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要說明地理信息系統的工作流程
這是一個很寬泛的問題啊。
呵呵,有系統開發的工作流程,有地圖設計的工作流程,也有數字地圖生產的工作流程等等。
你說是不是啊?
你的詳細問題的答案就會得到。你不信搜搜。
㈡ 地理信息系統的工作原理
物質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被牢牢地打上了時空的烙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息和地理空間位置有關。地理信息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簡稱 GIS )作為獲取、整理、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重要工具、技術和學科,近年來得到了廣泛關注和迅猛發展。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時代的來臨,理論上來說,GIS可以運用於現階段任何行業。
從技術和應用的角度, GIS 是解決空間問題的工具、方法和技術;
從學科的角度, GIS 是在地理學、地圖學、測量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具有獨立的學科體系;
從功能上, GIS 具有空間數據的獲取、存儲、顯示、編輯、處理、分析、輸出和應用等功能;
從系統學的角度, GIS 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簡而言之, GIS 是一個基於資料庫管理系統( DBMS )的分析和管理空間對象的信息系統,以地理空間數據為操作對象是地理信息系統與其它信息系統的根本區別。
GIS即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經過了40年的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成為一門相當成熟的技術,並且得到了極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近些年,GIS更以其強大的地理信息空間分析功能,在GPS及路徑優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是以地理空間資料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體的支持下,運用系統工程和信息科學的理論,科學管理和綜合分析具有空間內涵的地理數據,以提供管理、決策等所需信息的技術系統。簡單的說,地理信息系統就是綜合處理和分析地理空間數據的一種技術系統。
㈢ GIS的工作過程主要有哪些環節
GIS 又稱為『地理信息系統』能對地理空間數據進行輸入、管理、分析和表達。它工作的環節:信息源→數據處理→資料庫→空間分析→表達。應用領域:自然資源條件、區位和交通、人口勞動條件、環境和自然災害進行動態監測、評估,為城市公共衛生管理提供預警
㈣ 、GIS的功能及其工作流程是什麼GIS與IT技術有哪些綜合應用舉例說明GIS在現代物流中有哪些應用
GIS是地理空間信息的採集、存儲、管理、分析、應用和可視化的一門技術,GIS中文是地理信息系統或者地理信息科學。工作中圍繞地理空間信息(地理位置及地理位置上的信息)展開,分為數據採集(測量、遙感、導航、攝影測量)、數據存儲(空間資料庫技術,進入空間資料庫前要進行檢查)、管理(資料庫技術、數據結構等技術、還有就是數據的許可權管理等,簡單的來說就是數據的進入資料庫和出資料庫的管理)、分析(主要指空間分析)、應用(在國土、規劃、導航、地圖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地方,都能將GIS和其他的行業結合,實現PC端、Web端、移動和互聯等設備和網路中的應用,類似於網路地圖、高德地圖等等的,但是遠不止這些的應用,簡單的概括就是將所有的信息和信息分析的結果疊加在地圖上面展示),在以上這些過程中還伴隨著地圖制圖的技術。這是GIS的流程。實際中,GIS就是圍繞以上這幾個方面工作,對於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流程,對於地理信息系統,工作中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應用GIS系統,另一部分當然就是開發GIS系統了,對於應用的話,圍繞數據的採集、存儲、管理、加工、分析展開,對於GIS系統的開發就是圍繞應用展開,開發中就是軟體工程了。於IT技術相結合討論的話,就是GIS和IT都是處理信息的科學技術,狹義上的IT主要指軟體開發,GIS軟體工程和軟體工程是差不多的,主要是軟體的設計、開發,GIS技術中有空間資料庫技術、空間數據結構技術、還有一系列的軟體開發技術(設計、編碼實現,程序開發的話有C++/.NET/JAVA等),比較新的,如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都有包括,應用的有數字城市、智慧地球等等。在物聯網中,可以參考京東商城的物流,在物流中有物流配送路徑選擇、最短路徑選擇,物流信息在地圖上可視化實時顯示、管理和查詢等,還有物流中轉站的選址等等,很多隻要能想到的都可以做。(純手工打的,打得手都痛了,希望對你有用,細節技術,如有興趣可單獨聯系)。
㈤ GIS的工作流程是什麼
數據輸入,預處理、數據管理、空間查詢分析、可視化表達輸出
㈥ 地理信息系統
