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故事300字左右
三峽凈壇峰
關於凈壇峰,有詩和傳說流傳於世。有詩人贊美凈壇峰:「三清世界翠微巔,誰築仙壇不計年。自有層城瞻紫氣,更無纖翳累丹田。簫笙響奏瑤台月,錦綉文開玉宇泉。寄語江邊名利客,一峰高處好參元。」詩中道出了這里的潔凈無爭的仙道天地。勸導世人遠離名利場所,到這里參禪悟道。在傳說方面,也很動人。相傳很久以前,凈壇峰附近的七里塘有很多妖魔鬼怪,常常危害百姓,人們就在附近的山頂上修了一座觀音廟,求觀音菩薩鎮住妖怪,保佑平安。觀音菩薩來到七里塘,拿出了羊脂玉凈瓶,鎮住了妖魔。為了永保百姓的安寧,觀音菩薩就把空瓶放在七女塘上面,天長日久,空瓶就化作了一座山峰。後來,老百姓一遇到什麼災禍,只要在觀音廟對面的空瓶山峰燒幾柱香,磕幾個頭,災禍就自然消除。久而久之,百姓年年朝拜,這里就變成了一個求神的法壇,這就是凈壇峰的來歷。早些時候,人們還傳說,每當半夜子時,月掛中天,峰頂上還聽得見絲竹音樂的聲音,直到雞鳴天亮前才停止。
七女塘
Ⅱ 地理小故事30字
南極洲海域冰層異常增厚
全球變暖的警報尤在耳畔,身處夏季的南極洲附近海面冰層卻異於常年,創下了有記載以來的最厚記錄。《南極太陽報》對此作了詳細報道。
盡管南半球現在是夏季,南極洲海域也應該處於溫度最高,冰層最薄的時期,但紐西蘭的斯科特站和位於南極羅斯島的麥克默多灣卻被海面冰層封鎖。
2000年麥克默多灣的冰層就較往年厚了40%,而今年則比以往更厚。在南極洲研究海豹的動物學家邁克爾·卡梅倫說:「據我所知,今年麥克默多灣的冰層是有記載以來最厚的一年,大家都認為這是因為巨大的冰山擋住了流進灣內的急流,而急流可以擊碎海面上所有的冰層。」
卡梅倫還說,冰層的存在為企鵝和海豹等動物前往大海造成了困難。研究區域內的動物數量同冰層延伸范圍有直接的關系,可一年研究區域里的海豹等動物數量比去年減少了三分之二還多。
Ⅲ 不超過五十字的地理小故事
1.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Ⅳ 100字的地理故事 快!!!
相傳很早以前,喜馬拉雅山的珠峰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馬拉雅海。海邊長滿了青草和鮮花,高大的樹上結滿了果子,林子里野獸成群,百鳥齊鳴,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後來,有一群妖怪來到這里興風作浪,它們追捕野獸,趕走百鳥,踐踏森林,攪得大海里的魚兒都不得安寧。受害者聯合起來,一齊到東海龍王那裡告狀,龍王立刻派來他的小女兒珠穆朗瑪去降服這群妖怪。珠穆朗瑪女神將這群妖怪一個一個抓來,用從東海里取出的礁石把它們壓在下面,這群妖怪的魔力很大,礁石少了壓不住,於是珠穆朗瑪女神就不停地用礁石堆呀堆,堆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座山,才把這群妖怪壓服了。為了改變礁石上寸草不生的環境,女神又在山坡上灑下了樹木和花草種子,使這里變成了一個草木蔥蘢、千獸群集、百花盛開的地方。為了感謝女神的功德,花、草、鳥、獸們共同為女神開了個慶功會,會上大家一致要求女神永遠留在人間。珠穆朗瑪女神也很留戀人間美麗的景色,就化做一座山峰,終年站立在喜馬拉雅山上,環顧地球上五湖四海,保護著所有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的動植物免受妖怪的禍害。
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Ⅳ 有哪些地理小故事
海灣戰爭與自然帶,德軍潛艇與密度流,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追問:可以具體點嗎50字
追答:地理故事
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
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Ⅵ 地理小故事字,急急急 拜託,少於100字
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日本和中國民間還有較多愛好它的研究者對它進行探索。也正是因為研究的不深入,現今地震學家和氣象學家對所有涉及地震雲的問題一律進行了片面性否認或牽強的使用氣象學理論解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不斷的地震雲相關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後,地震雲將為地震預報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編輯本段地震雲形成 1、熱量學說: 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2、電磁學說 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雲。編輯本段地震雲普遍特點 雲體高程:6000米 雲體顏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紅色 共有特點:大風不易改變其形態,天空和雲有明顯界線,多出現波狀。 出現時間:早晨和傍晚編輯本段地震雲形態 1、單條震雲:為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條帶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 2、多條震雲:成平行或者放射狀的雲,對於平行的多條雲,現觀測多為本地地震;而現有觀點認為放射狀雲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圓心。