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株洲的攸縣和茶陵縣, 哪個地方的經濟要好些
2009年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前20強縣市分別是: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望城縣、醴陵市、攸縣、耒陽市、汨羅市、資興市、湘潭縣、冷水江市、桂陽縣、邵東縣、華容縣、湘鄉市、永興縣、岳陽縣、常寧市、衡陽縣、衡南縣。2009年湖南省GDP總量前20名縣市: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醴陵市、耒陽市、望城縣、湘潭縣、攸縣、汨羅市、湘鄉市、華容縣、湘陰縣、衡陽縣、衡南縣、桃源縣、澧縣、冷水江市、桂陽縣、邵東縣、資興市。 2009年湖南省人均GDP前20名縣市:長沙縣、望城縣、冷水江市、資興市、瀏陽市、寧鄉縣、韶山市、吉首市、汨羅市、醴陵市、臨湘市、津市市、攸縣、華容縣、永興縣、花垣縣、湘陰縣、耒陽市、石門縣、嘉禾縣。 2009年湖南省地方財政收入前20名縣市:長沙縣、瀏陽市、醴陵市、寧鄉縣、望城縣、耒陽市、攸縣、湘潭縣、冷水江市、汨羅市、資興市、桂陽縣、湘鄉市、永興縣、常寧市、衡南縣、漣源市、邵東縣、茶陵縣、澧縣。 2009年湖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前20名縣市:長沙縣、望城縣、韶山市、瀏陽市、寧鄉縣、攸縣、醴陵市、株洲縣、湘潭縣、耒陽市、華容縣、岳陽縣、衡東縣、衡山縣、臨湘市、沅江市、祁東縣、衡陽縣、衡南縣、邵東縣。 2009年湖南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前20名縣市: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醴陵市、桃源縣、邵東縣、耒陽市、攸縣、澧縣、衡陽縣、漣源市、安化縣、石門縣、桂陽縣、湘鄉市、華容縣、湘潭縣、岳陽縣、桃江縣、沅江市。沒找到2010年的,從2009年的各類排名來看,攸縣在湖南還是很不錯了
Ⅱ 茶陵縣和攸縣地理位置那個好
總地來說是優先的地理位置更好。
Ⅲ 湖南株洲的人文知識,地理環境,現在的城市狀況
株洲古稱建寧,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也是全國首批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之一。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東界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本省衡陽、郴州2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株洲市現轄天元、蘆淞、荷塘、石峰、雲龍五區和縣級醴陵市、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5縣市,以及113個鄉鎮。株洲正朝著中南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綜合實力繼續保持中部非省會城市第一,全國50強的目標奮勇前進。
古時株洲於地名一詞最早見於南宋人文集。「株」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數里,五代時株田已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洲之「洲」。聯綴而成地名。一說因地多櫧木,且「櫧」、「株」同音,故又名「櫧洲」。自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後,株洲之名沿用至今。 現在的株洲由4個市轄城區、一個兩型社會示範區、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及醴陵市、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組成,轄134個鄉鎮(街道)。分蘆淞區、荷塘區、石峰區、天元區四個行政區,及雲龍示範區。其中,天元區因在株洲湘江西側,習慣性稱之為河西,其餘三區籠統地稱之為河東。
株洲是一座年輕開放的新興工業城市,移民特徵很顯著,人口來自五湖四海,同其他移民城 火車頭精神開進湘江風光帶
市一樣,這里沒有地域保護,沒有外來歧視,「同在一方熱土,共創美好明天」是株洲鮮明的城市特色。 株洲也是「被火車拉來的城市」。走在大街小巷,城市景觀無一不體現著這一歷史內涵,作為中南地區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火車頭精神體現了株洲的區位優勢和地域特色。火車頭具有「奮勇爭先、一往無前」的象徵意義,火車頭精神體現了株洲人敢為人先的精神風貌,是株洲無可比擬的城市特色。
Ⅳ 茶陵縣有多久的歷史
1.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茶陵置縣。茶陵縣距今已有2217年的歷史。
2.茶陵縣,隸屬湖南省株洲市,位於湖南東部。北抵長沙,南通廣州,西接衡郴、東鄰江西,面積2500平方公里(2013年)。地處東經113°20′~113°65′,北緯26°30′~27°7′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3.茶陵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個以茶命名的行政縣。= 因地處「茶山之陰」,而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又因南宋縣令劉子邁鑄鐵犀鎮河妖而有「犀城」之美譽。茶陵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湘贛革命根據地重點縣、模範縣。
