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由化學元素構成的生命分子是一切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這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
與之相關的是:
生命的基本特徵
1.由化學元素構成的生命分子是一切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2.生命表現出嚴謹的結構性和高度的有序性
3.生命通過新陳代謝所有生物體與外界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
4.在代謝活動基礎上生物體表現有生長特性
5.所有生物都有生殖、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6.生物對環境因素表現出高度的適應性
7.生物表現出不斷演變和進化的趨勢
㈡ 什麼是地理資源 它包括什麼類型的資源
研究各種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的地域組合、分布規律以及評價、利用和保護的領域。是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資源地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前者除研究自然資源外,還研究非自然資源,諸如勞動力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等。本文所指的是狹義的資源地理,為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要素。它們是社會生產的原料和燃料的來源,或是社會生產力布局的必要條件和場所。
資源分類 按自然資源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一般可分為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海洋資源 6個方面。存在於自然界的各種能源資源,鑒於其對社會經濟和生活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已納入能源地理的研究領域。
①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來源之一。由於礦產資源的儲量、產量和質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區域性,對於經濟區劃的制定和生產布局的規模、投資、時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礦產資源往往被視為資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內容。礦產資源可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金屬按其特點和用途又可分為鐵、錳、鉻、鎢等黑色金屬,銅、鉛、鋅等有色金屬,鋁、鎂等輕金屬,金、銀、鉑等貴金屬,鈾、鐳等放射性元素和鋰、鈹、鈮、鉭等稀有、稀土金屬。非金屬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原料,磷、鹽、硫等化工原料,金剛石、石棉、雲母等工業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築材料。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它在地球上的儲量是有限的。對各類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經濟評價包括:礦床的工業類型、儲量、質量、開采條件以及礦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後者又包括礦區的地理位置、資源的地域組成、運輸條件、工農業生產水平、城鎮人口勞動力狀況等。
② 土地資源。土地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最重要的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按土地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大致分為農業用地、工業交通用地、城鄉居民點用地和其他類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澤、海塗、沙漠等)。地球上各類土地資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異,各國各地區土地利用的特點和程度也不盡相同。
③ 水資源。自然界的水資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澤)、地下水和大氣水 3種類型。地球上的水資源共約1386×107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是海洋水,陸地水約佔3.3%。其中 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 600米以內的含水層,便於人類利用,其餘的分布在極地和山嶽冰川、永久雪蓋、永久凍土中。由於陸地淡水資源在分布上有明顯的區域性,並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隨著工業、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在世界陸地的很大一部分已出現淡水資源供應不足的現象,並出現了水資源被污染的問題。目前,海水淡化和極地冰川利用問題,已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從一國一地區來說,查清水資源情況,防止水污染,制訂合理利用方案,乃是確定工業、城市發展規模、保護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 氣候資源。由光照、熱量(溫度)、降水、風力等要素組成的各種氣候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特別是光、熱、水、風等氣候要素與相應的土地、生物、水資源的地域組成,往往對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和旅遊業提供一定的條件。因此,了解一國一地區氣候資源的地域差異、歷年和季節變化的特點,以及與其他資源的組合特點,是進行農業區劃,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和進行旅遊業布局的先導因素之一。
