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森林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在維持全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洪澇等自然災害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種林產品也有著廣泛的經濟用途。但從全球來看,那些病人需要吸氧,森林破壞仍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所導致的一系列環境惡果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森林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森林是陸地生命的搖籃。
自然界中的一切動物都要靠氧氣來維持生命,而森林是天然的制氧機
。如果沒有森林等綠色植物製造氧氣,則生物生存將失去保障。2.
森林是消滅環境污染的萬能凈化器。
森林能夠阻滯酸雨、降塵、可衰減雜訊,還可以分泌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細菌,凈化大氣。3.
森林是自然界物質能量轉換的加工廠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原動力。
森林是使CO2轉化為生物能量的重要加工廠。能促進水循環,調節氣候,延緩乾旱和沙漠化發展。能保護農田,增加有機質,改良土壤。4.
森林是陸地上最大、最理想的物種基因庫。
森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生物區,它繁育著多種多樣的生物物種,它保存著世界上珍稀特有的野生動植物,為人類提供大量林木資源。5.
森林具有保護環境的功能。
森林具有保護環境、美化環境及生態旅遊等功能。
B. 植物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岩石上生長的植物
(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礦化作用
1.光合作用綠色植物的葉綠體能夠利用太陽的光能,把簡單的無機物——水和二氧化碳,合成復雜的有機物——碳水化合物,並放出氧氣,這個過程稱為光合作用.
2.礦化作用復雜的有機物,經過非綠色植物(菌類)的作用,被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礦物質),這一過程稱為礦化作用.
(二)植物對環境的保護作用
植物對環境的保護作用,主要反映在它對大氣,水域,土壤的凈化作用上.
植物對大氣的凈化,首先是能過葉片吸收大氣中的毒物,減少大氣中的毒物含量.如植物篤二氧化硫有較強的吸收能力,所以在二氧化硫污染區內,植物含硫量比正常葉片含量高5~10倍.植物吸收二氧化硫後,便形成毒性小得多的亞硫酸及亞硫酸鹽,只要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不超過一定限度,則植物葉片不會受害,並能不斷對二氧化硫進行吸收.其次是植物葉片能降低和吸附粉粒,如茂密的樹林能降低風速,使空氣中的大粒塵埃降落,特別是某些植物的葉面粗糙多毛,有的分泌粘液和油脂,更能吸附大量飄塵.蒙上塵埃的植物,一經雨水沖洗,又能迅速恢復吸附的能力.
植物對水域的凈化,主要表現在對有毒物質進行分解轉化和富集兩個方面.在水中毒物低濃度的情況下,水生植物能吸收某些有毒物質,並在體內將有毒物質分解和轉化為無毒成分.如植物從水中吸收有毒物質丁酚,並在體內形成酚糖苷一類無毒物質而貯存起來,在以後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酚糖苷可以被分解和利用而參加細胞的正常代謝過程.水生植物吸收主富集的有毒物質,一般可高於水中毒物濃度的幾十倍,幾百倍甚至幾千倍.但利用植物富集能力來凈化水域時,必須注意食物鏈的延伸對人類的影響.
植物對土壤的凈化,主要表現在對土壤中污染物質的吸收上,如植物對化學農葯,毒性除莠劑,工業廢水,廢渣中的有毒物質等都能進行吸收,從而減少土壤中污染物質的數量.
(三)植物對水土保持的作用
植物對水土的保持作用以森林最為突出,森林的存在,使雨水可以通過樹冠緩緩下流,經地面的枯枝落葉滲入土中,減少雨水在地表的流失和對表土的沖刷.因此,河川上游有茂密的森林,就能涵蓄水源,使清水常流,削減洪峰流量,保護坡地,防止水土流失.此外,森林枝葉的蒸騰作用,使其上空的水汽增多,容易凝結成雨,減免乾旱.
除森林外,灌叢和草叢也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於.特別在陡坡,沙地,土層瘠薄等很難形成森林的地段,充分發展灌叢或草叢,就能很好地防止水土流失.