Ⅳ 茶陵南站的南站新區
茶陵南站新區地處下東鄉橋邊村,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1億元。項目將以佔地30畝的火車南站廣場為中心,按照「同心圓」結構,在周邊規劃建設商貿、物流、商務、娛樂等產業集中區,外圍配以城市生態居住區和綠化防護帶。並計劃通過3至5年的開發建設,再造一座茶陵新城。
茶陵交通資源豐富,衡炎、岳汝、泉南、茶常等4條高速、省道320、國道106以及衡茶吉鐵路穿境而過。南站新區的開發建設,將使這些交通資源相互連接,在茶陵形成立體式大交通格局,從而使茶陵成為名副其實的湘贛交通樞紐。
1、地理位置及規劃范圍:茶陵南站新區位於茶陵縣南部,東至衡炎高速,南到泉南高速,西靠雲陽山,北部為茶陵大道穿越。遠期建設用地規模為8.2平方公里。
2、規劃目標:打造湘贛粵的交通樞紐、現代綜合商貿物流中心和宜居宜業生態居住片區。
3、規劃結構:「兩軸五區、多廊多園」。
兩軸:火車站作為重要的門戶空間,對於展示茶陵城市面貌有重要作用。在做本次控規的同時,結合了一些城市設計的思想,形成了「金十字軸」的空間結構。自火車站出來,是一個大的站前廣場,廣場正對一條綠色的東西向景觀軸,沿該景觀軸兩側為商住和倉儲用地;同時沿南北向主幹道規劃一條縱向景觀軸,向兩側延伸,擴大火車站的影響力。
五區:對規劃區的用地採用一種「同心圓」的結構,以火車站為核心建設現代化交通樞紐,配套有公交場站、計程車停車場、長途客運站等設施和部分物流集散地形成站前核心區。中央是高密度高強度開發的現代商業辦公服務區,兩側是生態高尚居住區,北部是鐵路貨運站結合茶陵大道形成商貿物流區,片區外圍是生態綠地。
多廊:規劃利用城市主幹道,架空電力走廊和防護綠帶組織多條縱橫向的綠色城市廊道與雲陽山森林公園形成良好的生態互動。
多園:在大的生態環境下,城市內部的廣場和公園為城市提供富有活力的開敞空間,規劃利用站前廣場、停車場、道路交叉口和公園形成城市的多種綠色空間。
4、道路交通規劃:規劃形成「一縱一橫兩環」的道路網骨架。一縱:站前三路,一橫:茶陵大道;兩環:南北兩個居住片區的外圍環路。
區域幹道:茶陵大道和站前三路,平均車速約60km/h,道路橫斷面設計為三塊板路,道路紅線為36-45米。
片區幹路:有紫雲街、山茶路、杜鵑路、紫蘇路、梧桐路。片區幹道平均車速約40km/h,道路橫斷面設計為單幅路,道路紅線為20-30米。
支路:幹路以外的所有道路,是各個地塊之間的聯系道路,道路寬度為12-18米,平均車速約20km/h。
南站新區湘贛物流園
1、地理位置:湘贛物流園位於茶陵縣城南站新區,在衡茶吉鐵路平行衡炎高速與西北走向茶陵大道形成約45度夾角所轄區域內,屬於衡茶吉鐵路與衡炎高速公路中間地段。湘贛物流園沿衡茶吉鐵路東西兩側布置,將開發建設衡茶吉鐵路與衡炎高速及茶陵大道之間區域。
2、規劃面積:衡茶吉鐵路穿地塊而過,將項目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以西部分面積為170.83畝,為一期工程用地;以東部面積為309畝,為二期工程用地。
3、總體定位:本項目以信息、倉儲、配送、流通加工、物流金融、商貿六大服務為核心,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於一體,規劃為立足茶陵、面向周邊區域、輻射湘贛兩省的綜合性物流園區。
4、一期工程定位:
項目一期工程是本項目綜合配套區,佔地面積170.9畝,計劃建設兩萬余平方米的倉儲設施以及包括長途汽車客運站、加油站、四星級酒店在內的配套設施。
1)倉儲中心
該項目以當地的建材與生產生活物資為主要流通加工配送為主,項目倉儲總建設規模為68000平方米,一期工程建設24000平方米倉庫。
2)長途汽車客運站
項目總佔地50畝,按二級汽車客運站規模建設,總建築面積4640平米,定位為茶陵縣中心客運站。
3)酒店
項目按四星級酒店規模建設,酒店規模為200間客房。
4)一般配套商業
一般配套商業為普通商品零售經營設施,輻射范圍為火車南站地區,建築形式為臨街商鋪。
5)加油站
項目按二級加油站規模建設,計劃佔地5畝,總建築面積1197.13平方米。
2014年7月1日衡吉鐵路通車迎來首列列車
7月1日晚,隨著兩聲清脆的列車到站鈴聲,備受茶陵市民期待的青島至南寧K1137次列車,經過2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於晚上20時32分,終於停靠茶陵南站。
Ⅵ 我想問下你們茶陵縣茶陵鎮在什麼地方
茶陵縣沒有茶陵鎮這個地方啊
Ⅶ 茶陵是什麼地方
茶陵,因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地處湖南東部,隸屬株洲市,北抵長沙,南通廣東,西屏衡陽,東鄰吉安。面積2500平方公里,人口57萬,轄25個鄉鎮、農場。茶陵是湘贛邊境地區交通樞紐,京廣、京九鐵路側翼東西,醴茶鐵路、106國道,三南公路交匯於此,周邊縣(市)物資多在此集散。茶陵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無霜期286天。年平均氣溫17.9攝氏度,降雨量1370毫米,日照時間1718小時。 茶陵資源豐富。有耕地43.1萬畝,水域7.9萬畝,山丘172萬畝,草場90萬畝。主要礦廠資源有鐵、鎢、錫、鉛、鋅、鉭鈮、金、煤、石灰石、螢石、花崗岩等20餘種。農產品主要有稻穀、棉花、柑桔、薴麻、生薑、大蒜、白芷、菜油、烤煙、茶葉和生豬、菜牛、黑山羊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茶葉生產基地和瘦肉型牲豬生產基地。林業資源有松樹、杉樹、楠竹、油茶等,全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量223萬立方米。水電能蘊藏量達14.