,1996;吳浩若,2003; Huang K.and Opdyke,1996; Metcalfe,1999; Lehrmannet al.,2005)。沉積和生物地層記錄表明,其與揚子地台的界線在貴州地區大致呈北東—南西向,從貴陽青岩—安順—鎮寧至貞豐一線通過(貴州省地礦局,1987)。至中三疊世拉丁期晚期,在印支造山運動影響下,伴隨金沙江-哀牢山弧後盆地的消亡(Wang X.et al.,2000),古西太平洋和甘孜-理塘狹窄洋盆從東西兩側向華南地塊俯沖(許效松等,1996),以及華南地塊與北側華北地塊和南側的印支越南北部地塊聚合,導致華南地塊總體抬升和南盤江槽盆向前陸盆地轉化和回返(圖8-2)。關嶺及其鄰近地區由於位於揚子地台西南緣,與南盤江前陸盆地西北緣接近。至中三疊世末期和晚三疊世初期,這些地區在南盤江前陸盆地回返和向北推覆,以及黔中隆起進一步上升和阻擋的雙重作用下,則相對下降,形成了一個或幾個不斷下沉的坳陷(圖8-3)。根據前述在小凹組所發現的古植物化石,我們不妨粗略地重塑當時這些不斷下沉坳陷周緣的生態環境和植被景觀。前已述及,小凹組的植物化石包括有節類E.arenaceus、種子蕨或蘇鐵類G.sarrani和銀杏類及松柏類等。就這些植物的生活習性而言,E.aranaceus是一種喜濕的植物,其莖干粗大,直徑可超過15cm,高估計2m以上,半灌木狀,受精須藉助於水,推測這種植物當時可能生長在這些坳陷周緣的小溪或沼澤地帶,與其他岸邊植物一起組成岸邊灌木叢(圖8-4)。C.sarrani為一種低地濕生-半濕生植物,它當時可能分布於水域附近比較平緩的濕地或相對潮濕的低緩山坡。從這些植物搬運的距離不會很遠和保存尚好分析,估計它們的生長地可能距海岸較近,近海陸地比較平坦,地形起伏不大,小溪、湖泊較多,這樣的古地貌給植物繁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除此之外,銀杏、松柏類均為一類偏愛溫涼的植物,適應於高地生境,由此認為它們可能分布於距坳陷較遠的高山腰坡。小凹組的植物就是從各自的生長地被流水帶到這些不斷下沉的坳陷之中,當然也不排除由於強烈的「龍卷風」被直接捲入到這些坳陷之中而沉積下來。
圖8-1 華南地區三疊紀構造古地理圖(據Lehrmann et al.,2005,有修改)
圖8-2 關嶺及其鄰區中—晚三疊世構造古地理演化
圖8-3 關嶺地區晚三疊世古地理重建
根據區域地層分布,推測這個或這些坳陷在形成之初,即卡尼期初期(相當於竹桿坡組中上部)可能還在東南方向與古特提斯相連,以至相當於竹桿坡組的沉積在黔西南至滇東開遠、羅平、瀘西一帶均有分布。從興義頂效和滇東羅平相當於竹桿坡組中均產有大量海生爬行動物,並伴生較多魚類化石來看(Sun et al.,2006;劉冠邦等,2003),這個在印支造山運動作用下,在雲貴邊緣所形成的坳陷(或盆地)(圖8-4),伴隨卡尼期初期的海侵和海水逐漸加深,從淺海陸棚逐漸向局限盆地過渡,相對周緣不斷抬升的陸地而言,這里無形中變成了海生爬行動物、魚類和各種無脊椎動物生存和發育的避難所(圖8-3)。至卡尼期晚期,隨著周緣的進一步隆升,該坳陷的范圍日趨縮小。故而相當於小凹組下段含關嶺生物群的局限盆地相沉積遠較竹桿坡組的分布范圍減小,目前僅在關嶺及與其相鄰的晴隆和興義一帶有含類似生物群的沉積發現。隨著周緣古陸的進一步抬升和剝蝕作用的加強,在這個局限的凹陷中則發育了小凹組中—上段厚約140m含砂和粉砂量不斷增加的砂質和粉砂質灰岩和泥灰岩,以及上覆約幾百米厚的由砂和泥質岩石組成的賴石科組,其間也有幾次海平面升降變化,以致在賴石科組中還夾有含保存很好雙殼類化石的黑色泥頁岩出現(圖8-5)。
圖8-4 邊緣凹陷(或局限盆地)中關嶺生物群生活環境的重建
圖8-5 保存在賴石科組層型剖面賴石科組上部黑色頁岩中的雙殼類(Daonella)
至晚三疊世諾利期,在晚期印支造山運動的進一步作用下,整個華南地塊褶皺抬升,以致在揚子地台西南和原始南盤江槽盆內基本缺失了卡尼期中晚期—諾利期早期海相沉積,僅在零星孤立分布的陸間殘留盆地中可見諾利期晚期—瑞替期濱海沼澤相含煤沉積。
J. 地理地質背景