⑤ 生物資源。地球上生物物種浩繁,按其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可分為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兩類。前者包括栽培植物和自然植物;後者包括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生物資源是人類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也是加工工業的部分原料來源。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已為世界各國普通重視。
⑥ 海洋資源。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提高對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開發已成為當今世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資源包括海水資源(可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和製取淡水)、海底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和錳結核等)、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可建立海底居所、海底倉庫、人工島等)、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海流等)。因此,調查研究各種海洋資源的數量、質量、區域分布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已被許多國家列為重大新課題。
研究概況 自然資源,就其地域組合和分布規律來說,有其自然屬性;就其開發利用和與生產布局的關系來說,又有其社會屬性。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廣度(種類和范圍)和深度(使用價值)也日益增加,自然資源研究要把自然基礎、社會需要、技術可能和經濟合理結合起來。
資料地理的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戰後基於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和開展土地利用、城市和區域規劃以及廠址選擇和設計規模等的需求,均對自然資源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促進了資源地理的形成和發展。歐美從20世紀40年代起,已有資源地理的研究,並在大學設置有關資源地理的課程。蘇聯於1960年建立了這門學科。中國到70年代後期開展對資源地理的研究。自然資源的研究和利用是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性問題。資源地理研究不僅同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密切相關,而且要充分運用生物學、地質學、土壤學等自然科學,鑽采技術、遙感遙測、工藝學、農藝學等技術科學,以及經濟科學等的成果。資源地理的研究方法,陸上主要是實地踏勘、航空遙測,海上還要藉助於船隻、潛水器等探測。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已將航天遙測與傳統的實地勘察結合起來,效果更為顯著。
(張紹飛)
㈢ 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什麼
蛋白質(protein)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有機大分子,是構成細胞的基本有機物,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攝入更多蛋白質的飲食習慣會有更大的患癌風險。機體所有重要的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質的參與。一般說,蛋白質約占人體全部質量的18%,最重要的還是其與生命現象有關。
生理功能:
構造人的身體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機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體組織更新和修補的主要原料。人體的每個組織:毛發、皮膚、肌肉、骨骼、內臟、大腦、血液、神經、內分泌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所以說飲食造就人本身。蛋白質對人的生長發育非常重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蛋白質
㈣ 什麼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礎
大氣與水是地球獨特優異環境與資源的兩大支柱。天文學家至今還沒有發現另一個同地球環境同樣優越的星球,主要在於它們沒有地球那樣的大氣與豐富的水。地球繁榮昌盛的生物世界和高度發達的文化就是這兩大支柱所孕育的宇宙中最美好的花朵。
人類同環境與資源的關系與人類發展程度有密切的關系。原始人類本來就是環境的產物,它的生存完全依附於自然界,人類不過就是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一個環節。自從有了生產之後,人類就開始以自己的力量開發環境與資源,加速了發展的進程,一些環境因素也開始轉變為生產所需的資源。農業就是建立在光、溫、水與土壤資源之上的最早的產業。
生產需要環境與資源,特別是它們之間的合理組合。這種組合特別在人同天氣、氣候與水的關系中體現得更加明顯。這是由於生命現象離不開液態水,只有液態水才是最好的溶媒,可以擔當生物體內新陳代謝物質的融化、分發、搜集與排泄的任務。然而液態水只有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才能存在。因此,溫度與水密切結合成一切生命現象的環境與資源基礎。
如果溫度與水中任何一個超過或不到適當的數量標准,就會危及生命的正常活動,因而產生災害。人類從資源與環境得到生存與發展的機會,又從災害取得教訓,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開發資源與防禦災害的歷史。現代人類正在跨進信息時代,信息時代是信息業成為龍頭產業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信息技術滲透各種產業,使之向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轉變,給人們的聰明才智和主觀能動性帶來充分發展的機會,有更好條件去解決過去未曾解決的問題。在這個時代里,沒有廢人,更沒有廢物,也就沒有污染,所以這將是一個天藍水綠、化腐朽為神奇的時代。
