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自然原因,如黃土高原本身黃土層深厚疏鬆,垂直紋理發育,易被流水侵蝕,人為原因則主要是指人類的生產活動,近年來,由於人類過度墾殖和放牧,以及開采礦產等造成植被大量被破壞,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劇,既使得土地荒漠化,又抬高河床,造成洪澇災害
防止水土流失主要是以植樹種草為主,防止過度開荒,部分地區如坡度較高的丘陵地區應將耕地轉變為果園或發展林業,限制畜牧業發展超過草原的承載量.
㈡ 地理南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南方:自然原因,多丘陵地形,雨季長多集中與夏季、及降雨時間長、雨量大,沖刷力強;
人為原因,濫砍濫伐,破壞植被
、保水能力下降
措施:一方面,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檔土壩等工程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要積極實施退耕還林,保護植被。
㈢ 如何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一)加強治溝治坡工程建設,採取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合理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1.改良地形環境。在15度以上宜林坡地,要堅決退耕還林,並在坡面地修建欄、蓄、引、排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工程。通過在坡面修建截水溝、坡面蓄水工程(水平溝、水窖、水櫃),形成蓄水、保土攔沙、緩流、排洪、抗旱的綜合功能,從減緩地表徑流速度、增強土壤吸水蓄水量著手,削弱地表徑流沖刷、裹挾表土的力度,進而達到涵養水分、保護土壤的目的。
2.鼓勵大量造林種草,增加地面植被覆蓋率。可以結合經濟發展需要,擴大保水林、經濟林種植面積。因地制宜修建水平溝、水窖、水櫃,集截流、積蓄、存儲降水為一體。通過改變地形狀態,減少地表遭受的沖刷,改善土壤吸水、養水能力,達到防治水土流失目的,進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群眾經濟收入。
通過植樹種草改變植被狀況,不但可以截流降水,避免雨水直接沖刷坡面表土,減少地面徑流,有效地防止地表被水沖刷,而且植被越好、面積越廣,降水截流越多,緩沖和分散地表徑流作用越大。反之植被稀少或無植被,土壤在水力風力的作用下,就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最終形成石漠化。所以,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育草、牲畜圈養,始終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好方法。
3.修建攔蓄水工程,治理溝道,因地制宜地植樹種草,實行立體防治。修建梯田式護壩,從溝頭到溝口,從上游到下游,從毛溝支溝到平溝層層修建防護,使雨水泥沙節節受到控制,從而防止溝頭延伸、溝岸下切,達到控制溝蝕發展的目的,正所謂「山頂造林種草戴帽子,山腰修造梯田系帶子,溝底築壩穿靴子」。這樣就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二)行政管理措施
1.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領導。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各級政府重要的議事日程,逐級簽訂目標管理責任狀,建立水土保持工作問責制度,提高全民對水土流失的危害性、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並通過全民性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控制進而避免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利用。
2.廣泛開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提高人們對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認識。
要利用報紙、廣播、電視、標語、板報等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宣傳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水土保持是一項功在當前、利在子孫後代的德政工程;宣傳水土流失防治技術,普及水土保持基本知識。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使廣大幹部、群眾充分認識水土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調動全社會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努力拓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水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制定管護制度,加強監督保護工作。克服水土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在機制、政策、管理和科學技術等方面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缺陷,抓緊制定有效的管護制度,加強監督保護,加大資金投入。在全縣范圍內實行封山育林綜合治理,建立水土保持報告審批制度,對在水土保護區內進行開發建設的單位,必須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報經專業技術部門審查,不合格者不予審批項目。
4.成立水土保持執法隊伍,配備水土保持監督員,加大水土保持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水土保持工作的行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讓水土流失降到最低的限度。(作者:羅尚文,龍州中心水文站副站長;羅應濤,現寧明水文站工作)
㈣ 地理小高考!!!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流水、冰川、海浪、風力的侵蝕和堆積地貌
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挖掘水資源潛力,用現代農業技術措施提高土地生產率,建成高產農田,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擴大林、草地面積,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場和植被:確定合理的載畜量,加強放牧管理,實行輪封輪牧、保護草場,保持水土
風蝕:風蝕窪地,風蝕柱,風蝕蘑菇
流水侵蝕:溝谷,V形河谷,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蝕:冰斗,角峰,U性谷(冰蝕谷)
海浪侵蝕: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崖。
流水沉積: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三角洲、沖積扇、沖積平原
風力沉積:新月形沙丘、沙丘、沙壟、黃土沉積
冰川沉積:冰磧物
㈤ 為防止水土流失,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植樹造林.
小流域綜合治理
平整塬面,固溝,護坡
上游植樹,中游保護,下游清理
㈥ 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
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如下:
1、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並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
2、合理安排生產生活;採取打壩淤地,修築梯田等工程措施,減少水土流失;
3、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恢復地表植被;合理放牧。
水土流失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雨水不能就地消納、順勢下流、沖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當、地面植被遭破壞、耕作技術不合理、土質鬆散、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土壤耕作層被侵蝕、破壞,使土地肥力日趨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庫,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導致水旱災害發生,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水土流失對山區農業生產及下遊河道帶來嚴重威脅。
根據產生水土流失的「動力」,分布最廣泛的水土流失可分為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和風力侵蝕三種類型。
1、水力侵蝕分布最廣泛,在山區、丘陵區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時都會產生水力侵蝕。它的特點是以地面的水為動力沖走土壤;
2、重力侵蝕主要分布在山區、丘陵區的溝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溝的兩岸溝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於土壤及其成土母質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繼續保留在原來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風力侵蝕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蓋沙地區,其次是東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蘇幾省的「黃泛區」。它的特點是由於風力揚起沙粒,離開原來的位置,隨風飄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三十九條 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開發未利用的土地;適宜開發為農用地的,應當優先開發成農用地。
國家依法保護開發者的合法權益。
㈦ 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們應該怎麼做
植樹造林,不能亂砍濫伐;坡度大於25度的山坡要退耕還林還草,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土地;提高人們對於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意識.
