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地理位置的重要意義
正確闡明一個地區的經濟地理位置,對認識這個地區在國民經濟總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發揮其地區經濟優勢以及解決相關的生產布局問題都有重要意義。
經濟地理學研究任何一個地區,不論其地域范圍的大小,都要考察它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與周圍地區的相互聯系,和在總體中的位置。重點是結合這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來研究它與周圍地區在原材料供應、生產協作、產品市場、金融信貸、客貨運輸、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的聯系,具體地闡明它在地區經濟聯系中的地位。與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緊密相關的經濟聯系是研究經濟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據。以外,該地區在政治、軍事、文化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對經濟地理位置的影響,也是研究經濟地理位置需要考慮的內容。
② 高中地理:湖泊的生態、經濟意義
1調節地區氣候,2帶來收入(漁業,旅遊業)3,參加大自然的循環,保持生態平衡。湖泊不僅具有大量淡水資源、農產品、水產品和礦產等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環境效益,在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調蓄洪水、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物、美化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湖泊生態系統具有超強的服務功能,它能夠為經濟系統提供四種服務:第一,從傳統的資源經濟學觀點來看,湖泊是經濟系統中原材料輸入的來源,如農產品、水產品和礦產等多種資源;第二,湖泊生態系統中的一些成分為維持生命系統提供了必要的服務,包括地表水的蓄積、控制土壤侵蝕、洪水控制、調節氣候等;第三,湖泊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舒適性服務,包括娛樂機會、野生生物觀賞、美景所帶來的愉悅感,以及其他一些與環境使用沒有直接聯系的服務,如文化、信仰的需要;第四,湖泊生態系統還能夠分解、轉移、容納經濟活動的副產品,即所產生的殘留物、污染物。
供給水源調節徑流。
凈化水質,具有減少環境污染的作用,當水體進湖泊時因水生植物的阻擋作用,緩慢的水體有利於沉積物的沉積,從而有助於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的污染物儲存、轉化。許多植物如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富集重金屬的濃度比周圍水體高出10萬倍以上,水浮蓮、香蒲和蘆葦都已被成功地用來處理污水。湖泊中的蘆葦對水體中污染物質的吸收、代謝、分解、積累和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對大腸桿菌、酚、氯化物、有機氯、重金屬鹽類懸浮物等的凈化作用尤為明顯。
維持生物多樣性。
調節氣候。濕地調節氣候功能包括通過濕地及濕地植物的水分循環和大氣組分的改變,調節局部地區的溫度、濕度和降水狀況,調節區域內的風、溫度、濕度等氣候要素,從而減輕乾旱、風沙、凍災、土壤沙化過程,防止土壤養分流失,改善土壤狀況。水體的調節作用,縮小了年較差和晝夜溫差。蘆葦濕地能夠大大緩解濕地排放溫室氣體對環境的破壞,抑制全球氣候變暖。
③ 結合經濟,談談中國地理的意義
中國地理是主要包括中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內的兩大模塊,中國自然地理主要是中國的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特徵,中國人文地理主要是中國的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等領域。
學習中國地理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中國的地理位置大致為東半球北半球,主要的氣候類型為季風氣候和高原高山氣候(內陸及高原高山地區),冬季主要受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影響,盛行西北風氣溫低降水少;夏季則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盛行東南風氣溫較高降水多,局部地區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影響。中國的地勢為三級階梯,地形西部高東部低。中國海拔最高點是珠穆朗瑪峰,為中國第一高峰,最低點為新疆的吐魯番盆地。中國第一大河為長江,母親河為黃河,徑流量最大的是珠江。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河流流量較大,流速較慢、含沙量較大、汛期主要為夏汛;非季風區河流流量較小、流速較快含沙量較小、汛期主要為春汛。中國生物多樣性豐富有高等植物30000餘種,僅次於世界高等植物最豐富的巴西和哥倫比亞,佔世界第三位。中國的動物也很豐富,脊椎動物共有6347種,佔世界總種數(45417)的13.97%。中國土壤主要有西南部的磚紅壤,土層深厚,質地粘重,呈酸性;長江下游及西藏南部土壤類型為紅壤,富含鐵質呈酸性;東北地區的西部和內蒙古東部寧夏至西寧狹長地帶的土壤類型為黑鈣土,土壤中有機質的積累量大於土層上部有腐殖質層,土壤肥沃;我國北方地區土壤有棕壤及褐土,呈微酸性反應;部分地區土壤為發育。
中國的疆域遼闊,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島嶼岸線1.4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陸地同14國接壤,與6國海上相鄰。中國人口約為13億,共有56個民族。中國為發展中國家,經濟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佔比正逐年提升。中國有涵蓋全國的鐵路公路交通網,水路運輸以長江流域及沿海地區為主,空運和管道運輸較為發達。中國大陸(含港澳)目前有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兩個城市)及23個省級行政區。
