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上如何解釋逐日

地理上如何解釋逐日

發布時間:2022-04-19 10:12:54

① 地理:誇父逐日是無法實現的,為什麼錯

正確答案是A,如果你的速度超過了地球自轉的速度,逐日是可以實現的,你開著火箭往西飛,太陽可以永不落山,甚至可以讓太陽倒回去。

② 誇父追日是什麼意思

「誇父追日」的意思是:誇父拚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拼音】kuā fù zhuī rì

【出處】《山海經》

【原文】「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 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譯文】誇父不考慮(估計)自己的能力,想要追上太陽,追趕到谷口;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黃河、渭水去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了,誇父又向北去喝大湖裡的水。他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典故】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誇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誇父丟棄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2)地理上如何解釋逐日擴展閱讀:

近義詞:自不量力、誇父逐日

1、自不量力

【拼音】zì bù liàng lì

【釋義】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

【出處】《戰國策·齊策三》。

【原文】「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譯文】楚國很貪婪,而薛亦不自量力。

【典故】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那時,鄭國和息國睦鄰相處。一年,息國為了一件小事,和鄭國鬧翻。息國國王要討伐鄭國,就召集大臣來商議。

有的說:「陛下和鄭國國王同姓,不要輕易動武。」有的說:「我們的威望是不是比鄭國高?」還有的說:「我們的力量是不是比鄭國強?」息國國王對這些勸說一點也聽不進。

他下令要全體兵向鄭國發起襲擊。鄭國立刻出兵迎戰。最後,息國兵被打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2、誇父逐日

【拼音】 kuā fù zhú rì

【釋義】古代神話。《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有個叫誇父的人,為了征服太陽,一路追趕它,直至口渴而死。臨死時扔出他的手杖,化為一片樹林,名曰鄧林。逐:追趕。

【出處】《山海經·海外北經》。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河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澤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澤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典故】這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一,講的是誇父奮力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 誇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後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

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乾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乾後,口渴仍沒有止住。

他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誇父臨死,拋掉手裡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一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後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③ 地理上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分別是幾月幾日

1、歷年春分時間

春分日一般在每年的3月19日、20日、21日、22日到來。 春分和秋分相對,是立春後的第九十天,屬於春天的中分點,有平分春天的意思,春分時,太陽位置來到黃經0°的位置,是為春分點,此時日夜等長,開始進入溫暖宜人的春天季候,是全年最為舒適的一段時間。

2、歷年夏至日期

夏至日在每年的6月20、21、22日到來。 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日子,夏至日是全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日後氣溫會開始增加、炎熱的天氣即將到來,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將進入初伏,進入暑伏天氣,部分地區開始出現梅雨天氣。

3、歷年冬至的日期

冬至日在每年的12月21日、22日、23日到來。 冬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立的節氣,冬至節氣時是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正午太陽高度也非常低,太陽輻射小,從冬至日開始進九了,開始進入數九寒天,等到立春後才回歸溫暖。

4、歷年秋分的日期

秋分日一般在每年的9月22日、23日、24日來臨,以當年的太陽公轉為准,太陽公轉到黃經180°的位置就表示來到了秋分點,正式進入秋分節氣,來來去去就三天可以選擇,重復個兩年就很容易讓人覺得是每年秋分都是9月23日了。

④ "後羿"為什麼要"射日""誇父"為什麼要"逐日"兩典故說明什麼問題

因為9個太陽烤幹了世間萬物,所以"後羿"要射去多餘的8個太陽。
因為北方天氣寒冷,冬季漫長,夏季雖暖但太陽在空中時間很短就落山,所以"誇父"要"逐日"留住太陽。
兩典故說明人類渴望舒適的自然環境以期過上美好的生活的願望。

⑤ 「誇父逐日」是什麼意思

誇父逐日新解
王占奎/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誇父逐日這則神話,為世人所熟知。然而,對於這則神話的解釋卻紛繁多樣。或謂誇父似乎真的與太陽賽跑並且進入太陽;或謂誇父乃蟾蜍,代表月亮。誇父逐日實即日月運行;或謂所逐之日乃所謂妖日,即太空物體如流星等落入大氣層中產生的火花。這些說法可能均未逮及該神話的真實含義。另有一說認為誇父逐日是古人觀察日影變化以定時節的反映(鄭文《從我國古代神話探索天文學的起源》),但持此說者未加詳辨。今不揣疏陋,試辨析如下:

《山海經·海外北經》說:「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此外,還有略異於此的說法,下文將隨時引入討論。

先說「與日逐走」。李善注《文選·西京賦》、《鸚鵡賦》及張協《七命》引此經並作「與日競走」。阮籍《懷詩》引作「與日競逐」。前人大多謂誇父與太陽競相奔走。袁珂先生亦謂:「想去追趕太陽,與太陽賽跑。」這種解釋恐怕忽視了「逐日」的另一種表達:逐日景。《山海經·大荒北經》作:「欲逐日景,逮之於禺谷」。《列子·湯問》作:「欲逐日影,逐之於禺谷之際。」這是正確理解此則神話的一個關鍵。景,《說文解字》謂:日光也。景即影,上引《列子》中景徑作影,即一佳證。逐日影當即古人觀察日影長短以測定時節與方位的方法。《考工記·匠人》雲:「置槷以懸,�以景」。鄭玄注:「故書槷或作弋。……玄謂槷,古文�,假借字」。賈公彥認為槷即柱,取柱之景。《周髀算經》雲:「日中,立桿測影」《周官·馮相氏》:「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鄭氏注:「以其景知氣至不。春秋冬夏氣皆至,則四時之氣正矣。」據宋鎮豪先生考證,甲骨文之�字,即晝字。其字形為一手持竿,直立,下為一日字,日字周圍有象徵日影的符號。此字本義即立竿測影。簡言之,逐日即觀察日影以定時節。

其次,關於「入日」。這是認識該神話的又一關鍵。前人多據字面意義提出不同解釋,故爾將入日解釋成進入太陽,大概這太荒誕不經,故又解作「及於日將入也」(郭璞說)。袁珂先生從之。其實這種認識與神話本義相悖不協。雖然神話本來就未免荒誕,但即使如此,這種解釋也不通。既然誇父已經進入太陽,又何來「不量力」之嘰嘲呢?又何來「飲於河渭」、「北走大澤」之舉呢?其它對「入日」的解釋,或謂太陽從東方升起,月亮好像被融化了,消失在西方天際,與字面意思相去甚遠。或謂「入日」是誇父到了殞星墜落地面後形成的大圓坑,雖想法新奇,但難以讓人信服。或謂「入日」是追測日影一直到日落時候,近是。我以為,「入日」就是古時的「入日」祭祀,這從典籍及甲骨文中可得到很好的證據。

《尚書·堯典》:「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納日」,即「入日」。《史記·五帝本紀》正作「入日」。納日即「以殷仲秋」的祭禮,同時還有觀察秋分時節日影長短的實際意義。《五帝本紀》作「以正仲秋」,即此義。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出日」與「入日」(或連言「出入日」)的記載。據宋鎮豪先生的考證,有以下數事與本文密切相關:(1) 甲骨文的出日、入日與《堯典》的「寅賓出日」和仲秋「寅餞納日」意義一致,是祭日出與日入的祭儀,同時,它已類似於後代登台 日的祭祀,是測日影序四時和四方的行為,帶有測度日影的早期天文學性質;(2) 商代「出日」與「入日」,有其比較固定的日期與地點。通常在春秋季的相關月份內舉行。有一例卜辭說「出日」在禺地,與《堯典》東方禺夷相同。

《左傳·襄公九年》:「古之火正,……與出內火」。火正職掌觀察火星的偕日入與偕日出,以確定時節,故後文又雲:「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也。」「出內火」顯然不能解作從大火星中出來或進入大火星。以此例之,「入日」自然也不能解作進入太陽,而是觀察太陽之「入」。