C. 森林對保護環境起到哪些作用
①森林是製造氧氣的「工廠」。據測定,一畝森林一般每天產生氧氣48.7千克,能滿足65個人一天的需要。
②樹木還能夠吸收有害物質。一公頃的柳杉林,每個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女貞、丁香、梧桐、垂柳、松柏、洋槐等對減輕氟化氫危害有很好作用。
③森林能夠保持水土。20厘米厚的表土層,如果被雨水沖刷干凈,林地需57.7萬年,草地要8.2萬年,耕地是46年,裸地只要18年。這說明,缺少森林植被會使土壤侵蝕加劇。
④森林能涵養水源。樹冠像一把張開的傘,可以截留10%~20%的雨量。5萬畝森林的貯水量,相當於一個100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我國一向有「山上多栽樹,等於修水庫」的說法。樹木好像抽水機一樣,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過蒸騰作用,以氣態的形式散發到大氣環境中去。一畝杉木林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可蒸騰170噸水。在同一緯度相同面積的情況下,森林比海洋蒸發的水分多一半。此外,樹木還能防風固沙,降低雜訊。
D. 森林和草原植被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有哪些
它能防止水土流失
防止沙城暴
通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吸收CO2減緩全球氣候變暖
通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吸收CO2釋放氧氣供人類與動植物生存
增加降水、調節徑流、減少洪澇與乾旱災害、減輕污染以及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
E. 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比如說減少水土流失,使空氣質量變好
你好!
吸收二氧化碳,減少水土流失,防風固沙。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F. 森林破壞會對地理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森林破壞對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個圈層都有或大或小的影響。
森林遭到破壞的主要影響有:
1、對岩石圈的影響,森林大面積破壞會影響到土壤,會造成水土流失,進而對人類的生產活動造成損失。
2、對水圈的影響,森林破壞對內陸水循環有一定的影響,內陸水循環中的植被蒸騰也是降水量來源之一。
3、森林的破壞會對生物圈造成影響,會威脅到以森林為棲息地的生物的生存,從而打破食物鏈。從人類的生存角度來講,森林嚴重受到破壞會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影響。
4、對大氣圈的影響,植物是可以一定程度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森林遭到大量破壞對這種大氣的循環也造成影響。
水土流失加劇。植被破壞後,降雨對土壤的沖刷能力增強,水土流失加劇。一是土壤退化,如草原退化為沙漠;二是帶來環境污染問題,如水體富營養化。生態系統被破壞。植被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動物、昆蟲等的棲息場所。植被破壞後生物多樣性也會受到破壞。
G. 森林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
森林是孕育人類的母親;
森林是人類的資源寶庫;
森林能保護土壤;
森林能涵養水源;
森林能調節氣候,製造氧氣;
森林能凈化空氣;
森林能消除雜訊。
一、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
隨著工礦企業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中混雜著一定含量的有害氣體,威脅著人類,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廣、危害大的有害氣體。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領,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葉面積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種大的多。據測定,森林種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動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對不同環境,立方米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000個,街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另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一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
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人體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一個健康的人三兩天不吃不喝不會致命,而短暫的幾分鍾缺氧就會死亡,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文獻記載,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進0.8公斤氧氣,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論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850公斤。若是樹木生長旺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製造生產出750公斤氧氣。資料介紹,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誠然,林木在夜間也有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進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間的副作用就很小了。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同時吸收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有極大的提高空氣質量的能力;並能減少溫室氣體,減少熱效應。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
雜訊對人類的危害隨著公元、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城鎮尤為突出。據研究結果,雜訊在50分貝以下,對人沒有什麼影響;當雜訊達到70分貝,對人就會有明顯危害;如果雜訊超出90分貝,人就無法持久工作了。森林作為天然的消聲器有著很好的防雜訊效果。實驗測得,公園或片林可降低雜訊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雜訊可以消減10-20分貝,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分貝。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雜訊7-10分貝。要使消聲有好的效果,在城裡,最少要有寬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帶,林帶不應離聲源太遠,一般以6-15米間為宜。
