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在地理什麼叫城市

在地理什麼叫城市

發布時間:2022-04-20 18:13:01

1. 什麼叫城市市區

一種含義是指(行政區劃)內的地域,另一種含義是城市轄區內地理景觀具有城市特徵的地域。
市區
城市的地理實體范圍和城市的法定轄區完全一致的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一種可能是城市的建成區已經超出城市的法定邊界,另一種可能是城市建成區僅占據城市法定邊界以內的一部分地域。建成區是指實際已建設發展起來的城市用地相對集中分布的地區,既包括集中連片的城市用地,又包括散布在近郊區內的城市用地。由於這個原因,再加上城市建成區處在不斷的擴展變動之中,很難得到准確的統計資料。因此,城市法定邊界范圍的市區通常就成了城市的一種統計單元。

把市區作為城市的統計單元時,由於各國城市狀況有很大差別,無法做比較。在西方,城市法定邊界趨於穩定,稍大一點的城市普遍是建成區大於市區。在中國,幾乎全部的城市都是市區范圍大於城市建成區。中國的城市行政區劃分和城市統計概念中,直轄市和地區級城市的市區是指不包括轄縣在內的城市行政管轄區。例如北京市區包括位於市中心的城六區部分的東城區、西城區兩個首都功能核心區,和海淀區、朝陽區、豐台區、石景山區四個城市功能拓展區,以及位於遠郊的門頭溝區、房山區、大興區、順義區、昌平區、通州區,還有離市中心更遠的平谷區和懷柔區,而不包括北京市域的2個轄縣(密雲縣、延慶縣)。[1] 但對於縣級市而言,市區即它的全部轄區,在大多數情況下,縣級市的市區相當於改為建制市之前整個縣的范圍。此外,還有許多礦業城市,其市區往往相當於改為建制市之前整個地區(包括幾個縣)的范圍,而真正的城市地域只是分散的幾小塊地方,如中國的淄博市。這樣的統計並不強調城市特徵的程度,常常包括了相當比例的農村地域和鄉村人口。

2. 城市地理

一、 交通:

1、民航:目前桂林無論是航線、吞吐量及配套設施都是第一,南寧目前暫時居第二,柳州民航方面沒有優勢,明顯落後於桂林、南寧,以後這種局面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南寧可能會縮小與桂林的差距但區別不會太大),由於民航有較強的輻射作用而且地位和意義比較特殊;

2、鐵路:柳州目前具有優勢,但南寧與柳州的差距不大,考慮到未來新建線路,則南柳之間地位會更接近,而桂林在鐵路方面比柳州、南寧差,考慮到桂林以客運為主而且主要面向中原、粵港澳、西南地方,即使未來柳肇鐵路開通,桂林在時間上也只是多了到柳州之間的時間(如往廣州、貴州方向),關系不是非常大,此項對柳州比較有意義;

3、公路:南寧目前是第一,與南寧有關的6條(6個方向:南柳、南北、南水、興六、南憑、南百)高速公路目前已開通4個方向,另外2個方向也處於在建之中;柳州的4個規劃方向(柳桂、柳南、柳宜、柳賀)中已開通了3個,目前剩下一個;而桂林規劃的6個方向的高速公路[桂柳、桂全、桂(賀)梧(廣州)、桂林-懷化-重慶、桂林-貴陽-成都、桂林-郴州-廈門]目前只有1個開通,2個處於在建之中,另外3個處於規劃實施中,由上可見桂林的未來潛力非常大,而且高速公路對桂林旅遊的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二、城市建設:這幾年南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南寧城市的目標追求規模大,目前也已初步顯現出來,但是由於常常是以滿足政治會議要求為目的,因此在規劃和實施上有些不足,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對未來會有些影響;而桂林城市建設追求與山水協調,在美上下工夫,桂林在1998—2002年就完成了城市大規模的改造,是廣西最早完成大規模改造的城市,這兩年在完善城市改造後的效果(如創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和成績,是處在完成大城建出成績的階段;而柳州的城市建設起步晚,在規模上也比不上南寧,在美方面又難以與桂林相比,因此柳州城市處在兩難之地;