這兩種雲一般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3、卷震雲:垂直的向龍卷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現在沒有關於其震中判斷的說法,預示著三天以後地震; 4、魚鱗震雲:由大塊雲團在幾小時內形成的鬆散成魚鱗狀的雲團,多與「多條震雲」同時出現,雲團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5、團塊震雲:是地震時震中出現的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現有觀察記錄很少且認為定義為地震雲較為牽強。編輯本段地震雲詳細形態簡易分析 地震雲的長度越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 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越深,則所對應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雲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就越近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1、早在17世紀中國古籍中就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一線,甚長,震兆也」的記載。 2、1935年我國寧夏的隆德縣《重修隆德縣志》中記載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凈,忽見黑雲如縷,婉如長蛇,橫卧天際,久而不散,勢必為地震」 .。
6個有趣的地理小故事1.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Ⅶ 關於地理小故事
地球形狀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傳說
在古代,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由於受到山嶽、海洋的阻隔,只能生活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里。憑著他們的直覺,一般把地球誤認為是一個基本平坦的大地。人們都把大地設想為一個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陸地。在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這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意思是說,藍天就象是一個半球狀的圓蓋,大地則象一塊四方的棋盤,並認為藍天與大海相連。當然,也有人認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撐著藍天。這種「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在我國古代一直佔有主導地位,並且流傳極廣,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認識的影響。例如:北京天壇的建築是圓的,地壇則是方的,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類似的傳說,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廣泛流傳。
古代俄羅斯人認為大地象一塊圓餅,被三條巨大的鯨魚馱在背上,而這三條鯨魚則漂游在茫茫無際的海洋里。古印度與俄羅斯人的想像很相似,只不過他們認為馱大地的是站在鯨魚背上的白象。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說更具體一些。由於當時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居住在地中海之濱,北邊是阿爾斯山脈,南面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南面,則是非洲北部的大沙漠。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們認為大地就象一個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環繞著深不可測的海洋。與我國古代的認識相反,他們認為這個盾狀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淺海(即今天的地中海)。這片海的四周則環繞著
一圈陸地。在這環狀陸地的北邊是連綿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這些例子充分反映了由於生活環境的限制,人們只好按照自己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到的一些零碎不全的客觀現象,來想像大地的形狀。這些認識有共同的特點,認為大地在外形上是一個相對扁平的、被海洋所包圍的陸地
Ⅷ 地理小故事,要300字左右
阿凡提打賭
從前,有個地主財迷心竅,為了錢財,他無惡不作。春末夏初的一天,阿凡提又看到這個財主跟窮人打賭詐騙錢財,阿凡提就在心裡想著怎麼樣來制裁財主。阿凡提對財主說:「你知道一晝夜有多長時間?」
財主不加思索地說:「一晝夜就是一天。這還用問?」
阿凡提說:「你說的不完全正確。有些地方,一晝夜不是一天,而是一年。」
王財主氣勢洶洶地說:「一晝夜在那都是一天,那裡會有一晝夜是一年的地方!你敢跟我打賭嗎?」
阿凡提問:「賭多少?」
圍觀的人們也都議論著,一晝夜是一天,怎麼會是一年呢?說起阿凡提,財主知道他聰明過人,但心想這小子老壞我的大事,今天一定要出出往日的窩囊氣。想到這里,財主冷笑一聲:「賭黃金百兩」!