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9.6萬千瓦。 茶陵風景秀麗,名勝甚多,有「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之稱。古跡名勝主要有南宋紹定年間鑄造的「南浦鐵犀」和「秦人古洞」、「靈岩夜月」等「茶陵八景」。位於城郊的雲陽森林公園方圓70公里,神農曾在此種五穀、嘗百草,傳說又是南嶽聖帝的避暑行宮,山寺終年香火綿綿、鍾聲不斷,被稱為「可以長生、可以避世」的福地。茶陵距井岡山、炎帝陵、南嶽旅遊勝地僅數十公里,且為必經之路。 茶陵工商業較為發達。擁有各類綜合專業市場20個,商業公司60餘家,縣內商賈雲集,物暢其流,是湘贛邊境地區的商業中心,全縣有採掘、冶煉、鑄造、電力、機械、化工、建材、輕工等20多個工業門類數百個產品,其中採掘、建材、冶煉、鑄造已成為四大支柱產業。 茶陵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電力已並入湘中電網,並有大小水電站16座,其中青年電站裝機總量12600千瓦。郵電大樓配備10000門數字式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可直撥國內外各地,並開通了國際、國內圖文傳真、行動電話、自動無線尋呼、郵政速遞特快業務。所轄各鄉鎮均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雲陽開發區、龍下工業小區和各具特色的商貿小區設施齊全,功能配套,為外商投資置業提供了理想場所。 茶陵的土地是紅色的,是用3萬多名被殺害的革命群眾,5000多名先烈的鮮血染紅的。茶陵的土地的神聖的,它留下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譚震林、毛澤覃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培育了譚家述、劉道生、周仁傑、劉轉連、劉培善等一大批優秀人才。 歷史悠久的茶陵,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有較大的影響。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農民運動席捲全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茶陵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中國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府誕生地、湘贛省的重點縣、模範縣彪炳於世。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片土地上艱苦征戰、力挽狂瀾。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有「茶陵牛」之譽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後繼,浴血奮戰,演出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縣有3萬多人為革命獻身,占當時全縣人口七分之一,其中,解放後被正式追認在冊的革命烈士有5270名,數量之多在湖南省縣(市)中列居第三。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將軍軍銜的有25名,其中中將5名,少將20名,將軍人數之多在全國排名十二,位居湖南省第三,株洲市第一,有「將軍之鄉」之譽。 茶陵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主要體現在稻作文化、耕讀文化、紅色文化三個方面:
稻作文化
1981年在茶陵縣堯水鄉艾里村湖裡發現的、1983年經南方13省水稻專家鑒定的「茶陵野生稻」,和1986、1996年在茶陵縣獨嶺坳(即茶陵縣棗市鎮虎形村境內)發掘的大溪文化遺址,證實了茶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尤其從約600平方米遺址中遺存的稻粒考古發現,早在約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開創了稻作文化之先河。 晚於茶陵稻作起源時期約1000年的時候,氏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帶著一批臣民來到茶陵,開創了茶陵稻作文化的新時代。他「制耒耒呂,教民種五穀」;嘗百草,為民治病療疾。「種五穀」(主要指傳授先進技術)和「嘗百草」的傳說與「靈跡」,現保存較多,並廣為流傳。「立春送火把」定耕等稻作文化的民俗至今沿襲。
耕讀文化
稻作文化是茶陵上古時期人們生存與安全的需求,而耕讀文化則是茶陵唐宋以來人們的高層次需求。 茶陵地處「吳頭楚尾」,境內「好山千疊翠、流水一江清」,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加上地處偏僻,戰爭相對較少,因而不少北人南遷於此,是北人南遷的重要門戶之一從69個姓氏《族譜》中發現,宋、元、明三代南遷於此的姓氏有47個。他們定居後,興辦私塾、書院,希望通過勤耕、苦讀來提高家族地位,進入上層社會。耕讀文化由此形成,歷久不衰。曾培育了122名進士,而劉三吾、李東陽、張治、彭維新等四大學士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私塾、書院為表現形式的耕讀文化的強化,使貧寒農家子弟走上仕途,成為官宦之家、書香門庭。明代大學士張治少年時,只能靠父親替人做長工及親友資助才維持學業,只能住在茶陵州城的偏僻西郊旌忠庵發憤苦讀,於正德十六年(1521)一舉成名,中會元、進士,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進入社會上層。