三、工業:

1、高新技術工業:目前桂林、南寧要比柳州強,但由於高新技術是全國每個地方必爭的香餑餑,以目前廣西的實力,桂林、南寧的高新技術工業發展不會太強勢也很難拿到好的項目,柳州這方面弱一些但關系不是太大;

2、規模工業:這一項是柳州的強勢項目,目前甚至未來南寧、桂林都無法超越,主要原因是桂林因為環保要求非常高,對工業控制非常嚴,很多項目不可能去做,而南寧由於也想保證城市環境不受太大的影響,估計在這一塊上發展也不會太大,但柳州這方面的對手應該是欽北防和百色;

四、商業:這一項是南寧的強項,由於南寧在城市規模、城市人口上有優勢,因此現在和未來肯定是第一的,而桂林由於保護環境關系在城市規模、城市人口方面受到控制因此在這一塊上會差於南寧、柳州(這也是桂林最弱的地方),而柳州正好介於南寧與桂林之間,估計也無法追趕南寧;

五、農林:在這一項桂林應該處於優勢,因為桂林主要就是以旅遊、農林為主,其實這也是桂林環境和旅遊的需要;南寧、柳州應該差不多;

六、旅遊:這是桂林的強項,處於優勢地位,而且隨著以後桂林3條國干高速公路的建設和完成,到時桂林到廣州、長沙、貴陽、南寧均在5個小時左右即可達到,旅遊發展將會得到強勢發展,而南寧由於是省會而且周邊有沿海沿邊的資源,因此南寧的旅遊也會上升,而柳州在這一塊上明顯處於劣勢;

七、會展:與南寧、桂林相比,柳州處於劣勢,而南寧又比桂林佔有一些優勢(南寧與桂林會展比較可參見其他網友相關帖子)

八、行政區劃:桂林是3個城市最早實施地市合並的,而且從實施效果來看也是非常的成功,看看桂林12個縣的發展尤其是旅遊的發展就可見一斑,而未來桂林還有進一步進行行政區劃的機會;而南寧在完成地市分離之後接著又將進行兼並邕寧,也將為南寧發展帶來更大的空間,而柳州由於來賓地級市的分出使得柳州的影響力下降,因此也必須進一步謀求兼並柳江的考慮,否則柳州城市地位將下降;

九、教育:這一塊南寧、桂林處於領先地位,由於南寧、桂林的高校明顯多於柳州,因此柳州這一塊處於弱勢,至於南寧與桂林之間基本上是半斤八兩,雖然南寧在數量上比桂林多一些,但雙方差距不大(這方面其他網友的帖子較多,大家可以參考);

十、科研:由於桂林有許多國家科研院所,而南寧由於是首府因此區內的科研機構大都在南寧,而柳州在這一塊上也處於弱勢;

十一、文體:在文化與體育上桂林發展的不錯,無論是文化的底蘊和文化的商用上不錯(如為旅遊服務的文藝演出等),而體育設施也比較齊全(剛開完區運會而且城市人少使得人均設施率高),南寧在文化這一塊上由於首府地位這幾年運作也非常好,而柳州這方面與南寧、桂林有些差距;

十二、衛生設施:這一塊三個城市都差不多,南寧在總數(如三甲醫院數量)和技術水平上會領先一些,但桂林在人均衛生設施上略有優勢,總之這一項差別不是太大

十二、城市形象和知名度:這是桂林的強項,由於桂林在2002年就完成大規模城市改造,加上這2年的優化,使得桂林陸續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環境整治最佳城市等,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在原有基礎上節節攀升,而南寧這幾年也是提升不錯,而柳州目前還是沒有什麼大的進步,因此需要加強;