阿凡提笑著說:「百兩就百兩。我願立下字據為證,決不反悔。」
財主十分高興,當眾雙方立下打賭字據。觀眾都為阿凡提捏一把冷汗,一旦輸了,這百兩黃金到哪裡去找?
阿凡提領著財主往北走啊走,一路上風餐露宿,寒冷、險情時刻威脅著他們。財主從未受過這等艱苦,但一想到百兩黃金,還是無奈地跟著阿凡提去冒險。走啊走,越走白天的時間越長。終於有一天,他們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了北極。一天、兩天過去了,太陽就是不落,財主很著急;五天、十天過去了,太陽仍然不落,財主疑惑起來;一月、兩月過去了,太陽還是不落,財主已經心灰意冷。最後,財主把帶來的干糧快要吃光了,太陽依舊不落,為了能活著回去,財主只好認輸。
Ⅸ 有關地理的小故事
1、麥哲倫環球航行後回國,船員們發現日期少了一天.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的確每天都記了日期.其實是經過國際日界線日期要變更一天. 2、格陵蘭在地理緯度上屬於高緯度,它最北端莫里斯·傑塞普角位於83°39′N,而最南端的法韋爾角則位於59°46′N,南北長度約為2600千米,相當於歐洲大陸北端至中歐的距離。最東端的東北角位於11°39′W,而西端亞歷山大角則位於73°08′W。那裡氣候嚴寒,冰雪茫茫,中部地區的最冷月平均溫度為攝氏零下47度,絕對最低溫度達到攝氏零下70度,是地球上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個「寒極」。根據科學工作者的測量,全島冰的總容積達260萬立方公里,假如這些冰全部融化的話,地球的所有海面就會升高6.5米。格陵蘭島全靠厚厚的冰層,才使它能高高地突起於海平面上。如果把冰層去掉,格陵蘭島就不會有現在那樣高聳的氣派,而只能像一隻橢圓形的盤子,固定在海面上罷了。
在全球海洋大千千萬萬島嶼中,面積達2175600平方千米的格陵蘭島絕對排各第一,以面積大小而論,它比排各第二的新幾內亞島、排名第三的加里曼丹島、排名第四的馬達加斯加島的總和還要多54559平方千米。因此,格陵蘭島當之無愧為「環球諸島大哥大」。
格陵蘭島無冰地區的面積為341700平方千米,但其中北海岸和東海岸的大部分地區,幾乎是人跡罕至的嚴寒荒原。有人居住的區域約為1500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南部地區。該島南北縱深遼闊,地區間氣候存在重大差異,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出現極地特有的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高緯度,一年中的極晝和極夜就越長。每到冬季,便有持續數個月的極夜,格陵蘭上空隅爾會出現色彩絢麗的北極光,它時而如五彩繽紛的焰火噴射天空,時而如手執綵綢的仙女翩翩起舞,給格陵蘭的夜空帶來一派生氣。而在夏季,則終日頭頂艷陽,格陵蘭成為日不落島。
格陵蘭島是世界最大的島嶼。在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面積217.56萬平方千米。人口5.4萬(198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因紐特(愛斯基摩)人佔多數。首府戈特霍布。全島2/3在北極圈以北,氣候凜冽,僅西南部無永凍層。全 生活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島5/6的土地為冰所覆蓋,中部最厚達3,411米,平均厚度接近1,500米,為僅次於南極洲的現代巨大大陸冰川。礦產以冰晶石最負盛名。水產豐富,有鯨、海豹等。公元前3000年因紐特(愛斯基摩)人首先到達這里。1894年丹麥首建殖民點於島的東南岸,1921年丹麥宣布獨占,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實行內部自治。由於寒冷,格陵蘭有一種獨有的冰下城市「世紀營」,居民可以靠一種叫做「冰上電車」的有軌小型車輛在冰層的隧道中往來穿梭。