由上觀之,「入日」可解作「入日」(納日)這種帶有祭禮色彩的一種觀察日落以定時節的活動。這不但與逐日景的行為相一致,還與「禺谷」這一地名相合諧。

第三,關於「禺谷」。《大荒北經》及《列子·湯問》均言及誇父在禺谷的活動。「禺谷」,當依前人說,即虞淵,日所入處也。《楚辭·離騷》:「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崦嵫,日所入也,下有蒙水,中有虞淵。值得注意的是,禺谷當是古人舉行「入日」祭祀之地,故爾也被認為是太陽落山之地。禺谷與《堯典》之昧谷關系非常密切,可由以下三事證之。其一,禺谷是行「入日」祭禮之地。誇父逐日這則神話說誇父逐日影於禺谷,入日。《堯典》說:「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知昧谷是「納日」之地。昧谷或作卯谷、蒙谷、柳谷,音同字異。《尚書大傳·虞傳》雲:「秋祀柳谷」,注雲:「八月西巡狩,祭柳谷之星於華山也」(參見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其二,由此還可知昧谷地在(或近)華山,而誇父之山亦這一地域。《中山經》:「又西九十里曰誇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湖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郭璞注:「宏農縣閿鄉南谷中是也」。《水經注·河水》:湖水出桃林塞之誇父山。郝懿行認為,誇父之山,一名秦山,與太華相連,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南。又:這則神話講到河渭二水,河渭交匯處正是華山之所在。其三,昧,《孔氏傳注》以為武內反,則其音與禺相近,禺音與務同。《左傳·襄公十一年》公叔務人,《禮記·檀弓》作公叔禺人。武、務同在明紐,可以相通。禺谷與昧谷在地望、功用與音理上的密切關系,當非偶然。

第四,關於「飲於河渭」。前人多據字面釋成飲渭河與黃河之水。但也可以從古人祭祀方面來理解。殷墟甲方骨文中可見商人行「出日」、「入日」禮時有犧牲和酒祭。如《屯南》890:「癸未貞,甲申酒出入日,歲三牛」。由此,似可以推測,飲於河渭雲雲,太抵是「入日」祭祀中向河、渭二水所行之飲酒儀式,或在河、渭交匯處進行「飲」這種活動。《管子·幼官》(本當作玄宮)雲:在不同時節分別「飲於青後之井」、「飲於赤後之井」、「飲於黑後之井」,此數「飲」字,其義雖不可確知,然其為與古代定時節、導農事相關的一種禮儀性行為當無疑義。誇父之飲,當與此相同或相近。古人也許還藉助水中落日之情形來觀察,聯系下文印第安人利用湖邊清晰的地平線以觀日月的情形,也許能給人以啟示。

第五,關於「杖」。前人對誇父所棄之杖未作深究,視作一般的手杖。但是,此杖當別有深意。事實上,我正是讀到一篇介紹印第安人「歷杖」的文章後,聯想到誇父之杖當是歷杖,才萌生了這篇文章的猜測。在北美印第安人當中,發現了所謂「歷杖」(calender stick,也可譯作歷桿、歷棒、歷枝等等),上面刻有表示新月、滿月及殘月和每天的符號。民族學記錄提供了三則很有意思的參考資料。第一則說,十九世紀生活在新墨西哥的農業民族Zuni人中,有「日官」(Sunpriest,也可直譯作太陽祭師),他是部落首領,且負有觀察太陽以授民時的責任,持有歷杖。值得注意的是,他觀察的是日影與一條直線的重合狀況。從一座山向東延伸、與一座太陽獨立石(Sun monolith)和立在園內的一根柱子連成一體,組成這條直線。從十九世紀的一則日記中可以讀到有關這里的大祭師(Master Priest)手持歷杖的描述。第二則也說到一個部落酋長持有歷杖。第三則說的是,在加拿大的Onatrio省,有一名倖存的薩滿。他回憶他的祖父被稱作「持歷杖行走者」(He who walks with a calender stick)。他祖父過去常站在湖邊一個特定地點觀察日月的升起。

我注意到以下三事:

歷杖。這三則記錄均說到部落酋長持有歷杖。這與《堯典》「天生歷數在爾(指舜--筆者)躬」,真是異曲同工,與誇父手持杖也是一致的。甲骨文中的史字,為一手持「中」有人認為「中」即觀察日影的棍棒,不無道理。史官源於日官,殆無疑問,司馬遷為太史,他追溯其祖先到司天地的重黎即可為證。測日影時,竿子(杖)是不可缺少的。正如歷杖之於印第安日官,杖也應視作誇父身份的象徵。