十三、目的地:桂林是旅遊目的地城市,也是世界旅遊組織推薦的中國四大旅遊目的地城市之一,因此有固定的旅遊者;而南寧由於是首府因而成為廣西的行政目的地,相當官和想公關的都必須到南寧去,而柳州則缺乏這樣的招牌,這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這一塊對三產等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從上述十三方面綜合考慮,柳州只有在規模工業和鐵路上有優勢,而且隨著以後欽北防、百色等規模工業的發展,柳州工業在整個廣西所佔的比重和地位將會有所下降,而柳州的鐵路隨著柳肇鐵路後續的實施其地位將會得到鞏固,但南寧的鐵路地位將上升的更塊,即便是不超過柳州也不會比柳州差;而南寧由於是省會具有許多優勢,而且借東盟博覽會的東風也將會發展較快;而桂林由於最近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交通部將桂林定位為湘桂黔地區的交通中心城市,華南重要的交通樞紐核心(有3條國干高速共6個方向),而且隨著國家對科學、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視和建立,因此在未來區域經濟和旅遊中桂林的發展潛力和地位將非常明顯,因此通過上述綜合對比我認為南柳桂在未來的發展中其發展潛力分別為:

城市 發展潛力指數

南寧 9

柳州 7

桂林 9

另外從南寧與桂林的情況看,雖然很多方面都比柳州有優勢,但同時也說明南寧與桂林在這些方面也是競爭關系,好在桂林與南寧的距離有400多公里,從服務區域上來說還有共存的機會;而柳州在鐵路與商業地位城市規模上也與南寧存在競爭,而且二個城市只有200多公里;至於三個城市之間合作共嬴的程度和方面有多大,大家可以充分討論。

(註:城市的發展需要看綜合指標和配套設施,而不是單單看一個指標如工業甚至GDP指標(未來肯定不會將GDP作為衡量城市的唯一指標),這也是為什麼沒有將廣西其他城市與南柳桂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的原因,因為按上述各方面進行對比其他城市還無法列入南柳桂這一行列。)

續(2005-3-6):

打牌試說南柳桂

南柳桂之間就像三個牌手,個人手中的牌各有不同,但是打出來的效果肯定也是不一樣,他們之間不是誰嬴誰輸的問題,而是誰能把自己手中的牌打出最大的效果的問題,而定位不一樣打法自然也會不一樣,我們來看看現在各家的牌勢如何:

先說柳州:柳州現在有2張最大的牌,一張正在打,而一張還打不出來,正在打的一張就是柳州的工業,相對與桂林、南寧來說,這張牌是他們想要而又難以打得出來的,因此柳州要充分發揮這張牌的優勢和威力,不能將這張牌打壞;而另一張很多人都很看中的大牌就是柳肇鐵路,柳州人還有其他很多人都想早點把這張牌打出來,但是這張牌由於影響太大而輕易不容易打出來,這張牌對南寧的影響比較大,而且打得越早對南寧的影響就越大,但對桂林而言則有好處。這張牌遲早都是要打的,但打這張牌的火候柳州沒有辦法掌握(另外有同樣效果的另一張牌就是柳州到賀州的高速公路,對柳州而言其威力要比柳肇要弱一些,但也是一張大牌)