格陵蘭島是一個由高聳的山脈、龐大的藍綠色冰山、壯麗的峽灣和貧瘠裸露的岩石組成的地區。研究表明,這個島嶼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這些岩石估計至少有37億年的歷史。從空中看,它像一片遼闊空曠的荒野,那裡參差不齊的黑色山峰偶爾穿透白色眩目並無限延伸的冰原。但從地面看去,格陵蘭島是一個差異很大的島嶼:夏天,海岸附近的草甸盛開紫色的虎耳草和黃色的罌粟花,還有灌木狀的山地木岑和樺樹。但是,格陵蘭島中部仍然被封閉在巨大冰蓋上,在幾百公里內既不能找到一塊草地,也找不到一朵小花。
格陵蘭島的面積相當於10倍的不列顛島,約為美國面積的四分之一。它的面積2 189 837平方公里,從北部的皮里地到南端的法韋爾角相距2574公里,最寬處約有1290公里。該島給人印象最深的特徵是它那巨大的冰蓋,有些地方冰的厚度達10000米,冰蓋占整個島嶼面積的82%。冰蓋產生了巨大的冰川:雅各布 港冰川每天將幾百萬噸的冰排入海中,移動速度約每小時1米。這就形成了眾多的冰山,1912年泰坦尼克號巨輪冰海沉船就因為撞上了一座冰山。1888年前,無人成功穿越冰原,是年,偉大的挪威探險家費里特喬夫·南森利用雪橇作冰上旅行,穿越了格陵蘭島冰原。
格陵蘭島是一個無比美麗並存在巨大地理差異的島嶼。東部海岸多年來堵滿了難以逾越的冰塊,因為那裡的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交通也很困難,所以人跡罕至。這就使這一遼闊的區域成為北極的一些瀕危植物、鳥類和獸類的天然避難所。
西海岸有世界最大的峽灣,切入內陸322公里。包括其首府戈特霍布在內的大部分居民點都分布於此,首府約有12000人。許多年來格陵蘭島為丹麥的殖民地,但是在1979年丹麥政府允許格陵蘭人自治,並通過了「格陵蘭自治條例」。
格陵蘭島大部分位於北極圈以北,因此在漫長的冬季看不見太陽。但到夏季,格陵蘭迎來了大量來此繁殖的鳥類,許多植物也生長旺盛,大家都競相充分地利用24小時的日照。
盡管許多島類來格陵蘭島只是為了繁殖,然後當冬季來臨時又飛向南方,但也有些鳥全年都駐足於此,其中包括雷鳥和小雪巫鳥。格陵蘭島也是世界最大的食肉動物——北極熊的家園,還有狼、北極狐、北極兔、馴鹿和旅鼠等。格陵蘭島北部有大批麝牛,其極厚的外皮保護它們免受冰冷的北極風凍害。在沿岸水域常見鯨和海豹。 3、(傳統文化的小故事)陝西地名的來歷
•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秦:因陝西在戰國時期
為秦國地而得名。關中:因位居眾關之中而得名,西有隴關,
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
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
東」,由召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周公管轄。
秦:陝西省的簡稱,因陝西在戰國時期為秦國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滅亡後,項羽把泰國之地分封給三個降將。封章
邯為雍王,統治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都廢丘(今興平市內);
封司馬欣為塞王,統治咸陽以東,都棟陽(今臨撞縣北);封
董翳為翟王,統治上郡(今陝北地區),都高奴(今延安市東
北)。故陝西又稱「三秦」。
關中:因位居眾關之中而得名。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曰;「西
有隴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
西安:元代時稱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朝
廷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是「西安」這一名稱首次在歷史上的出
現。
臨潼:因縣城東有臨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華陰:因在華山的北面,山北為陰,故名。
Ⅹ 五個有趣的地理故事
看看行不?
1.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關於阿艾石窟的千年猜想
來源: 網易論壇
人們目睹這些文明的碎片,總會升起種種疑團,是誰,在什麼時候,在如此險峻的地方開鑿這個洞窟呢?