這個特點也同樣反映在人類同天氣、氣候與水的關繫上。固然,困擾人類幾千年的災害,特別是頻繁發生的水旱與冷熱災害將會得到緩解,近幾十年來日益嚴重的全球增溫問題也將受到控制,而且水與氣的資源將會得到前所未有的開發。只要想到在水跡如夢的月球與火星,人們都想有所作為,那麼地球的乾旱地區的開發也將變成現實。
為了調控天氣、氣候與水,人類又做出了新的努力。20世紀的最後十年是聯合國減災十年,希望以十年的努力減少災害的損失,為最後戰勝災害開辟道路。然而在這個十年裡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特別是1998年與1999年是減災十年顯示成果的時期,遺憾的是,這卻是災害嚴重的兩年。應當認為,這兩年的挫折並不意味人類的失敗,而是說明問題的復雜性,真正的較量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始的。
分析這兩年的災害,不難發現,許多損失的原因不在自然界,而在人類自己。當時震驚世界的土耳其、日本、台灣的地震災害,主要原因是建築物的質量問題,而中國長江大水的降水量雖然還沒有達到1954年的水平,但洪峰卻突破了歷史紀錄,原因在於長江上游森林被破壞後所產生的嚴重的水土流失削弱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委內瑞拉泥石流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是因為城市盲目擴建,竟在泥石流危險區建立居民區。
1979年的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就已明確提出,全球增溫是大氣環境整體熱性質受到大量使用化石能(石油、煤、天然氣)後排出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而產生變化的結果,並將引發世界性的災難。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作出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決定。應當認為,現在所作的努力還是很不夠的,但是也應當看到,人類畢竟開始在調控天氣、氣候與水的方向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已經把這個問題從技術的層次擴大到全球環境總體與社會、經濟、政治、外交與倫理的范圍,其意義十分重大。任何重大的變化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經歷困難與曲折,必然取得勝利。
在信息時代里的科學技術產生了極其重大的革命,人們注意到當前新學科正在不斷出現。這不只是學科數量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性質的改變。因為很多新的科學不但沒有受到學科分工的限制,反而起到了綜合眾多學科的作用。其中特別值得稱道的是環境科學、資源科學與信息科學的興起。信息科學是科學革命的靈魂與關鍵因素,可以說,沒有信息科學的崛起,當前的科學革命就無從實現,也談不上環境科學與資源科學的出現與成長。
環境科學與資源科學是兩種舊貌新質的科學。可以說,在已有的學科中大多牽涉到環境與資源。氣象學、水文學、海洋學與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等等無不研究大氣資源與水資源,但是,它們各自研究一個方面,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學科研究其中的協調與和諧。環境科學與資源科學雖然必須依賴各個有關學科的成果,但卻研究環境問題與資源問題的優化原理與整治的總體方案,所以直接關繫到社會發展的決策、規劃與管理,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很顯然,在信息時代里,人們將從環境與資源的角度來認識天氣、氣候與水的問題,並將這些問題納入社會發展的規劃與管理之中,這同過去就大氣論大氣和就水論水有根本的不同。
應當說,我國是最早從環境與資源的角度認識與處理天氣、氣候與水的問題的國家。大禹治水是世界古代唯一的治理水患的重大工程,我國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以都江堰為代表的水利工程,實現了自流灌溉的目的,把水旱頻繁的川西平原改造成天府之國。我國的精耕細作發揮了土層保水的重大作用。在黃土高原上,我國最早建設少雨地區的微型集水工程,即用水窖貯存雨水,解決生活缺水的難題。20世紀末,甘肅定西地區又將水窖與滴灌結合起來,使這片因乾旱而窮困的土地變成了糧食生產基地。這一些看似簡單的措施卻蘊涵著深遠的科學意義。
現代環境與資源科學自然不會停留在我國古代科學知識的水平,它們可以利用發達的科學技術,面向整個地球與千秋萬載。舉例說,海岸帶是全球人口、經濟與交通運輸最集中和最繁忙的地帶,然而,這又是一個大氣與水的環境與資源最集中的地帶。海水有異常豐富的資源。首先,這里有無窮的水資源,而在海水裡還有數量極其巨大的能源與礦產。如果這些資源用起來,人類就有了取之不盡的資源庫。這不是科學幻想,而是正在走向現實
㈤ 生命的物質基礎有哪些
自然界的生命是在氨基酸產生之後才逐漸形成和出現的。科學家們發現,細胞中的生命物質有一半以上是蛋白質。組成蛋白質的基礎就是氨基酸。已經知道的氨基酸有80多種,其中20種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材料。這20種氨基酸以不同的數目和順序排列組合起來,就會產生千百萬種不同的蛋白質,就像用26個字母可以寫出無數個單詞,用0~9的數碼可以組成無數個數字一樣。蛋白質在生物體內的不同部位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心臟中的心肌蛋白會收縮和舒張;血管里的血紅蛋白能把氧氣運送到身體各部位,再把二氧化碳運到肺中,排出體外;細胞膜蛋白擔負著細胞內外物質交換的任務;胃裡的蛋白酶又能幫助食物消化分解。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的各種活動,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
核酸是另一類重要的生命物質。1869年,瑞士生物化學家米歇爾在用胃蛋白酶分解細胞的蛋白質時,發現這種酶不能分解細胞核。在分析後發現細胞核主要由含磷的物質構成,性質不像蛋白質,就稱它為核素。20年後,人們才弄清楚這種物質是酸,就稱它為核酸。現在了解到,核酸不但存在於細胞核中,也存在於細胞質中,它不僅是重要的生命活性物質,而且與生物生長、發育、繁殖、遺傳和變異都有密切的關系。
核酸和蛋白質一樣,都是復雜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蛋白質是氨基酸的聚合物,而核酸是單核苷酸的聚合物。組成一個核酸大分子的單核苷酸最少有幾十個,最多能達到幾百萬個。每個單核苷酸都是由五碳單糖、鹼基和磷酸三部分組成。五碳單糖又有核糖和脫氧核糖兩種,它們分別是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組成成分。RNA和DNA是對這兩種物質的很方便的簡稱,而這兩種物質在生物遺傳過程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DNA能攜帶和傳遞由「上一輩」傳下來的各種遺傳信息。RNA能把這些信息轉錄下來,並指導合成新一代的蛋白質。因此,孩子長得像父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因為DNA中保存了原來生物體的全部信息,通過RNA的翻譯,使新生物體內的物質按老一輩的樣子重新合成的結果。因此人們把核酸稱為「生命的使者」。