桂林的牌勢如何呢?桂林這兩年給人的感覺比較平緩,其實這兩年桂林處於調整期,本來2002年桂林大城建完成後本來可以趁勢而上的,但由於2003年的SARS使桂林不得不進入調整期,而2004年的桂陽高速的風波也打亂了桂林的發展步伐,但這樣的調整對桂林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起碼03年的SARS讓桂林意識到除了旅遊桂林還應該再做些什麼,而04年的桂陽高速風波也是桂林在環保評估上更加規范和重視,這些對桂林的長遠來說肯定是好事,這2年桂林沒有出什麼大牌,但發展仍然不錯,但不出牌並非意味著桂林手上沒有牌,其實桂林手上的大牌也不少,如正在打的桂梧(賀)高速、桂林全州高速、西城區和四塘、蘇橋工業區,還有琴潭新區、桂林到貴陽成都、廈門、重慶等高速,而這些大牌都在手上,每張牌打出來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而南寧呢?南寧這幾年不斷的在打大牌,如南寧3年完成了6、7年城市總體規劃,開通了南寧的快速環道、高速環路,西南出海大通道也開通了,首屆南博會也已完成,這些大牌打出來以後我們看到南寧的分數是否已將柳州、桂林大幅度的拉開很大距離呢,從我們看到的情況來看感覺不是很明顯,我們除了看到南寧城市變大了、變新了,南寧在消耗了大量的建設土地和很多資源的情況下,經濟發展是否也提前好幾年呢?從2004年南寧與西部省會的經濟發展對比中我們很難看到這些有什麼明顯的優勢,也就是說南寧對資源利用與產出相比效益不高,這些大牌的出手沒有將局面大幅度的提高,當然南寧手上還有一些大牌,如現在正在打的南寧兼並邕寧這張大牌,還有南憑、南北高速公路的建設,當然還有136城建等,但是,大牌終歸是有限的,隨著南寧各種大牌頻繁登場,如果南寧還無法將柳州、桂林拉開很大的距離和較大幅度的縮小與西部省會城市間的差距的話,我認為未來的南寧依然難以樂觀。

打牌是相互的,牌勢也是互為影響的,當南寧一個人在打大牌的時候如果不好好把握,一但柳州、桂林的大牌出手則會影響南寧的牌勢,盡管由於各種原因,桂柳的大牌登場受各種因數的左右和影響,但這些大牌遲早都是要出手的,因此南寧最終都要面對這些大牌的出場,當然南寧最終的得分肯定要高於桂柳,但如果僅僅比桂柳高可以肯定南寧不會是一個嬴家,畢竟南寧曾經擁有的大牌是最多的。

南柳桂的出牌和牌勢如何演變,而他們又是如何影響整個廣西的大局,我們試目以待!

後續(2005-3-11):互助與合作

從南柳桂三個城市之間來說,從地域和人文來看,桂柳之間合作的空間和可能性是最大的,在旅遊、交通和工業上,我覺得柳州桂林可以互為依託,在旅遊方面,柳州應該依託桂林現有的旅遊環境和良好的氛圍,加強與桂林的聯系,如改善三江到桂林的公路(兩地後續會通高速公路),改善融水、融安到桂林的交通,將融水、三江甚至金秀(盡管屬於來賓了)等旅遊納入大桂林旅遊圈,只要它們到桂林的交通足夠方便,三江、融水等都可以像龍勝、資源一樣在旅遊中得到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後續柳州到平樂的高速的推進和開通,未來桂林的陽朔、荔浦、平樂、恭城與柳州市、鹿寨的交通將非常便捷,這樣柳州的融水、融安、三江、鹿寨與桂林的龍勝、永福、陽朔、荔浦、平樂、恭城之間的交通的便捷將極大的促進桂柳兩地區域經濟的發展,促進兩地的旅遊、商貿、工業的互動與發展,我一直認為在廣西除了目前廣西力推的南北欽防區域外,桂柳區域是廣西最可能成型的區域,桂柳地區無論是民航、鐵路、公路、大專院校、工業體系、旅遊環境、地域的距離等等都非常利於相互的合作,一南一北2個區域對廣西而言就像2個車輪,也許目前廣西沒有精力和能力同時兼顧到南北2個區域,但是作為柳州、桂林卻應該加強這方面的交流,自己多主動多努力,以旅遊和工業而言,環境和氛圍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廣東、江浙滬發展這么好,因為這兩個區域的配套設施及行業氛圍非常好而且交通非常便捷,非常有助於產業的發展和形成規模,在廣西,雖然有不少人認為桂林的旅遊發展勢頭放慢,競爭壓力大,但毫無疑問,桂林目前的知名度高是與桂林20多年旅遊的持續發展分不開的,在桂林(包括下面的縣),旅遊的氛圍和意識都非常強,98年後桂林各縣的旅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柳州的融水、金秀、甚至貴港的桂平等盡管也都有很好的資源,但形不成旅遊的氛圍,它們單獨想自成體系肯定是不行的,如果能加強與桂林的聯系尤其是在交通上進行改進一定會大力促進它們資源的發揮和發展,但是對於柳州而言,柳州可能想自己把金秀、融安攬在懷里,而貴港則想把桂平攬在懷里,結果這些縣市的旅遊都上不去;同樣,對於工業,柳州的工業氛圍和配套設施、人力資源都非常成體系,加上桂林的工業配套及人才等也不弱,兩地的工業配套和發展如果能有效的結合將非常有利於做大做強工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總之,桂柳良好的旅遊、工業配套和氛圍非常有利於他們的合作和行業的發展;