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受茶陵耕讀文化的影響,開創了「茶陵詩派」,寫出了大量的現實主義作品,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耕讀文化的強化,不僅養成了勤奮好學的風氣,也促進了尊師重教的良好美德。私塾在茶陵各村均有興辦,有的村辦有2~3所。書院自宋至清代共辦有32所,在湖南名列前茅。元代李祁在《學校記》中稱:「茶陵學校於湖南為盛」,宋代居湖南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茶陵書院在清代有22所。清代狀元肖錦忠先在洣江書院就學,後辭官又在洣江書院主講。榜眼曹詒孫先後在縣內白沙書院和長沙嶽麓書院就讀,後來為官休假時主講洣江書院。茶陵自唐天復元年(901)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間,中進士者絕大多數曾就讀於書院,中進士後他們又返哺社會,興辦書院。明翰林學士劉三吾和進士王廷爵、羅鑒與清進士蘭卓煥,分別在縣內創辦明道、雲崖、西疇與范樂等書院。
紅色文化
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勤於耕、士勤於學」的耕讀文化越來越不適應大多數勞動人民的需求。「農」、「士」對立,「體」、「腦」分離,加上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迫使勞動人民走上反抗道路。位於湘東邊陲、井岡西麓的茶陵,是毛澤東創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好地方。素以「其性決烈勁直」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轟轟烈烈地開展農民運動,為抗擊地主武裝的血腥鎮壓建立了革命武裝和紅色政權(即工農兵政府)。這塊烈士染紅的土地是井岡山根據地六縣之一,湘贛蘇區的重點縣、模範縣。於是紅色文化在茶陵形成,並影響深遠。大革命時期,茶陵蘇區有各類小學47所,其中列寧高小1所,列寧初小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學校2所、女子職業學校1所。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小學校於1931年12月在秩堂雩江書院(也稱毗塘書院)開辦,縣委書記賀碧如兼任校長,招收學員60~100人,分甲、乙、丙三個班級,設有國語、算術、社會發展史、革命常識、自然、地理等課程,以「為工農服務,為革命戰爭服務,為階級斗爭服務」為辦學宗旨,雖時間不足兩年,卻為蘇維埃政府和紅軍部隊輸送幹部、戰士200多人。學校開展的各類革命競賽運動和革命宣傳活動,深深地吸引和影響全縣人民;開展的體育、文化、歌詠比賽,有力地沖擊著舊的文化教育制度。這種紅色文化乃是新中國建立後的現代文化教育的雛型,為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
Ⅷ 茶陵:為什麼!那麼窮
從縱向來看,茶陵經濟有了新的發展、新的變化,但與全國、全省先進地區以及市內兄弟縣市區、鄰近縣的經濟發展情況比較,仍然存在許多差距,國際國內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向我們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需要我們正視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潛在的優勢,以更加科學的策略,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受歷史、地理、經濟發展基礎等因素的影響,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的競爭的日趨激烈,茶陵經濟發展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差距與不足。
1、發展速度上的差距。無論從經濟總量,還是從人均GDP來看,與全國、全省、全市先進縣(市)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從全國情況來看,2005年全國人均GDP達到13944元,而我縣只有8040元,低於全國平均5904元;從全省來看,2005年雖然我縣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排名比2004年有較大的攀升,但仍居中游位置,人均GDP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193元;從全市情況來看,我縣人均GDP排名全市五縣(市)第四,分別低於醴陵市4286元、攸縣2904元,株洲縣506元,高於炎陵縣657元。我縣地均GDP每平方公里160萬元,排名全市第四,分別低於株洲縣107萬元、醴陵市378萬元、攸縣122萬元,高於炎陵縣100萬元。「十五」期間,我縣GDP平均增速為10%,不僅低於全市11.4%的水平,而且低於株洲縣3個百分點、醴陵市4.5個百分點、攸縣2.38個百分點;僅高於炎陵縣0.8個百分點。從鄰近縣的情況來看:2005年我縣的人均GDP低於安仁縣383元,高於江西省永新縣1700元,蓮花縣740元。但從發展速度來看,「十五」期間,我縣則分別低於三縣3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0.8個百分點。