在農用地分等中需要對地塊(圖斑)進行空間定位、面積測算、類型調查以及權屬確認等,圖件是輔助農用地分等最重要的技術手段,這些圖件包括土壤圖、地形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坡度圖等。這些圖件如果採用手工方式繪制,操作起來費時費力,更新時也極其不方便。採用GIS技術可以輕松地完成這些工作。GIS技術在農用地分等中的應用貫穿於工作的整個過程。該工作實質上是針對農用地這一特定空間對象所做的多因素疊加綜合分析,以及基於此分析的進一步數據挖掘。在農用地分等中,GIS技術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料庫建設
1.數據採集、檢驗與編輯
主要用於獲取數據,保證農用地分等工作中的數據在內容與空間上的完整性、數據值邏輯上的一致性等。而這一過程的工作量超過全部分等工作量的一半。該過程主要採用自動化掃描輸入與遙感數據集成的方法,掃描後的數據進行自動化編輯與處理後成為工作的基礎數據(底圖)。
2.數據處理
農用地分等工作中,數據的初步處理主要包括數據格式化、轉換和綜合。由於各地採用的專業軟體不同,在開始工作前必須對各種來源的數據進行數據格式、坐標系統和比例尺的統一,使之滿足農用地分等工作的具體要求,同時為分等成果數據的共享打下基礎。數據的格式化是指不同數據結構之間的轉化;數據比例尺的變換涉及數據比例尺縮放、平移、旋轉等方面,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投影變換;數據綜合包括數據平滑、特徵集結等。
3.數據的存儲與組織
這一部分工作在農用地分等工作中表現為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的對接,是一個數據集成的過程,也是建立分等資料庫的關鍵步驟,涉及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組織。在地理數據組織與管理中,最為關鍵的是如何將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融合為一體。採用GIS軟體系統將二者分開存儲,通過唯一標識碼(單元編碼)連接起來。
以上部分構建了分等資料庫,是農用地分等工作開展的前提和基礎。而在農用地分等過程中同樣應用了GIS技術,主要表現為採用GIS技術的空間分析技術提取和傳輸空間信息。
(二)在分等計算過程及省級匯總中的應用
1.空間疊加
農用地分等中同一個圖斑受多種因素(主要表現為10個分等因素,涉及土壤圖、地形圖、坡度圖、水文圖等圖件疊加)覆蓋,需要採用疊置分析方法,按照面積或者中心權重進行運算。通過疊置分析將同一地區、同一比例尺的數據層進行疊置,生成一個新的數據層(含有分等相關屬性的圖層),實現了各個圖斑具有多重屬性和各疊置層目標屬性的統計計算。
2.緩沖分析
在因素量化的過程中大量採用了緩沖區分析方法計算確定某一因素的影響范圍。將點、線、面等因素,根據各自的衰減方式計算得出緩沖區多邊形,採用疊置分析的方法將分值賦予各個圖斑。這是GIS重要的和基本的空間分析功能之一。
3.空間分析與計算
在實現三級分等成果的聯動追溯查詢中還使用了包括泰森多邊形分析在內的多種分析方法,解決市級圖斑與縣級圖斑、省級圖斑與市級圖斑的一對多關系。泰森多邊形可用於定性分析、統計分析、鄰近分析等。如用離散點的性質來描述泰森多邊形區域的性質;用離散點的數據來計算泰森多邊形的數據;判斷一個離散點與其他離散點相鄰時,可根據泰森多邊形直接得出。
4.地形分析
主要是利用等高線內插生成DEM或DTM模型描述地表起伏狀況,用於提取各種地形參數,如坡度、坡向等數據。
(三)在資料庫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
1.用戶管理
用戶管理主要指用戶的添加、刪除和用戶屬性的編輯。該程序是系統安全運行的重要保證。通過菜單或工具欄,用戶可以進行關聯查詢,通過省或市的數據查詢縣級數據,或者通過市、縣的數據查詢該數據相對應的省、市數據;還可查詢匯總圖中的某個分等單元是由工作底圖中的哪些分等單元綜合而成。
2.綜合查詢
綜合查詢指對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提取和顯示,主要有單目標查詢、多目標查詢和條件查詢。單目標查詢指通過滑鼠選擇某個分等單元,以查看其所有的屬性。多目標查詢指由多邊形框選擇多個分等單元,然後在列表中查看每個分等單元的屬性。條件查詢指使用界面提供的SQL語句編輯工具生成一個SQL條件語句,然後根據它來查找與條件相符合的目標,並把他們突出顯示。
3.空間量算
空間量算包括空間位置、長度、面積的度量和圖層的管理。圖層管理包括圖層的添加和刪除、圖層的移動、圖層數據的表現形式和圖形信息的提示方式。
4.圖形操作
對圖形的操作主要指對圖形的瀏覽,主要有縮放、漫遊、全圖顯示、導航圖的顯示、分等單元的突出顯示、前景色及背景色的設置以及圖層的分色顯示。
5.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主要指數據的統計和分析。數據可以是當前的選擇集,也可以是某個圖層的全部對象。選擇分類的欄位,如鎮、自然質量等,可對選擇統計的對象進行和、最大值、最小值、計數等的統計,並以表的形式表達出來。
6.文件操作
文件操作主要是外部數據的輸入和輸出。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所有圖層的基本信息(包括圖層的名稱、類型、保存的路徑等)導入工作環境和各圖層文件的生成。圖層信息的入庫通過程序代碼自動錄入。
㈦ 求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流程
