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地理地圖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部分)——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自轉)(公轉)繞什麼轉(地軸)(太陽)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周期 (約24小時)(一年) 產生的自然現象 (晝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夏——冬) 1月是北半球的冬季7月是夏季,南半球正相反。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
北寒帶(66.5°N--90°N)
北溫帶(23.5°N--66.5°N)
熱帶(23.5°N--23.5°S)
南溫帶(23.5°S--66.5°S)
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城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某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天氣與氣候(P42) 二者差別: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及其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網路資料僅供參考,實際課程以本地教科大綱為准,但知識內容都是統一標準的,了解這些知識對學習地理課很有益處。很多圖片可以到網上查閱)
『貳』 初中所有地理書上有的圖片
重要圖片很多,有:地球公轉示意圖、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形態示意圖、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圖 ! 、世界氣候分布圖!、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溫度帶的劃分圖、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黃河流域水系圖!、長江流域水系圖!片、中國鐵路干線的分布圖 ! 、我國四大工業區圖、亞洲地形圖!、亞洲的氣候類型圖!、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中東'西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亞'美國'巴西地形圖!、南北極圖、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圖、港澳地形圖、台灣地形圖、新疆地形圖、珠江三角洲圖、西雙版納圖、黃土高原位置圖。
『叄』 初中地理課本的重要圖片
初中地理課本的重要圖片很多,有:地球公轉示意圖、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形態示意圖、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圖 、世界氣候分布圖、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溫度帶的劃分圖、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中國鐵路干線的分布圖 、我國四大工業區圖、亞洲地形圖、亞洲的氣候類型圖!、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中東、西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亞、美國、巴西地形圖、南北極圖、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圖、、新疆地形圖、珠江三角洲圖、黃土高原位置圖等。
『肆』 初中地理有幾大模塊
初中地理共有四個模塊,為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初中地理主要是以區域地理為主。
『伍』 初中地理的所有重要地圖
世界地形圖,洋流圖,氣候帶分布圖,航運圖,鐵路圖,航空圖,中國地形圖,水資源分布圖
『陸』 初中地理有什麼圖
有世界地圖及政區圖,中國地圖,地形地勢圖,還有一些為了便於理解的插圖等等等等
『柒』 地理圖表類型有哪些
通過地理圖表來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識和能力非常受到命題者的青睞,這也是各類命題的大勢所趨。這一要求在近幾年各地的高考試卷中得到了較好的反映,甚至於到了無圖不成題的地步。以下是對「高考地理圖表類型」的歸類 :
(一)坐標圖
坐標圖是採用數字坐標形式表示兩項或多項地理要素的數字信息圖形。它一般用柱狀、曲線、折線、點等來表示相關的地理信息。常見的坐標形式有:
1.兩維坐標:即直角坐標,用橫、縱坐標分別代表兩個地理事物或現象,坐標中的點、線等內容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它能夠簡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規律。如課本中比較多見的有:
橫坐標表示時間的變化,包括一日內的變化(如氣溫的日變化圖、氣壓的日變化圖)、一年內的變化(如全球氣溫年變化圖、降水量柱狀圖)、多年內的變化(如郊區農作物產量變化圖、太陽黑子與年降水量的相關性圖、氣溫平均值的變化圖)。
縱坐標表示空間的變化:包括水平方向的變化(如夏至日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圖、海水溫度和鹽度隨緯度分布圖、降水量隨緯度的變化圖)和垂直方向的變化(如海水溫度垂直分布示意圖、氣溫的垂直變化圖)。
此外,教材中還有許多有相互關聯的地理事物,它們也可以用兩維坐標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震級與烈度之間的關系、資源數量與環境人口容量之間的關系等。
2.三維坐標:這種圖表尚未在課本中出現(新版初中地理教材里現已開始出現),它是用三維空間來反映三個地理事物或現象之間的關系,或是將之統一在一個平面內,形成平面正三角形坐標圖。
3.多維坐標圖:多維坐標圖是根據坐標的一般原理,將眾多具有並列關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張圖上繪制而成。如土壤的成分組成、氣候的氣溫降水資料、風頻玫瑰圖等。
解讀坐標圖時,首先要能正確判讀並理解坐標系統中各坐標的具體含義,明白該圖反映了哪兩個或哪幾個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思考橫坐標與縱坐標所反映內容之間的關系;其次要獲得坐標中的有關數值及其變化趨向。坐標圖上的點、線(折線、曲線、直線)、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數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如曲(折、直)線遞減段表示縱坐標項目與橫坐標要素之間呈負相關,遞增段表示呈正相關;曲(折、直)線斜率大的一段表示變化幅度大,斜率小的一段表示變化幅度小;此外,尤其要注意曲線或折線變化的起點、終點、轉折點的特殊變化,從中發現規律性及根本特徵。