㈧ 如何防止水土流失
舉報違規檢舉侵權投訴|2006-08-23 16:23 提問者採納 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自然原因,如黃土高原本身黃土層深厚疏鬆,垂直紋理發育,易被流水侵蝕,人為原因則主要是指人類的生產活動,近年來,由於人類過度墾殖和放牧,以及開采礦產等造成植被大量被破壞,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劇,既使得土地荒漠化,又抬高河床,造成洪澇災害
防止水土流失主要是以植樹種草為主,防止過度開荒,部分地區如坡度較高的丘陵地區應將耕地轉變為果園或發展林業,限制畜牧業發展超過草原的承載量.
㈨ 怎樣才能不讓水土流失
一、尊重自然規律,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功能,堅持退耕還林還草、小流域綜合治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動搖,把水保生態建設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努力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同步提高。
抓4個方面的工作:1是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統一。2是把恢復植被作為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重中之重。從黃土高原乾旱少雨的特點出發,實行草灌先行、草灌喬科學配置。3是治理與保護相結合,積極實施封禁治理、移民搬遷等措施,依靠人和自然的共同力量恢復植被。4是治理與開發相結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促進農村主導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努力實現水保生態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雙贏。
二、封禁治理是對傳統的水土保持工作和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涉及到水保生態建設的各個方面,抓好以下幾方面的結合:
1、抓好大面積封禁與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結合。可以說二者是有機的統一體,小流域治理需要大面積的恢復植被,植被恢復更離不開小流域治理作支撐,必須按照抓封不放治的兩條腿走路的水保生態建設戰略,在加大封育保護的同時,繼續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並且要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優化配置封禁與人工治理的比重。這樣,人與自然力量的緊密結合,才是加快水保生態建設的有力保證,才能做到治理成果留得住、效益高。
2、抓好封山禁牧與建設基本農田的結合。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解決好農民吃飯問題是封山育林、建設水保生態、實現秀美山川的基本條件。大力發展高標准水平梯田、溝壩地、川台地、河灘地及引洪淤地等。特別是在陝北地區,治溝打壩,發展壩地農業是基本農田建設的重要內容,效益好、見效快,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3、搞好封山育林與舍飼養畜的結合。畜牧業是山區群眾解決花錢問題的主要途徑,但是,傳統養羊業的掠奪式經營給天然植被資源造成了毀滅性破壞,要想使封育成果保得住、不反彈,必須和飼養方式的改革緊密結合,採取行政、經濟及市場調節等手段,調整農村畜牧業的結構、布局和品種。全面實施「封山禁牧、舍飼養羊」,達到了保護封育成果、大幅度提高養羊效益及群眾增收的目的。
4、搞好封山育林與生態移民的結合。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村小城鎮建設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逐步實施生態移民是保證封山育林措施落實的有效手段,必須緊密結合。對於依靠陡坡開荒種地、水土流失嚴重、吃水困難和生存條件惡劣的高山、深山地區,積極採取整體移、分散移、挪位移等多種生態移民方式,在條件較好的地方適當集中人口。與此同時,抓好荒山、荒坡的封育治理,減少和杜絕人為破壞的發生。
三、封禁治理是水保生態建設的一項新課題,是加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具體措施,也是生態環境建設中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有效結合點,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
首先,統一認識,加強對封禁治理工作的領導。實施封山育林(草),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恢復植被,是在新形勢下加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步伐的重大舉措。各級領導特別是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必須站在全局的、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實施封禁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統一思想,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真抓實干。
其次,科學規劃,把封山育林納入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中去,統一組織實施。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小流域為單元,科學確定人工造林地、草地和天然林封育區的范圍、面積以及其它水保措施的布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實施,真正做到綜合治理和「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
第三,創新機制,做好政策引導,充分調動各方投身封育治理的積極性。一是認真貫徹落實「五荒地」 拍賣和承包治理政策,堅持「誰造、誰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實行「兩權」分離,明確所有權,放活使用權,採取投標承包或劃管承包等方式把林草地使用權落實到戶,一定70年不變。二是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實體、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和城鎮居民承包、參與封山育林和舍飼養畜,享受與當地農民同樣的優惠政策。三是對承包「五荒」封禁治理和小流域治理開發的個人和單位,採取減免稅收、提供貸款等扶持政策,促進其發展壯大。
第四,加強宣傳,依法推動封禁管護的順利實施。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宣傳力度,認真貫徹落實《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規,對於封禁育林區,要明確范圍,設置圍欄和標志碑,組織專職或兼職管護隊伍,落實管護責任,制定封山禁牧、護林護草的鄉規民約,並納入鄉、村行政管理職責范圍,嚴格管理,獎懲兌現,禁止一切在封禁區內採伐、放牧、開荒及其他不利於植被生長繁育的人為活動。
㈩ 保持水土和防止水土流失應該怎樣做
我國廣大的牧區和農區,特別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地區,種植飼用及綠肥作物,與其他農作物輪作,是保持水土和防止水土流失最有效的生物措施。飼用及綠肥作物在地面株叢密集,枝葉繁茂,枯枝落葉層厚,植被覆蓋率高,在雨季可以抵擋暴雨沖擊和洪水沖刷,減少雨水的徑流量和對土壤泥沙的沖刷量。地下根系密集,縱橫交錯,形成密集根系網,既可增加土壤的涵養水分能力,又能固著土壤,防止土壤侵蝕,從而達到保持水土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
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