2、經濟實力上的差距。一是財政實力上的差距。由於我縣經濟發展基礎較弱,總量小,財政收入來源渠道單一,直接表現為人均財政收入較低。2005年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僅為4.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個百分點,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3個百分點。人均財政收入只322元,排名全省38位,在全市五縣(市)中排名最後。由於財政實力不強,造成支出壓力大。「十五」期間我縣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1.3 %,而財政支出卻達到26.6 %,財政收入的增加遠遠滯後於其支出的不斷擴張,使得縣級財政只能疲於應付人頭費用的增加,用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發展社會事業的資金遠不能滿足需求。二是工業發展上的差距。工業企業多數屬於資源型、技術含量較低和簡單加工的小型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弱,大多數是大路貨,沒有名牌,沒有特色。多數企業停留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上,拼設備、拼資源的短期行為嚴重,企業用於科技、環保和增強發展後勁的投入嚴重不足。三是城鎮規劃存在差距。雖然近幾年強調城鎮規劃的整體效益,但由於過去私人建房嚴重,沒有進行統一規劃或規劃難以落到實處,致使城鎮整體效益大打折扣,給人以零亂的感覺。
3、產業結構上的差距。一是第一產業結構比重大。第一產業結構達30.6%,是全市五縣(市)中一產業比重最高的縣。分別比醴陵、攸縣、株洲縣、炎陵縣高15個百分點,3.9個百分點,3個百分點,1.1個百分點。從產業內部結構看,第一產業仍然是以糧豬型為主,特色農業不明顯,如傳統「三寶」——生薑、大蒜、白芷等優勢產品沒有做大規模,形成優勢產業。二是工業規模小,比重低。2005年全縣工業增加值11.95億元,佔GDP的比重為29.8%,低於醴陵22.9個百分點,攸縣4個百分點,高於株洲縣1.1個百分點,炎陵縣5.6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總產值佔全部工業的比重僅為25%,分別低於醴陵6.7個百分點,攸縣16.4個百分點,高於株洲縣2.6個百分點,低於炎陵縣2.7個百分點。目前茶陵工業的主體仍以中小企業居多,資源型、簡單加工型等傳統產業比重較大,環境污染、高能耗等問題影響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三是產業化程度低,競爭力弱。效益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近年來有所發展,但占農業比重很小,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的普及率不高,導致產出率低,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慢,農村專業化生產、公司化經營鏈條不健全,產業化程度過低等嚴重影響了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高。
4、居民收入上的差距。早幾年,由於農產品價格下跌,鄉鎮企業發展步入低谷,農民外出務工經商進入穩定期,導致農民增收渠道明顯變窄;加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使得農民收入出現低速徘徊。2000~2002年間,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平均只有1.8%,導致「十五」期間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僅3.5%,低於「九五」時期平均增長5.4%的水平。與全市五縣(市)比較,低於株洲縣4.7個百分點,醴陵5.3個百分點,攸縣6個百分點,炎陵縣1.6個百分點。從城鎮職工收入情況來看,也存在差距,2005年我縣在崗職工人平工資為13778元,分別低於攸縣744元,株洲縣655元,炎陵縣365元。「十五」期間,我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的增速為12.1%,分別低於攸縣1.2個百分點,株洲縣1.3個百分點,炎陵縣1.7個百分點。
5、對外開放上的差距。對外開放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助推器。凡是經濟發展較快地區,都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和藉助了外力,都是外向型經濟發達的地區。近兩年來我縣雖然在招商引資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總體上來看,開放度仍然不夠,利用縣外的資金的數量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據縣招商局資料,2005年我縣合同利用外資達到8個億,但實際到位資金僅2億元左右,雖然增速排名全市靠前,但與兄弟縣市相比起步較晚。特別是在利用境外資金上,2005年我縣只有404萬美圓,比醴陵低2324萬美圓,比攸縣低1611萬美圓,比株洲縣低497萬美圓,比炎陵縣低29萬美圓。受區位、市場、政策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茶陵對外來資金、技術、人才的吸引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升。
Ⅸ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具體有多少人口總面積多大