建議了解一下Geomedia /Mapinfo /ArcGis等三家的開發平台,你就會有思路了。
憑空先定什麼方式還是什麼平台,沒有任何意義。要根據你的需求確定你的Gis支持平台,再根據GIS平台選用工具。
++++++++++++++++
比較流行的方式是採用B/S方式
++++++++++++++++
只要Mapinfo公司提供支持的相關控制項,用ASP、JSP,還是其他工具開發都無所謂。
我公司的GIS是用ASP寫的B/S方式的。
㈧ 地理信息系統(GIS)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計算機科學、地理學、測量學、地圖學等多門學科綜合的技術。目前國際上普遍承認。雖然GIS是一門多學科綜合的邊緣學科,但其核心是計算機科學,基本技術是資料庫、地圖可視化及空間分析,是處理地理數據的輸入、輸出、管理、查詢、分析和輔助決策的計算機系統。地質環境評價主要是綜合考慮影響環境地質諸多方面的要素,藉助恰當的數學模型和專家經驗,對研究區的環境地質進行分區。
利用GIS可以實現地質環境信息的管理、可視化、查詢、輸出等功能,操作簡單、移植性強。把GIS技術應用在地質環境評價與災害預測中,其優點固然很多,但總的說來也存在如下的一些問題:
(1)在生態環境評價中,一般的GIS軟體雖然都能夠提供諸如數據檢索、疊加分析、屬性統計分析、數字地面模型(DTM)等各種空間分析功能,但是要想滿足為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的專業分析的數據要求,僅僅依靠這些空間分析方法往往還很不夠,這就要求我們在GIS基礎軟體平台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拓展其空間分析功能,提取我們感興趣的信息,但是具體如何操作,目前仍是一個亟需與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們相互協作、共同探討的問題。
(2)地質環境評價具有多因素、多層次、不確定性強等特點,目前在利用GIS眾多的評價預測模型中,不管是多災種還是單災種評價,人們都在努力尋求一種普遍適合的模型來解決地質環境的評價。雖然普遍的評價模型在宏觀決策中有重要的意義,適合建立面向大眾和政府的決策支持系統,但對中小尺度范圍的評價時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尋求特定地區特定的地質環境評價模型很有必要。
(3)地質環境評價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數據採集和處理的工作量非常大,會涉及到地層、水文、地震及人類活動等各個方面,對於這些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必然會涉及輸入到GIS中資料的准確性問題,因為GIS所能完成的工作只是依據所得到的資料,對其作出相應的處理,也就是說「如果輸入GIS的數據是『垃圾』,輸出的結果也只會是『垃圾』,這不會因昂貴的設備和高級技術人才而改變」。因此,我們必須對所有的資料做出必要的、合理的取捨,以保證輸入GIS的數據合理。
(4)從GIS在地質災害研究中的應用來看,就兩者的結合方式而言,大部分應用都集中在將GIS用於數據的前後期處理和結果的顯示輸出方面,兩者的結合還處於低階水平。作為緊緊追隨工業標准化要求發展的GIS技術,標准化適當數據的缺乏也構成其廣泛應用的桎梏;此外,GIS軟體處理分析能力以及對於數據誤差分析能力的不足、GIS處理包括時間在內的四維能力的不足、災害模型建立的高難度性以及機構間協調不夠而造成的成果用戶面太窄等因素都暫時限制了GIS在地質災害研究中的應用。
㈨ 地理信息系統工作都具體做什麼
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是在計算機硬、軟體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
它是一種基於計算機的集成工具,可以對空間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 GIS 技術把地圖這種獨特的視覺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與一般的資料庫操作(例如查詢和統計分析等)集成在一起。
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范圍非常廣,包含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智慧城市,智慧礦山;交通消防,醫院急救,山洪災害預警與監測,電力管線管理等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一個優秀的地理信息系統,不僅需要准確和更新及時的數據,最關鍵的是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設計者和編程人員。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地理信息系統的支持,平常所使用的網路地圖、滴滴打車、快遞運輸以及許多可以獲取用戶位置的手機應用,都離不開地理信息系統的支持。
㈩ 地理信息系統的工作流程是怎樣的
數據採集-數據導入-數據編輯-空間分析-成果輸出-成果使用
開發流程:
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開發/測試-系統交付-維護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