至於南寧,由於其重點放在南北欽防區域,而且在地理和環境上是以融入這一區域為主,因此目前與桂柳的合作估計難以排上日程,不過對於整個廣西而言,如果桂柳區域能與南北欽防一樣得以發展,廣西的經濟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升,當然廣西的桂東南也有條件形成另一個區域,由於本帖只論及南柳桂,因此不再涉及桂東南區域,總之,在廣西,只有充分發揮各地的優勢和區域結合才能使得整個廣西經濟得以全面發展,一條腿或一個輪子都難以快速的推動廣西,因為廣西實在太沉重了!

3. 地理知識的疑問,請問什麼叫省會城市

省會,或稱省治、治所、清代稱為省城,為省行政中心(政府駐地)。中國的省會為國家一級行政區——一般為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交通中心,正式文件中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的行政中心並不稱作省會。自治區的行政駐地通常稱首府,在要求不嚴格的情況下有時也被稱為省會;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不稱省會,直接稱為政府所在地、駐地或治所。

4. 城市地理區位 都有什麼類型

城市地域形態大體上可以歸納成五種類型,它們成為世界各地城市地域形態的代表模式。

(一)團塊狀城市

這是在城市對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城市地域形態。城市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中心地區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圓狀向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態呈團塊狀,一般為單中心城市。即使有一些伸展軸也較短,與城市地域半徑的比值小於1.0。這種城市布局緊湊,有利於生產部門的協作和管理,節省用地,也使市政設施更加經濟。

但團塊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就會產生一系列弊病。隨著城市地域呈同心圓狀向外擴展,往往造成工業區和生活區層層包圍城市,這在我國一些大城市工業布局中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團塊狀城市是平原地區一種較常見的城市地域形態。如中國的成都、合肥,美國的華盛頓、堪薩斯城等。團塊狀城市如果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只向一側延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態。合肥市城市地域以老城為中心向外擴展,除了在東北面鐵路外側,城市規劃中有意識保留其間農田和菜地,其餘三個方向都有延伸,形成新的建成區。

(二)帶狀城市

主要是在沿交通線發展的軸向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城市地域形態,也有的是在受到地形因素的影響或外部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城市生活和生產活動總有對交通條件的依存性,城市發展沿交通線(鐵路、公路、河道等)向外擴展,最終形成條帶狀城市地域。此時,這些交通線便成為城市的發展軸。帶狀城市的外部形態是有兩個相反方向的超長軸,與城市半徑之比值大於1.6。我國南方河網地區以及沿鐵路線的中小城市中,不少具有帶狀的地域形態,如常州、西寧、沙市等。日本築波科學城的帶狀地域形態,該城為70年代規劃建設的科學城,一條長達9公里的南北中軸決定了城市地域形態為帶狀,平行南北主軸,有兩條高速幹道,與境外高速公路接軌。