株洲茶陵縣 面積 250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 60.16萬。郵政編碼 412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Ⅹ 大家來幫忙,介紹下株洲
株洲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區建制
株洲市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東界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本省衡陽、郴州兩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介於北緯26°03』05」~28°01』07」,東經112°57』30」~114°07』15」之間。
株洲市現轄醴陵市、炎陵縣、茶陵縣、攸縣、株洲縣五縣市和城市天元、蘆淞、荷塘、石峰四區,113個鄉鎮。
二、自然條件
株洲市位於羅霄山脈西麓,南嶺山脈至江漢平原的傾斜地段上,市域總的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嶺谷相間,盆地呈帶狀展布;東南部均為山地,山巒迭障,地勢雄偉。
自然條件總體特徵:
(1)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生長期長。風向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正南風。
(2)市域地貌類型結構: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佔16.37%;低崗地1449.86平方公里,佔12.87%;高崗地738.74平方公里,佔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佔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佔41.52%。山地主要集中於市域東南部,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兩岸分布。
(3)株洲市域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大,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產有40餘種。市域各類礦產地341處,其中大、中型礦床19處,小型礦床86處,礦點236處。
(4)株洲市域的河流。長度5公里以上的341條,30公里以上的19條,100公里以上的7條,均屬湘江水系。湘江幹流在株洲市域內全長89.6公里,占湘江總長的10.46%。市域內湘江一級支流較大的有洣水、淥水;湘江二級支流長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洮水、攸水、澄潭江、鐵水等4條。
(5)株洲市域總計水資源629.18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資源18.7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626.27億立方米。地下水質較好,地表水中的水庫、山塘水質基本符合地面水質標准,但河流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6)株洲市域的植物種屬古老,種類繁多,群落交錯,分布混雜。自然分布和引種栽培的約有106科、296屬、884種。其中珍稀鄉土樹種約有40餘種。全市森林覆蓋率42.2%,活林蓄積量1179.85萬立方米。
(7)市域土地利用現狀:市域土地總面積11262.2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32%。耕地20717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8.39%;園地1652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47%;林地66393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8.95%;牧草地248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2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6876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11%;交通用地876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78%;水域6336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63%;未利用土地9521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45%。
三、交通條件
株洲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發達。株洲有「被火車拖來的城市」之稱,京廣、浙贛、湘黔三大鐵路干線在這里交匯。株洲火車站是全國鐵路客運最重要的中轉站之一,株洲北車站是中國江南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客貨運可以從株洲直達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大城市。株洲公路四通八達,106國道、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和國家計劃建設的京廣高速鐵路和上瑞高速公路以及連接閩南、贛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內穿過,繞城而過的長江第二大支流湘江,四季通航,沿江上溯衡陽、廣西,下通洞庭湖、長江,千噸級船舶順湘江、經長江、通上海達世界各地。空運方面,株洲距黃花國際機場65公里,經高速公路四十分鍾可以到達。