雖然蛋白質和核酸是最重要的生命物質,但細胞中和生物的機體中,如果只有這兩種物質還是不行的。糖類、脂類、酶、維生素等有機物和水、無機鹽等無機物都是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其中酶的作用特別突出,因為它能對食物消化、蛋白質合成及生命活動中的各種化學變化起催化作用。這樣,酶的含量多少和活性大小就起到了對生物體新陳代謝過程進行管理和調節的作用,從而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和能量的利用得到了控制。如果沒有酶,生物的新陳代謝就不能進行,生命就會停止。酶的本質也是蛋白質,但與蛋白質有些不同,因為有些酶是單純的蛋白質,而有些酶卻是蛋白質與非蛋白質物質結合的產物。而且酶可以在細胞外起作用,如釀酒過程就是一系列酶催化下的反應。
生物體內酶的種類非常多,功能也各不相同。不過酶有一個特點,就是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對一種化學反應起催化作用。比如澱粉酶只能使澱粉加速變成葡萄糖,而不能使蛋白質水解;蛋白酶只能使蛋白質更快水解,而不能使澱粉水解。所以酶是一大類由活細胞產生的、有催化作用和高度專一性的特殊的蛋白質,被稱為生物催化劑。
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是不能毫無控制地進行的,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管理」。例如跑步時要加強能量的供應,飯後要加速食物的消化等等。怎樣管理呢?高等動物是由神經系統來進行調節的,調節的辦法就是控制酶的含量和活性。這樣生命活動中錯綜復雜的新陳代謝過程就能按一定規律,隨著需要和環境變化而有條不紊地進行。所以酶是重要的生命物質。
酶的催化作用過程,現在還沒有弄得很清楚,但它的巨大作用人們看得非常真切。不少種化學反應在生物體外幾乎難以進行,或者需要極為特殊的條件,但在生物體內卻能迅速順利地完成。例如綠色植物能從周圍環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復雜的糖類、蛋白質和脂肪,把光能變成化學能貯存起來,這一復雜的變化只需幾秒到幾分鍾。動物吃下的肉食,在消化道內,幾小時就被消化吸收了,又進一步在細胞內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動的需要。在植物、動物體內,條件很溫和,沒有高溫高壓,而許多復雜的化學變化卻能輕而易舉地進行,靠的就是酶的作用。而且酶在反應前後,其數量和性質並沒有改變。所以少量的酶就能使大量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因此,生物體內酶的種類很多,而每一種酶的含量並不多。
總之,復雜的生命過程是以復雜的物質及相互的變化作基礎的。過去,人們認為細胞里有一種物質叫「原生質」,它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後來,人們逐漸認清組成原生質的各種元素在生物體內都是以各種形態的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這就是我們上面講到的各種物質。所以「原生質」並不是一種物質。現在多數科學家都不再使用這個名詞了。
㈥ 生命的物質基礎和本質特徵是什麼
生命的物質基礎是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及化合物,包括蛋白質,糖類,脂類,核酸,無機鹽以及水等。
生命的本質特徵是新陳代謝(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是新陳代謝的兩個基本點過程。
㈦ 地球上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5點,高中地理。准確的!謝謝!
1.必要的組成物質.要有碳,氫,氧,氮等生命元素.同時也應看到,生命物質由簡單的有機物轉化而來,有機物的產生為生命奠定了直接的物質基礎. 2.適中的光和熱.光和熱的意義首先是生命活動的能量源泉.光在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適中的光和熱產生了適宜的溫度,當然也就保證了碳原子的化學鍵不被破壞,生物過程正常進行. 3.液態的水.水在適宜的溫度下以液體狀態存在.水是生物體絕對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同時也是生命活動的重要介質,生物所需的某些礦物質是從水中而來的. 4.大氣.類似地球上的原始大氣,還遠不足以最終決定生命的存在.這種大氣可以通過紫外線照射或電火花合成有機物,但是因為缺少足夠的氧,不能保護生命安全不受隕石的損傷,缺少臭氧層不能保護生命安全不受紫外線的損傷,同時也不具備適當組分不能保護行星表面的熱量.適於生物呼吸的大氣,對生命存在至關重要. 5.上述的條件維持很長的時間.使生命有一個產生,發展,進化的過程.否則,生命即使產生,也將是曇花一現,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存在.
㈧ 什麼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它的物質基礎是蛋白質,也可以說蛋白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它的基本特徵是興奮性、新陳代謝和生殖,換句話說,只要一個物體具備以上特徵就可以說它是生命了。
㈨ 生命的物質基礎有哪些作用是什麼
生命的物質基礎有:蛋白質、脂類、糖類、水、無機鹽、維生素。
蛋白質
:
供給能量.
調節生理機能.
維持人體生長發育,構成及修補細胞,
組織之主要材料.
醣
類
:
供給能量.
幫助脂質在體內的代謝.
形成人體內的物質.
調節生理機能.
脂
質
:
供給熱能.
形成皮下脂肪,維持體溫恆定.
協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與利用.
保護內臟器官.
礦物質
:
構成身體細胞有機物質的主要原料.
調節生理機能.
維生素
:
促進新陳代謝.
調節生理機能.
水
:
促進食物的消化及吸收作用.
調節體溫.
維持正常循環作用及排泄作用.
幫助維持體內電解質的平衡.
滋潤各組織的表面,減少器官間的摩擦.
所以,它既參與人體細胞的構成,又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營養物質。
㈩ 地理實體是什麼
就是存在在地面上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