(三)星狀城市

當城市的發展軸並非一條或平行的若干條,而是由3條以上相互交叉的軸線構成時,城市在沿交通線的軸向力和對磁心的向心力共同作用下,形成有3個或3個以上的超長伸展軸的星狀地域形態。星狀城市具有明顯的向心性和離心性。我國的鄭州、秦皇島、嘉興等為星狀城市。嘉興市星狀地域示意圖,嘉興城在唐宋時建成的城區為團塊狀地域形態,明清時期,由於城區河道淤塞,不能通行漕運大船,城市沿環城河道向東、北兩個方向伸展。1909年滬杭鐵路通車,城市沿鐵路迅速延展。解放初期,由於陸路交通發展緩慢,城市仍以沿河伸展為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工業發展迅猛,在城市外圍形成大片工業飛地,城市地域呈鬆散狀態。60年代以後,城市地域擴散進入相對穩定階段,主要是以填充軸間空地為主。70年代後期,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城市開始轉向沿路發展,以老城區為中心,沿四條對外公路及大運河伸展,各方向伸展長度為2.5~4.3公里,城市地域演變為星狀。

(四)組團式城市

城市由於受自然條件因素(如用地、河流阻隔等)的影響或在人為因素的作用下(主要是規劃和控制),建成區以河流、農田或綠地為間隔、形成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眾多團塊狀城市地域形態,稱為組團式城市。如我國重慶市市區,由於受山地地形和河流的制約,形成了有機疏散成組成團的地域形態。市區分解成市中區、江北、南岸、沙坪壩、大渡口、九龍口6個組團,它們之間以河流、山嶺、沖溝、農田等自然物間隔,各自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就近生產生活,成為我國自然形成的組團式布局的典型實例。國外一些大中城市規劃,採取有機疏散成組成團的思想,將城市市區分解成若干相對獨立的、有一定功能的組團(或小城市),組團之間留有綠地相隔,形成多中心、開敞式的地域形態。如赫爾辛基市、科隆市、杜塞爾多夫新區等。

其中科隆市市界內面積405平方公里,人口 97萬人,分成9個區,綠地面積占市區總面積的56.5%。這種有機疏散、開敞式的地域形態是改變我國一些大城市團塊狀、攤大餅式發展方式的一種有效的模式。

(五)一城多鎮

大城市周圍客觀上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城市或城鎮,它們之間自然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吸引與被吸引關系,但這種關系並不是有機的有組織有秩序,不同於人為建設的衛星城或一城多鎮的布局形態。一城多鎮的布局形態是在城市的對外部吸引力或離心力的作用下,或是通過人為的規劃和建設而形成的,較多地表現為大城市和周圍的衛星城,中心城與衛星城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有的甚至為依存關系。在我國,衛星城的建設絕大多數是適應工業生產的發展而建立的。例如,上海市中心城周圍的閔行、吳涇、松江、嘉定、安亭、金山衛和吳淞等衛星城(其中,閔行、吳淞已劃入市區),是解放後隨著上海工業發展和中心城工業疏解而逐步建立的。從「二五」開始,為了解決一些規模較大、用地較多、運輸量較大、「三廢」較嚴重的冶金、化工、大型機電及有特殊要求的儀表工業的發展問題,陸續開辟了閔行、吳涇、嘉定、安亭、吳淞等衛星城鎮;「四五」期間,為配合引進國外石油化工、合成纖維等先進技術與裝備,發展石化工業,在杭州灣北岸金山衛一帶圍海造地,建設了金山石化衛星城;「五五」期間,為發展大型現代化鋼鐵工業,在長江口沿岸建設了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壯大了吳淞衛星城的規模。各衛星城鎮均以較便捷的交通線路與上海中心城聯系,加上縣城和重要的集鎮,形成上海一城多鎮的布局形態。

以上5種類型是對城市地域形態的抽象概括,可以認為是城市地域形態的一般理論模式。根據這些模式所開展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實踐在世界各地方興未艾。結合各城市的特點和條件,規劃師和建設者在改善城市地域形態、建設理想新市區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如根據有機疏散成組成團思想改造大城市中心區,根據一城多鎮模式建立衛星城鎮甚或平衡都市,根據城市發展軸理論提出建立城市發展走廊和發展軸等等,這其中不乏有成功的實例。