四、歷史沿革
株洲又名櫧洲,最早見於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數里,五代時株田已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洲之「洲」。聯綴而成地名。一說因地多櫧木,且「櫧」、「株」同音,故又名「櫧洲」。
遠古時期,株洲地區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縣鹿原陂安葬著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據考古發現,在株洲縣漂沙井黃霞壠磨山有6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遺址,以及疊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株洲屬楚之黔中郡。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巫中地區為黔中郡,株洲屬之。公元前202年,建長沙國,株洲是長沙國領地。三國時吳設建寧縣,屬長沙郡,這是株洲建縣之始。公元589年,隋滅陳,廢建寧。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復置建寧縣,屬南雲州;六年後即唐太宗元年,將建寧並入湘潭,直至解放前株洲一直屬湘潭縣管轄。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
1951年5月,株洲從湘潭縣劃出成立專轄市。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國家將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四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隨後,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個中央、省屬企業。
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省轄市,同時新設立市郊區。1965年4月又設立由市管轄的株洲縣。1983年5月,為發揮工業城市的中心作用,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屬湘潭地區的醴陵縣(市)、攸縣、茶陵縣、酃縣(今炎陵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共轄城市四區(含市郊區)、五縣(市)。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湘江西岸設立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至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株洲市撤銷郊區建制將市區劃分為天元、蘆淞、荷塘、石峰四個行政區。
五、經濟發展水平
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452.48億元,人均12635元;三大產業比例為14.4:48.9:36.7。株洲市區國內生產總值218.55億元,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48.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7841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30.3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億元;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33.71億元;全年進出口總額5.9億美元,其中進口1.06億美元,出口4.8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25億美元。2004年,株洲市GDP總量在全省排名第5,人均GDP排名第2,財政收入排名第3,綜合實力排名第3。
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工農業總產值與人口統計表
表1-1
地區名稱
項目 全市 市區 株洲縣 醴陵市 攸縣 茶陵縣 炎陵縣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452.48 218.55 35.67 92.73 63.16 30.56 11.8
其中 第一產業 64.14 5.68 9.22 16.62 17.87 11.47 3.27
第二產業 221.32 120.75 13.39 51.68 22.22 9.86 3.41
第三產業 167.02 92.12 13.06 24.43 33.06 9.23 5.12
工農業總產值(億元) 218.02 106.93 13.29 55.03 34.90 12.92 3.78
其
中 工業產值(億元) 186.15 103.85 8.21 46.91 17.03 7.68 2.47