瀘西小江流域位於滇東岩溶區,東經103°30′~104°05′,北緯24°10′~24°45′,屬南盤江水系一級支流。主體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轄區。流域總面積1009.28km2,岩溶面積佔75.2%。流域中上游為橢圓形的瀘西岩溶盆地,長軸呈北東向延伸,盆底沉積平壩區海拔1700m左右,面積78.1km2,地形較平坦;盆地周圍裸露型岩溶中山區海拔1800~2459m,各種岩溶形態發育齊全;盆地以南流域下游的小江河谷,為流域的排泄基準,最低點海拔820m,橫剖面呈「V」形,切割深度500~1639m。
該區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枯、雨季分明。山區、壩區氣候差異較大。區內多年平均氣溫15.2℃,最高氣溫36.1℃,最低氣溫-4.3℃。多年平均降水量966.8mm,最大1251.5mm,降水量80%以上集中於6~10月。水面蒸發量多年平均值在 1204.1~1279.3mm之間。小江全長 97.5km,落差 1001m,流量0.52~39.83m3/s,年平均流量5.44m3/s。
流域內森林面積269.38km2,覆蓋率為26.69%。石漠化總面積211.75km2,占流域面積的20.98%,主要分布於瀘西盆地周圍和小江河谷裸露型岩溶山區。
流域內共有人口20.0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43萬人,占總人口的86.98%。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50791.72萬元,其中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的68.02%,人均佔有糧食391kg,農民人均純收入1426元,處於岩溶高中山區的三塘鄉人均純收僅688元。耕地總面積70.76萬畝,其中水田9.81萬畝,旱地60.95萬畝,人均佔有耕地3.53畝。目前缺水人口5.17萬人,缺水耕地39.22萬畝。
流域內分布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地層,出露地層以中生界三疊系為主,局部地段分布古生界二疊系、新生界古近系。壩區、河谷區及山間窪地內分布有新生界第四系紅粘土、砂質粘土、砂土及碎石土,一般厚度0~30m。古生界僅出露二疊系中統宣威組(P2x)泥岩、砂頁岩、粉砂岩,厚度57~250m。中生界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為砂泥岩、永寧鎮組(T1y)為薄層灰岩夾砂泥岩,厚度分別為517m、401m;中統個舊組(T2g)、法郎組(T2f)以灰岩、白雲岩為主夾少量薄層泥質灰岩、砂泥岩,厚度分別為2853m、104m;上統鳥格組(T3n)、火把沖組(T3h)為砂泥岩,厚度分別為314m、313m。新生界古近系始新統路美邑組(E2l)主要為砂岩、礫岩,厚度1714m。流域內地層以個舊組(T2g)和火把沖組(T3h)分布最廣(圖3-1)。
圖3-1 瀘西小江流域地質圖
1—正斷層;2—推測正斷層;3—逆斷層;4—平移斷層;5—實測及推測性質不明斷層;6—地層界線;7—不整合地層界線;8—背斜;9—向斜;10—地層代號;11—流域邊界
小江流域屬華南褶皺系滇東南褶皺帶,經歷過多期構造運動,形成構造線以北東向為主的不同類別和性質的斷層、褶皺。斷層是小江流域內的主要構造類型,以北東向為主,規模較大;其次為近南北向的斷層,規模較小,多切斷前期斷層。斷層傾角較陡,一般50°~80°左右。雨龍斷層為流域內主幹斷層,斷面傾向南東,為一正斷層。流域內褶皺具有背斜舒緩、向斜緊密的特點,主要有白水向斜和楊梅山背斜。因受斷層切割,褶皺多不完整。構造控制了小江流域的地貌格局,瀘西盆地的形成受構造活動的制約,長軸方向與構造線走向一致。通常沿斷層走向發育串珠狀的窪地、落水洞及溶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