2 這些歷杖的持有者,同時也是薩滿或祭師,這與前考「入日」是一種祭祀活動相合拍。3觀察日影選定地點且有選定的地理參照物,與中國古時在禺谷(昧谷)進行「入日」

活動相一致,那麼,華山、河、渭二水也當與地理參照物相關。

第六,關於「化為鄧林」(或作「桃林」)。我冒昧猜測,「桃林」或是調歷之訛傳。《史記·歷書》:「蓋黃帝考定星歷……」,《索隱》雲:《系本》及《律歷志》: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據傳調歷是一種很古老的歷法。調與桃,歷與林音極近,或訛。神話傳承過程中發生訛變從而附會出與原義風馬牛不相及的說法,並非罕見。

大凡古代神話,不管怎樣神乎其神,總有其世俗的實在內容與背景。誇父逐日這則神話的最後釋通,應賴於其世俗內容與背景的揭示。從上述考證與推測可知,這則神話應是遠古時代立杖測影、在禺谷進行「入日」祭祀活動的反映。誇父應是一位族團首領,也是日官,他應負有敬順天時以授民政的職責。這一考證庶幾接近其原本內容。

⑥ 誇父逐日干什麼,誇父他為什麼要逐日

誇父逐日的目的是為了留住太陽,讓北方的嚴寒不在,讓太陽一直掛在天空,不斷的給北方大地光和熱,給他的族人溫暖。

《誇父逐日》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故事出自於《山海經·海外北經》。

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誇父族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們的心裏面,於是就開始逐日。他口渴的時候喝乾了黃河、渭水,准備往北邊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於大澤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鄧林,成為桃花園;而他的身軀化作了誇父山。

拓展資料:

誇父

傳說誇父是峨嵋山上一個誇父族的首領,他身材魁梧、力大無窮。為了弄清太陽在一年四季對農作物的影響,能夠讓人們合理利用陽光以及熟悉大自然的規律,誇父拿一根桃木棍兒從東至西測量日影定四季,再從黃河和渭河的漲水痕跡上標出最高洪水的水位,這樣可以對農作物提供耕種參考。至於為什麼拿桃木棍兒,那可能是古代人迷信,為了避邪。說起來,誇父應是中國農業科學家的鼻祖。他從東至西到達靈寶市西部,後來壽終於此。

⑦ 誇父為何突然逐日這其中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作者未知,成書年限未知,它記載了古代地理、民俗、傳說、異獸、歷史,古人認為太過於荒誕,就連司馬遷在《史記》當中都寫: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1966年,印度生物學家在距離首都新德里近百公里出發現了類似人類的骨頭,其身長將近4米,肋骨長1米,經過鑒定這是100萬年前的大型猿人骨骼,或許巨人在遙遠的歷史上確實存在過,但隨著氣候變遷,巨人走向了滅絕。

⑧ 《山海經》中記載誇父逐日的故事的地理問題。

誇父部族應當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他們肯定已經認識到了陽光決定了季節,決定了農業以及其它的生產活動。那麼,在太陽落下的禺谷里,陽光是最充足的,對於因資源不足而面臨困境的誇父族人,遷移到那裡去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不幸的是,他們卻走進了沙漠。沙漠之中,到處是黃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熱,又十分缺水,乾渴令人難於忍受。從記載上看,他們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並把這條河的主幹叫黃河,源頭的分支叫渭河。這種河是在夏季由遠處高上的冰雪融化匯集形成的,是季節河。隨著時間推移,由夏入秋,氣溫下降,冰雪融化減少,就會變淺,乾涸。當誇父族人發現河水突然迅速變淺,水面變窄,水量不斷減少時,他們明白賴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堅持前進,還是退回去?誇父決定:留一部分人在綠洲,其他的人在誇父率領下,向北,去尋找大澤。很有可能,他們看到了海市蜃樓,但不管是什麼原因,結果是一樣的:向北走,還是沙漠。沙漠是嚴酷的,又是漫無邊際的。在跋涉中,體力迅速下降,又沒有足夠的水。最後,誇父和他所率領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⑨ 地理白痴的問題 高一 1 北半球晝大於夜的時段 2安徽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逐日增大的時段

北半球晝大於夜的時段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時
安徽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逐日增大的時段 春分到夏至

如何看圖算出某地的晝夜長 地理坐標 日出時間 地方時 這個沒辦法講 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嘛

二至二分日南北極的極晝夜如何 二分日時 全球晝夜等長 夏至時 北極極晝 南極極夜 冬至相反

夏至日後合肥晝長如何變化 合肥晝變短夜變長
冬至相反

閱讀全文

與地理上如何解釋逐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