5. 城市地理形態的定義是什麼

城市形狀(urban form)、城市型式(urbanpattern)和城市形態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它們間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城市形狀主要指城市外部輪廓所呈現的圖形,是城市形態的低層次研究內容;城市型式主要指城市各物質要素的空間位置關系及其變化移動的特點。城市形態則是城市集聚地產生、成長、形式、結構、功能和發展的綜合反映。

6. 城市的地理要素是什麼

地理要素是地圖的地理內容,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態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網、通訊設備、工農業設施、經濟文化和行政標志等社會經濟要素。
城市的地理要素就是作用城市的地理內容。因城市是人類經濟活動相對比較集中的區域,人為改造得比較多,所以其地理內容以人文地理內容主為,多包含居民地、道路網、通訊設備、工農業設施、經濟文化和行政標志等社會經濟要素。

7. 城市的地理屬性有什麼

自然屬性,比如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地形類型,河流分布等。另外一方面是人文屬性,比如農業類型,工業類型,shangye概況,人口教育等等。

8.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和分類,麻煩詳細一點

華東或華東地區,中國東部地區的簡稱,中國地理大區之一。

行政上的「華東六省一市」指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中國一般也把台灣省列入華東地區。

華南是中國的一個地理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之「華南」
廣義的華南即「中國南方」,地理上指指秦嶺-淮河線以南中國的廣大區域。這種區分包括氣候、經濟生產、交通、文化等來區分,南方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及熱帶季風氣候,以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古時以水路為主要的運輸方式。

[編輯] 狹義之「華南」
俠義的華南則特指「嶺南」, 指「五嶺以南」,這一「華南」的概念包括現江西省,湖南省部分位於五嶺以南的州縣。 不過由於現代行政區劃的關系,狹義的「華南」通常只指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和海南省。

其他與「華南」相近或相似的地理概念
中南
中南這一地理概念較少見於傳統稱謂, 是近代以後逐漸使用的。 通常包括現今之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和海南省。 今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前身為中南軍區,轄區即包括上述省區,後將河南省劃歸濟南軍區管轄。

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交通圖冊,通常將河南省的公路網和兩湖,兩廣,海南統一劃入「中南地區」。

江南
江南廣義上亦曾指廣大南方地區, 但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收窄為「江東之地」, 即今日上海市,江蘇省長江以南的地區,安徽省長江以南的地區,江西省東北部和浙江省錢塘江以北地區。

粵和越
「粵」通「越」,古指百越之地, 范圍也曾經包括自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但是隨著江南地區的逐漸漢化,其含義范圍也逐漸在收窄, 唐宋以後「粵」「越」兩字含義已經分開。 「越」指錢塘江以南的「越地」(相反錢塘江北稱「三吳」),江南地區也可稱為「吳越」。

而「粵」則特指當時漢化程度還比較低的嶺南地區(兩廣,海南)。 至明清時代,「粵」仍泛指兩廣,如徐霞客之游記即將廣東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南明位於廣西桂林的靖江王,自稱「就藩於粵西煙瘴之地」(顧誠《南明史》),而太平天國運動則「起於粵西」。

清末之後,「粵」之含義收窄為特指「廣東省」,現代提到「粵」,則一般不會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計算在內。

華北、華北地區廣義北方指秦嶺-淮河線以北中國的廣大區域。為中國政治地理大區,指位於中國北部的區域。現時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共計5個省級行政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即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包頭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一般上把整個內蒙古都列入華北地區。

華中或華中地區,中國傳統的地理大區,或稱「中部地區」。
1949年後,現華中地區可指:

華中四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華中三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被視為華東地區。
華中地區常與華南地區合稱中南地區。
現時屬於中國經濟地理上第二階梯的中部經濟區。

江南,字面義為江之南面。「江」在漢語中有特指大江,即長江。江南本意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區域大致為長江下游南岸的地區。