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
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冬季森林葉子雖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幹仍能削減吹過地面的風速,使空氣流量減少,起到保溫保濕作用。據測定,夏季森林裡氣溫比城市空闊地低2-4℃,相對濕度則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氣溫要低10-20℃。由於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斷的吸取深層土壤里的水分供樹木蒸騰,使林正常形成霧氣,增加了降水。通過分析對比,林區比無林區年降水量多10-30%。國外報導,要使森林發揮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其綠化覆蓋率要佔總面積的25%以上。
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有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出於森林樹干、枝葉的阻擋和摩擦消耗,進入林區風速會明顯減弱。據資料介紹,夏季濃密樹冠可減弱風速,最多可減少50%。風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風速變化不大;過林之後,大約要經過500-1000米才能恢復過林前的速度。人類便利用森林的這一功能造林治沙。
森林地表枯枝落葉腐爛層不斷增多,形成較厚的腐質層,就像一塊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綿,具有很強的吸水、延緩徑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力,保持水土。據計算,林冠能阻載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發到大氣中,餘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樹干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緊緊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沖刷,制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七、森林有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
工業發展、排放的煙灰、粉塵、廢氣嚴重污染著空氣,威脅人類健康。高大樹木葉片上的褶皺、茸毛及從氣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漿能粘截到大量微塵,有明顯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據資料記載,每平方米的雲杉,每天可吸滯粉塵8.14克,松林為9.86克,榆樹林為3.39克。一般說,林區大氣中飄塵濃度比非森林地區低10-25%。另外,森林對污水凈化能力也極強,據國外研究介紹,污水穿過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細菌含量大致可減少一半,而後隨著流經林地距離的增大,污水中的細菌數量最多時可減至90%以上。
八、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
所以森林保護著生物多樣性資源;而且無論是在都市周邊還是在遠郊,森林都是價值極高的自然景觀資源。
H. 森林在地球上有什麼作用
我們都知道,森林能夠生產木材、果實、油料、葯材等林產品。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森林還有巨大的生態價值,而且森林的生態價值常常大過林產品價值的幾倍到十幾倍。
森林是地球的肺,它吸進去的是二氧化碳,吐出來的卻是氧氣。森林的儲水能力非常強,鬱郁蔥蔥的森林就像塊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綿,它的根把從天而降的雨水送到地下,使之變為地下水,一片森林就是一個蓄水庫,所以森林有「看不見水的水庫」之稱。森林還可以防風固沙,是防止荒漠化的一個重要的手段。由於森林在保護環境和氣候資源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被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森林不但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降低溫室效應,還能製造氧氣。通常一公頃闊葉林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釋放730千克的氧氣。而且,森林能夠吸收空氣中的粉塵、細菌以及一些有害氣體,它好比大自然的肺,凈化著我們呼吸的空氣。例如,一公頃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一公頃的山毛櫸樹林,一年之內吸附的粉塵就有6800千克之多。不少樹種還能分泌植物殺菌素,不同程度地殺死空氣中的細菌,如橙、檸檬、圓柏、黑核桃、法國梧桐等植物,都有較強的殺菌力。
在地球赤道的兩側,有幾片終年濕潤的土地,生長著高大茂密、終年常綠的森林,這就是熱帶雨林。佔地球陸地面積不多的熱帶雨林,為世界上半數以上的動植物品種提供了生活居住的場所,它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熱帶植被還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物產,比如:巧克力、堅果、水果、膠類、咖啡、木料、橡膠、天然殺蟲葯、纖維和燃料等。可以說,熱帶雨林就是一個「綠色寶庫」。但由於人為的破壞,這個「綠色寶庫」正在大片大片地消失,正瀕臨著滅絕的危險。
由於人類對木材的大量消費、無節制的亂砍濫伐等人為因素,全世界森林面積在1990~2000年的十年間每年平均減少940萬公頃。專家指出,這一現象已經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應該立即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很多人喜歡用一次性筷子,認為它既方便又衛生,使用後也不用清洗,一扔了之。然而,正是這種吃一餐就扔掉的東西加速著森林的毀滅。日本作為一次性筷子的發明國和使用大國,卻不砍自己國土上的樹木來做一次性筷子,而全部依靠進口,這是日本人的聰明之處。我國森林覆蓋率不及日本的一半,卻是一次性筷子的生產和出口大國,每年用於一次性筷子的木材達130萬立方米,向日本和韓國出口的一次性筷子達150億雙。所以,讓我們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吧,不要讓森林變木屑。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負起植樹造林的任務吧,從一棵樹、一片草地入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I. 森林植物對大自然的作用
森林可以減弱雜訊的傳播,
森林在光照條件下可發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森林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空氣中的一些灰塵和顆粒凈化空氣
森林是一座生物水庫,可以保持水土
一般來說,森林可以改善氣候環境,降低溫差,保持空氣濕潤
森林還可以防風治沙,改善環境