被稱為天山大峽谷的庫車北部的克孜利亞峽谷有著地質構造學上的奇觀。它曲折幽深、怪石嶙峋,最寬處有幾十米,狹窄處僅可容一個人通過。春、夏季,山洪會注滿河谷;秋、冬季,峽谷內斷斷續續滲出的細流慢慢融入溝口處的銅廠河。銅廠河是史書中所說的「東川水」,它以恆久的姿勢流淌著,不僅滋潤和豐饒了這片古老的土地而且孕育和發展了人類文化,至今保留的諸多遺址如阿艾古城,蘇巴士佛教遺址及煉銅冶鐵遺址都在這條河邊。滾滾不息的河水承載和見證著歷史、現在、還有將來。
迂迴的山崖峭壁一次次地阻隔著人們的視線,使得許多不解之謎經過千年的封存保留到了今天。
1999年4月的一天,庫車縣北部天山河谷中的阿格鄉牧民阿布來提同往常一樣挎上采葯背包和用具在崎嶇的山道間跋涉跳躍,矯健得如同羚羊。他尋找著,采擷著。在離谷底三十多米處的絕壁間他發現了一叢綠色。他沒有猶豫,他在抓住綠色藤蔓的同時,一腳踏進了塵封一千多年的石窟。
http://tech.163.com/06/0710/13/2LM4922R00091N9G.html
南少林之謎:兩百多年前為何消失
「天下功夫出少林」,以「南拳北腿」著稱的南北兩座少林寺院的僧人,匡扶正義,歷次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然而,少林寺難逃被焚燒的命運。一千多年過去了,當年赫赫聲名的南北兩少林寺,只留下北少林依然屹立在嵩山之上,香火旺盛,南少林寺此刻卻銷聲匿跡了。為此,人們開始了歷史的追蹤。
相傳,公元1276年,康熙突然下旨三千御林軍火燒南少林!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其中必定有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於是,莆田最先開始了他們的尋找,在林山村中,文物普查隊發現了一口刻有「僧兵」銘文的北宋石槽。有關專家論證,「僧兵」是南少林寺獨有的編制。從而,推斷出石槽的所在地——林泉院就是傳說中的南少林。然而,泉州的兩本祖譜——《清源金氏族譜》和《西山雜志》更有詳細記載,泉州存在過一座規模宏大的少林寺。不料,此時的福清出示了更為確鑿的證據,出土的文物、古代的地圖、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一致指向福清的確存在著一座少林院。
然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教授羅炤的研究發現,卻讓南少林之謎進入了更深層次的探索。羅炤發現了福建閩南小鎮的一種幾乎絕跡的特殊的佛教派別——香花僧。香花僧也侍奉佛祖,為民眾做喪喜事,宏揚佛法。但卻有不同於正宗的佛教叢林的地方,他們可以殺生吃葷,可以娶妻生子。奇怪的是,香花僧的傳人,有一本神秘的秘典——香花僧秘典。這本秘典中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它揭開了兩百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南少林寺為何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以及寺院遺址的真正所在地。(編導:蔡佳利)
http://tech.163.com/06/0627/08/2KK2BAJ200091N9G.html
化蝶成仙的獨龍紋面女
幽深的峽谷,神秘的民族
獨龍江峽谷地處雲南省怒江大峽谷的最北端,東靠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貢山,西邊和南邊與緬甸交界的擔當力卡山相鄰,北接西藏自治區。獨龍江似一條玉帶自西藏察隅向南飄落而下,形成綿延97公里的險峻峽谷。峽谷方圓1900多平方公里,由於一年中有半年大雪封山,故而形成了獨特而封閉的自然地理環境,同時也孕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獨龍族。
獨龍族是一個人口僅有5000餘人的少數民族。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從語種上類分應該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受條件限制,獨龍族以前一直過著自由遷徙、刀耕火種、男人漁獵、女人採摘的日子。直到解放後,大多數的獨龍族才在獨龍江沿岸建起了固定的村寨。
女人文面是獨龍族一個奇異的習俗,而且由來已久。《新唐書》中稱之為「文面濮」,《南詔野史》更是以「綉面部落」來稱呼獨龍族。至於為什麼要文面,說法有很多,但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確切解釋。有的說是為了防止被外來民族搶去;有的說是為了好看;有的說是為了死後能與靈魂相認。還有一種說法與原始圖騰崇拜有關——在獨龍族的信仰中人死後的亡魂「阿細」會化成各色蝴蝶飛向蒼天。
地於小故事三:
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 「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 「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 「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