在判讀坐標圖時,要注意三類問題:一是忽視坐標軸上數量信息而導致判讀錯誤。如對比兩幅降水柱狀圖的降水量的多少,不能僅看錶示降水的柱子高低,就認定降水量相同或不同,而要認真看清縱坐標單位數值。二是忽視圖中的隱含信息。不少考生只注意圖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強弱、增減的變化,而不注意分析其蘊含的道理,只是從表面上讀懂該圖,比較膚淺,沒有接觸到本質。三是判讀正三角坐標圖時,要注意這種三角坐標圖的三條邊都是坐標軸,三項要素在數軸上比例由低到高方向也應是一致的,要看清楚各軸所代表的含義。
(二)等值線圖
所謂等值線,就是在地圖上將地理要素值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常見的主要有:等高線、等深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壓線、等震線、等鹽度線、pH等值線、等太陽高度線等。但不管哪類等值線圖,它們是有一些共性的,如每幅等值線圖的等間距相等,它的彎曲、疏密都表示一定的含義等。故無論是哪種等值線圖,在判讀時都要注意等值線的極值、走向、彎曲形態、疏密狀況等,並要對此現象作進一步的探究。下面以最常見的幾種等值線圖為例:
等高線圖
等高線即海拔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它一般具有下面幾個特徵:1.同線等高:即同一等高線上的各點海拔相等,故等高線不能相交,因為同一個地點不可能有兩個不同的高度,但陡崖處除外;2.相鄰的兩條等高線間的高度差相同,故只要知道一幅等高線圖中任意兩條線的海拔,就可推算出其餘各線的海拔;3.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即無論等高線如何迂迴曲折,終必環繞成圈,但如果圖幅較小的話,不一定能顯示出來;4.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在同一幅圖中,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間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勻坡。
『捌』 初中的地理會考主要要復習哪些地圖
1、在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識別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識別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2、學會運用方向標、「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緯網(線)等方法確定方向。
3、全球海陸輪廓略圖
4、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理解世界氣溫的水平分布規律、垂直分布規律。知道氣溫的水平分布規律、垂直分布規律的主要影響因素。)
5、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理解降水的時間變化和空間分布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
6、世界氣候類型圖[說明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緯度位置和海陸范圍)。]
7、亞洲地圖(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特點)
8、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以中南半島、南亞、歐洲西部為案例。)
9、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以東南亞、南亞、中東、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為案例。)
10、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以歐洲西部、東南亞為案例。)
11、南極洲(位置、范圍、地形、氣候、資源特徵。)
12、中國政區圖(熟記34個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分布位置、輪廓圖。記住瀕臨的 「四海一洋」,主要海峽和重要島嶼。)
13、中國地形圖(記住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評價其對自然環境各要素的影響。記住主要山脈、平原、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區的名稱、特徵及分布)
14、學會分析有關氣候要素分布圖、氣候要素統計資料圖表。
15、長江、黃河概況圖(流經的主要地形區,氣候區;綜合分析長江、黃河對流經地區的主要影響,各河段主要特徵;記住各河段分界。)
16、中國工業的地理分布圖
17、中國主要鐵路線圖(三橫五縱)
18、四大地理區域(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分析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界線。說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19、長江沿江地帶、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工業圖
20、福建省地圖(地形、氣候、工業、農業等方面特點,知道福建是我國著名僑鄉及這一優勢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21、台灣省(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繪制台灣島簡圖,在其上標明主要地理事物的名稱。)
22、泉州地圖(記住11個縣級行政區名稱、位置和輪廓。舉例說明自然條件對家鄉的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說明家鄉人口數量、人口變化的基本情況。結合實際說明家鄉的生態環境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改善措施。)
『玖』 初中地理一些重要的圖
補充下上位仁兄的,地形地勢,河流圖也很重要,還有政區圖大概得知道位置,僅供參考~~
『拾』 初中地理要背哪些圖(人教版)
七大洲和四大洋;世界的氣候;世界人口分布;七大洲的分界線;中國的最東、南、西、北的四個點;我國的省級行政區。。。。;中國人口密度分布;中國的地形;黃河長江;中國四大地理區域 ;河姆渡、半坡遺址;中國古人類分布;大河文明、海洋文明;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朝代更替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