農業產值(億元) 31.97 3.08 5.08 8.12 17.87 5.24 1.31
總人口(萬人) 370.93 78.50 43.94 99.53 74.49 56.66 17.81
其中 農業人口(萬人) 271.70 19.34 38.89 85.39 64.17 49.17 14.75
非農業人口(萬人) 99.23 59.16 5.05 14.14 10.32 7.49 3.06
自然增長率(‰) 6.11 7.90 3.61 4.84 5.40 9.11 5.92
注:生產總值均按當年價
六、人口與勞動力就業
2004年末,全市總人口370.9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9.23萬人,占總人口的26.8%;全市城鎮總人口153.93萬人,城市化水平為41.5(統計局資料)。株洲市區戶籍人口總數為78.5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9.16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79.25平方公里,建成區常住人口78.5萬人。
社會勞動力就業結構方面,2004年就業人口總計212.7萬人,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數比例分別為:43.0:26.6:30.4。
株洲市GDP、二、三產業GDP占湖南省比重
表1-2
52年 65年 78年 80年 85年 90年 95年 2000年 2004年
GDP比例 4.8 7.4 8.2 8.5 8.7 7.5 8.1 8.4 7.9
二產GDP比例 6.5 17.0 11.4 11.2 11.1 10.0 10.2 10.4 9.7
三產GDP比例 4.1 5.9 7.3 7.0 7.8 6.7 7.9 7.3 7.2
七、科研教育事業
全市共有政府科研機構20個,普通高等學校7所,中等專業學校32所,普通高中50所,初中178所,小學873所。2004年,全市61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已全部建立了技術中心或開發機構,其中省級以上技術中心達到12家,即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8家,企業博士後工作站7家。全市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65563人。其中:女性62764人,佔全部專業技術人員的比重為37.9%,占女性人口的3.5%。在各類技術人員中,從事初等教育工作的人最多,達35234人,佔21.3%;其次分別為工程技術、經濟管理、會計及衛生技術人員,所佔比重分別為18.7%、15.1%、10.5%和8.7%。
到2004年,普通高中50所,比上年增加3所,在校學生7.31萬人,增長8.6%,全市擁有初中學校178所,在校學生20.54萬人,初中階段學齡人口入學率99.9%,輟學率為1.02%;全市共有小學873所,在校學生20.36萬人。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99.95%,輟學率為0.04%。
八、體育
株洲在2006年8月承辦了湖南省第是屆運動會,舉辦地點在河西新建設的體育館內。
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株洲冶煉廠子弟龔智超獲得了羽毛球女單冠軍,隨後,株洲在羽毛球事業上也有了迅速的發展。女雙運動員黃穗,以及男雙、混雙運動員鄭波都是株洲人。巧合的是,他們兩人的搭檔都是高凌。
九、城鎮生活水平
2004年底,全市居民儲蓄余額達277.42億元,達到了同期GDP的61.31%;2004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1元,人均消費性支出75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35元,人均生活性支出2560元。
十、城市建設基本情況
到2004年末,株洲市區城市建設用地79.47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01平方米,城市公共綠地303.91公頃,人均公共綠地3.87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35.9%。
2004年,全市完成貨物周轉量332074萬噸公里,客運周轉量575879萬人公里,完成貨運量5588萬噸,客運量9177萬人次。
2004年末,城市道路總長度約193.94公里(503.51公頃),道路廣場用地14.13公頃,人均道路長度0.24米,人均道路面積6.59平方米,城市供水能力125萬噸/日,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51.1%,城市防洪工程整體抗洪能力較弱,除市中心地區段按100年一遇設防外,其餘地區不足20年一遇。
維基網路:
株洲的總面積為11262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為535平方千米,總人口 367萬,其中市區76萬。 該市解放前僅為隸屬湘潭市的一小鎮。之後成為毛澤東時期大力建設的三線軍工城市,市內大型軍工企業星羅棋布。改革開放後軍退民進,重工業仍保持相當力量,包括電力機車,飛機發動機,硬質合金和化工產品在國內市場上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此外,藉助發達便利的鐵路交通網路,該市蘆淞區小商品市場和服裝鞋帽市場在整個中南地區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