歷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區為地理坐標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長江以南一帶。

唐朝設立江南道,後來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為定義現代江南含義的開端,往後江南成為江東地區的專稱。歷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區的演化:

唐朝以前,江南一詞所指區域囊括長江以南以及長江沿岸廣大地區,包括荊州(鄂東南、湖南)、揚州(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唐朝時設立江南西道(鄂東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東道(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宋朝時設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東南)、江南東路(贛東北、皖南、南京一帶)。
清初1645年設立江南省,1667年分為江蘇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僅包括部分江南地區,還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區(淮北、蘇北)。
唐太宗設立江南道,范圍包括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地區,以及貴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細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為江南之東和江南之西。唐宋設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蓋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本為廣義的江南組成。後以狹義的江南的概念,將江南西道演化為今江西省;而江東地區則以南京市為中心,主要包括蘇、浙、皖部分地區。清代設兩江總督署,轄江蘇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兩江即含江東、江西。

現代的江南
現代江南的定義,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兩種,即廣義的江南和狹義的江南。

廣義的江南指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的地區,即蘇南、浙江、安徽長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長江以南地區。福建有些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的定義始於古代的區劃(江南道),也常有文學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的事。天氣預報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為廣義江南地帶。江南三大名樓(武漢市的黃鶴樓,岳陽市的岳陽樓和南昌市的滕王閣)均位於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帶。

狹義的江南大致指蘇南和浙北地區,但具體范圍並不很明確。這個概念大概從唐末開始,到明清時期成型。最明確的江南核心地帶,大致只包括太湖周邊的幾個城市,如蘇州、杭州、無錫、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帶,但由於南京的語言在時代變遷中逐漸成為江淮官話(江北話),吳語區對南京的江南認可度並不高。上海的行政歷史比較短,但由於其重要的經濟地位,在現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納入小江南范圍。

而並非長江流域卻多被認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錢塘江以南部分地區,如紹興、寧波等城市。長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區,如揚州地區等,雖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經濟文化形同江南,有時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義上的江南的一部分。同樣由於江北話的緣故,狹義江南也並非一直包括揚州和鎮江。

由於不僅是狹義的江南,廣義的江南地區也經常在歷史文學描述中出現而且贊美,如江南三大名樓都有詩人的著名題詞《岳陽樓記》、《滕王閣序》等,因此並不能確定狹義的江南地區的定義具體是何時形成的,只能證明是在唐末開始逐漸演變發展的。

地理上的江南
從字面來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長江以南,也就是整個長江中下游流域地區。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個大組成部分。

氣象方面看來,梅雨是江南地區的特徵氣候。除了最有特徵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陰沉細雨和陰冷,都是江南地區的主要氣候特點。這個范圍不僅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還包括了長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區。形容這些氣候特徵的古代詩詞比比皆是,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等。

地理概念里還有「江南丘陵」的說法。江南丘陵是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貴州高原以東的低山丘陵的總稱。大致處於湖南中、東部地區,江西大部地區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區。

希望你滿意

9. 我地理沒學好,你們要是教我弄懂什麼叫省,市,省城,縣等等,它們區別在哪,我送你們兩百分

省: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地方最高行政區域名。源於古代省制。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
市:中國省、自治區、自治州下的一級地方國家行政區域。城市的簡稱。
省城:即省會。 省政府駐地,首府,省行政機關所在地。一般是某省的行政、經濟中心。
縣:最初設置在邊疆之地,1949年以後,隨著行政督察區名稱的變更,隸屬於專區(行政督察專區)、地區或地級行政區。
鄉:中國最低一級政權單位,縣以下的農村行政區域。

10. 地理題:城市的含義 城市的特點是什麼(概括為3點)

含義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為主的居民點.特點是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稱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

閱讀全文

與在地理什麼叫城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9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5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1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10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4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7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6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5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5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8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106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6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19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9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8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7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3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