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人生活在環境里,人類離不開環境。我國古代常形容人博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學科引導我們去認識環境,教我們怎樣去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因而也是我們學習生存的科學,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的素質。學習中國地理有利於我們了解我國海陸的變遷,氣候的異常,資源的開發,工業的合理布局,農業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長,環境的有效保護等等。例如三峽工程的建設就是在許多的學者在通過對該地區地理長期考察論證下才得以實行的。還有日常生活中的天氣預報,也是基於對我國氣象的觀察總結預測的。這些都是離不開對中國地理的探索與學習。
④ 中國海陸兼備的地理條件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重要意義
我國這種海陸兼備的地理條件,使得我國領土面積廣大,資源豐富;疆界線長,鄰國多,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通過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有利於通過陸上交通發展國際貿易。
拓展資料:
中國海陸兼備的優勢:1中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氣候濕潤,有利農業生產;
2沿海多良港,利於發展海洋事業。海上交通便利,便於對外貿易的發展,便於同海外各國友好往來。而海洋資源豐富,魚米蝦鹽較為富足,為內陸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
3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且古有「絲綢之路」,現有橫貫亞歐大陸的鐵路線,更方便了對外交流及貿易往來。
4土遼闊,為民族生存發展提供巨大空間,為社會進步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 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於發展海洋事業,比如制鹽業、捕魚業、石油開采、海洋運輸業等
5、豐富的降水,中國東南瀕臨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了濕潤的空氣,形成了豐富的降水,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也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⑤ 經濟地理學對經濟發展的理論意義是什麼
1、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空間格局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生產發展與生產分布相互作用。
2、在市場經濟下,經濟地理學對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如對經濟增長的解釋,建立增長級理論,中心—外圍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創新與擴散理論等,都能從空間上解釋經濟增長的問題.。
另外,經濟地理學中一些理論對其他學科的建設有一定的影響。
⑥ 經濟發展的地理條件優勢都 涉及哪些方面
經濟發展的地理優勢條件,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礦產等等,人文地理,包括交通條件,科技發展水平,國家政策等等。
⑦ 地理社會經濟因素有哪些
從地理角度上來看,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包括勞動力(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科技發展水平;基礎設施(交通運輸,電力設施等);資源(包括原料和能源);科技(包括信息通信);市場;交通;當地政府的相關政策等。
一、社會經濟要素的含義是什麼
社會經濟要素(或稱人文地理要素)是指由人類活動所形成的經濟、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如居民地、交通網、行政境界線、人口、歷史、文化、政治、軍事、企事業單位、工農業產值、商務、貿易、通信、電力、環境污染、環境保護、疾病與防治、旅遊設施,等等。社會經濟要素的狀況深刻地反映了該區域的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的程度。
二、地理社會經濟因素分析的切入點
自然資源:有某種自然資源或臨近某種自然資源。
交通:臨近鐵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碼頭、以及多種交通方式的交匯處,交通便利
工、農業基礎:本地工、農業基礎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政治、宗教、軍事中心②是旅遊、科技中心(新因素)。
⑧ 地理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主要是區位優勢!
例如:人類文明起源大多是河谷平原,這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食物豐富,災害少!
現在科技發達了,相對來說地理區位不太重要了,但經濟效益對於交通運輸還是有很大的要求,平原等地勢起伏不大沒有河流阻斷或山脈阻斷的依然是最經濟最劃算的運輸地形!加之現在鐵路,高速路的四通八達,資源的山地化也在一定程度改變著區位優勢!
高中地理課本上應該有更專業的解釋!
⑨ 什麼是經濟地理意義
就是地理的區位優勢,開煤礦地區要有煤炭,煉鋼鐵要有鋼鐵。
還有現在的交通區位優勢
變得越來越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